先秦两汉时期医书方剂剂型概况
古代针灸处方的形式与发展

古代针灸处方的形成与发展郑康华针灸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生产和劳动中,为了防治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尝试使用一些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如砭石、竹片、动物骨头,按压病患处及相关的反应点。
伴随着人类对的火应用,使用热熨治疗疾病也应运而生。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制造的针刺工具得到了推广,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针灸也从实践到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推动针灸医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一、前秦至两汉时期-针灸处方形成萌芽时期春秋战国以来,频繁的战争,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当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也推动针灸理论萌芽的诞生,针灸开始由最初的经验总结逐渐升华到理论形成阶段。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同时也诞生了针灸处方,记载了400余首针灸处方,而后出现的《难经》、《伤寒论》等也记载有与针灸处方的内容,为针灸处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时期的针灸处方有如下特点:1、以循经取穴为主。
针灸处方以经络辩证为原则,以循经取穴为规律的特点。
如厥头痛《灵枢厥病》云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这种以经络辨证原则及循经取穴的特点,成了后世医家所倡导的“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取穴原则。
2、针灸处方多为单穴。
针灸处方用穴少而精,多以单穴为主或仅刺某经而无具体腧穴名称。
《黄帝内经》中绝大部分针灸用穴数量很少,所记载的病证仅选用1-2个穴位。
3、注重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位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功能和主治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也是临床中最常用、最有效的穴位。
这一时期特别重视五输穴,原穴和络穴的应用。
例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荣;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五输穴理论,而《难经》则对五输穴的定位,穴位属性及主治疾病等进行全面论述,完善了五输穴的理论,提出了具体主治病证。
方剂学文档详解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晚期,内容多,而且保存较好,最古老的方书;二、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基本理论,奠定基础;《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东晋著名葛洪所写《小品方》陈延之,对伤寒杂病论以来的经验方进行了系统整理;《刘涓子鬼遗方》晋仁刘涓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创、痈疽等外科防己,反应了魏晋南北朝朝时期的外科的成就,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四、隋唐时期《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则基本上代表了唐代方剂学的真实水平;《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孙思邈的力作,为综合类医学巨作,首列妇人方。
《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学。
五、宋元时期嘉佑二年,集贤院设立校正医书局,成为我国最早的国家医书编撰出版机构。
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宋代成为本草和方书校刊汇纂的时期;《证类本草》北宋唐慎微收录单方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北宋政府官办太平惠民和剂局的简历,使大量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标志着我国制剂和成药的销售、管理进入新的阶段。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常用方20首的组方原理及方药间的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拓展了方剂学的学术领域;六、明清时期《普济方》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又有集约的袖珍良方;《医方考》吴昆,第一部方论专著;清代的实用性方书主要是《医方集解》和《成方切用》;《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七、近现代时期第二章方剂与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常用治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着,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着《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着《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着《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着《丹溪心法》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中医学方剂学发展简史与主要内容

❖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 3、常用分类: ❖ 4、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 证候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 4、使用注意: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 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 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 痈肿。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方剂学发展史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
方剂学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反映着这门学科不断发发展的轨迹,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期价值,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主要课程并对今后的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先民们在长期人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
随着意识利用药物的不断发展,自然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逐渐产生了方剂。
可见,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早期的方剂,多数是单方,或仅由二三味药组成,十分简单。
将两种或两种以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可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和毒性,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周礼》中已有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还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食医掌和王之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等内容。
《史记》中还提到:“战国时扁鹊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减之齐”。
上述所称的“齐”,即后世之“剂”,显然是指和合、调配不同的药物组成方剂可以应用。
西汉初年,淳于意的《诊籍》中,提到“火之汤”等四个方剂,惜于年代久远,其具体组成药物已无从考证。
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汉初残简130余片,名曰《万物》,其中有用商陆、羊头治鼓胀,理石、茱萸治劳损,这是迄今通过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
由此不难看出,方剂产生的上限年代已无法确定,而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有《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杂禁方》等方书尤其《五十二病方》卷帙大,内容多,而且保存较好。
该书成书于战国晚期,原书未见书名,整理者依据其内容分52题而定此名,堪称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重点方(歌功主辩)

总论一、发展史先秦、两汉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成书西汉中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晋唐时期1、《肘后备用急方》晋•葛洪2、《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900余首宋元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开辟方解之先河3、《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明清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二、常用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病位居上,病势急躁,内蓄实邪,体质壮实。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里寒证。
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先秦、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书中记载的比较完整的189首方中,单味药方达110首,显示了方剂的组成由单味药到数味药配合的历史过程。
西汉中期《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有汤、丸、散、丹、膏、酒,其对治则与治法的总结,对方剂分类方法及组方结构等理论的阐述,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载方314首,被尊为“方书之祖”,该书创造性的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且剂型丰富,煎服有法,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临床基础。
晋唐时期东晋《肘后备急方》葛洪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其中的要方法“皆已试而后录之”,用药力求“单行径易,约而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简、便、廉、效”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790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科,专辑“食治”。
《外台秘要》载方6800余首,整理并保存了大批唐代及以前的医方,如《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深师方》、《崔氏方》、《集验方》,清人徐大椿称“纂集自汉以来诸方,荟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政府组织编撰,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近2万,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严用和《济生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由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将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而成,是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分析了《伤寒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金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黄帝素问宣明方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亲》汗、吐、下病由邪生,邪去而正安李杲“补土派”《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滋阴派”《丹溪心法》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明清时期方书卷帙浩繁,方剂数目巨大,在医方义理、方剂分类、治法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