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高一是学生进行高中学业的起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的内容:1. 文言文常用句型和固定搭配:例如:“大展宏图”、“博大精深”、“汗牛充栋”等。
这些固定搭配具有特定含义,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非常有帮助。
2. 古代文学名篇和作者:学习古代文学名篇以及关于作者的背景知识,如《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类、成分、句子结构等。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唐诗宋词的赏析和背诵:高一必修一中包含了一些著名的唐诗宋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背诵这些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提高了词汇量和写作能力。
5.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掌握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表达能力。
6. 文学常识:包括古代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名著等。
了解文学常识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个人的文化修养。
以上内容是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必背的概括。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高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时期,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高一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高一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1一,常见文章体裁议论文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的种类:事实论据,道理论证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论证方法:立论,驳论5,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议论文论证法: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引证法,用典法,归纳法,演绎法,引申法,假设法,类比法记叙文口诀:把题目演绎为一个故事(情节)把故事表达成一个思想(情感)将这种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情境)谓前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前是景物,后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景物情景交融:景物都用修饰语言艺术:化用成语用谐音运用修辞,夸张,对比概括特点,标新立异以情动人三,古诗古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
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内容:风(民间歌谣)雅(正统音乐)颂(宗庙祭祀音乐)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愿)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铺垫,《孔雀东南飞》开头)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诗经(四言叙事),汉乐府(五言叙事)民间文学,汉末魏晋,中国诗歌承前启后离骚(杂言抒情),汉赋(四六文抒情)文人创作ps:四六文,骈文的通行别称。
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文意象=物象+情意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对偶分工对,宽对工对:诗词一字一对宽对:宽放对偶顶真前后紧凑,气势顺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我国古代乡情诗歌中的明月短笛月亮有母性情结,寄托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笛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衬悲情,引乡情乡情诗歌常用意象:晨霜,明月,笛声,泪,山,水,风,雪,树,寒江,玉,碧色,落日,暮色,黄昏,酒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特点:形散神聚高一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2一、《雨巷》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高一必修一语文答题必背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答题必背知识点一、古文阅读1.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通读、理解和吟咏。
2.古文的断句:根据文意断句,标志词的位置要准确。
3.推敲古文:细致揣摩,体察词义和修辞手法。
4.理解古文文章结构:把握篇章的首尾、开头、承接、转折和结尾等部分。
二、诗歌鉴赏1.诗体和格律:绝句、律诗、古体诗等。
2.押韵和平仄:押韵要求和平仄规律。
3.意象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要进行准确的解读。
4.对仗与对称:句子和词语之间要有合理的对仗与对称。
三、文言文阅读1.认识和区分文言词:熟悉文言词的词义和用法。
2.辨析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准确辨析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的句子成分。
3.句式的识别与解读:理解句式的结构和含义。
4.词语的翻译和意义推敲:准确理解古文中词语的意义。
四、骈文阅读1.骈文的特点:通过对比、对照、夸张等手法表达。
2.疏密骈文的鉴赏:理解骈文的疏密之间的关系。
3.对周密骈文的理解:把握嵌套的层次和结构。
4.领会骈文的写作目的:理解骈文的表达意图。
五、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比较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2.夸张:采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修辞表达。
3.反复: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4.排比:通过并列的排列来进行修辞表达。
六、古代文学名篇1.《论语》:逻辑严密,行文简洁。
2.《红楼梦》:描写丰富,人物形象鲜明。
3.《西游记》:情节曲折,形式多样。
4.《水浒传》:人物众多,结构独特。
七、现代文阅读1.散文阅读:理解散文的特点、主题和写作手法。
2.小说阅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诗歌阅读:理解现代诗歌的特色和意义。
4.戏剧阅读:欣赏戏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意义。
八、赏析作品1.《传》:文言修辞手法丰富,人物形象深刻。
2.《范进中举》:现实题材,融入了讽刺和幽默。
3.《旧舍·山市别来风光好》:通过细腻描写表达个人情感。
4.《桃花源记》:想象空间广阔,反映了人们追求理想的愿望。
以上是高一必修一语文答题必背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解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能力和阅读水平。
高一必修一必背知识点语文

高一必修一必背知识点语文语文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一必修一的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背诵的,它们涉及语法、修辞手法、古代文学作品等方面。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一语文课程中必背的知识点。
一、语法知识点1. 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是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从句,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等。
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等。
理解名词性从句的用法和判断其成分在句中的具体功能十分重要。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结果等。
掌握状语从句的用法,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分词的用法分词是一类特殊的非谓语动词形式,常以-ing或-ed结尾,既可以具有形容词的性质,也可以具有副词的性质。
了解分词的用法,可以丰富句子的表达方式。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增强描述的效果。
比喻的使用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排比排比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一系列内容进行并列或对比,以达到突出、夸张或对比的效果。
巧妙地使用排比能够使文章节奏感更强,增强表达的效果。
3. 倒装倒装是指将否定词、状语或插入语等置于句首或将主语与谓语部分颠倒顺序。
倒装的运用可以增加句子的变化,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三、古代文学作品1.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古典之作。
它以纪实的方式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集言行教诲、道德戒律、社会伦理、礼法智慧于一体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只是高一必修一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必背知识点,通过逐一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笔记大全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笔记大全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笔记一、语文基本知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一、古诗文背诵1. 《诗经》选篇- 《关雎》- 《蒹葭》- 《卷耳》2. 唐诗宋词- 李白《将进酒》- 杜甫《春望》- 苏轼《水调歌头》- 李清照《如梦令》3. 文言文-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出师表》 - 诸葛亮二、现代文阅读1. 散文- 朱自清《背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小说- 鲁迅《阿Q正传》- 茅盾《子夜》节选三、文学常识1. 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新文化运动2. 文学术语-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仗四、写作技巧1. 文章结构- 引言- 正文- 结尾2. 修辞手法- 夸张- 反问- 设问五、语言知识1. 成语- 必背成语100条 - 成语故事2. 古诗文默写- 课本内古诗文- 经典文言文篇章六、阅读理解1. 主旨大意- 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理解作者意图2. 细节把握- 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七、古文翻译1. 直译与意译- 理解古文原意- 现代汉语表达2. 词汇与句式-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结构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加粗、分点符号使用、段落缩进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此文档旨在为高一学生提供必背的语文知识点概览,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指导。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1. 诗歌鉴赏: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了解古代和现代相关的诗人和他们的代表
作品。
2.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病句的修复,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古文观止:熟悉《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4. 现代文阅读与鉴赏:学习现代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
5. 文学常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代表作品,掌握文学
史和作家的基本知识。
6. 修辞手法:学习修辞手法的分类和运用,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能够分析和理解
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
7. 文学批评方法: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如评点、评述、评析等,能够分
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8. 作文写作技巧:学习作文的写作技巧,如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等,能够写出符合语文表达要求的优秀作文。
9. 古代文化与文学: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
作品。
10. 现代文化与文学:了解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关系,掌握现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作品。
注意:以上列出的是高一语文的必背知识点,但实际上,语文知识点非常广泛,学生还需要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和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篇1)一、通假字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4.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过失、过错)5.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定)(附: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8.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二、古今异义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
今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4.感君区区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
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
今义:书信,信件。
)6.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
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彼此相通,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1.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2.谢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3.令①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美好)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4.举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5.为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②非为织作迟(是,动词)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6.相①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六合正相应(副词,互相)黄泉下相见(互相,副词)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互相,副词) 仰头相向鸣(互相,副词)②儿已薄禄相(xiàng,相貌,名词)③及时相谴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④会不相从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⑤还必相迎取(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⑥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⑦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她)⑧嬉戏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⑨誓不相搁卿(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与“卿”复指)⑩誓天不相负(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⑾登即相许和(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⒀蹑履相逢迎(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⒁怅然遥相望(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7.自①自可断来信(即,马上,副词)②自名秦罗敷/自命为鸳鸯(其,代词)③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④葳蕤自生光(连词“而”)⑤物物各自异(相当于“有”,动词)⑥本自无教训(已,已经,副词)⑦好自相扶将(与他词合成词组)⑧不图子自归(自己)自誓不嫁举动自专由进止敢自专哪得自任专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篇2)《鸿门宴》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鸿门宴》重难点】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篇一1。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2。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5.跫音:脚步声。
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
指愿望实现。
7。
深邃:深的;幽深。
8。
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
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10。
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11。
风姿:风度、仪态。
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12。
倩影:美丽的影子。
13。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14.婀娜:轻盈柔美貌。
15.宁谧:安静,安宁。
16。
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
19.邂逅:不期而遇。
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
21.嫉恨:憎恨.22。
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
23。
:咒骂。
2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25.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
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26。
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
27.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28。
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
聊,依赖.29.藏蛰(zh ):躲藏,蛰伏。
30。
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
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31.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
32。
奚落:讥诮;讽刺。
33.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
名,占有。
34.慰藉:安慰,抚慰。
35。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
36.亵渎:轻慢,冒犯。
37.杀一儆百: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38.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四.词语辨析1.均匀原句:光和影有着的旋律,如梵饿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部分上的数量相当,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
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合2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句: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重在说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
海市蜃楼是幻景,可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3.意图.企图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我与地坛〉〉) 意图,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名词;企图,指图谋、打算,动词,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
4。
领域。
范畴原句: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在墓前讲话)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领域,可以指认识的范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活动,使用范围较大.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使用范围教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5.摸索.探索原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或者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探索.(《在墓前的讲话》)摸索,指在不明方向。
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
有试探的意思。
探索,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
.奥秘。
规律等。
书面语言色彩更为严浓厚。
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6.历程.里程原句:北大在长期和斗争里程中的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的体现了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
(《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上的讲话》)历程指经历的过程.里程指的过程。
7.喧闹喧哗喧嚷喧扰。
喧腾原句: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文化》)喧闹:喧哗且热闹,如:喧闹的城市。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如:笑语喧哗。
喧嚷:好些声地叫或说,如:人声喧嚷。
喧腾:喧闹沸腾,如:工地一片喧腾。
8。
安土重迁安居**原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大不愿意搬家。
(《胡同文化》)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安居**: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9.微薄浅薄原句: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宽容序言》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浅薄,指缺乏学识或修养,或指思想轻浮。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篇二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
为边邑)既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 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封郑(向)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向上;下,向下。
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今寡人不能。
(才能。
)其继有在者乎。
(继承人。
)若不阙秦.(使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德以来之。
(使来,使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使``````退)⒊形容词活用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西.)以待乏也。
(物质匮乏的时候。
)吊有忧,贺有喜。
(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羞恶之心.)邻之厚。
君之薄也。
(厚,变雄厚;薄,削弱.)然后卑事夫差。
(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羞辱,侮辱。
)洁其居。
美其服。
(洁,使洁;美,使。
美。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胜过。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⒈句①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⑤非我也,岁也。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ou使之然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3。
省略句①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②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省略介词于。
)④不得见(太后)久矣(省略宾语。
)⑤(老臣)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⑥(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
)⑦以(之)告(之)〔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⑧r u以(之)为轮.4.倒装句⑴宾语前置①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a. 以何,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b. 自托动宾短语宾语前置。
)②何后之有有何后(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
)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②且贰于楚———--于(对)楚贰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④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昔者夫差于(在)诸侯之国耻吾君⑤乃号令三军曰——--—乃于(向)三军号令曰⑥贤于长安君----—---于(比)长安君贤(胜过)⑦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以膏腴之地封之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比)水寒5。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固定句式:日食饮得无衰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篇三一.通假字1。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
《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必勿使反反,通返。
5。
《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
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2。
若舍郑以为道主。
古义: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
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田地或疆域。
10。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
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
今义:增加。
1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音cān,验,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14.假舆马者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
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一种贵三.常见实词归类1.〈〈烛之武退秦师〉〉则名微而众寡(低微)微微闻鼠有作作索索(隐隐地)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以为边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2.〈〈勾践灭吴(节选)〉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吾与之共知越国之(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山重水复疑无路,又一村(繁复)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果行,国人皆劝(鼓励)劝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未遂(实现,成功)遂登轼而望之,曰: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