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左传》中的名量词研究

《左传》所见名量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号:01010236 姓名:单丽梅内容提要:本文以《左传》中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对该书全部名量词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左传》中的名量词的分类、结构类型以及语法功能。
旨在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从词汇和语法角度两方面揭示《左传》时代名量词的发展概况,明确其发展史上的自身特征。
Abstract:Study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Zuozhuan was given in t his paper. Discusses were gone on all such phrases in the book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ypes of structur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times of Zuozhuan from the syntax and lexical level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ir ow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ion were shown.关键词:名量词《左传》分类特征Key words:phrase ; noun and measure word ;Zuozhua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量词的使用是汉语言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
它是一类十分活跃而又极其普通的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殷商已经有度量衡、容器、货币的单位词(即量词)出现了,如容器量词“升”,货币量词“朋”,天然量词“丙”等。
甲骨文中量词的运用范围较窄,数量也较少,还没有出现动量词。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1.通用量词:先秦两汉时期通用的量词有“斤、两、钱、升、斗、担、石”等。
例如:“一斤菜、三两米、五钱铜钱”等。
2.部分专用量词:先秦两汉时期还存在一些专用的量词,主要用于特
定的物品或场景。
例如:“副”表示文书的担任职务,“首”表示诗文的
章节,“匹”表示马匹,“辆”表示车辆等。
3.古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的搭配:古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之间有
一定的搭配规则。
例如:“五升水、三斤米、二斗酒”等。
4.古代数量词和名词的顺序:古代数量词和名词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后面。
例如:“杯水、碗酒、盘菜”等。
5.部分特殊语境下的量词变体:在古代汉语中,一些量词在特殊语境
下还会有一些变体或变化规则。
例如:“五百家人”中的“家”代替了原
本的通用量词。
综上所述,先秦两汉时期的量词运用相对简单,主要以通用量词为主,但也存在一些专用量词、特殊的数量词顺序和变体等。
量词的使用在当时
的语言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特点。
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量词是用于表示事物数量、动作行为、时间长度和容器容量的词。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表达清晰、准确的含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1.用于衡量事物数量的量词
在古汉语中,量词用于衡量事物的数量,通常与数词一起使用。
例如:“一狼,一羊,一牛。
”这里的“一”表示数量,而“狼”、“羊”、“牛”则表示事物的名称。
另外,有些量词可以用来表示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
还有一些量词可以表示不定数量,例如:“有些”、“一些”等。
2.用于衡量动作或行为的量词
除了衡量事物数量,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用于衡量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拜”、“一礼”、“一叩首”等,其中“拜”、“礼”、“叩首”等是动作或行为的量词。
3.用于衡量时间的长度的量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量词用于衡量时间的长短,例如:“一刻钟”、“一炷香”、“一盏茶”等。
这些量词通常与时间相关的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时间长度。
4.用于衡量容器的容量的量词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用于衡量容器的容量,例如:“一壶”、“一觞”、“一盏”等。
这些量词通常与表示容器的名词一起使用,表示容器中所盛物品的容量。
总之,古汉语中的量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
正确使用量词可以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在学习古汉语时,掌握量词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

2010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10第39卷第3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39No.3■语言文字学研究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王绍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关于汉语量词的性质、范围和作用有两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量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计量。
量词语法化经历了漫长过程,远古时代出现了原始度量词。
殷商时代个体量词萌生。
周秦、两汉时期度量词已比较完备,个量词大量产生,其他类量词不断出现,数量名语序已确立,形成了量词的语感。
魏晋时期是量词语法化初步完成的时期,现代汉语1/3的量词已在那时产生。
关键词:汉语语法;量词;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3-0168-09收稿日期:2009-05-11作者简介:王绍新,女,天津市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教授。
上个世纪末叶,语法化研究形成语言学发展的一大潮流。
在这一热潮中,汉语量词的语法化也引起不少同行的关注。
此外,已有的汉语史专著在谈到量词的产生、发展时,尽管未必使用“语法化”的字样,但实际大都涉及了这个问题。
不过,大家对什么是量词的语法化,促成它的机制如何,看法不尽一致,至于谈到汉语量词是何时发展成熟的,亦即何时完成语法化进程的,分歧更为严重,早则认为在先秦[1],晚则主张为元代[2],甚至明清以后[3],相差近两千年。
这是为什么?在此就这些问题谈一点浅见,敬请指正(本文所述限于名量词)。
一“语法化”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4]。
这就是单个词的语法化;其二,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4]。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关键词:量词先秦两汉量词的应用汉语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量词丰富,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类别[1],但是强大的量词系统并非本来就有的,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来进行语法化。
一、量词概况量词是表示物体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也称单位词[2]。
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词汇中就包括量词,它是从实词的名词、动词以及少数的形容词虚化而来。
从称量物体和动作数量的角度,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量词的作用是使语意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和鲜明,其独特的语法和形象功能是其他词类无法相比的。
在整个汉语词类体系中量词是独立的一类,它的发展经历了无、萌芽、繁盛、成熟和完善五个阶段,其中先秦两汉时期属于量词的萌芽阶段。
量词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仅仅是量词的萌芽阶段,所以数量很少。
先秦时期属于量词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世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多在这一时期产生。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临时量词、个体量词以及集合量词,这些量词数量还是很少的。
两汉时期,一些沿用至今并且具有汉语特色的量词开始大量出现,旧的量词用法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量词可用性还是不大,量词的运用也没有形成一定规律。
在两汉之前,量词还没有开始发展,只是在极少数的文献中出现了量词,量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很不成熟,但是到了西汉中期量词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3]。
二、量词的分类(一)名量词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单位词叫做名量词,汉简中的名量词共86个[4],分类有:(1)固定量词。
固定量词分为自然、重量、长度和容量等单位用词。
自然单位量词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自然单位,自然单位量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5]:一是个体单位量词,它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
个体单位量词包括有枚、头、领、条、、人、口、丸、橐、杯、烟、级、桓、张、合、具、通、乘、齐、件、编、封、支、区、事、骑、把、处、困、分、宿、会、两、所、块、于、、家、户等词;二是集体单位量词,其包括有岁、年、月、旬、日、夜、时、分、刻、干等词;三是度量衡单位量词,它又可分为长度单位量词、面积单位量词、容量单位量词、重量单位量词,其中长度单位量词包括有里、步、丈、尺、寸、分、匹、韦等词,面积单位量词包括有顷、亩、畦等词,容量单位量词包括有升、龠、合、斗、斛、石、等词,重量单位量词包括有铢、两、斤、钧、参、分、钱等词。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数词的发展汉语数词属于基本词汇,所以几千年来变化很少,但是,(1)甲骨文里没有分数和约数,战国后出现了“数、余、所、许、左右”等约数;还有不定数,如“一二邦”、“二三子”、“三四日”“六七人”、“七八岁”、“九十..其仪”、“或相什百..”、..,或相千万“三二千人”、“人民之众亿兆..”等,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基数和序数形式无区别,基数可作定语和宾语;例如:①作定语。
A.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牢。
B.隻(获)兔七.。
②作宾语。
雀入一百五十....。
(指雀国进贡了一百五十片甲骨)③作状语。
其用四.卜。
(四卜:第四..次占卜。
)上古末期汉语的整数、分数、倍数和约数均已基本形成,中古无太大变化。
零数的产生在宋元以后。
中古约数词有“许、所”,“所”字唐代被淘汰,而“许”得到广泛应用。
还有“余、可、约”等。
如:①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
(《世说·文学》)②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2)有些数词和称数法曾经起过变化。
这里举“兩”、“參”、“什”、“佰”、“再”五字為例。
(一)“兩”字的用法、意义的发展《说文》:“再也。
一举而二也,凡物有二。
”“王筠《说文句读》:“古之布帛,自两头卷之,一匹两卷,故古谓之两,汉谓之匹也。
”两”是成双成对的意思,与“二”不同。
1、在先秦时代,主要用来指称天然成双的事物,或敌对双方的人.例如:①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诗·墉风·柏舟》) (髧:dàn头发下垂貌。
仪:配偶。
那两绺刘海下垂的少年,就是我的心上人。
)②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彻底盘问,(答案就有了。
)】④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人间世》)⑤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庄子·秋水》)⑥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伤寒杂病论》的量词研究

《伤寒杂病论》的量词研究作者:罗丹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2期摘要:量词在殷商时代开始萌芽,先秦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到了两汉时期量词开始大范围的涌现,但是量词的使用情况跟现代常用的“数+量+名”结构仍有很大差别。
前人对量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数+量+名”的来源仍不清楚。
本文试从汉代的医书《伤寒杂病论》着手去探讨当时量词的使用情况,以了解汉代量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量词汉代医书文献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23-02《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后世人整理流传至今。
现在流传的“宋本”实为明代赵开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刊刻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此版本最接近于原本,因此版本价值甚高。
本文依照的版本即为赵开美翻刻的《伤寒杂病论》,在文中称之为赵本。
量词的分类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下又可细分为度量衡量词、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
赵本中的量词几乎都出现在药方里,据统计《伤寒论杂病论》中药方包括重复的总共有112方,出现了共计“两、枚、味、升、服、剂、铢、斗、颗、茎、把……”等约30个量词,其中出现的数量短语类型主要是“数词+量词”,“数词+数词+量词”等结构。
以下按上述的量词分类对赵本的量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大体研究,进而总结得到汉代医书中量词的使用概况。
1 《伤寒杂病论》中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古代医书中名量词占所有量词的比例最大,《伤寒杂病论》里的名量词也不例外,包括“两、枚、味、升、铢”等22个。
名量词的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主语、状语等等,而且名量词可以置于名词前也可以置于名词后,其语法功能不同。
(1)名词+数词+量词“名词+数词+量词”的数量结构在汉代乃至汉代以后是基本格式,《伤寒杂病论》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此种格式。
例如:桂枝三两。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古代汉语中的数量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数量词的变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数量词主要是基于天文、地理等自然事物以及人的身体部位,具有高度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最早的数量词主要是由具象的事物表示的,例如:一、二、三、四等。
而针对大量事物的表达,则使用“众”、“众多”等词,如《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有“劳罪众多”一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字表达的需求,数量词逐渐趋于普遍化。
汉字文化的符号特点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数量把握逐渐增加。
到了秦汉时期,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三礼注疏》中记载了汉代已经使用“十百千万”等较大的单位,说明当时人们对大量事物的计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词汇体系。
从汉代开始,数量词逐渐开始与数字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十二”、“五十”等精确的计数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计数方式,如“二十四”、“五十六”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体现出明确的数目概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数字的普及,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唐宋时期,数字逐渐被广泛使用,数量词也开始体现更强的程度和数量意义。
例如《文昌帝君符文》中就有“六十钟”、“三十杯”等表达。
到了元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且精确的数量词,如“四十三”、“七十九”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趋于规范化,体现出了明确的计数和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象征性词汇到后来的规范化、精确化词汇,数量词的发展反映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数量词逐渐与数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数量表达方式。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今天的语言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汉语中量词的存在,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优点。
汉语量词的萌芽期是在先秦时代,两汉时期则是量词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研究先秦两汉时期中出现的量词,不仅有利于对先秦两汉量词断代史的研究,而且对于探讨汉语量词系统的产生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通过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对先秦两汉时代的量词进行研究,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应用。
关键词:量词先秦两汉量词的应用
汉语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量词丰富,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类别[1],但是强大的量词系统并非本来就有的,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来进行语法化。
一、量词概况
量词是表示物体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也称单位词[2]。
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词汇中就包括量词,它是从实词的名词、动词以及少数的形容词虚化而来。
从称量物体和动作数量的角度,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量词的作用是使语意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和鲜明,其独特的语法和形象功能是其他词类无法相比的。
在整个汉语词类体系中量词是独立的一类,它的发展经历了无、萌芽、繁盛、成熟和完善五个阶段,其中先秦两汉时期属于量词的萌芽阶段。
量词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仅仅是量词的萌芽阶段,所以数量很少。
先秦时期属于量词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世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多在这一时期产生。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临时量词、个体量词以及集合量词,这些量词数量还是很少的。
两汉时期,一些沿用至今并且具有汉语特色的量词开始大量出现,旧的量词用法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量词可用性还是不大,量词的运用也没有形成一定规律。
在两汉之前,量词还没有开始发展,只是在极少数的文献中出现了量词,量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很不成熟,但是到了西汉中期量词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3]。
二、量词的分类
(一)名量词
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单位词叫做名量词,汉简中的名量词共86个[4],分类有:(1)固定量词。
固定量词分为自然、重量、长度和容量等单位用词。
自然单位量词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自然单位,自然单位量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5]:一是个体单位量词,它是用于称量事物数量。
个体单位量词包括有枚、头、领、条、?、人、口、丸、橐、杯、烟、级、桓、张、合、具、通、乘、齐、件、编、封、支、区、事、骑、把、处、困、分、宿、会、两、所、块、于、?、家、户等词;二是集体单位量词,其包括有岁、年、月、旬、日、夜、时、分、刻、干等词;三是度量衡单位量词,它又可分为长度单位量词、面积单位量词、容量单位量词、重量单位量词,其中长度单位量词包括有里、步、丈、尺、寸、分、匹、韦等词,面积单位量词包括有顷、亩、畦等词,容量单位量词包括有升、龠、合、斗、斛、石、?等词,重量单位量词包括有铢、两、斤、钧、参、分、钱等词。
(2)临时性量词。
临时性量词指做量词的是临时借用某物统名的名词。
其包括有器、钱等词。
(一)动量词
动量词是用于称量动作次数的单位词,古汉语中动量词的发展要比名量词的发展慢得多,因此数量也比名量词要少很多,动量词只有下、发和通三个[6]。
以下是先秦两汉时期量词词类列表:
三、先秦两汉时期量词发展的特点
先秦到两汉时期,中国历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量词系统的变化[7]。
量词在这一时期从萌芽到发展到最后的成熟稳定,都体现出了独一无二的时代特色,汉语量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完善的物量词和
动量词。
可以说到东汉中期物量词已经发展相当成熟了。
秦代时期,动量词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动量词真正意义上的使用还是在汉末的时候,并且在那个时候已经形成规范。
其次就是量词数量众多。
该时期是汉语量词的萌芽阶段,有很多的量词没有较强的使用性,很快就被淘汰,或者被新产生的量词所取代,再加上独特的历史条件等原因,该时期的量词出现得比较多,据统计,先秦两汉时期出土的文献中量词达到了三百多个,其中物量词有338个,动量词有20个[8]。
第三就是量词中小类别的完善。
无量词初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小方向的类别不能得到有效完善地发展,直到两汉时期,量词中的小类别才得到了发展和充实,使得量词内部系统得以完善。
第四是量词的语法化。
语法化进程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体现,但是甲骨文的语法是很有局限性的,东周的文献中出现了以名、数和量为先后顺序的语法结构,这个结构在使用量词的所有类型中占据统治地位。
到先秦两汉时期,语法中出现按照数、量和名的先后顺序的结构,但是东周时期的结构还是占据着很大的地位。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了,多数文献都表明量词的迅猛发展是在西汉早期,其中以《马王堆三号墓漠筒遣策》为例,量词使用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见,量词表示法在西汉初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体现出了量词的使用在汉代已经成为了一种规范。
第五个是量词的分工。
量词的出现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分工,只是在量词发展的萌芽阶段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兼用,随着量词的丰富,量词的分工也是越来越明细。
第六是泛指性量词的迅速发展。
泛指量词的广泛应用是在汉初期,随着量词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对象的日益广泛,量词的词义逐渐淡化,特别是泛指量词的适用对象是最广泛的,甚至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它的语法化也是最高的[9]。
四、先秦两汉量词发展的局限性
在先秦两汉时期量词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以及语法化的逐渐深入,但是这一时期的量词系统还是不够完善:首先历史文献中量词的使用还不是很广泛,量词的推广以及发展受到影响。
我们用两汉时期的五本文献进行分析调查得到:
虽然同一个时代的文献中量词的使用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这五本文献使用量词的比例仅仅只有21.64%,使用率很低[10]。
其次借用词的可容性和可附性限制住了量词的突破以及发展,可容性是指量词是用作表示容器的名词;可附性是指事物所附处所的名词为量词,这类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但是在两汉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有些都还没有出现。
最后从量词的句法特征和词法特征来看,组合能力上量词还不能够用指示代词修饰,量词在刚萌芽的阶段,其重叠形式以及词缀化用例都很少。
五、影响先秦两汉量词发展的地域性
地域的不确定性和文献传抄的定义都会影响量词的发展。
由于当时的历史所决定,先秦的简帛文献分为秦简和楚简,而它们写成的各国历史是在战国时期,因此在量词的发展上就形成了较强的地域差异[11]。
秦楚文献的度量衡系统是不一样的,几乎完全不同,如下表:由此可见,秦简中的度量系统相较于楚简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体现出了两地度量系统的发展差异。
两汉时代是统一的时期,所以从其文献来看它们呈现的地域色彩并不明显。
六、总结
先秦两汉量词的使用对于当时的汉语系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推进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因,研究先秦两汉量词对于整个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量词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使量词的发展变为必然的趋势,同时也表明:量词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气呵成的。
发展势必要有过程,才能出结果。
对于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系统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先秦两汉的文化历史,再现当时的社会面貌。
由于先秦两汉量词发展是汉语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也让我们对于现代汉语新系统有了进一步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为汉语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提供相关可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