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看文化

合集下载

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对比

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对比

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对比隐喻,也称暗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隐喻”一词的解释。

然而,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在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推翻了隐喻理论的传统概念,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遍布语言、思维与行为中。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

近年来,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词语的隐喻意义已经做出了一系列颇有意义的对比研究。

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期刊中,有论文将着眼于季节词“秋”,从认知角度对季节词“秋”的英汉概念及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其概念隐喻映射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其中隐含的英汉文化差异,讨论英汉概念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英季节词“秋”的概念隐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它们都是在季节本身的自然景象、时令特征的基础上,加以人的认知情感而形成的,通过一个经验来理解另一个经验,其差异主要是由于汉英两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进行跨文化沟通,了解文化的差异、熟悉双方民族词语的概念隐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出现误解,产生误会。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了解文化的过程。

通过对语言词汇的概念隐喻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高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概念隐喻体现了人们的隐喻思维模式,甚至是整个民族的认知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解英汉概念隐喻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背景,通过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加深对外语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并加深对外语文化的了解。

概念隐喻就是借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

从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建构看语篇理解

从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建构看语篇理解
的理 解方 面的 问 题 。 本 文 试 图从 隐 喻 在 文 化教 学 中的应 用 人 手 , 隐 喻 、 化 与 语 篇 的 关 系 进 行 讨 论 分 析 . 助 学 生 通 过 对 文 帮
长 久 以来 . 们 都 把 隐 喻 作 为 一 种 修 辞 格 . 为 它 是 一 人 认
种 修 辞 的 手 段 。 L kf & Jh sn 18 )o, 为 隐 喻 的本 而 ao ono (9 0 ts认  ̄ 3
质 就 是 通 过 一类 事 物 来 理 解 和经 历 另 一 类 事 物 。 就 是 . 也 在一
种 概 念 的 基础 上去 理 解 另 一 种概 念 。 们 用 了 “ 域 ” “ 他 源 和 目标
域 ” 两 个 概 念 来解 释两 个 不 同领 域 之 间 的互 动 而 这 个 “ 这 互 动 ” 是 我 们 所 说 的 “ 射 ” m p ig . 就 是 指 对 两 个 不 同 就 映 ( a pn ) 也
从隐喻在文化教学中的建构看语篇理解
何 艳
( 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 学部 , 贵 贵州 贵 阳 5 0 0) 501
【 摘
要】隐喻 既 是 一 种 修 辞 手段 , 是 一种 认 知 方 式 。如 今 , 者更 被 人 们 所 关 注 。把 隐喻 引入 教 学 中能 更好 地 帮 助 学 生 去认 也 后
第 2 3卷 第 6期
Vo. . . 1 No6 23
延 安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 a f n c t n l T c n e lI si t o m lo Ya  ̄n Vo ai a & e h i a n t u e o t
20 0 9年 1 2月
De .0 9 c2 0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文学研究的知识点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文学研究的知识点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文学研究的知识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过暗示、象征等方式,将某一概念或主题映射到另一概念或主题上,起到增强作品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隐喻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隐喻的概念文化隐喻是指通过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隐含意义,来传达作者对于所涉及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文化隐喻需要读者对文化背景和寓意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领悟其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文化隐喻常常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呈现,使得作品更加深入、质朴。

二、文化隐喻的分类1. 宗教隐喻:宗教隐喻是指作者通过运用宗教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某一思想或主题。

比如,人类的原罪象征着人性的弱点,天堂象征着一切美好的归宿,地狱象征着恶劣的境地等。

在《刀锋》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饱受折磨的经历,将他比作受苦受难的基督,寄托了对于人类苦难与救赎的思考。

2. 历史隐喻:历史隐喻是指作者借助历史事件、人物或象征来表达作品所要讨论的问题。

比如,许多文学作品中通过描述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展现他们的精神品质和追求,塑造了自己笔下的英雄形象。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暗示了历史变迁中的家族兴衰,探讨了官场世态和封建社会的沉沦。

3. 地域隐喻:地域隐喻是指通过描写特定地域、风土人情来表达某一主题或思想。

地域隐喻常常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山水之美的描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追逐和谐的价值观。

三、文化隐喻的作用1. 丰富作品内涵:文化隐喻使文学作品变得更加深层,丰富了作品内涵。

通过隐喻,作者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

2. 凸显文化身份:文化隐喻通常与特定文化相关联,通过运用文化隐喻,作者能够表达和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示特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貌。

3. 对读者产生思考和共鸣:文化隐喻可以激发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联想,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性。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增加语言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但是,隐喻也具有文化色彩,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隐喻的理解和使用。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隐喻的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叫做“猫吃鱼,狗吃肉”的隐喻,用来形容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品味。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这种隐喻并不常用,而是更倾向于使用“相似之物相互吸引”的隐喻。

此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隐喻的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使用自然界的隐喻,如“一叶知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等,来表达人生哲理和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使用历史、神话等文化元素来进行隐喻,如“亚当和夏娃的禁果”、“阿喀琉斯的脚踵”等。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和含义,对于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谨慎使用隐喻,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隐喻和文化背景,增进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认知。

- 1 -。

常见的企业文化隐喻

常见的企业文化隐喻

1、老鹰文化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公平」不能成为企业中的公认原则,企业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将会遭到自然淘汰。

2、螃蟹文化企业中也应该留意与去除所谓的「螃蟹文化」。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出得去。

企业里常有一些份子,不喜欢看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企业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3、青蛙文化故事是这样的: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里头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约略可以感觉外界温度慢慢变化,却因惰性与没有立即必要的动力往外跳,最后被热水煮熟而不自知。

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企业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4、土虱文化为了增加组织的战斗活力、延续企业的生命力,领导者可以在企业中安排一些「土虱」。

喜欢钓鱼者都晓得,如果把鱼钓上来超过个把个小时,放在篓子里的鱼儿往往奄奄一息,所以擅长钓鱼者经常在鱼篓里放一尾土虱,由于土虱生性喜欢攻击身边的鱼,鱼群必须持续跳、躲、闪以避免其攻击,因此即使经过数个小时,钓上来的鱼还是活得很新鲜。

企业里一片和谐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若有人能适当地扮演土虱,刺激取样成员的生存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鱼与土虱的比率一定要抓好,否则反易弄巧成拙。

5、猴子文化提到企业变革,另外有一个四只猴子的寓言。

浅析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教学的启示

浅析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教学的启示

- 25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浅析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教学的启示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张乐【摘要】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个经验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它通过语言这个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来传播,又以语言的形式表现。

本文通过解释隐喻这一语言现象,剖析其文化意义及与文化的关系,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隐喻 文化 英语教学一、隐喻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一种反映最深层文化元素的内在心理现象。

因此,也可以说隐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不仅被视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概念性和经验性的构架我们思维和语言的过程。

Lackoff 和Johnson(1980)的研究表明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一种事物来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通过对认知事物的想象和联想而产生,它实际上是对不同事物相似性的审视和创造。

认知事物都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隐喻认知无疑承载了文化信息。

隐喻的文化一致性显示了其与文化有着复杂的关系。

二、文化与隐喻的关系第一,隐喻组成了文化。

隐喻的产生是各种特定经验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经验是属于文化的,人类认知也是一样。

没有人与文化世界的各种接触,就不会有认知存在。

正如Gibb(1999) 所说,文化限制了经验和思想。

这就是说,文化影响了人的行为和认知,至少文化中的一部分信息是通过存储在我们记忆中的隐喻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隐喻的文化认知印射到了文化世界。

第二,文化信息通过隐喻传播。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获得很多文化内容,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个人价值观、文化价值等等。

例如,英语隐喻中的“separation as a wall ”这一表达最先出现于美国成立之时。

那时,清教徒掌控着全国局势,他们对其他宗教群体进行宗教迫害。

对此,当时美国总统Thomas Jefferson 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政治与宗教管理分离,否则可能有更严重的后果,而这个隐喻生动地表达了政教分离论的观点。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隐喻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隐喻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少反映其特点的隐喻,两国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隐喻中。

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隐喻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不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及其应用、翻译问题。

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隐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3.话语理解各层面的隐喻认知3.1 词汇层面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话语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隐喻义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广为接受的隐喻意义,是较为固定,为人的习惯思维。

例如,我们谈论“钱”时常会用到“水”的相关用语。

如“水流(current)”,可喻指“流通的货币”;“结冰(freeze)”到了货币概念域则喻指“(资产)冻结”,同时可对应的还有“融化(melt)”,映射到货币概念指“换成现金”;deposit在“水”这个概念域指“沉积”,映射到货币概念域指”资金沉积,存钱”;draw可意指“抽水”,也可喻指“取钱”。

“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述水的一系列概念,人们不会感到陌生。

当通过隐喻思维与货币概念的相关方面联系在一起时,在理解前概念的作用下,要理解后面的货币概念相关词汇就不再是难题。

“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中chicken指鸡,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隐喻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隐喻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喻反映、构成文化,并传承、丰富文化。

隐喻作为人的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文化一、关于隐喻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以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派隐喻理论和以格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派隐喻理论。

前者认为隐喻只是语言的―附属物‖、―装饰品‖、―佐料‖而已;后者认为隐喻使人们想象力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故与语言密不可分。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理论出现了隐喻的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符号学等方向的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隐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隐喻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

而隐喻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的同时,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认知现象。

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

所以,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能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隐喻。

认知语言学还认为,隐喻是意象图式的转移。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而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只有机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而文化行为主要指人们负荷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文化意旨,表征着一定的文化模式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活动。

隐喻的使用就体现着文化行为。

简而言之,隐喻是在特定的丰富的文化意识支配和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同时又多方面地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因素与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隐喻看文化:英汉俗语修辞审美观对比张令千*(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2)摘要:英汉俗语的隐喻修辞对比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

本文试图从无生物、有生物、爱情观和宇宙观的角度进行英汉隐喻修辞的对比,以求由一斑而窥全豹的修辞审美效果。

关键词:隐喻;俗语;修辞;审美观A Culture Appreciation from the Angle of Metaphor: An AestheticContrac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oquialismsZhang Ling-qian(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Ningbo315212)Abstract:There are numerous ways and angles to contract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nt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s from the angle of nonliving matters, living matters, view of love and view of the world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metaphors.Key Words:metaphor; colloquialisms; rhetoric; aesthetics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1.引言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汉语修辞学中它又被称作暗喻。

陈望道先生(2010)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过:“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

其实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徐鹏,2007)。

传统修辞学主要将修辞看作是词汇的转用,故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

“相互作用理论”则是在句子层面上讨论本体与喻体之间在词义上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

“认知隐喻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将隐喻放置在文化层面上予以探讨,试图说明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独到的隐喻性的认知方式。

“语法隐喻理论”似乎同样关注隐喻文化属性,但与认知隐喻理论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理论更多的是从语*作者简介:张令千,男,湖南武冈人。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与心理学。

言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何种语言形式表达的。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与metaphor、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角度来对比英汉中的“隐喻”。

俗语又称熟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甚至也包括了成语等形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俗语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概念用“熟语”或“习语”来代替,它包括了成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而狭义的概念只包括谚语和俚语(阎文培,2010)。

无论是英语俗语还是汉语俗语都是经过高度提炼概括而成的。

他们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定型,在语用上具有实用性为人们喜闻乐见;他们多半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大多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传统,通常蕴涵形象、丰富多彩的隐喻,既生动活泼有富含哲理;他们短小精悍、意在言外,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张培基,1979)。

从美学角度来审视汉语与西语的俗语修辞,应该说其同大而异小,正如杨树达先生在他的《老清华讲义:中国修辞学》的自序中所说:语言之构造,无中外大都一致,故其词品不能尽与他族殊异,治文法者乃不能不因。

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与治文法惟求达者殊科。

族姓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术自异。

况在华夏,历古以尚文为治,而谓其修辞之术与欧洲为一源,不亦诬乎?昧者顾取彼族之所为一一袭之,彼之所为,则我必具,彼之所缺,则我不能独有,其贬己媚人,不已甚乎!汉学中的修辞学渊源流长。

《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陈望道(2010)也提出“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论述,他还引用了唐彪《读书作文谱》中的修辞观点:“说理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隐,则宁质毋华可也。

达意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敝,则宁拙毋巧可也”。

杨先生继而还提出了修辞的三个境界,即“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同时指出了修辞学的功能最终所能达到的三个层面:确定意义、解决疑难、消灭歧视。

中西方隐喻中的美学都面对两种审美境界:一是人为的美化,正如古典美学中的“错彩镂金”(华丽或浓艳);二是发乎自然的创作的朴素修辞,即“初发芙蓉”(朴素或自然)(王一川,2009),这两种隐喻形式不乏出现在大量的日常习语中。

2.关于大自然无生物的隐喻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表达思想,语言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逐步认识而不断发展的。

法国布留尔说过:“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1985)。

这种具象性的原始思维是人类各民族在历史早期共同的思维方式(徐鹏,2007)。

人类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渐发展过程。

在说明未知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总喜欢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用已知的或熟悉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从而形象地感知新事物。

在表达抽象的概念时,人们也往往借助形象的比喻以达到感性的认识。

因此比喻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人们普遍以自然现象、动植物、神话典故作为喻体,从而使语言生机勃勃,形象鲜明,妙趣横生。

由于自然现象无古今之别及疆域之异,加之客观自然规律具有相对恒一性,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必然有类似的认识经验。

基于共同的认识经验,以自然现象为喻体的比喻在汉英文化中大体相同,如“以闪电般的速度”(with lighting speed);“风雨无阻”(in all weathers);“星罗棋布”(star-studded)。

自然界许多无生物会给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带来相似或相近的联想。

例如:石头:‘as firm as a rock’(坚如磐石);‘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专业不聚财。

);‘cast the first stone’(首先发起攻击;首先发难);‘give a stone for bread’(帮忙时假,愚弄是真);‘Stones will cry out.’(罪大恶极;罄竹难书);‘Stone Age’(石器时代);‘swim like a stone’(游泳像个秤砣;沉下去)。

风:‘before the wind’(顺风);‘cast…to the wind’(全然不顾);‘find out how the wind blows’(看风向,观望形式);‘go like the wind’(飞驰);‘high wind’(疾风);‘in the teeth of the wind’(在风口上;逆风);‘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雨:‘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

喻某人‘不语则已,一鸣惊人’)。

雷:‘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the thunder of guns’(隆隆的炮声)。

电:‘bring sth. to light’(使真相大白);‘by the light of nature’(自然而然的,本能的);‘come to light’(显露出来,真相大白);‘see the light’(出世了;问世了);‘the light of one’s eyes’(心爱的人,心上人);‘stand in sb’s light’(妨碍某人成功)。

树木:‘bark up the wrong tree’(攻击错了目标);‘in the dry/ green tree’(处于劣/佳境);‘upa gum tree’(进退维谷)。

森林:‘a forest of chimneys’(烟囱林立)。

山川:‘a mountain of flesh’(高大结实的人);‘If the mountain will not come to Mohammed, Mohammed must go to the mountain.’(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

);‘make a mountain of a molehill’(小题大做);‘remove mountains’(愚公移山;创造奇迹);‘The mountains have brought forth a mouse.’(源于古希腊神话,意为大山生出小鼠,指费力不讨好)。

河流:‘row sb. up Salt River’(使某人政治上失败,使某人竞选落选);‘river basin’(江河流域);‘riverbed’(河床);‘riverhead’(源头);‘riverside’(河边)。

太阳:‘a place in the sun’(好的境遇,显要地位);‘from sun to sun’(从日出到日落,起早贪黑);‘hold a candle to the sun’(徒劳,白费);‘One’s sun is set.’(某人的全盛时期已过。

)。

月亮:‘a blue moon’(千载难逢之事);‘bark at the moon’(天狗吠月,徒劳无功);‘cry for the moon’(想做做不到之事,想要得不到的东西)。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远古人类用这样的思维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事物。

譬如“山顶”(hill top);“山腰”(the waist of a mountain);“山脚”(the foot of a mountain);“空中楼阁,海市蜃楼”(a castle in the air);“破釜沉舟”(to burn one’s boat);“泼冷水”(to pour cold water on);“一线希望”(a ray of hope)等。

3.关于大自然有生物的隐喻如同汉语中众多与动物有关的俗语、成语、谚语一样,英语中也有大量有关有生物构成的成语、谚语和俗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