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和文化:第三章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语言和思维的运作机制。
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认为它可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和未解之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再思考,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乔治·莱克霍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认为语言和思维的运作过程是基于隐喻的。
换言之,人们通过将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与另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进行类比,来理解和解释所涉及的领域。
我们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以及如何管理和利用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忽略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拥有不同的隐喻体系,人们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英语中,“生气”常常与“气体”相关联,但在汉语中,“生气”与“肝脏”相关联,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隐喻体系是多样和复杂的。
概念隐喻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释和理解各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时,可能存在失真和片面的情况。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些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思维都是基于隐喻的,有时人们采用的是直接的象征性思维。
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大脑的语言中枢并不完全活跃于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中,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字面意义的加工。
这些研究结果挑战了概念隐喻理论对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解释,表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和多样。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我们并不应该将其一概否定,而是应该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乔治·葛秀理(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
它认为,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于对具体概念的隐喻映射,通过将一个概念(称为目标概念)映射到另一个具体概念(称为源概念)上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意义。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概念上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
这种映射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它在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语言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理解为一个具体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并利用具体概念的经验和知识来辅助抽象概念的表达和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隐喻映射模式,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关系。
其中最常见的是"抽象概念是一个容器"和"抽象概念是一个路径"的隐喻模式。
在"抽象概念是一个容器"的隐喻模式中,我们使用具体概念中的容器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我们常说"他的心里充满了爱",将心理状态与容器概念联系起来来表达一个情感状态。
在"抽象概念是一个路径"的隐喻模式中,我们使用具体概念中的路径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我们常说"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进",将实际行进的动作与达到目标的努力联系起来来表达追求目标的意义。
概念隐喻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
它揭示了人们认知抽象概念的基本机制,并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研究和分析隐喻映射,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们对实际经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主要集中于语言和概念的关系,并忽视其他认知过程对概念理解的影响。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概述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理解和表达的方式通常是非字面的,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尤其引人注目。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系统地、连贯地理解和构建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我们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我们将重点分析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包括隐喻的层次结构、隐喻之间的关联以及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体系。
接着,我们将探讨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包括隐喻的内部逻辑、隐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隐喻如何帮助我们进行跨领域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认知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体验转化为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和体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系统性意味着隐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喻体系。
连贯性则是指隐喻在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时.,始终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地描述复杂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隐喻

古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认知范畴理论的分类等级系统中,都 存在基本层次(basic-level)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
上位层次(supe次(basic level)
下位层次(subordinate)
狗
椅子
猎犬 摇椅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概念隐喻自由度的选择通常定位在最 高层,也就是上位层次上,上位层次上单一特点的意象图 式可以反映到整个概念范畴当中,是最先并且是最容易被 人理解的。
具体的结构隐喻实例
‚争论是战争‛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 一章中就列举了结构隐喻的句子,他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 ‚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具体举例如下:
你的辩驳是抵挡不住的(站不住脚的)。
他对我观点中的每一处薄弱环节进行了攻击 他的每一处批判都正中要害
莱考夫曾指出‚隐喻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 知来诠释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
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
替代论
比较论 相似论 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和Black(1962) 映射论(Mapping Theory) Richards(1965) Lakoff(1980, 1987) Fauconnier
混合哲学
混合哲学是乔姆斯基 转换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 尔哲学(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观点。 笛卡尔认为,因为所有的自然运动都可以用数学或物理定 律证明,唯有人类的精神运动无法证明,它是另一种形式 的存在,既然思想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那么,其中 一种存在就不需要依赖另一种而存在。乔姆斯基受笛卡尔 天赋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 脑固有的。后期形成了心智主义,批评了笛卡尔和乔姆斯 基的观点。
英语名词动词化中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

教学研究英语名词动词化中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向雅芳(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邵阳422000)摘要:名词动词化是英语语6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英语名词转化为动词的用法,不仅是语义和构词的转换,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人们隐喻系统思维方式的转换,是认知范畴的跨越。
本文对英语名词动词化中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因素进行研究,力图加强英语学习者对词汇性质转换背后文化认知思维过程的了解,增强词汇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名词动词化概念隐喻文化认知1.引言英语动词与名词均是英语句子的核心要素,英语名词的动词化属于英语构词中的常见类别,名词在动词化过程中词性和语义有了新的发展,反映了概念隐喻的认知思维特性,是英语语言研究不可忽视的重点领域之一。
近年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语名词动词化现象进行研究是学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英语名词动词化现象进行研究,探寻英语名词在往动词方向的词性及语义拓展过程中与文化认知方面的关系。
2.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由莱考夫和约翰逊率先提出的,他们在《的隐喻》一中,了原本隐喻视为单纯的语言现象及修辞手段的传统思维,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新义,了从认知方向认隐喻的新角度,认为隐喻不在语言现象中,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思维与行动中。
概念隐喻系统知,关,不概念域之的映射,一过程过语言出来叫在最常见的“论是'(Argument is war)这一概念中,相关的大量语言表现了概念隐喻的变化。
“在争论中胜"(She loves to win an argument),"这番话打响了争论的第—■炮"(This statement was the opening shot in the argument),"他是否捍卫了自己的观点"(Does he defend his argument),与争论关的现了人们的隐喻系统从一的域论一象的域的,个隐喻系统了的思维与行为+的特论的类似特点,句中了输赢、、卫等表达,争论双方视为战争中对峙的两军,通过各种略向对方发动,的,出+在常中过“论是”个隐喻性的概念构了在争论中的行为,过的域特知和理象的域特点,过语言出来。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雷科夫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该理论认为,言语是基于概念隐喻的,通过将一个概念(目标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源概念)上,以提供更好的理解和表达。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阅读材料。
本文将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阐述其重要性。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英语阅读材料中经常出现抽象概念,例如“时间是金钱”、“爱是一座桥梁”等,这些抽象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具体概念进行关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抽象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隐喻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隐喻,以达到表达更深层次含义的目的。
通过引入概念隐喻理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
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通过引入概念隐喻理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差异,并帮助他们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意识。
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阅读材料,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将能够增加对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介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是由心理学家乔治·莱克夫特(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
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时间就是金钱”、“生命是一场旅程”等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基于我们对身体经验的理解,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我们熟悉的身体经验中来加深理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课文。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身体经验相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并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入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影响,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和未来展望来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1.2 说明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英语阅读教学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英语阅读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英语文章,学生可以积累词汇,提高语法水平,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女人如茶”概念隐喻与中国茶文化

“女人如茶”概念隐喻与中国茶文化作者:胡俊顾小欧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6期摘要:茶文化形成了有关茶隐喻的认知基础,大量存在的茶隐喻现象也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女人如茶”这个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讨茶隐喻背后的认知特点及其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扩展茶文化的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茶文化认知系统体验哲学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71-02一、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思维是隐喻性的。
[1]隐喻将源域的特征、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以重新再现目标域,使两者产生联系。
隐喻帮助我们通过体验源域来理解目标域。
例如,在本文研究对象“女人如茶”这个概念隐喻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源域“茶”的感官认知体验来理解目标域“女人”这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二、中国茶文化茶文化是凝结在茶物质之中又游离于茶物质之外的,被传承下来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茶物质财富和茶精神财富的集合。
[2]一方面,中国悠久的制茶技术发展创造了中国华夏民族绚丽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由古至今,中国茶叶已经融入社会文化中,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茶是人们情感表达、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茶文化也演变成了地道的社会文化。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以“和”为贵,这与我国茶文化所追求的“和”是一致的。
[3]儒家平和思想理念同茶道精神相结合,使得中国茶文化传承了其精髓核心,极大地增强了茶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重要性。
三、女人如茶的隐喻认知系统本文语料选自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关键词“如茶”进行专题检索,期刊发表时间为2010年到2017年,共搜索得出96篇文章,其中以“女人如茶”为主题的文章有37篇,其它是以“父爱”“师情”“友谊”等为目标域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
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
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
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
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
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概念隐喻及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
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
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
“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
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
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
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
利科提出分裂指涉“悬搁”论,强调隐喻是“指谓”与“命名”相争的产物,认为与“情感”、“想像”结下不解之缘的隐喻同时具有间接指涉现实、“内化”(interiorize)思想和重新描述世界的功能,隐喻的意义即在于否认“意义”(sense)与“表达”(representation)之间的固有划分而突破旧有范畴、建立新的逻辑联系。
奎因指出“隐喻的要义即通过类比方式创造性地向外扩展”。
对隐喻认知机制与原理成系统的有效的研究是由两个美国人共同完成的。
1980年,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标志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作著成的《我们赖以生存了隐喻》。
在书中,他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该理论一面世,就引起了世人强烈关注,也在隐喻研究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 & Johnson以隐喻为焦点,探讨了语言的本质以及隐喻的本质,用大量的英语隐喻例证来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他们发现,英语的许多表达方式,均来自基本的隐喻。
他们把这些隐喻称为概念隐喻,如“辩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人生是旅途”(LIFEIS A JOURNEY)和“思想是食物”(Ideas are food)等等。
他们进而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思维现象,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机制(Lakoff 1993:244-245)。
隐喻将始源域的结构、关系、特征和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之上(Lakoff& Turner 1989:63-64),两域之间的映射由我们的身体、社会和文化经验促成,具有系统性、单向性和局部性等特点(Lakoff 1993: 245)。
我们思维中的概念隐喻体现为语言中无所不在的比喻表达(Lakoff& Johnson 1980:46-51)。
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主要提出三种概念隐喻,即: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莱考夫和约翰逊基本上是受雷迪的管道隐喻(conduit metaphor)的启示,对概念隐喻进行分类的。
雷迪发现思想和词语的关系是内容和管道或容器的关系。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雷迪的框架作了进一步的推论:语言表述是意义的容器。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例子如下:Themeaning is right there in the words.(意义恰好就在词语中。
)上面这个隐喻式的表达告诉我们“意义存在于词语之中”,这种情况即是把词语当成容器,它是管道或容器隐喻的应用例子。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人类是有血有肉的生物,通过自身的皮肤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分开,因而对世界部分的经验是从自身的外部开始的。
每一个人是一个容器,因而有周边和内外的走向。
人类将这种内外走向投射到也有周边表面的其他物体。
于是把它们也看作似乎是有内部和外部的容器,例如房间就是明显的容器。
这样,管道隐喻的内涵延伸至对世界万物的认识。
我们可以援引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管道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一)管道隐喻所谓管道隐喻,意思是把抽象物看成管道(或容器)的隐喻,这里主要涉及到语言问题。
如果说要表达的意义是某种东西的话,那么语言表达则为管道或者容器。
例如:It'shard to get that idea across to him. (向他阐明这个想法非常困难)It'sdifficult to put my ideas into words. (我的想法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Tryto pack more thought into fewer words. (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Thesentence is without meaning. (这句话没有意义。
)Theidea is buried in terribly dense paragraphs. (这想法被长篇大论所掩盖。
)(二)方位隐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是关于空间方向的隐喻,即把什么看成是“上”和“下”,或者是“前”和“后”。
“上”和“下”空间隐喻有多种含义。
1. “幸福是上,痛苦是下”(HAPPY IS UP; SAD IS DOWN):I'mfeeling up. (我很高兴。
)I'mfeeling down. (我很低落。
)I'mdepressed. (我好沮丧。
)Myspirits sank. (我的心情沉落下去。
)身体基础:低垂的姿势通常与悲伤郁闷联系在一起,挺直的姿势则表示积极的情感状态。
2. “有意识是上,无意识是下”(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Wakeup.(醒来。
)Hedropped off to sleep.(他渐渐沉睡下去。
)He'sunder hypnosis.(他已经被催眠。
)Hesank into a coma.(他陷入了昏迷状态。
)这里的身体经验基础是:人和其它的灵长类动物睡觉时是躺着,而醒着的时候都是站立。
3. “健康和生命是上,疾病和死亡是下”(HEALTH AND LIFE ARE UP;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He'sat the peak of health.(他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Lazarusrose from the dead.(拉撒路起死回生。
)Hefell ill.(他病倒了。
)Hedropped dead.(他死掉了。
)这里的身体经验基础是:严重的疾病会逼迫我们躺下。
当死了的时候,肯定是躺着的。
4. “有控制,或有力量是上;失控,或没力量是下”(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UP; 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Ihave control over her.(我控制住了她。
)Heis under my control.(他在我的掌控之下。
)Hefell from power.(他下台了,丧失权力了。
)Heis a low man on the totem pole.(他是图腾柱最低端的人。
)身体经验基础是:体形的大小通常与体力相关,战斗中胜利者通常把败者压在下面。
5. “多为上,少为下”(MORE IS UP; LESS IS DOWN):Myincome rose last year.(我去年收入增加了。
)Hisincome fell last year.(他去年的收入降低了。
)身体经验基础是:如果你向容器或者一堆东西添加更多的东西或物体,水平面就会上升。
6. “可预见的将来事件是上(和前方)”【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 (and AHEAD)】:What'scoming up this week?(这周发生什么事情了?)I'mafraid of what's up ahead of us.(我担心前面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
)身体经验基础是:通常,我们眼睛都是随着我们运动的方向看。
当一个物体向着人运动(或者当人向着物体运动)的时候,物体就会显得更大。
既然地面被看作静止不动,那么,物体的顶部看起来象似朝着人的视域运动。
7. “高地位是上,低地位是下”(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Hehas a lofty position.(他地位崇高。
)He's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hierarchy.(他处于社会底层。
)Shefellin status.(她的地位下降了。
)社会和身体的经验基础:地位与(社会)权力相关,(身体)力量为上。
8. “好为上,坏为下”(GOOD IS UP; BAD IS DOWN)Things are looking up.(事情正在转好。
)Things are at an all-time low.(一切都处于最低谷。
)9. “美德是上,不道德是下” (VIRTUE IS UP; DEPRAVITY ISDOWN)Shehas high standards.(她行为端庄。
)Sheis upright.(她诚实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