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_赵芳芳

合集下载

《2024年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2024年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往往存在差异,这给口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究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概念隐喻在汉英交传中的重要性概念隐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达说话人的意图,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此,口译员需要掌握并运用好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以实现准确、流畅的翻译。

三、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口译过程中,对于一些直接可以对应到英语中的汉语概念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例如,“如鱼得水”可以直译为“like a fish in water”。

然而,对于一些无法直接对应或者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概念隐喻,则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翻译。

如“挥金如土”可以意译为“spending money as if it were dirt”。

2. 增加解释和背景信息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些汉语中的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

此时,口译员需要增加解释和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如,“画蛇添足”可以翻译为“to paint a snake and add feet - doing something that is unnecessary or makes it wo rse”,同时补充说明这一成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

3. 运用类比和对比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可以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法来解释汉语中的概念隐喻。

通过比较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如,“如火如荼”可以类比为“very intense or enthusiastic”,同时指出这种热情如同火一样炽热。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外交翻译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准确传递信息、有效沟通意义至关重要。

特别是汉英外交同声传译,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敏锐的语境判断力。

本文旨在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二、概念隐喻与翻译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思想。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尤为关键,因为外交语言往往富含隐喻,需要译者准确理解源语中的隐喻含义,并将其恰当地传达给目标语听众。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的差异,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存在隐喻表达上的差异,这就为汉英外交同传带来了挑战。

三、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与难点1.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同一概念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隐喻表达。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往往被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可怕的生物。

2. 政治术语:外交场合常涉及大量政治术语和专有名词,这些术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译者准确把握其含义并进行恰当的翻译。

3. 即时性:同声传译要求译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这对外交同传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四、概念隐喻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同传策略1. 增强文化敏感性:译者应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源语中的含义。

2. 精准把握政治术语:针对政治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译者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积累相关术语知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运用概念隐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运用概念隐喻将抽象的政治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中的含义。

4. 提高语言功底: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做好汉英外交同传的基础。

译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境判断力。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汉英外交同声传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研究价值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外交同声传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依据、实际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二、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概念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在汉英外交同声传译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外交语境的特殊性,都为概念隐喻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汉英外交同传中的概念隐喻应用1. 政治术语翻译:政治术语是外交交流中的核心内容,其翻译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概念和抽象的思维模式。

通过运用概念隐喻,可以将这些复杂的政治术语转化为更为直观、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2. 文化元素传达:文化元素是外交交流中的关键因素,其传达往往需要借助文化隐喻的方式。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通过运用概念隐喻,可以更好地传达文化元素,使双方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文化背景。

3. 语境理解与表达:外交语境的特殊性要求同声传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境理解与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概念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的语境含义,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听众,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

四、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挑战1. 准确性问题: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同一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要求同声传译人员准确把握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概念映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 实时性问题:外交同声传译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这给同声传译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运用概念隐喻时,需要快速捕捉源语中的隐喻信息,并迅速找到与之匹配的目标语表达方式,这对同声传译人员的反应速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 文化差异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存在差异。

概念隐喻视角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阮彩凤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8期摘要:隐喻翻译是从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投射和解码过程。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以《红高粱家族》原文本中有关“红高粱”的概念隐喻以及它们在葛氏英译本中的对应译文为语料,借助概念隐喻的认知映射功能,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和翻译分析后,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本的“红高粱”隐喻时,主要采用直譯法、省译法等翻译策略。

运用这些翻译策略,译者更好地再现了原文本中“红高粱”的象征意义,从而有效地还原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概念隐喻红高粱隐喻翻译认知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090-04莫言是当今国内最杰出、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凭借《透明的红萝卜》(1985)、《红高粱家族》(1987)等作品在中国文坛奠定其重要地位。

《红高粱家族》是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小说共有五个章节:《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和《奇死》,讲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们在山东高密轰轰烈烈、英勇悲壮、誓死保家卫国的人生历史故事。

小说的内容深刻、乡土气息十足,语言朴实优美,包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具有浓烈的魔幻浪漫主义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1993年,美国杰出的汉学家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在英语国家陆续出版,得到了国外读者的广泛好评;莫言一系列以乡土文化为题材的作品都经葛浩文先生的翻译以及其他媒介传播到世界各地。

国内的学者们也掀起了一股研究葛氏翻译的热潮。

在过去,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而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从认知角度来讲,隐喻的翻译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投射和解码过程。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更是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在国内外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中,概念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口译过程中常常需要准确、流畅地进行转换。

因此,探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隐喻的定义与特点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概念的思维方式。

其特点在于通过隐喻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广泛,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三、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难点在汉英交传过程中,概念隐喻的口译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或对立。

其次,部分隐喻具有独特性,难以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

此外,口译过程中往往时间紧迫,要求译员迅速理解并准确传达原语中的隐喻含义。

四、口译策略探究(一)文化背景的熟悉与理解为了准确理解并传达原语中的概念隐喻,译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包括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等。

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译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原语中的隐喻含义,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等。

对于一些常见的、易于理解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难以找到对应英文表达的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或增译的方法,通过解释或补充背景信息来传达原语中的含义。

(三)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与翻译语境是理解语言的重要依据。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结合上下文、情景等因素来理解原语中的隐喻含义。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将语境因素融入目标语言的表达中,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口译质量,译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包括词汇积累、语法掌握、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训练。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口译是翻译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中英文口译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两种语言间文化、思维和认知的差异。

因此,对口译人员来说,掌握并运用有效的口译策略来处理概念隐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概念隐喻的定义与特点概念隐喻是指在语言交流中,用一种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另一种概念的现象。

其特点在于它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将源语言中的概念通过隐喻的方式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

在汉英交传中,由于中英文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概念隐喻的翻译往往需要特殊的处理方式。

三、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法直译加解释法是口译中常用的策略之一。

在处理汉英交传中的概念隐喻时,口译人员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将源语言中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然后通过解释的方式补充源语言中隐含的意义,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

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句的结构和形式,又使得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其含义。

例如,“像阳光一样灿烂”可以直译为“as bright as the sun”,然后通过解释“形容人或事物充满活力和希望”来补充隐含的意义。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灵活地调整翻译方法,以使目标语更加贴近原文的含义。

在处理汉英交传中的概念隐喻时,如果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句的含义,口译人员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原句的含义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句的含义,使目标语听众更容易理解。

例如,“人心齐,泰山移”可以意译为“when people are united, they can move a mountain”,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使目标语听众更容易理解其含义。

3. 文化背景法文化背景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来处理概念隐喻的翻译。

概念隐喻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赵芳芳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2)004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

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在明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键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留隐喻特征,并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赵芳芳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隐喻翻译认知探究 [J], 张雅
2.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J], 张艺戈;王福祥
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J], 王昆芳
4.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J], 王昆芳
5.绝对暗喻——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庞德隐喻翻译研究 [J], 张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外交同声传译在跨国交流与政治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高级语言艺术,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汉英外交同传,探索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二、概念隐喻与语言翻译概念隐喻是指人们用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体验抽象的、陌生的概念。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是沟通双方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桥梁。

不同的语言往往蕴含着各自独特的隐喻表达,因此,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对于准确传达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汉英外交同传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在政治场合中,双方往往使用隐喻来传达复杂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因此,同传翻译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这些隐喻的含义。

同时,由于外交场合的特殊性,同传翻译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素养。

四、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应用1. 文化概念的隐喻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源语中的文化概念隐喻,以消除文化差异,促进交流。

2. 政治概念的隐喻翻译:政治场合中经常使用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汉英外交同传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这些政治概念的隐喻,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3. 语境与语域的考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考虑语境和语域的影响。

不同的语境和语域下,同一隐喻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准确理解并传达源语中的隐喻。

五、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汉英外交同传的实际案例,分析其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和翻译策略。

以某次国际会议的同传翻译为例,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概念隐喻,成功传达了双方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效果,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 ,这完全可以和 汉语中的“ 贪财乃万 物之源 ” 对应 。 这 体现
赵芳芳 概念隐喻理 论下的 隐喻翻 译研究
了 英 汉 民 枷 同 一 事 物 的 认 知 共 性,对 于 喻 体 选 择 的 共 性。
形 容 人胆 小会 说“ 胆 小 如鼠” 而 英语 会说 ` , 俪
”。 汉 语中 用“ 雨 后 春 笋”, 比 喻 大 量 事 物的 迅 猛 发 展而 英郡 会 用。 二 。 语言 作 为 文 化 的 载 体 在 历 史长 河 中 以
样的 隐 喻表 达 为 例, “ 人生” 作为目 标 域 是 抽 象的,我 们 很 难
给出 具 体的 界 定而 源 语“ 旅 行” 在 人 们的 认知 中 是 具 体 清 晰 的旅 行 是 一 个 有 始有 终 ,充 满 欢 乐 ,但 又 充 满 艰 辛的 过程。
隐 喻 翻 译 中 的 两 大 关 键 问 题
年 莱 克夫
卿凤
和 约 翰逊 吐
提出
的 概 念 隐 喻 理 论,使隐 喻 正 式 纳 人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范 畴。 隐
喻的 翻 译 也 应以 认 知 为 取向, 这 一 观 点 已 被 国 内 众 多 学 者 接
受。本 文 试图 从 认 知 角 度出 发, 在明 确 隐 喻 翻 译 实 质的 基 础
按 照 传 统 的 隐 喻 理 论, 一 个 完 整 的 隐 喻 主 要 由 “ 本 体”
和喻 ` 体”
组 成,根 据 概 念 隐 喻 理 论,本 体 喻 体
“ 旅 行” 的 特 点 与 内 涵 被 映 射 到“ 人 生” 之 上,我 们自 然 会 对 人
生 有深 刻的 理解,即 人生 就像 旅 行一 样 ,在 享 受快 乐的 同 时,也 要 经 历 风 雨。隐 喻 正 是 通 过 这 样的 方 式 将分 属 两 个 义
请 看下 面 的 例 子 你 难道 没 听 人 说“ 嫁鸡 随 鸡,嫁 狗随 狗” 哪 里 个 个 都 像 你 大 姐 姐 麒 娘 呢。 红 楼 梦第 回
译 文

喻 概 念,喻 体 意 象 相 同 的 汉 英 隐 喻 表 达 方 式,不 会 成 为 翻 译 的 难 点 ,直 译 即 可喻 体 意 象 不 同 的 表 达,则 应 转 换 喻 体 意
在《 我 们 赖 以 生 存 的 隐 喻》 提 出 的 概 念 隐 喻 理 论 ,使 隐 喻 正 式 进 人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领 域。莱 可 夫 和 约 翰 逊 认 为“ 隐 喻 在 我 们日 常 生 活 中 无 处 不 在, 不 仅 存 在 于 语 言 ,而 且 还 存 在 于 思 维 和 行 动。 我 们 平 时 的 思 维 和 行 动 所 依 据 的 概
念 系 统 在 本 质 上 是 隐 喻 的。” 哒 样的 隐 喻 被 他 们 称 为 概 念 隐
这 一 切 又 与 语 境 因 素,文 化 因 素 如 此 密 不 可 分,与 隐 喻 的 文 内 重 要 性 就 更 不 用 说 了。 ” 哒句 话 足 以 说 明 隐 喻 翻 译 的 复 杂 性。 隐 喻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隐 喻 的 翻 译 应 当 是 更 为 复 杂 的 思
上 ,探 讨 隐 喻 翻 译中 应 把 握的 关 键问 题 ,进而 提 出 有 效的 翻 译
方法。
方 法 可 操 作 性 强,但 总 体 而 言,他 关于 隐 喻翻 译的 研 究 重 点 是
隐 喻的 修 辞 功 能 ,是 以 修辞 为 取向 的。 冈 以 修 辞 为 取 向 的 传 统
隐喻 的 认知 本质
息。” 国 同 样,郭 建中 也 指出 “ 翻 译 首 先 涉 及 到 的 是意 义。” 阉 可 见 ,在翻 译中,意 义传 递 是核 心, 隐 喻 的 翻 译 也 应 当以 意 义
的 为核心。 然而 , 隐 喻的翻 译并非易事 。 纽马克曾指出 “ 隐 喻
” 的 表 达,都 表 现了 英 汉民 族 对于 时间 的 珍 惜 ,用 金 钱 来 做比 喻。英 语中 有“ 蒯 汕 的
于 喻 体 的 选 择, 既 有 共同 之 处 ,也 有不同 之 处。例 如, 在 汉 语
中,我 们 有“ 时 间 就 是 金钱” 的 表达 而 在 英 语中 也有“
质,美 国 翻 译 理 论 家
指出 “ 所 谓翻 译,是指 从 语 义 到 语
体 在译语中 用 最切近而 又最自 然的 对等语 再现原语的 信
维 过 程。 隐 喻 能 够 互 译,是 因 为 认 知 体 验 是 人 类 的 共 性 ,我 们
都 善 于 用 客 观 世 界的 熟 悉 事 物 来 解 释、 描 绘、说 明 某 些 深 奥 的、 抽 象的 事 物。 但 不 同 的 客 观 环 境 和 文 化 却 会 对 人 们的 认知
产 生 影 响,从 而 产 生 语 言 差 异,这 种 差 异 在隐 喻 表 达 中 是 客 观
中 喻 体 意 象 的 合 理 转 换,是 隐 喻 正 确 翻 译 的 保 证。 喻 体 意 象 的
转 换,并 不 等 于 要 抹 杀 原 文的 隐 喻 特 征,而 是 要 在 译 文中 尽 量
保 留 下 来。
喻 体意 象 的 合 理 转 换
隐 喻 的 翻 译
隐 喻 在 汉 英 语 言中 是 普 遍 存 在的。 隐 喻 的 这 种 普 遍 性 使
我 们 认识 到, 隐 喻的 翻 译 应当 是 翻 译中 的 重 要内 容。 谈到 翻 译 ,我 们 不 能回 避 的当 然 是翻 译的 实 质 问 题。 关 于翻 译的 实
英 汉 隐 喻 表 达中 的 喻 体, 可以 是 客 观 世 界 人 们 熟 知 的 一 切 物 象,可以 是 动 物、 植 物,也可 以 是 成 语 典 故 等。 汉 英 隐 喻 对
方 式 表 达 出 来。 要 实 现 源 语 者 与目 的 语 者的 思 维 对 接, 我 们 必 须 从 隐 喻 的 认 知 结 构 特 征 及 工 作 机 制出 发。
式、 思 维 方 式 就 是隐 喻的 认 知 现 象。 根 据 概 念隐 喻 理 论,一 个
隐 喻的形 成实际上是两 个义域在概念上的 “ 跨域映射” 一杯 。 映 射 并 非是 词 语 之间 的 对 应 ,而 是两 个 观 。 在隐 喻 的 表 达中,通 常 情 况 刃 这 念域 之间 的 对 应。 其中 这 两 种 观 念 域 韶叮 被 称 为 源 域 二 与目 标域鸭 下 ,被 用 来 形 容 或 描 述的 具 体概 念 即 源 域,而 陌 生 的、 抽象 的 概 念 即 是目 标 域。 以“ 人 生 就 是 次 旅 行” 恤
域的 概 念 联系 起 来,使 人们 对目 标 语有 所 认 识 ,即 实 现 对隐
哪 体 的 湘 。 姗 隐 喻 理 论 认 为 隐 喻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与 认 知 方 式,揭
示了 隐 喻的 本 质。 隐 喻的 翻 译 离 不 开 对 隐 喻 本 质的 理 解。
时 关 键 考 虑的 因 素。 喻 体 意 象 承 载 着 深 厚的 文 化,具 有 一 定 的 归 属 性、 独 特 性 ,也 就 是 说,呈现 出 更 多 的 差 异 性。 在 隐 喻 翻 译
引 言
长 期 以 来,隐 喻 仅 仅被 视 为 修 辞 手 段。 在隐 喻的 翻 译 过 程 中, 往 往 也以 是 否再 现了 原文 的 意 义和 形 式为 标 准。
曾 对隐 喻翻 译 进行 过 较 为 深 人的 探 讨。他 在《 翻 译 问 题 探讨》 娜 、 诩 一 书中,从文 化 角 度 提 出 了 隐 喻 翻 译 的 种 方 法。 敏关 于 隐 喻 翻 译的
一 , 女 , 甘肃庆阳人 , 讲师 ,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 实戏研究 。
陇 东 学院 学 报
第 卷
译 是 一 切 语 言 翻 译 的 缩 影, 因 为 隐 喻 翻 译 给 译 者 呈 现 出 多 经》。 黑 子 第 一 个 给 出 隐 喻 的 定 义, 即 隐 喻 就 是 借 乙 物 明 甲 翻 物,通 联 比 更 清 楚 地 了 解 甲 物。 ” 叱世 纪 以 来,随 靓知 语 种 选 择 方 式要 么 传 递 其 意 义 ,要 么 重 塑 其 形 象 ,要 么 对 其 进 言 学 的 兴 起, 人 们 对 隐 喻 的 认 识 进 人 到 认 知 层 面。 凤袱与 行 修 改 ,要 么 对 其 意 义 和 形 象 进 行 完 美 的 结 合 ,林 林 总 总,而
然 而,英 汉 隐 喻 对 于 喻 体 的 选 择 更 多 显 示 出 异 性。 例 如,汉 语 构,而 是 要 以 肚的 隐 喻 寓 意 得 以 顺 利 传 递 为 前 提。“ 貌 合 神
独 特的 方 反 映 着 不同 民 族 相同 或 不同 的 思维 方 式,表 现 在 隐 喻 中 便 会 有 不同 的 或 相 同 的 喻 体 作 为 表 达 方 式。 对 于同 一 隐
留隐喻特征 , 并提 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 , 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 , 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
知反应 一 致 。
关键词 概念 隐喻 认知 翻译
中图分 类号 文献标 识码

似 。

叮 , 一
九 , 孟 邵乙 ` 褪 羚 ,

几 孕肠
九 动
,
召 了 朋
,

`

山 试 即

叮 , 即


,
孟妙
,侧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文章编号 一 一 的 一

陇东 学院 学报

概念隐喻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赵芳芳
陇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庆阳 以 刃

要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 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 的本质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 更是一种认知
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给隐喻 的翻译提供 了全新的视 角 , 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 。 依据概念隐 喻理论 , 在明பைடு நூலக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 ,指 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健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