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合集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_以_背影_的两篇译文为例

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_以_背影_的两篇译文为例

彼此的转化 , 例如 :
The floods considerab ly e roded the land.
此句是物质过程, 但这句话还可以表达为 :
There w as considerab le erosion o f the land fro m the floods.
后一句表达了和上句 基本相同的意义, 但 在 过程选择上 却选择了存在过程 , 即运用了语法 隐 喻 , 前者为一致式 , 后者为隐喻式。过程的转变引 起了其它成分的改变, 前者中的动作者 (二 ) 名词化 除上述及物性隐喻外 , 概念隐喻还涉及到 名 词化。名词化就是 把某个过程或特 征看作事物 , 体现在词汇语法层 面, 即词性 的转换。 换句 话 说 , 原本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 小句过程经过 打 包 , 通过级转移将小 句过程压缩成 名词短语。名 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 段。
译文一保留了原句的 物质过程, 意义虽然 清 楚 , 但结构复杂, 不够自然。译文二将物质过程隐 喻为行为过程 hear of , 效果突出, 将父亲径直而 走的情形表现出来。
( 3) 我赶紧 拭干 了泪 , 怕 他看 见 , 也怕 别 人 看见 。 译文一 : I qu ietly w iped the m a w ay lest he or o the rs shou ld catch m e cry ing . 译文二 : bu t I w iped the m hastily so that nei the r he nor anyone else m ight see them.

要: 本文基于系统 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 对朱自清 散文 背影 的两 篇英译 文进行 语法隐 喻
角度的分析 , 旨在揭示汉英翻译 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 码间的 转换问 题 。 分析表 明 , 语 法隐喻 理论在 研究汉 英 翻译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 英译文的难点不仅在于要如实传达汉 语原文的 语义 , 更 在于形象 地 再现原文的意境 。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运用普遍而且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文学、生活和语言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翻译隐喻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文化的差异、语言的特点以及隐喻的本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并提出一些应对的方法。

首先,理解隐喻的本质至关重要。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来传递信息或表达意义的。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理解隐喻的寓意和意义,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中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中国文化中常用的“红颜知己”隐喻,译成英文时可能会用“bosom friend”或者“soul mate”等词组来表达,以体现密切而深厚的情感。

其次,考虑到文化差异是隐喻翻译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隐喻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

例如,汉语中使用“肝胆相照”形容深交好友,但在英文中可能会使用类似于“liver and gall are accompanied with each other”这样的形式,以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深交”的含义。

此外,还应该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隐喻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文中使用“rose-colored glasses”来形容过分乐观的人,而在汉语中则可能使用“有玫瑰色的眼镜”来传达类似的意思。

针对以上原则,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背景研究,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和隐喻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隐喻。

其次,可以采用意译和注释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隐喻意义,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另外,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总之,隐喻汉英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又重要的任务。

理解隐喻的本质,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是翻译隐喻的基本原则。

通过背景研究、意译和注释以及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等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In conclus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crucial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taphorical meaning effectively. Strategies such as conducting thorough background research, using paraphrasing and annotations, and consider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is a challenging yet important task that necessitates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metaph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By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translators can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翻译的领域中,隐喻翻译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课题。

隐喻作为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语义信息。

汉英翻译中的隐喻转换,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有深入理解,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本文旨在研究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探讨其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1. 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隐喻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应准确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保持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

同时,要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文化误解或语言歧义。

2. 自然性原则隐喻翻译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即在保证忠实性的前提下,使译文表达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汉英翻译中,要注意避免直译导致的生硬和晦涩,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3. 创新性原则隐喻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因此,在遵循忠实性和自然性原则的基础上,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汉英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策略1. 直译法对于一些形象相似、寓意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文化内涵。

但直译法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出现歧义或文化误解。

2. 意译法对于一些形象差异较大、寓意不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意译法注重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运用意译法时,要注意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 释义法释义法是一种常用的隐喻翻译方法,即对隐喻进行解释或说明,使其意义更加明确。

在汉英翻译中,当隐喻的含义难以通过直译或意译来表达清楚时,可以采用释义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四、案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这句话在汉语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生的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性。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寻找最佳关联来理解和产生话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汉英口译中的隐喻具有独特性。

汉语隐喻往往富含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英语隐喻则更注重直接和明了的表达。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隐喻的含义,并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四、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文化内涵的隐喻,可以直接翻译,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对于那些文化差异较大的隐喻,则需要意译,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来传达原意。

(二)增补解释与背景信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汉语中的某些隐喻在英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时,译者需要增补解释和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隐喻的含义。

增补解释可以是对隐喻的直接解释,也可以是对比两种文化中相似或相关的例子。

背景信息的补充则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语境推理与意群翻译语境推理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推理出隐喻的含义。

意群翻译则是在保持原文语义连贯性的基础上,将句子分成意群进行翻译,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还深化了信息的内涵。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差异,隐喻的翻译成为口译中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关联理论强调译员应根据语境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过程亦应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实现隐喻意义的准确传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隐喻含义的差异,语言差异使得隐喻的表达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则影响了隐喻的理解和接受。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将隐喻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并辅以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其隐含意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相似或相近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像太阳一样热情”,可以直译为“As enthusiastic as the sun”,并补充说明“表示非常热情”。

(二)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语境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对隐喻进行重新表述,以实现意义的对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鱼水情深”,可以意译为“close an 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like fish and water”,以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释义加重构策略释义加重构策略是指对隐喻进行解释和重构,使其在目标语中产生与源语相似的表达效果。

这种策略适用于源语与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隐喻。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

内涵 。因此 ,对于 不同种类 的隐喻 ,尤 其是一 国文化 中特 够 的 积 极 的语 境 效 果 。 定 的隐喻 ,应 该采取不 同的翻译 方法 以帮助译文读 者获得 总 而 言 之 , 关 联 理 论 以关 联 为 原 则 , 以 明示 推 理 为 理 充 分 的 了解 。 本 文 将 在 关 联 理 论 视 角 下 , 结 合 《 围 城 》 中 解模 式, 以获取话 语与语境 效果之间的最佳 关联为言语交 隐喻汉英翻译实例来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 。 际活动 的 目的 ,即在话 语理解时 以一 定的认知努力 获得最

最伟 大的小 说之一 。在严 肃 的主题 下 ,钱 钟书在这 一作 品 就小 一些,关联性 就越 强 ,反之 就越弱 。当语境 效应与处
中运 用 了 大 量 的 隐 喻 来 取 得 讽 刺 和 幽默 的 艺 术 效 果 。这 些 理努 力达 到平衡 时话语具有最佳 关联 ,而人们在 交际过程 隐 喻 融 聚 智 慧 、饱 含 哲 理 、 活 泼 生 动 、 幽 默 风 趣 。 作 者 把 中追 求的正是最佳 关联 。根 据关联理论 ,每一种 明示 的交 内心 深 处 的深 刻 感 受 、 人 生 体 验 和 对 时 世 的 态 度 不 露 痕 迹 际行为都应 设想 为这个交 际行为本身 具备最佳关联性 。交 地 用 比喻 外 化 成 文 学 语 言 ,形 成 了独 具 特 色 的 “ 钱 钟 书 式 际是一个 明示—— 推理 的过 程 ,即说话 人明确地 向听话人 的隐喻 ”。可 以说 ,该书 的魅 力在很 大程度上 归因于书 中 表达 意图 ,听话人 通过不 同程 度的努力 ,根据话 语提供 的
二 、关 联 理 论 佳 的语 境效果 。接 下来我们 从 《 围城》这个 隐喻库 中选择 关 联 理 论 是 由S p e r b e r 和W i l S o n 在 他 们合 著 的 《 关 相 应 实 例来 探 讨 分 析 隐喻 汉 英 翻译 应 采 取 的 策 略或 方 法 。 联 :交际 与认 知 》 ( R e 1 e v a n t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 《 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分析 C o g n i t i o n )一 书 中 提 出 的 。关 联 理 论 关 注 的核 心 问题 是 认 ( ~ )译 文 中保 留 隐喻 意 象 知与 交际 ,主 要研究信 息交际 的推 理过程 ,尤其注 重探索 由于 隐 喻 意 象 的重 要 性 ,译 者 应 尽 量 保 留 意 象 。 意 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隐喻研究中以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为代表的隐喻学派以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为基点开展研究,提出了很多隐喻新观点。

国内许多语言学者近年来热衷于介绍和研究西方隐喻理论,却大多忽视将其用于汉英隐喻比较,使引进的隐喻理论未发挥出潜在的价值。

本论文尝试把隐喻的思维观和隐喻的文化关联理论用于汉英隐喻分析,把隐喻与思维的关系同隐喻翻译与思维的关系相结合,开展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由此提升隐喻翻译的理论层次。

本论文比较汉英隐喻的文化相互关联性和文化缺失性,分析隐喻翻译的主要困难、问题和前人的尝试,提出隐喻是思维方式可拓展到隐喻汉英翻译也是思维方式上,隐喻源于思维,思维决定隐喻的寓意;没有思维就没有隐喻,也没有隐喻的正确理解,同样,没有认真思维就无法实现恰当的隐喻汉英翻译。

本论文用从西方隐喻研究理论新观点中得到的隐喻翻译新认识,剖析隐喻汉英翻译中比较典型的翻译缺陷问题,完成了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翻译方法论和与译文衡量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研究,具体成果有四项:1.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的三原则与内涵:(1)保持隐喻特征;(2)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3)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该原则总要求是:隐喻翻译完成后,汉语者思维中的喻体意象能够在英语译文读者的思维中“映射”;2.提出了保持隐喻特征,实现汉英隐喻的喻体意象转换的两条衡量标准:(1)泽文与原文喻源域的映射意象
一致,(2)译文与原文的“喻体共知性”一致。

该衡量标准可判断译文与汉语喻体内涵上是否一致,文化意象转换是否适当;3.提出了接通汉英隐喻关联文化内涵的三个翻译方法与内涵:(1)转换喻体,(2)扩展隐喻,补出寓意,(3)直译喻体,增加释义;为译文喻体在内涵上与不同的汉语文化喻体“一脉相承”确立翻译方法;4.创立了为实施“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翻译原则的一个新译法:“文化喻体直译+内涵“解”译”。

该新译法是从汉语歇后语的构成引发的思维创新,能够基本保障“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这一原则,保全汉语隐喻的文化喻体及其寓意在译文中显现。

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探讨了西方隐喻理论和隐喻翻译理论可以给隐喻汉英翻译研究提供的四点新认识、隐喻的本质与研究价值、隐喻的可译性与隐喻翻译研究的必然性、国内外隐喻与隐喻翻译研究现状、隐喻翻译的研究意义与目标、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二章西方隐喻学研究发展历程与对隐喻汉英翻译的启示本章简要回顾并解读了Lakoff前后的西方隐喻研究成果,联系汉语隐喻实际阐述西方隐喻观点对隐喻汉英翻译研究的思维启示:智力正常的语言者可成为隐喻能力的强者;同理,优秀译者必须先做隐喻翻译的强者。

本章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衡量标准的思路,认为汉英概念隐喻具有较强的对比基础。

第三章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的探索本章认为西方“隐喻”概念非常宽泛,能够涵盖汉语“明喻”之外的许多比喻,而汉语的“隐喻”则是比喻中的一支,或曰“隐喻”,或曰“暗喻”,提出把“喻体共知性”作为隐喻翻译喻体转换的衡量标准之一,用具体的汉英隐喻译例验证了该标准的适用性。

本章提出隐喻汉英翻译原则要保障隐喻译
文能达到认知对应的目标,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有限。

第四章隐喻汉英翻译原则本章通过研究汉英隐喻翻译原则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汉英隐喻翻译的三原则,用大量隐喻汉英翻译实例验证该原则的功能和应用价值,指出该原则可供我们理据充分地评判前人的隐喻译文,比较贴切地翻译隐喻,同时把目前的隐喻研究理论和隐喻翻译理论提升到更高的研究层面。

第五章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应用本章回答了“如何保持隐喻特征”、“如何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如何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前两条原则的检验标准,确立保障实施第二条翻译原则的三个翻译方法,创立了一个新译法,以期解决“文化喻体缺失”的隐喻翻译历史难题。

第六章研究的主要结论本章归纳了全文的隐喻汉英翻译研究结果,即;四点新认识、三个翻译原则、两个衡量标准、三个构建的翻译方法、一个创新的翻译方法,指出本论文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15.9
【目录】:中文摘要7-9ABSTRACT9-13目录13-17第一章绪论
17-391.0引言17-201.1西方隐喻研究新发展对本研究的启发20-251.2隐喻的本质内涵与研究价值25-291.3汉英隐喻的可译性与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29-341.4论文的研究意义34-361.5研究目标361.6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6-381.6.1研究内容36-371.6.2研究方法37-381.7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38-39第二章西方隐喻学研究发展历程对隐喻翻译的启示39-872.1西方的隐喻认知演变39-412.2西方隐喻研究的多学科交叉41-462.3Lakoff之前的西方隐喻要论46-492.4Lakoff之后的西方隐喻要论49-542.4.1隐喻是比较,也是一种思维创新50-532.4.2隐喻相似点的概念53-542.5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隐喻翻译研究54-612.5.1映射与隐喻汉英翻译的衡量标准57-582.5.2隐喻转换力与译者的隐喻翻译能力58-612.6隐喻的确定与理解61-662.6.1理解和使用隐喻能力的习得642.6.2隐喻译文读者如何理解隐喻64-662.7隐喻是人类思维与认知方式这一新观点的价值66-702.7.1隐喻翻译是译者跨文化认知和思维的过程67-692.7.2隐喻新观点是隐喻翻译指南69-702.8汉英的隐喻思维对比70-872.8.1汉英隐喻的义域思维模式共性75-772.8.2汉英隐喻的义域思维模式差异77-792.8.3喻体的内涵差异79-822.8.4喻体内涵的文化烙印82-842.8.5喻体的意象差异84-87第三章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的探索87-1493.1汉英隐喻理论的比较87-963.1.1西方隐喻与汉语隐喻不完全对应88-903.1.2西方隐喻理论中的隐喻认知方式90-943.1.3共同点理论促进隐喻翻译思维94-963.2隐喻的”喻体共知性”与翻译衡量标准96-1033.3隐喻的解读与翻译都需要隐喻思维103-1073.4前人的隐喻翻译方法与隐喻翻译理论基础
107-1393.4.1隐喻翻译早期认识108-1113.4.2后期的翻译方法论研究111-1183.4.3隐喻直译法回顾与问题探索118-1263.4.4隐喻意译法回顾与问题探索126-1313.4.4.1隐喻意译法是不得已而为之127-1293.4.4.2意译隐喻永远做不到”忠实”129-1313.4.5隐喻直译与意译结合法的回顾与问题探索131-1353.4.6隐喻注释法及其他译法的回顾与问题探索135-1393.5传统译法的局限性与隐喻翻译的难题139-1493.5.1很多喻体意象在翻译中”受伤”141-1463.5.2文化喻体意象在翻译中最易”受伤”146-149第四章隐喻汉英翻译原则149-1774.1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必要性1494.2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目标149-1504.3理论基础与面临的问题150-1554.4可借鉴的西方隐喻研究理论155-1604.4.1隐喻认知的启发156-1574.4.2关联理论的启发157-1604.5隐喻汉英翻译原则及其内涵160-1724.5.1三原则的内涵162-1644.5.2三原则的适用性164-1714.5.3三原则的译文验证功能171-1724.6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应用价值172-177第五章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应用177-2395.1隐喻翻译原则属于应用翻译理论177-1795.2如何保持隐喻特征179-2005.2.1”喻体共知性”是检验标准181-1875.2.2保持喻体特征需创造性思维187-1925.2.3汉语喻体的英语对应词经常是”陷阱”192-1975.2.4普通词扩展的喻体因文化思维差异而意象不同197-2005.3如何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200-2195.3.1喻源域的映射意象一致是检验标准203-2075.3.2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207-2195.3.2.1转换喻体207-2105.3.2.2扩展隐喻,补出寓意210-2135.3.2.3直译喻体,增加释义
213-2195.4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219-2265.4.1文化意象亏损被长期忽视220-2255.4.2丢弃喻体文化意象是译者的文化失职225-2265.5如何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226-2395.5.1解决翻译难题需要创新的翻译方法228-2295.5.2新译法---文化喻体直译,增加内涵”解”译229-2345.5.3新译法的应用功效234-239第六章研究的主要结论239-2546.1完成的研究任务2396.2西方隐喻研究启迪我们萌生的四点新认识239-2416.3汉英喻体意象转换的两条衡量标准的提出241-2446.4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创立构想244-2456.5汉英隐喻翻译三原则的提出与内涵阐述245-2476.6实施第二条翻译原则的三个翻译方法247-2496.7实施第三条翻译原则的一个新译法249-2526.8本论文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52-254附录:在学期间科研情况254-255参考文献255-266中文文献255-261外文文献261-266后记266-27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