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_以_背影_的两篇译文为例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对比分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对比分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对比分析作者:李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摘; 要:通过系统功能理论进行语篇分析已经非常常见,我国很早有人在翻译研究中应用了语言分析,特别是注重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篇。

本文以朱自清散文《背影》为例,站在语法隐喻的角度作出深入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两个英译文,在及物性隐喻、名词化和语气隐喻三个角度进行了探究,旨在分析其在散文翻译中的可行性与解释力。

关键词:散文;背影;英译文对比作者简介:李昕(1994.2-),女,汉,甘肃定西人,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在《背影》中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朱自清的爱子情深,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动人的情感。

但是全文的文字质朴而又朴实,记录着真实的故事与场景,这为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

通过对两个英译文的翻译分析可知,也运用了隐喻的方法,不仅能传达出丰富情感,也兼有文字质朴的特点。

对此我们可以从隐喻理论的角度出发,合理选用翻译方法,达到提升翻译效果与质量的目的。

一、及物性隐喻及物性隐喻是散文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将作者表达的情感翻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背影》中两个版本的翻译都注重对及物性隐喻的运用,及物性隐喻为各过程的相互转化,包括物质、心理、言语、行为和存在等过程[1]。

在朱自清散文《背影》里面,根据两个翻译版本分析可知,经常用到及物性隐喻,由物质过程逐步朝着关系与心理等过程转换。

如此一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频繁使用动词和小句,让译文更加精炼,也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以下面一句话的翻译为例: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第一个版本翻译为:I caught sight of several vendors waiting for custom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latform.第二个版本翻译为:Just outside the station were some vendors.从第一个版本的翻译来看,对存在过程“有”进行了隐喻,转变为心理过程,而从第二个版本的翻译来看,主要采取了关系过程的处理方法。

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_以_背影_的两篇译文为例

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_以_背影_的两篇译文为例

彼此的转化 , 例如 :
The floods considerab ly e roded the land.
此句是物质过程, 但这句话还可以表达为 :
There w as considerab le erosion o f the land fro m the floods.
后一句表达了和上句 基本相同的意义, 但 在 过程选择上 却选择了存在过程 , 即运用了语法 隐 喻 , 前者为一致式 , 后者为隐喻式。过程的转变引 起了其它成分的改变, 前者中的动作者 (二 ) 名词化 除上述及物性隐喻外 , 概念隐喻还涉及到 名 词化。名词化就是 把某个过程或特 征看作事物 , 体现在词汇语法层 面, 即词性 的转换。 换句 话 说 , 原本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 小句过程经过 打 包 , 通过级转移将小 句过程压缩成 名词短语。名 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 段。
译文一保留了原句的 物质过程, 意义虽然 清 楚 , 但结构复杂, 不够自然。译文二将物质过程隐 喻为行为过程 hear of , 效果突出, 将父亲径直而 走的情形表现出来。
( 3) 我赶紧 拭干 了泪 , 怕 他看 见 , 也怕 别 人 看见 。 译文一 : I qu ietly w iped the m a w ay lest he or o the rs shou ld catch m e cry ing . 译文二 : bu t I w iped the m hastily so that nei the r he nor anyone else m ight see them.

要: 本文基于系统 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 对朱自清 散文 背影 的两 篇英译 文进行 语法隐 喻
角度的分析 , 旨在揭示汉英翻译 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 码间的 转换问 题 。 分析表 明 , 语 法隐喻 理论在 研究汉 英 翻译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 英译文的难点不仅在于要如实传达汉 语原文的 语义 , 更 在于形象 地 再现原文的意境 。

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

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

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论文导读:本文结合话语分析模式对比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

话语分析模式,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

关键词:话语分析模式,社会文化环境,《背影》翻译比较0.引言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是建立在其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之上,以交际语言为导向的模式,将语义看做说话者的语言选择系统以及与这些选择系统相关联的广阔的社会文化框架。

在这一模式中,语言功能的表层实现方式与其社会文化框架紧密联系。

语域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概念,即与具体的交际功能相关联的传统文本类型,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域的每个变量都与一系列的功能相关联,即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本文结合话语分析模式对比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旨在为翻译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背影》语域和纯理功能分析1.1语场和概念功能分析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的内容,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

语场主要通过语言的及物性系统来实现。

《背影》一文中作者在开篇埋下基调:“祖母死了”,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而后父亲经过再三踌躇终于决定亲自送我上火车;火车开车前艰难地越过铁路为我买橘子,我为之动容而几次流泪。

原文主要运用物质过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父亲的行为过程和描述作者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

1.2 语旨和人际功能分析语旨指的是文本涉及的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

语旨与人际功能相关,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评价系统来体现。

《背影》作者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渗透着父子间含蓄深厚的感情。

因为笑父亲的“迂”和认为自己“太聪明”时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和对自己的指责,父亲买橘子、读父亲的来信等场景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父亲感恩和深爱之情。

1.3 语式和语篇功能分析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

语式与语篇功能相关,主要通过主位-述位结构、信息系统和衔接手段来实现。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1 从美国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看全球化下中国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缺失2 论商标汉译英中的“变通”3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4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 《雾都孤儿》的写作风格6 从征婚广告看当代中美择偶价值观的文化差异7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分析8 浅析中式英语之热—以网络中式英语为例9 功能对等理论下英语俚语的翻译研究10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11 《动物农场》的反乌托邦特征12 论中英文学中“鬼魂”的异同13 多丽丝莱辛和《浮世畸零人》-解析莱辛在《浮世畸零人》中的社会反思14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15 论英语习语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6 从英国足球文化看英国的价值观1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18 中西方婚礼仪式的比较:从文化象征、宗教信仰和例行仪式19 法律术语的语言特点及其英汉翻译策略20 《福尔摩斯探案集》空间描写分析21 功能派译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研究22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中的边缘人物23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24 《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25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Penman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2627 汉语成语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充方法28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中西方幽默的差异29 《霍比特人》的人物性格分析30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31 《地球上的星星》的心理研究32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双重形象分析33 现代美国俚语初探3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现代主义特征35 十二生肖动物:内涵和翻译36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37 《孤独的刈麦女》和《观刈麦》的比较研究38 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修墙》39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思想40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41 析盖茨比悲剧成因42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思想43 男女言语风格的差异44 论中西颜色的文化差异45 网络用语的特点及其翻译46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应用47 图片联想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8 中美慈善文化对比研究49 《一九八四》中的极权主义分析50 女性自我身份的重建:对《芒果街的小屋》的女性主义之研究51 《等待戈多》中的不确定性52 英语语法与语用的协调——以情态动词为例53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语言学特征54 浅析《约瑟夫安德鲁》中的主要人物55 奥斯卡加斯纳的痛苦—试析伯纳德马拉默德《德国流亡者》56 高中英语教师用语的语用分析57 辜鸿铭《论语》英译的目的论研究58 乡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59 多元文化背景下《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分析60 汉语公示语英译问题及翻译策略61 浅析《哈利波特》系列的死亡意象62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63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翻译64 从美剧《绯闻女孩》看美国社会的享乐主义65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66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在路上》反叛精神对比67 从全球本土化理论的视角比较《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68 小说《飘》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差异69 哈克贝利费恩所体现的美国梦精神中的民主与自由70 中美健康公益广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71 狄更斯《双城记》中双重立场的含义72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人文主义73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74 《雷锋》和《勇敢的心》的英雄观的比较75 英汉因果连接对比研究7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位女性人物77 黑人女性的成长——《宠儿》中丹芙的成长解读78 《蜘蛛侠》中美国超级英雄的人性分析79 浅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80 《苔丝》中的伦理研究81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比研究82 论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中对人性的压迫8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84 《藻海无边》中的身份缺失85 中英死亡委婉语表达的分析86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的性格分析87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88 中西方广告的文化差异与融合分析89 汉英化妆品说明书语篇人际功能对比分析90 论《龙子》中的土地情结91 中美科幻文化异同探究92 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的恭维语语用差异与语用失误93 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道德演变过程94 从美剧《摩登家庭》看美国文化的包容性95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性格96 中英茶精神对比97 世俗的世界,纯真的爱情—《纯真年代》中的爱情悲剧98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99 从托尔金的童话理论解读《权力的游戏》100 论英汉委婉语对比。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诗经》隐喻的英译探索——以许渊冲译《诗经》为例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诗经》隐喻的英译探索——以许渊冲译《诗经》为例

论 体 系 不 断 完 善 。莱 考夫 用 “ 源域” “ 目标 域 ” “ 映 射” 和“ 意象图式 ” 等术 语 来 解 释 概 念 隐 喻 理 论 。
在他看来 , 概念隐喻就是用“ 源域 ” ( 一般是较为具 体 的概念 域 ) 来 描述 “ 目标 域 ” ( 通 常为较 抽 象 的概 念域 ) 。所 以 , 隐 喻实 际 上就 是 一个 具 体 的概 念域 向一个抽象 的概念域之 间的系统映射 。例如 : 在 “ T I ME I S MO N E Y” 这个概念隐喻 中 , “ T I ME ” 是目 标域 , “ MO N E Y ” 是 源域 , 源域 “ MO N E Y” 被 映 射 到 目标 域 “ T I ME ” 之 上 。这 种 映射 往 往是 系统 的 , 是 基 于经 验之 上 的概 念 映射 。人 们根 据 日常生 活 的 经验和对 周围世界 的感 知来理解源域 中的意象 , 并通 过 理解 源 域 意象 进 而达 到 理解 目标 域 意象 的 效果 。
J o u r n a l o f An y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Ma y . 2 01 5
第l 4 卷 第3 期( 总第 7 5 期)
V o 1 . 1 4 No 3( Ge n . No . 7 5 )
关键词 : 概念隐喻理论 ; 隐喻 翻译 ; 《 诗 经》 英译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2 8 ( 2 0 1 5 ) 0 3 — 0 1 0 8 — 0 4
亚里士多德曾说 : “ 隐喻可 以使风格有所提高 而不 流于平凡 。 ” 两千多年来 , 隐喻一直被视为一 种修 辞方 法 。随着 乔 治 ・ 莱考 夫 和 马克 ・ 约 翰逊 合 著 的《 我 们 赖 以 生存 的 隐喻 》 一书的问世 , 隐喻 的 认 知 功 能 被 越 来 越 多 的学 者 所 熟 知 和 接 受 。从 此, 隐 喻不 再仅 仅 是一 种 修辞 方 法 , 更是 人 类 的一 种 普遍 的思 维 方 式 和认 知 手 段 , 有关 隐 喻 的研 究 也从传 统 的修辞 学角 度转 向 了认 知语 言学领 域 。 有关 隐 喻 翻译 的研究 一 直是 翻译研 究 中 的热 门话 题 , 但 大 多 数 隐喻 翻译 研 究 立 足 于修 辞学 角 度, 从语 言形式 和文体等方面将原文和译 文进行 对 比, 并 未 关 注 隐喻 的认 知 性 。概 念 隐 喻 理论 从 隐喻的认 知性 出发 , 颠覆 了隐喻翻译的传统研究 模式 , 为 隐 喻 翻译 研 究 开 辟 了新 的道 路 。借 助 概 念 隐喻 理论 分 析 许渊 冲 《 诗 经》 英 译 本 中典 型 的隐 喻系统——女性 系统 的隐喻 翻译 , 一方面可 以证 明 隐喻 和 隐 喻翻 译如 何 在原 文 和译 文 之 间实 现跨 域映射 , 另一方 面也能够总结译者在翻译 概念隐 喻 的过 程 中所 采 取 的 翻译 方 法 和 翻译 策 略 , 为 概 念 隐喻 的翻译 提供 参考 。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2 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3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4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7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8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9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10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11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3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15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6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17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18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1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20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21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22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23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2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25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2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27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28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29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0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31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32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33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3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35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36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37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38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3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1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4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43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44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45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46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47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48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4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0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51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52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53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5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5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56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57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58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59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60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61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62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63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64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65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66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67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68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69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70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71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72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73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74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75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76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77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78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79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80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81 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82 On the Use of Satire and Humor in Pygmalion83 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影响84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85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86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87 从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88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89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0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91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92 《彼得潘》中彼得潘形象分析93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94 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95 消费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嘉莉妹妹》96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97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98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99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100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101 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102 浅析美国牛仔文化及其深远影响103 《苔丝》与《嘉莉妹妹》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104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10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106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107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108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109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10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111 试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112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113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114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115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16 《看不见的人》主题分析117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118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119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120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121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22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123 从《红字》看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清教主义风尚124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125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126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1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8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129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130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131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132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13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3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35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36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137 浅析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38 中式菜名的英译139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40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141 爱情的悲歌-《荆棘鸟》悲剧成因探悉142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43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144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145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146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147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148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49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傲慢与偏见形成原因差异的研究150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151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152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153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154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55 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56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157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158 浅谈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159 On Symbolism in D.H. Lawrence’s The Rainbow16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eroin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njustice to Dou E 161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162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163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64 中西礼仪对比165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66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167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168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169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70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171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172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7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74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175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 rvilles176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77 安妮•普鲁《断背山》:同性恋的存在与否定178 The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179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180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181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82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83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84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185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186 哈利波特的情感分析187 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教师书面反馈:教师自我评估与学生感知188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89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190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191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192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193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194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195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196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197 The Heroin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198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19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200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

内涵 。因此 ,对于 不同种类 的隐喻 ,尤 其是一 国文化 中特 够 的 积 极 的语 境 效 果 。 定 的隐喻 ,应 该采取不 同的翻译 方法 以帮助译文读 者获得 总 而 言 之 , 关 联 理 论 以关 联 为 原 则 , 以 明示 推 理 为 理 充 分 的 了解 。 本 文 将 在 关 联 理 论 视 角 下 , 结 合 《 围 城 》 中 解模 式, 以获取话 语与语境 效果之间的最佳 关联为言语交 隐喻汉英翻译实例来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 。 际活动 的 目的 ,即在话 语理解时 以一 定的认知努力 获得最

最伟 大的小 说之一 。在严 肃 的主题 下 ,钱 钟书在这 一作 品 就小 一些,关联性 就越 强 ,反之 就越弱 。当语境 效应与处
中运 用 了 大 量 的 隐 喻 来 取 得 讽 刺 和 幽默 的 艺 术 效 果 。这 些 理努 力达 到平衡 时话语具有最佳 关联 ,而人们在 交际过程 隐 喻 融 聚 智 慧 、饱 含 哲 理 、 活 泼 生 动 、 幽 默 风 趣 。 作 者 把 中追 求的正是最佳 关联 。根 据关联理论 ,每一种 明示 的交 内心 深 处 的深 刻 感 受 、 人 生 体 验 和 对 时 世 的 态 度 不 露 痕 迹 际行为都应 设想 为这个交 际行为本身 具备最佳关联性 。交 地 用 比喻 外 化 成 文 学 语 言 ,形 成 了独 具 特 色 的 “ 钱 钟 书 式 际是一个 明示—— 推理 的过 程 ,即说话 人明确地 向听话人 的隐喻 ”。可 以说 ,该书 的魅 力在很 大程度上 归因于书 中 表达 意图 ,听话人 通过不 同程 度的努力 ,根据话 语提供 的
二 、关 联 理 论 佳 的语 境效果 。接 下来我们 从 《 围城》这个 隐喻库 中选择 关 联 理 论 是 由S p e r b e r 和W i l S o n 在 他 们合 著 的 《 关 相 应 实 例来 探 讨 分 析 隐喻 汉 英 翻译 应 采 取 的 策 略或 方 法 。 联 :交际 与认 知 》 ( R e 1 e v a n t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 《 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分析 C o g n i t i o n )一 书 中 提 出 的 。关 联 理 论 关 注 的核 心 问题 是 认 ( ~ )译 文 中保 留 隐喻 意 象 知与 交际 ,主 要研究信 息交际 的推 理过程 ,尤其注 重探索 由于 隐 喻 意 象 的重 要 性 ,译 者 应 尽 量 保 留 意 象 。 意 象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汉英外交同声传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研究价值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外交同声传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依据、实际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二、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概念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在汉英外交同声传译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外交语境的特殊性,都为概念隐喻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汉英外交同传中的概念隐喻应用1. 政治术语翻译:政治术语是外交交流中的核心内容,其翻译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概念和抽象的思维模式。

通过运用概念隐喻,可以将这些复杂的政治术语转化为更为直观、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2. 文化元素传达:文化元素是外交交流中的关键因素,其传达往往需要借助文化隐喻的方式。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通过运用概念隐喻,可以更好地传达文化元素,使双方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文化背景。

3. 语境理解与表达:外交语境的特殊性要求同声传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境理解与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概念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的语境含义,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听众,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

四、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挑战1. 准确性问题: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同一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要求同声传译人员准确把握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概念映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 实时性问题:外交同声传译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这给同声传译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运用概念隐喻时,需要快速捕捉源语中的隐喻信息,并迅速找到与之匹配的目标语表达方式,这对同声传译人员的反应速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 文化差异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3月第1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Mar .2010No .1 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以《背影》的两篇译文为例孟 蓓(洛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摘 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语法隐喻角度的分析,旨在揭示汉英翻译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码间的转换问题。

分析表明,语法隐喻理论在研究汉英翻译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英译文的难点不仅在于要如实传达汉语原文的语义,更在于形象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关键词:概念隐喻;翻译研究;意境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文演说类语篇的语言符号意义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09A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孟蓓(19802),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非常适用于对语篇进行各个层面的分析,包括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篇,黄国文、徐珺、张晓春等已开展诸多方面的语篇分析,其中以中国古代诗歌为最。

[1]-[3]另外还有学者针对科技语篇、小说、新闻语篇等继续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本文主要运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析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的两篇译文(以第五段为例),试图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两篇译文作对比分析,探索不同翻译策略的意境传递效果。

一、概念隐喻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分层级的意义符号系统,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有两种体现方式:一致式(congruent f or m )和非一致式(incongruent for m )。

前者指为表达某种意义所采取的普遍表达的方式,后者则是非常规的形式,即语法隐喻形式。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还提出过语篇隐喻。

[4][10][11]概念隐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人际隐喻则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本篇的探讨仅涉及概念隐喻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不涉及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一)及物性隐喻韩礼德将及物性系统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11]-[13]及物性隐喻就是指各个过程之间彼此的转化,例如:The fl oods considerably er oded the land .[5]此句是物质过程,但这句话还可以表达为: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 osi on of the land fr om the fl oods .后一句表达了和上句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过程选择上却选择了存在过程,即运用了语法隐喻,前者为一致式,后者为隐喻式。

过程的转变引起了其它成分的改变,前者中的动作者“fl oods ”和目标“land ”在后句中转换为环境成分和修饰成分。

(二)名词化除上述及物性隐喻外,概念隐喻还涉及到名词化。

名词化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物,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即词性的转换。

[5]换句话说,原本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小句过程经过打包,通过级转移将小句过程压缩成名词短语。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

[12](P352)通过名词化,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名词或名词词组中,增加了小句的信息量和词汇密度,使语篇更为简洁、正式,同时名词化在语篇衔接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The publishers had p raised his novel p retty highly.H is novel had won high p raise fr om the pub2lishers.动词“p raised”和副词“highly”分别转换为名词和形容词,打包成名词短语,作该句物质过程的范围,从而弱化了此句动作者“publishers”的出现,显得更为客观。

二、语料的选取《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全文1500字,分为六个自然段。

前两段主要为背影的出现做烘托和铺垫,交代背影出现的特定场景:屡遭变故,家境惨淡。

第三、四、五段主要是送行的过程,其中第五段是细节描写,集中描述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

最后一段写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引述父亲的来信,加深主题。

文章无疑是表现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思念和无限感慨,因此文字之间处处流露着动人的情感;但是作者在文字描述和使用上,并没有情感涌溢、奔放,将情感全然宣泄在字里行间,而是凭借着质朴、平实的文字,似在诉说着一件家事,如实记录着每一个场景和每一次情感的表露。

读罢不免心生折服和感动,也充满疑惑:这样平白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和语境兼而有之的?这样的文笔在通过另一种语码转换之后,能否达到相同的效果,如实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又兼有文字的质朴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也应该在翻译研究中仔细琢磨不同的译文,探讨翻译的方法和效果,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本文选取《背影》的第五段,属细节描写,从父亲为儿子送行中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也从儿子看待父亲送行的背影里,折射出对父亲的感动和爱。

译文一为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译文二选自《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6](P299-305)。

两篇都几乎如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和效果,但二者在每句话的处理上截然相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本文从语法隐喻理论的角度对这两篇译文进行语篇分析,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翻译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三、《背影》及其译文分析散文《背影》第五段是一个父亲送行的细节描写,语句平实但感人至深,汉语重意合,凸显了动词的地位和字里行间感情的流露。

译文巧妙地传递了父子之间的爱和关怀,所选词汇是简单、平实的语言。

但英语重形合,减少了动词出现的频率,却仍要达到流畅、自然的句式和与原句对等的效果实属不易。

经比较笔者发现:两篇译文处理策略不同,主要在于对语法隐喻理论的应用不同,使得翻译效果有所差异。

(一)及物性隐喻在这篇散文中,译文对于原文的处理上,有不少及物性隐喻,大都由物质过程转换为关系过程或心理过程。

这样能够减少动词的使用和小句的数量。

例如:(1)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译文一:I caught sight of several vendors wait2 ing f or cust om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 lat2f or m.译文二:Just outside the stati on were s ome vendors.在此句中,译文一将原句的存在过程“有”隐喻为心理过程“caught sight of”的宾语形式,而译文二保留为关系过程。

(2)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译文一:I wanted t o do that myself,but he st opped me,s o I could do nothing but let hi m go.译文二:But when I volunteered t o go instead he would not hear of it.译文一保留了原句的物质过程,意义虽然清楚,但结构复杂,不够自然。

译文二将物质过程隐喻为行为过程“hear of”,效果突出,将父亲径直而走的情形表现出来。

(3)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译文一:I quietly wi ped the m a way lest he or others should catch me crying.译文二:but I wi ped the m hastily s o that nei2 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 ight see the m.此例的译文一将原句的行为过程“看见”隐喻为物质过程“catch me”,而译文二并未进行任何转换。

译文一不仅体现了别人看见的动作,还将别人撞见(我的泪水)的意外情况和我的担心都表现了出来,因此非常生动、足以传达作者此时的心情。

(4)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总第29期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译文一:The nextmomentwhen I l 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gain,father was already on the wayback,holding bright red tangerines in both hands.I n cr ossing the rail w ay track,he first put the tange2rines on the gr ound,cli m bed down sl owly and thenp icked the m up again.译文二:W hen next I l ooked out he was on his way back with s ome ruddy tangerines.He put theseon the p latf or m before cli m bing sl owly down t o cr ossthe lines,which he did after p icking the fruit up.两则译文都将原句中的物质过程“往回走”隐喻为关系过程“fatherwas already on the way back”,这样的处理弱化了动作,却准确表达了父亲所在的位置,以及在作者眼中的状态。

(5)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译文一:W hen he ca me near the train,I hur2 ried out t o hel p hi m by the hand.译文二:W hen he reached my side Iwas there t o hel p hi m up.此句译文二将原句中的物质过程“赶紧去”隐喻为关系过程“I was there”,弱化动作的出现,只强调了结果,这样同样达到了动词表现的结果,主要由于英语中动词使用较少。

而译文一仍然翻译为物质过程“hurried out”与后句的“hel p”相连,动词使用过于拥挤,翻译效果不如译文二。

(6)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译文一:I gazed after his back retreating out of the carriage.After a fe w step s,he l ooked back atme and said,“Go back t o your seat.Donπt leaveyour things al one.”译文二:Iwatched hi m walk a way.After a fe w step s he turned back t o l ook at me.“Go on in!”he called“Thereπs no one in the compart m ent.”原句中“进去吧,里边没人”是一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存在过程,译文二仍然保留原来过程不变,但译文一却将存在过程隐喻为物质过程“Donπt leave your things al one”,该句的翻译巧妙,传达出了作者文字之外的含义:父亲并非告诉我里面没人的信息,而是嘱咐我东西没有人看管,需要多留心,一下子就把父亲这种担心儿子旅途安全的深深爱意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