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乔治·莱科夫提出的,他认为人们通过隐喻来理解和构建概念。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认知模式,它将一种事物或概念用另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描述和理解。
在隐喻理论中,人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形象上来理解和构建概念,这种映射的过程被称为“隐喻化”。
隐喻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理论给人们带来了对于事物的错误理解,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隐喻理论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正确认识隐喻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语言运用。
隐喻在思维和表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抽象思维的基础。
通过隐喻化,人们可以将一个陌生或抽象的概念联系到熟悉的事物上,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在语言使用中,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段,人们通过隐喻来进行联想、比喻和表达观点,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认知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隐喻在传播和理解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和解释对方的说法和行为,而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的隐喻可能产生误解和观念差异。
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和沟通。
隐喻也在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经常通过隐喻来描述和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和现象,这有助于通俗化和普及科学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隐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隐喻在教育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尽管隐喻具有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认识和警惕。
隐喻可能导致对事物的错误理解。
当人们过度依赖隐喻来理解事物时,可能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实质,产生了对事物的扭曲和错误认识。
隐喻可能导致歧义和误解。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在19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模型,它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了人类思维中的一种基本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相对较为熟悉的概念(称为源概念)应用到另一个相对较不熟悉的概念(称为目标概念)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目标概念。
这种隐喻比较可以帮助人们将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简单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映射”关系。
源概念是人们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概念,而目标概念则是人们想要理解和表达的概念。
通过将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上,人们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表达目标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
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我们需要合理地利用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隐喻比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
概念隐喻理论并不是一种普适的认知模式。
虽然隐喻比喻在语言和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个概念都可以通过隐喻比喻来理解和表达。
有些概念可能过于抽象、复杂,很难找到一个简单的源概念来进行映射。
不同文化和语境下的隐喻比喻可能存在差异,人们对同一个概念可能使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和表达。
在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认知差异。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些人认为,概念隐喻理论过于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认知过程的作用,比如非语言符号和经验。
概念隐喻理论也没有提供清晰的解释,如何通过隐喻比喻来感知和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语言和思维的运作机制。
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认为它可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和未解之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再思考,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乔治·莱克霍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认为语言和思维的运作过程是基于隐喻的。
换言之,人们通过将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与另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进行类比,来理解和解释所涉及的领域。
我们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以及如何管理和利用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忽略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拥有不同的隐喻体系,人们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英语中,“生气”常常与“气体”相关联,但在汉语中,“生气”与“肝脏”相关联,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隐喻体系是多样和复杂的。
概念隐喻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释和理解各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时,可能存在失真和片面的情况。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些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思维都是基于隐喻的,有时人们采用的是直接的象征性思维。
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大脑的语言中枢并不完全活跃于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中,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字面意义的加工。
这些研究结果挑战了概念隐喻理论对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解释,表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和多样。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我们并不应该将其一概否定,而是应该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再思考。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反思

- 194 -
第 2011 11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4 期
Nov2011
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同与不同
王怡梅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同是谪居黄州时所写,同是
在前的表示将来,在后的表示过去。但在例2中,following (随后的)表示将来,proceding(在前的)表示过去。
其次,移动的物体一般有前后的走向,移动方向的 那一面是前,反之则后。在英语中,时间是按Time is a moving object构筑的,可是将来却向我们的方向移动, 如:
The time willl come soon... The time has long since gone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 就这一点而言,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框架中是 有设防的,即概念隐喻系统受制于文化的种种因素。在 同一文化中,又受制于次文化的异同。 (三)隐喻一致性问题 Lakoff 和Johnson坚信,一个文化的最基本价值与该 文化的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应当是连贯的、一致的。 例如,Bigger is better, more is up 和 Good is up等隐喻是一 致的。Less is better 便不一致了。这个论点有些弊病,因 为“少而精”也是人们接受的观念。比如汉语里就有落 到实处之说,所以落到实处因而处于“下”的状态就不 代表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很长,对 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靠土地近因而变低并不是坏 事。对此,需要弄清对概念的哪个方面进行比较,这样结 合语境去讨论隐喻系统才有必要。两位作者的理论框架 都未把语境作为范畴,这不免是个缺陷。其次,我们发现 概念隐喻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具有普遍性,有的具有 文化特殊性。我们既是地球村的一个村民,又是一定文 化中的成员,应充分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在 不同层次上的一致性,并结合具体语境去构建和理解隐 喻观念。 (四)错误的映射 隐喻语言的一个缺点就是无意识地把潜在的无关 的和甚至错误的信息进行交流。例如,电力通过电线传 送与水通过水管流动这个大家知道的隐喻,对初学电力 的人来说肯定是有用。但这个隐喻也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观念,即有人认为靠得近的电灯先亮。为了防止隐喻中 这种无意的或无关的信息,人们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特 性从喻源传给话题,而且应当抑制无关的特性。Mc- Glone&Manfredi证明:在隐喻理解时,既有特性活动的 活化,也有限制的情况。例如,在念了一个Crime is a disease的概念隐喻后,人们不仅对罪恶的危害性作出的 判断比读一个本义句快,如罪恶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对 疾病可以治愈作判断却慢了。显然,在理解时,疾病是可 以治愈的这一本义在隐喻中被抑制了。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众多 学者的密切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 科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议题,在短短的30年间所出版的 各种有关论著可谓不计其数,全世界似乎掀起了一股 “隐喻狂热”的浪潮。在热浪之中,我们急需保持清醒理 性的头脑,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虽然概念理论的出现是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乔治·莱考夫斯基(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局限性和有待完善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性。
隐喻帮助人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为具象的形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将时间的概念与金钱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应用方面,概念隐喻理论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的适用性有待探讨。
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可能存在差异,造成不同概念之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英语中,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隐喻时间的价值,但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隐喻来表达时间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隐喻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和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隐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概念的映射和转化等多个层面。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和应用仍较为宽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
如何深入研究隐喻的形成和使用规律,有效地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概念隐喻理论还可以与其他认知理论进行结合,以加深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与概念隐喻理论相关的构建主义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建构性的过程,通过与经验和感知的互动来形成。
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结合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理论假设。
目前,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言和认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概念隐喻理论的假设,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乔治·葛秀理(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
它认为,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于对具体概念的隐喻映射,通过将一个概念(称为目标概念)映射到另一个具体概念(称为源概念)上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意义。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概念上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
这种映射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它在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语言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理解为一个具体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并利用具体概念的经验和知识来辅助抽象概念的表达和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隐喻映射模式,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关系。
其中最常见的是"抽象概念是一个容器"和"抽象概念是一个路径"的隐喻模式。
在"抽象概念是一个容器"的隐喻模式中,我们使用具体概念中的容器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我们常说"他的心里充满了爱",将心理状态与容器概念联系起来来表达一个情感状态。
在"抽象概念是一个路径"的隐喻模式中,我们使用具体概念中的路径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我们常说"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进",将实际行进的动作与达到目标的努力联系起来来表达追求目标的意义。
概念隐喻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
它揭示了人们认知抽象概念的基本机制,并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研究和分析隐喻映射,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们对实际经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主要集中于语言和概念的关系,并忽视其他认知过程对概念理解的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理论,它描述了人们是如何通过将抽象或复杂的概念映射到更为熟悉的概念上来理解和思考事物的。
概念隐喻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或抽象概念,使之更容易掌握。
然而,概念隐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再思考。
首先,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
对同一概念的隐喻映射,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这是由于不同人的经验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
因此,在使用概念隐喻时,必须考虑到不同人的差异,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边界和限制。
虽然概念隐喻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但它也可能导致我们将某种概念局限于与之进行隐喻映射的概念范畴中。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概念隐喻的局限性,并尝试使用不同的隐喻映射来加强我们对概念的理解。
此外,概念隐喻理论也可能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会对同一概念进行不同的隐喻映射,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
这也表明,我们需要考虑到概念隐喻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以确保我们将其用于跨文化或全球化的沟通和交流中。
最后,概念隐喻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概念隐喻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跨文化交流、教育和管理等方面。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隐喻映射本身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理论是一种有用的认知工具,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概念隐喻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并不断探索和发展该理论,以使其更符合我们在实践中的需要。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
它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领域中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中的概念来理解和认知世界。
这种映射被称为隐喻,它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思维和语言是通过将一个概念领域(称为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领域(称为目标)中的特征和结构来实现的。
这种映射可以是直接的、同构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非同构的。
通过隐喻的映射,人们能够从一个熟悉的领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中。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它对于我们理解语言和思维的本质,以及人类认知的运作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
在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隐喻的使用会受到文化、语言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对于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个体的经验和背景也会影响他们对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研究隐喻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和变量。
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认知过程和机制对于语言理解和思维的作用。
除了隐喻,还有许多其他认知过程和机制,如联想、类比、归纳和演绎等,都对我们理解和认知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认知过程和机制与隐喻密切相关,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研究认知过程时需要加以考虑。
概念隐喻理论在解释语言和思维的方式时,过于强调了隐喻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的语言和思维手段。
事实上,语言和思维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技巧和策略。
隐喻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概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在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因素,包括文化、语言、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3 2010总第245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45 [收稿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大学英语教改项目(301070031434) [作者简介]王晶芝(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理论研究】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王晶芝1,2,杨 忠1(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之后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3-0099-04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界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话题。
隐喻因与日常话语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而吸引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注意,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些研究范畴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如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形式特征、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功能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等。
在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应对现代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一、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人们发现在科学思维中,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因为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
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此外,在语篇层面上,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隐喻的语篇认知作用问题,如格特利和束定芳等,但他们尚未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隐喻在宏观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能够揭示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就能更有力地验证人类思维是否真正隐喻化,弄清隐喻化的程度以及隐喻化的方式等。
”[1]虽然隐喻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其中反映隐喻实质的基本理论只有三个,其他均为这三个理论的演变。
这三种理论分别是替代理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
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或者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2]。
“替代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引力。
在“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也许这个故事一晚便会蒸发)这个隐喻中,“蒸发”被用来替代“消失”、“无影无踪”等实质性的词语。
“替代论”的本质是隐喻不能直接表达意义。
因此,“Maybe the story willevaporate overnight.”是间接地指代“消失”,因为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措辞上看,人们都不能把“故事”和“蒸发”并列起来。
“比较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关系。
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意义就在于那一组在语境中被确定的相似点。
比如“人是狐狸”这个隐喻的意义是:人和狐狸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
“比较论”认为,隐喻的根本就在于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就是设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似点上来。
“互动论”是里查兹(Richards )于1936年在他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所谓“互动”,是指隐喻中的两个词义互相影响和互相启示才能把握其意义。
如:“对牛(某人)弹琴”,一方面要求所谈论的某人不是任何别人,而是一位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另一方面所谈论的牛不是特殊的牛,而是一般的牛,因为在一般意义上说,牛是不会欣赏音乐的。
只有这两个因素互动,才能构成隐喻意义,即某人像一般的牛一样,对音乐没有反应,不能鉴赏音乐的美妙。
这个理论把本体和喻体看作相关的常识系统。
在比喻中,与喻体相关的一些常识性构项被应用到本体上,从而改变本体的常识系统。
“互动论”并非简单地把本体“比作”喻体,而是把本体“看作”喻体。
两者的互动过程被视作喻体对本体的“过滤”过程。
关于隐喻的本质,很多学者如廖美珍等持喻体和本体“相似”观。
他们认为,无论隐喻多么富有创新性和奇特性,无论隐喻创始者如何试图“陌生化”,本体和喻体之间一定有相似之处。
没有这个前提,便没有隐喻的基础。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
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
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从认知的角度可以看出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安格迩(Ungerer)和斯密特(Schmid)认为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时既经济又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2 ceptual metaphor)。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一)始发域和目标域始发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一般说来,始发域较具体,目标域较抽象。
始发域又称始源域。
王文斌指出,始源域有多种实现方式。
我们可以从始发域的语言表达形式、始发域的来源、始发域的心理假设和始发域的概念场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始发域的语言表达形式除学者们一般认为的动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之外,还有量词性隐喻。
在考察始发域的来源时,我们发现,隐喻不单单是以具体隐喻抽象,而且还存在以具体隐喻具体、以抽象隐喻具体和以抽象隐喻抽象的不同隐喻。
在现代隐喻中,具体始源和抽象始源并存,而且隐喻在本质上是抽象的,是一种心理假设或虚拟。
而始源域的延展是始源域概念场作用的结果[3]。
根据莱可夫的观点,一个域要充当隐喻的始发域,其理解必须独立于隐喻[4]。
不言而喻,要确定始发域和目标域,就需要区别两个概念:非隐喻概念和隐喻概念。
如果一个概念是非隐喻的,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由它本身建构的,并通过其自身被理解,而不是通过引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去建构它、理解它。
例如,我们在认知狗的外形时,通常不是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域通过映射去认识它,因此我们对“狗”的部分概念化是非隐喻的。
如狗有四条腿、会摇尾巴、会伸舌头。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隐喻来认识这些非隐喻概念,如尾巴是狗的旗子,狗会摇旗向我们示意。
但这并不能说明不通过非隐喻的手法我们就不能把狗的尾巴理解为狗尾巴,这是其一;其二,这样的理解也并非是常规化的、无意识的,“尾巴是旗”这个隐喻不是我们概念系统中对狗尾巴的常规隐喻概念。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狗尾巴的常规概念是非隐喻的。
但是,当说狗“忠诚”时,我们是通过人的特征去认知狗的一个本能特征,是通过隐喻把狗的这个本能特征概念化为“忠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狗的部分概念是隐喻的。
因此,一个概念在某些方面可能是通过隐喻来建构和理解的,而在另外的方面却不是。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一个概念的哪些方面是隐喻的,哪些方面是非隐喻的,即一个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隐喻化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莱可夫认为以下几点可作参考:(1)空间概念,如“上/下”、“前/后”、“里/外”和“远/近”,比如“上”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而是我们相对于地球引力的直立姿势的动作集合;(2)具体的、直接的经验是非隐喻的,例如树、石头、胳膊、腿;(3)常规理解的、日常的、身体的和社会的经验概念,例如离开、旅途、植物、火、睡觉、白天和黑夜、热和冷、财产、负担、地点,这些都可以充当隐喻的始发域。
但我们觉得这些概念中有的似乎不是很具体,例如旅途有多种多样,为什么莱可夫说它是具体的,并且能充当始发域呢?莱可夫和约翰逊作了如下说明:“一般说来,隐喻概念不是从具体的意象(例如飞、爬、走路等)来解释的,而是从属范畴来解释的(例如经过)”[6]30。
莱可夫详细区分了基本层次概念(basic-level concepts)、上层概念(superordi2 nate)和下层概念(subordinate)。
例如:走、跑、吃、喝是基本层次概念,移动、摄取食物是上层概念,而溜达、品尝、呷是下层概念。
总之,把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定位在上位层次,是与以莱可夫为代表的一些认知语言学家们所秉承的两个承诺———“概括的承诺”和“认知的承诺”相一致的[7]。
英德伽指出,所有知识都是隐喻的。
尼采认为,所有语言都是隐喻的。
由此可见,隐喻在语言中存在的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
语言隐喻可以是整个篇章,可以是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短语或一个词。
本文在此所谈的语言隐喻将聚焦于语言中的隐喻语篇。
(二)经验基础和映射隐喻研究的证据表明,抽象事物的认知规律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类的基本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基于经验之上的概念化并非是杂乱无章的。
隐喻概念与莱可夫和约翰逊所称的“概念蕴含”的三个层次之一相对应,也就是“现象逻辑层次”,它包含我们能感知的任何事物,特别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或身体,周围环境和身体以及社会活动。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能说出经验的感觉,经验的显著特点,思维呈现的方式。
也正是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能对所感知的和所经历的事物进行范畴化,从而获得认知范畴。
因此,始发域的隐喻映射实际上是从某个特定的基本层次范畴,或在该层次范畴之上或之下的范畴里挑选与目标域相匹配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