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作者:时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通过对许多概念隐喻的研究,莱可夫发现有以下四种映射形式。1、复合图式映射。如在“争论即战争”这个概念隐喻中,一个经验域的复合图式(战争)映射到另一个经验域对应图式中(争论),每一个映射都涉及两个域中多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复合图式映射就是把有关始源域的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上。2、意象图式映射。意象图式映射就是那些在本质上是动觉的拓扑结构和方位结构,它们有足够的内部结构来接纳推论。大部分的常规隐喻是意象图式的映射。3、一次性纯意象映射(one -shot rich -image mapping)。4、亚里士多德式的隐喻映射。

当然这四种隐喻映射并非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们的结合却是更常见的。但不管它们是孤立出现还是结合出现,都可以归入两大范畴,即概念映射和意象映射,并遵循恒定原则,即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其结构与目标域固有的结构是一致的。

这种映射不但发生在某一个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而且发生在语篇层面上。另一方面,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内容是由不变原则、基本隐喻、语义中心三条原则确定的。始源域映射的水平取决于目标域的隐喻范围。始源域和目标域在映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作用。目标域对始源域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当始源域的逻辑结构与目标域的逻辑结构发生冲突时,始源域的逻辑结构应与目标域的逻辑结构一致;目标域的隐喻范围决定始源域映射内容的范围与水平;目标域概念特征的多样性造就始源域表达的多样性。映射中的突现性充分说明隐喻思维的创造性。

三、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概念隐喻理论在备受学者青睐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在方法论方面,该理论的语料不是来自大型的语料库检索,它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常常受到置疑。莱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缺乏用来确定概念隐喻的量化标准。如果说我们能够接受THORIES ARE BUILDINGS(理论是建筑物)作为一个概念隐喻,是因为英语中的确存在一系列用描写“建筑物”的词语描写“理论”的隐喻表达。那么,如果只有一例隐喻表达,是否也可以建立其相应的概念隐喻呢?概念隐喻理论没有鉴别隐喻表达及非隐喻表达的标准,没有严格区分多义词与隐喻表达的机制。另外,莱可夫讨论隐喻时用的语料都是一些规约性表达(conventional expressions),这些隐喻大都已经进入语言表达,按照常规的隐喻标准这些表达已经不是隐喻了。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还表现在历时研究方面。莱可夫的语料都是共时性的,是静态的,研究的是常规隐喻,即研究的是一些固化在语言表达中的“死的隐喻”。

当前,隐喻已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转变为众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的研究对象。隐喻研究已从对语言现象客观条件的真值描述转为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以及对人们隐喻概念体系的解释。认知语言学对隐喻本质的不同解释构成当前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的论文著作迅速增多,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研究需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来揭示隐喻性语言的本质。目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概念隐喻理论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尤其是从跨文化中外对比研究的角度,具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0.

[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