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乔治·莱科夫提出的,他认为人们通过隐喻来理解和构建概念。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认知模式,它将一种事物或概念用另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描述和理解。
在隐喻理论中,人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形象上来理解和构建概念,这种映射的过程被称为“隐喻化”。
隐喻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理论给人们带来了对于事物的错误理解,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隐喻理论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正确认识隐喻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语言运用。
隐喻在思维和表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抽象思维的基础。
通过隐喻化,人们可以将一个陌生或抽象的概念联系到熟悉的事物上,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在语言使用中,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段,人们通过隐喻来进行联想、比喻和表达观点,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认知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隐喻在传播和理解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和解释对方的说法和行为,而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的隐喻可能产生误解和观念差异。
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和沟通。
隐喻也在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经常通过隐喻来描述和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和现象,这有助于通俗化和普及科学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隐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隐喻在教育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尽管隐喻具有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认识和警惕。
隐喻可能导致对事物的错误理解。
当人们过度依赖隐喻来理解事物时,可能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实质,产生了对事物的扭曲和错误认识。
隐喻可能导致歧义和误解。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语言和思维的运作机制。
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认为它可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和未解之谜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再思考,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乔治·莱克霍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认为语言和思维的运作过程是基于隐喻的。
换言之,人们通过将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与另一种概念或认知领域进行类比,来理解和解释所涉及的领域。
我们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以及如何管理和利用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忽略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拥有不同的隐喻体系,人们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英语中,“生气”常常与“气体”相关联,但在汉语中,“生气”与“肝脏”相关联,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隐喻体系是多样和复杂的。
概念隐喻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释和理解各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时,可能存在失真和片面的情况。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些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思维都是基于隐喻的,有时人们采用的是直接的象征性思维。
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大脑的语言中枢并不完全活跃于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中,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字面意义的加工。
这些研究结果挑战了概念隐喻理论对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解释,表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和多样。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我们并不应该将其一概否定,而是应该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再思考。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反思

- 194 -
第 2011 11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4 期
Nov2011
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同与不同
王怡梅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同是谪居黄州时所写,同是
在前的表示将来,在后的表示过去。但在例2中,following (随后的)表示将来,proceding(在前的)表示过去。
其次,移动的物体一般有前后的走向,移动方向的 那一面是前,反之则后。在英语中,时间是按Time is a moving object构筑的,可是将来却向我们的方向移动, 如:
The time willl come soon... The time has long since gone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 就这一点而言,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框架中是 有设防的,即概念隐喻系统受制于文化的种种因素。在 同一文化中,又受制于次文化的异同。 (三)隐喻一致性问题 Lakoff 和Johnson坚信,一个文化的最基本价值与该 文化的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应当是连贯的、一致的。 例如,Bigger is better, more is up 和 Good is up等隐喻是一 致的。Less is better 便不一致了。这个论点有些弊病,因 为“少而精”也是人们接受的观念。比如汉语里就有落 到实处之说,所以落到实处因而处于“下”的状态就不 代表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很长,对 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靠土地近因而变低并不是坏 事。对此,需要弄清对概念的哪个方面进行比较,这样结 合语境去讨论隐喻系统才有必要。两位作者的理论框架 都未把语境作为范畴,这不免是个缺陷。其次,我们发现 概念隐喻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具有普遍性,有的具有 文化特殊性。我们既是地球村的一个村民,又是一定文 化中的成员,应充分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在 不同层次上的一致性,并结合具体语境去构建和理解隐 喻观念。 (四)错误的映射 隐喻语言的一个缺点就是无意识地把潜在的无关 的和甚至错误的信息进行交流。例如,电力通过电线传 送与水通过水管流动这个大家知道的隐喻,对初学电力 的人来说肯定是有用。但这个隐喻也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观念,即有人认为靠得近的电灯先亮。为了防止隐喻中 这种无意的或无关的信息,人们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特 性从喻源传给话题,而且应当抑制无关的特性。Mc- Glone&Manfredi证明:在隐喻理解时,既有特性活动的 活化,也有限制的情况。例如,在念了一个Crime is a disease的概念隐喻后,人们不仅对罪恶的危害性作出的 判断比读一个本义句快,如罪恶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对 疾病可以治愈作判断却慢了。显然,在理解时,疾病是可 以治愈的这一本义在隐喻中被抑制了。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众多 学者的密切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 科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议题,在短短的30年间所出版的 各种有关论著可谓不计其数,全世界似乎掀起了一股 “隐喻狂热”的浪潮。在热浪之中,我们急需保持清醒理 性的头脑,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虽然概念理论的出现是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乔治·莱考夫斯基(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局限性和有待完善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性。
隐喻帮助人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为具象的形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将时间的概念与金钱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应用方面,概念隐喻理论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的适用性有待探讨。
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可能存在差异,造成不同概念之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英语中,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隐喻时间的价值,但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隐喻来表达时间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隐喻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和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隐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概念的映射和转化等多个层面。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和应用仍较为宽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
如何深入研究隐喻的形成和使用规律,有效地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概念隐喻理论还可以与其他认知理论进行结合,以加深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与概念隐喻理论相关的构建主义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建构性的过程,通过与经验和感知的互动来形成。
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结合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理论假设。
目前,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言和认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概念隐喻理论的假设,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理论,它描述了人们是如何通过将抽象或复杂的概念映射到更为熟悉的概念上来理解和思考事物的。
概念隐喻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或抽象概念,使之更容易掌握。
然而,概念隐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再思考。
首先,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
对同一概念的隐喻映射,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这是由于不同人的经验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
因此,在使用概念隐喻时,必须考虑到不同人的差异,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边界和限制。
虽然概念隐喻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但它也可能导致我们将某种概念局限于与之进行隐喻映射的概念范畴中。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概念隐喻的局限性,并尝试使用不同的隐喻映射来加强我们对概念的理解。
此外,概念隐喻理论也可能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会对同一概念进行不同的隐喻映射,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
这也表明,我们需要考虑到概念隐喻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以确保我们将其用于跨文化或全球化的沟通和交流中。
最后,概念隐喻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概念隐喻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跨文化交流、教育和管理等方面。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隐喻映射本身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理论是一种有用的认知工具,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概念隐喻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并不断探索和发展该理论,以使其更符合我们在实践中的需要。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它指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就是用一个更具体的概念来理解它,即用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在表达“理解”这个抽象概念时,我们将其视为一种“看清”或“抓住”的过程。
根据这个理论,人类是通过比喻和隐喻来理解和表达语言和思想的。
它被广泛用于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其中一个批评是,隐喻是依赖于语言和文化的。
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通常被表示为线性的一个维度,但在某些非西方文化中,时间却被表示为循环和重复。
因此,隐喻理论存在文化和语言的局限性,它不能涵盖所有文化和语言。
另一个批评是,隐喻是主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所以他们理解隐喻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成功比喻为奋斗一个艰难的比赛,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成功可能意味着写一部成功的小说。
因此,隐喻的理解也存在个体差异和主观性。
最后一个批评是,隐喻往往是不完整的。
它们只能提供表面上的相似性,而不能提供深入的见解。
例如,将生命比喻为旅行,这只是提供一些表面上的相似性,比如旅行需要经过不同的地方,而生命也需要经历不同的经历。
但它无法提供关于生命和旅行的深入见解。
因此,隐喻可能会产生误导和误解。
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但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和理论。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有效地沟通抽象概念,尤其是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中。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语言的隐喻本质,并且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些隐喻所包含的意义和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鲍瑟(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将抽象的、理论性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感性的概念上,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和认知抽象事物。
人们经常会用“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珍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成为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尽管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批评和质疑。
概念隐喻理论过于强调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的映射,忽视了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的隐喻表达方式和认知方式,这就导致了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偏向性。
概念隐喻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隐喻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对于隐喻的统一化解释和理解,忽视了隐喻的多义性和多变性。
四、如何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要想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首先需要对于隐喻的文化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表达方式和认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来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对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对于隐喻的多义性和多变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不同个体对于同一隐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隐喻的变化和演变。
我们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涉及到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充分发挥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来全面理解和解释概念隐喻的内涵和现象。
概念隐喻理论作为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研究实践中,概念隐喻理论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再思考和深入探讨。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语言学界和认知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其从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交叉探讨,形成了一种理论框架。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内涵、意义和应用。
一、概念隐喻的内涵概念隐喻是指一个概念被另一个概念所取代,隐含了一种类比关系。
该理论认为,概念不是简单的事物或概念集合,而是一组类比体系。
对于同一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隐喻方式。
不同的隐喻形式可以揭示出概念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对人类认知的理解具有基础性和启示性意义。
首先,概念隐喻宣扬了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应用。
其次,概念隐喻表明人们经常依靠类比、隐喻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和转化。
概念隐喻打破了“语用即工具”的传统观念,表明语言的应用本身就是具有思维、智慧的意义。
最后,概念隐喻可以促进不同领域间知识的迁移和交融,帮助人们理解不同领域的概念和概念体系。
一方面,概念隐喻可以加深人们对自然语言、文字、图像等语义信息的理解。
通过理解不同隐喻的自然含义,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各类语言信息,这对于语言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概念隐喻可以被应用于各类人工智能技术中。
例如,通过将语义相似的概念进行隐喻扩展,可以提高自然语言处理、搜索引擎等技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此外,概念隐喻还能够协助机器学习进行知识表示,支持机器进行推理、推断等高级认知活动。
总之,概念隐喻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科学理论,它赋予了语言和认知更为丰富的意义,拓展了我们对于知识处理和交流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潜力也很大,可以在语言处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作者:时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
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
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
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
)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
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
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
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
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
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通过对许多概念隐喻的研究,莱可夫发现有以下四种映射形式。
1、复合图式映射。
如在“争论即战争”这个概念隐喻中,一个经验域的复合图式(战争)映射到另一个经验域对应图式中(争论),每一个映射都涉及两个域中多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
简言之,复合图式映射就是把有关始源域的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上。
2、意象图式映射。
意象图式映射就是那些在本质上是动觉的拓扑结构和方位结构,它们有足够的内部结构来接纳推论。
大部分的常规隐喻是意象图式的映射。
3、一次性纯意象映射(one -shot rich -image mapping)。
4、亚里士多德式的隐喻映射。
当然这四种隐喻映射并非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们的结合却是更常见的。
但不管它们是孤立出现还是结合出现,都可以归入两大范畴,即概念映射和意象映射,并遵循恒定原则,即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其结构与目标域固有的结构是一致的。
这种映射不但发生在某一个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而且发生在语篇层面上。
另一方面,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内容是由不变原则、基本隐喻、语义中心三条原则确定的。
始源域映射的水平取决于目标域的隐喻范围。
始源域和目标域在映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作用。
目标域对始源域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当始源域的逻辑结构与目标域的逻辑结构发生冲突时,始源域的逻辑结构应与目标域的逻辑结构一致;目标域的隐喻范围决定始源域映射内容的范围与水平;目标域概念特征的多样性造就始源域表达的多样性。
映射中的突现性充分说明隐喻思维的创造性。
三、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概念隐喻理论在备受学者青睐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
在方法论方面,该理论的语料不是来自大型的语料库检索,它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常常受到置疑。
莱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缺乏用来确定概念隐喻的量化标准。
如果说我们能够接受THORIES ARE BUILDINGS(理论是建筑物)作为一个概念隐喻,是因为英语中的确存在一系列用描写“建筑物”的词语描写“理论”的隐喻表达。
那么,如果只有一例隐喻表达,是否也可以建立其相应的概念隐喻呢?概念隐喻理论没有鉴别隐喻表达及非隐喻表达的标准,没有严格区分多义词与隐喻表达的机制。
另外,莱可夫讨论隐喻时用的语料都是一些规约性表达(conventional expressions),这些隐喻大都已经进入语言表达,按照常规的隐喻标准这些表达已经不是隐喻了。
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还表现在历时研究方面。
莱可夫的语料都是共时性的,是静态的,研究的是常规隐喻,即研究的是一些固化在语言表达中的“死的隐喻”。
当前,隐喻已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转变为众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的研究对象。
隐喻研究已从对语言现象客观条件的真值描述转为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以及对人们隐喻概念体系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本质的不同解释构成当前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
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的论文著作迅速增多,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研究需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来揭示隐喻性语言的本质。
目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概念隐喻理论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尤其是从跨文化中外对比研究的角度,具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0.
[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