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一、《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有十九篇被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古诗十九首》的专名,并很快从萧统《文选》所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立单元,继《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萧统没有说明古诗产生的时代,但今天研究者多以为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仍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诗中抒发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世事艰难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悲慨。

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患天涯,由此带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契阔,从而使相思离乱、生命思索成了主旋律。

《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成为中国“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下面将从《驱车上东门》《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这四首古诗来看当时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不修政事,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

再加上天灾瘟疫,民不聊生,起义经常发生,最著名者为黄巾起义。

东汉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处于家国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的知识分子、失意文人,仕途没有希望,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个人生命安危也没有保障,更没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对人生、生死、生命意义会有怎样的思索和感悟?《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对生命的思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上东门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靠北的城门,门北为汉代著名墓葬区,王公贵族死后多葬于此,出上东门即是北邙山,故可眺望“郭北墓”。

浅探《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

浅探《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
0实践 真 知 。
沩 《 吉诗十 首》生是生命 , 《 古诗 十九首 》 通 过对 时 间意象的描 摹 ,写出 了人 的 生命 意识 。通 过深邃 的时 间意象写 出 了人对 生命 的深层 思考 ,也成 为 了诗 人们放映生命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 1 . 大量 的使用 生命永 恒的物 体来 反衬人的生命的短促 “ 青 青陵上柏 ,磊磊涧 中石 。人 生天地 间 ,忽如远行 客 。”柏树 的生 长期是 很长 的 ,对于人 的生命来 说 , 甚 至可 以说是永 恒的 。在这首 《 青青 陵上柏 》中 ,作者用柏 树和石 头来托 物 起兴 ,用来反 衬人不 如物 的可悲的 遭 遇 ,仅 仅 只 是 天 地 间 的一 个 匆 匆 过 客 ,一 代一代 的人消 失了 ,但 外在 的事物 却仍然生机 勃勃 ,一片盎 然 。 又如 《 回车驾 言迈 》这 首诗 : “ 回车 驾 言迈 ,悠 悠涉长 道 。四顾 问茫 茫 , 东 风摇百草 。所遇 无故 物 ,焉得 不速 老 。盛 名各有时 ,立身 苦不早 。”百 草 罡 新 生 的草 ,随 着 时 间的 推 移 变 化 ,去年 的枯萎 的草已 经被 新长 出的 草所 代 替 ,草一 岁一枯荣 ,人何 尝不 是 这样很快 由年轻 变衰老 啊 !正 是看 到 这种景象 ,诗人 从而得 出 了 “ 人 生 非金 石 ,岂能长寿 考” 的感叹 。 《 驱 车上 东 门 》也有类 似的句子 : “ 人生 忽如 寄 ,寿 无金石 固。 ”再 如 《 明月 皎 月光 》中的 “ 良无磐石 固 ,虚 名复 何益 ? ”这 是游子 在求仕 的道路 上受 挫后 对生命 意义 的再 思考 。在这 些句 城 高且长 》 ) “ 伤彼 蕙兰花 ,含英杨 光辉 。过时 而不采 ,将随 秋草萎 。” (《 冉冉孤 生竹 》 ) “ 人 生寄一世 , 奄忽 若飙尘 ” (《 今 日良宴会 》 )。 这些 诗句里 ,诗人大 量地使 用生命短 暂 的客观物 象用来表 现 自己的主观 情 怀。 “ 飙尘 ”指的是 暴风 ,飙尘是 指 被狂风 卷起 的尘土 ,马茂元 说 “ 用飙 尘比 喻人生 ,涵有双 重意义 :飙风旋 起旋止 ,言其 空虚 。”这不仅 表示 了 人生 的短暂 ,还 表现 了对人生 的无可 奈何 。 “ 促织 ” “ 秋 蝉”物象 的作用 有 着 特 定 的含 义 ,蟋 蟀 居住 在 土 穴 中 ,随着 气候 的变化 ,渐渐 由田野迁 入 室 内 ,促织 鸣在东壁表 明气候 已经 进入 渐 渐 寒冷 的寒 秋 。 ”蟋 蟀 生 命 的长 度 就 是 从 夏天 到 秋 天 ,过 了秋 天 他 的生 命 就 结束 了 。 “ 促 织 鸣 东 壁” “ 秋 蝉鸣树 间” ,可 以想 象她们 的叫声是 悲哀 的 ,生命 即将到 头 ,它 们鸣 叫是 对生命 将要 结束 的哀 叹和无 奈 ,这种 哀叹和 无奈不仅 是促 织的 , 更是诗人 自 身 的真实的感受 。 3 . 及时行乐的生命态度 “ 斗 酒 相 娱 乐 ,卿 厚 不 为 薄 ; 驱 车策驽 马 ,游戏 宛 与洛 。” (《 青 青陵上柏 》 )斗 酒本来就 是很 薄的 , 但 是 诗 人 们 不 以为 然 ,今 朝 有 酒 今 朝醉 , 为什 么 还 要 在 乎 那 么 多 呢 ! “ 生年不 满百 ,长怀干 岁忧 。昼 短苦 夜 长 ,何 不 秉 烛 游 ” ( 《 生 年 不 满 百》) 人 生很短 暂 ,最长 不过 百岁 , 在这 “ 生 年不满 百” 的人 生里 ,有昼 有 夜 ,而 夜晚 由于 士子们 内心压 抑苦 闷 ,则更 显漫长 。既然如 此 ,那 么就 应该 在短 暂的人 生里 ,日以继 夜的尽 情享乐 。 “ 服 食 求 神 仙 ,多 为 药 所 误 。不 如 饮 美 酒 ,被 服 纨 与素 。” (《 驱 车上 东门 》 ) 只有 饮酒玩 乐才 是 人生 的乐趣所在 。这些 诗句表 面上 看起 来似 乎是在贪 图享乐 、腐败 、堕 落 。然而我 们 读起来 并不 会感 到无 耻 堕落 ,恰 恰相反 ,它给我 们的感 受是 对人 生 、生命 、生活的强 烈的欲 求和 留恋 ,是在 当时特 定历史 条件下 的特 殊 的表现 形式 。他 们只好 将有限 的生 命 沉醉在 感性享 乐之 中 ,以求减 轻心 头 的焦虑 和痛苦 ,从而获 得暂 时的解 脱。 《 古诗十 九首 》中的游子 们毫不 掩饰 自己的生活 方式 ,将 这种及 时行 乐 的人生 态度用 诗歌 表现 出来 , 《 古 诗 十九首 》才能在 几千年 中始终受 到 文人骚客的关注 , 不断地被欣赏品味。 4 . 死亡物象的真 切描 述 《 古 诗 十 九 首 》通 过对 死 亡 物 象 的 真 切 描 述 进 一 步 表 现 生命 的 悲 哀 。一方面 由于东 汉末年动 荡不安 的 社会 ,个人安 全是极度 没有 保障的 。 “ 白骨 露于野 ,千里无 鸡鸣 ” “ 出 门 无所 见 , 白骨 敝平原 ”都是 对东汉末 年最真 实的写 照 ,因此东汉来 年的 士 人 们 对 死 亡 有 切 身 的感 触 。 另一 方 面 ,仕 途的不顺 意 ,与爱人 的远离 也 让 他 们 对 死 有更 为深 沉 的理 解 。在 《 古诗 十九首 》中 ,诗 人不仅仅 是对 生命 的短暂进行 哀叹 ,更对死亡 进行 了近距 离的描 述。这集 中体现在 《 驱 车上东 门 》和 《 去者 日已疏 》这 两 首 诗中: 驱 车上 东门,遥 望郭 北墓。 白杨 何萧萧 ,松柏 夹广路 。 下有 陈死人 ,杳杳 即长 暮。浅寐 黄泉下 ,千载永不寤 。 去者 日已疏 ,来者 E l 已亲。 出郭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对生命、命运、情感的思考。

其中,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对人才和生命的渴求和珍视;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悲观;又如,"四时更变化,夜短白天长,东篱菊花开,明媚香飘扬,生命如晨露,转眼即逝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们通过表达个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感受,展示了生命的追求和坚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了对生命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态度。

《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反思、追求和坚守。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在探讨古代文学中生命意识的表现时,我们不能忽视《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作者不详,创作于东汉末年。

这些诗歌抒发了游子思乡、离别相思、人生无常等情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价值与意义。

例如,《青青陵上柏》中写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人以陵上青柏和涧中寒石为喻,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人的诗词,流传千古,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既是文化瑰宝,更是生命意识的宝藏。

以下是古诗十九首中,我所感受到的生命意识,愿与读者分享。

一、《登高》——秋思《登高》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感慨,让人意识到生命短暂却美好,需要珍惜当下,不忘历史。

二、《卜算子·咏梅》——蒋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蒋捷的生命思考,他惋惜时间飞逝,但却仍旧努力去写下自己所有的感悟,以示对生命的珍爱。

三、《登泰山序》——李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首诗写下了登上泰山的感受,是对于山的敬畏和生命的肯定。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用这首诗抒发对于春天和青春的留恋,也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和短暂,需要珍惜和把握。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下了江雪之下的孤寂和宁静,也让人感应到生命的孤独和寂静。

六、《临江仙·滁州西涧》——李后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首诗写下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让人产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七、《渡汉江》——宋之问“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宋之问在这首诗词中反复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

八、《石灰吟》——于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写下了春天的美好,也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九、《登岳阳楼》——范仲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范仲淹用洞庭和岳阳楼对比转化,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体悟和闲适人生的向往。

十、《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豁达和索求,让人感悟到现在的真实和人生的浅薄。

十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人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可以对此进行认识和思索。

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孤独感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反而要通过与周遭的联系来确认自身生命的存在。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是诗人通过审视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的。

在这一审视中,诗人首先确立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因此,强烈的孤独感不失为《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古诗十九首》的基本题材是游子思妇,或写在外游子的感受,或写闺中妇女的思念。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就是令人极度伤感的事。

游子羁旅在外,自然会想家,想起家中的妻子。

有家难回,就难免感到孤独。

如《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看到了芙蓉,就把它采了下来,想要送给“所思”,却又想起自己思念的人与自己隔着漫漫长路。

从文本表面来看,游子“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最初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采了之后才产生了送给“所思”的想法。

实则不然,这一动作最初即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只是在采了之后才猛然清醒地意识到了。

紧接着,诗人又意识到了距离之遥,这一行为成了徒劳。

这便使游子的内心因思念而更添忧伤,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都会是这样。

知音难觅、同门见弃也会使游子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

游子们游学或宦游在外,为的就是寻求知己的赏识,或找到门路,但这些目的也很难实现。

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诗人写自己被高楼上传来的忧伤的乐曲声所感染。

从那悲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歌者内心的痛苦。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最让诗人感伤的,不是歌者的悲苦,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内心。

这看似是实写,其实是虚写。

明人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指出了《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表现为:(1)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群体力作,这些诗篇透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反映出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包括对待生死、对待个体、对待社会及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又包括几个方面。

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

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如“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可是这种争竞人世的亢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施展开来,这股热情最后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抒发,聊以自慰。

《回车驾言迈》以景物起兴,抒发人世感慨。

通过重重思索,最终得出“荣名”的重要性。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时序的变化更加敏感,于是“荣身立名”更使他们强调要追求功名富贵。

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对社会怀有满腹的愤怒。

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清景色烘托出一片悲凉死寂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用“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春陵上柏》)来表达对显宦的鄙薄。

②游子思妇的哀怨在游子思妇的哀怨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对待个体方面,愁怅与哀怨交织。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相伴。

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W的意象。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精选五篇)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精选五篇)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精选五篇)第一篇: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内容提要《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这是十九篇无主名的抒情短诗,自它出现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崇高的评价。

动荡的时代,尖锐的矛盾,愁苦的生活,悲欢离合的社会现象,造就了概括而凝为人生的咏叹五言诗《十九首》。

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十九首》既充满哲理的感悟又有着审美的境界。

可以说,他们将诗意的审美设定,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这种诗意的丰富性没有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便会失却生命意识的深度,反过来说,如果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没有诗意的丰富性,便会失却其审美品性。

因此,永恒与有限的矛盾,忧郁与欢乐的矛盾及来去亲疏的矛盾无不在哲理的深刻性和审美的丰富性上展开。

关键词生命意识哲理化审美意识本然生命回顾中国历史,魏晋无疑是最具动人魅力的时期,魏晋风度曾使无数士人仰慕不已。

现代学者认为,魏晋风度诞生于人生最痛苦,但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和生活最艺术的氛围之中,它与春秋战国之诸子争鸣、晚清之文人狂狷一样,是文人精神存在的绽放。

据此,有人便提出了有汉一代,诗坛十分沉寂的观点。

我认为,这种观点虽不是完全错误,但其片面性不言而喻。

与唐诗相比,《十九首》在数量上只不过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诗坛确实有点沉寂,但如果没有《十九首》中对于人生价值、意义和归宿的深刻反思,没有一种对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热忱体味,没有令后人仰慕的痛苦而能解脱、平和冲淡的绚烂诗意,那么,魏晋风度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有汉一代,是由人的自觉向文学自觉过渡的萌芽期,响彻于诗坛的是嘹亮的生命号角。

《十九首》中企图毁灭一种陈旧的生存方式而涤荡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它企图将人生诗化,而诗化的人生,是精神家园的复归,是思、情和诗的至境。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

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悲剧美《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出于东汉末年文人之手的五言古诗,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非一人一时所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其最高成就,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钟嵘誉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千古五言之祖”(《艺苑卮言》卷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内容复杂,不仅写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而且艺术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境况与文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感人的魅力,成为让诸多接受者产生共鸣的生命之歌。

一、汉末文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萌发首先,汉末社会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着文人对自身生命的认知。

时代是各种好作品产生的土壤,作家好的作品总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密切关联。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黑暗、政治混乱和下层文人漂泊蹉跎的东汉末年。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混乱不堪,阶级矛盾尖锐,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群生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乱离中的民众生命如芥草。

《三国志・魏书・董卓》载董卓“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

而在桓帝和灵帝当政时期,朝廷卖官鬻爵事件不断,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家政治机器已被全面腐烛,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洪艳艳摘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人更多地关注自身。

《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出人们普遍的真挚的情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被称为“五言冠冕”。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一组五言诗,计十九首。

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年-190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最真挚的情感,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1]我想,它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原因正在于此吧。

一、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

清代学者沈德潜说:“《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友,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意,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

”[2]可见,《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1、相思之情,震摄人心。

《古诗十九首》中一半以上的诗篇都是游子,思妇真挚的情感的抒发,深刻剖析了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其情感的诚挚、热切与悲凉,足以让人震撼。

古诗中的游子不管其仕途顺利与否,都同样深感于动乱之时天各一涯的沓无音讯,深感于遥遥无期的相逢苦等,深感于长期独处的凄清寂寞,深感于远离家乡的思家之愁等等。

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是一首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乡和妻子的诗,该诗主人公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充分表现了爱情不得意的痛苦和无奈,虽然两人“同心”而爱情不移,无奈空间令二人不得相见相依,于是在忧伤之中生命老去了,美丽而令人哀伤。

游子在外漂泊虽然孤苦无依,但他们可以驾车出游,把酒言欢,而思妇只能独守空房,甚至连向外人诉说的机会都没有,因而她们的处境更悲惨。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中“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久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开篇追叙别时情景,一个“生”字尽显离别之痛,继而说路远难会面——“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分别的空间遥不可及,时间不可跨越,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等中,产生了担忧、疑惧:“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害怕自己的殷切等待换回的是丈夫的无情背叛。

清代吴淇在评价“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时说:“妙在‘已晚’上着一‘忽’字。

彼衣带之缓曰‘日已’,逐日抚髀,苦处在渐,岁月之晚曰‘忽已’,兜然惊心,苦处在顿。

”[3]把别离写得更加可怕和难以忍受。

《冉冉孤生竹》中的女主人公对未婚夫满怀思念,但未婚夫与她相隔甚远,迟迟不来迎娶成亲,她饱受相思的煎熬,向对方发出“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如怨如诉的呼唤。

《明月何皎皎》中“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展示女子因思念丈夫,深夜起衣徘徊,对月相思,无以慰藉,最后只能以泪解忧,《孟冬寒气至》中的妻子把丈夫三年前托人捎来的书信贴心深存:“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更”,不但见其忠心,更见其痛苦。

更为可贵的是《古诗十九首》体现的思妇的生命意识在于对传统礼教压制人欲的抗争,对个体生命的渴求。

《青青河畔草》中思妇天生丽质,“昔为倡家女”的出身,不安分的举动和打扮,使她在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春景下发出“空床难独守”的呼唤。

全诗最末的“守”字,是全篇的诗眼。

“难守”,是把贞洁道德放在与真情的冲突中展示生命的力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马茂元先生说::“现实生活的刺激,使得诗人突破了因袭已久的传统的社会意识,而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平日认为不可告人的东西毫不顾忌地裸陈出来。

”[4]这种“不可告人的东西”,就是从儒教的严密束缚底下解脱出来的一度泯灭了的人类的真情和自我的生命意识,就是对我情感的重视,对自我生命的歌唱。

2、生命易逝,人生无常。

这些游子漂泊异乡,远离亲人,仕途并不十分得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使他们内心极为复杂和痛苦,尤为深刻地体会到个体生命的匆促、短暂与渺小。

《古诗十九首》中几乎每篇都充斥着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会。

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叹生命如白驹过隙;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叹生命无奈地消逝,“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感时光飞逝,漂泊异地,居留无定,前途末卜,就自然产生人生如寄,命运无常的羁旅感受和过客心态。

游子境遇的无定,无常、客居、寄托、飘零是其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

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使诗人们更加敏感而忧伤:生命是那样脆弱,又是那样渺小,无从把握,不可捉摸。

《今日良宴会》中“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用所愿,含义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在这个热闹的宴会上,诗人本应该饮酒行乐。

但是人生短促,盛筵难再,诗人始终难以摆脱这种生命短暂的困扰,因为他看重的仍然是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

这种感伤从思妇口中说出则表现为对青春易逝,容颜衰老的畏惧意识,对死亡正在无情逼近,人生竟然如此短促的惶恐感。

如《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冉冉孤生竹》中“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这些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品,正是汉末社会时代思潮所致。

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3、世态炎凉,知音难觅。

诗人们寓居他乡,生命困顿,饱经磨难,渴望得到同情与帮助,然而人情淡漠,世态炎凉,心中充满了孤寂与怨恨,《明月皎夜光》中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昔日的同门好友,一朝仕途得意竟全然不顾往日的情谊,抛弃自己就像行人身后遗留的足迹,诗人心中的悲伤与愤慨溢于言表。

《去者自己疏》一诗:“去昔日已疏,来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何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诗人走出城门,本想排谴一下思乡的痛苦。

结果,放眼望去,只见远处丘坟垒垒,一些古墓已被犁成了平地,枯松也被砍伐,只有那些幸存的白杨在寒风中飒飒作响,给人一种阴冷,可怕的感受。

人终究是要死去的,坟墓可谓是人的最后归宿。

但是,活着的人不仅很快就会忘却死去了的人,而且连死人的坟墓也不让它久留!这实在是一件令活人和死人都十分痛苦和悲哀的事情。

世态炎凉使得诗人更加感叹知音稀少,怀才不遇。

《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悲哀。

4、追求功名,及时行乐。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长久地处于失意之中,希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呼声异常强烈,在诗里集中表现为对功名的追求。

如在《今日良宴会》一诗里,“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诗人要奔竞仕途,争取捷足先登,抢占显要职位,以摆脱贫贱辛苦的处境。

即使在《明月皎夜光》中“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同门友”的不满,诗里隐含的依然是那颗为博取功名的炽热的心。

东汉末黑暗的社会现实阻塞了广大文人的入仕之路,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借助立德、立功、立言等使自己虽“奄忽随物化”,但仍有“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中涌动的也是强烈的追求功名的情绪。

万物皆去故而就新,更何况人呢?只有光荣的名声才是不朽的,所以人间都把它当作珍宝。

但是,这种强烈地要求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愿望,在现实面前,无不被击得粉碎,这种想法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诗人们长年漂泊,热衷求仕进官,扬名后世又屡屡碰壁,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于是由精神追求转向物欲满足。

《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此时的文人不再有成仙长生的梦想,同时辛辣嘲讽守财为后代子孙的愚者,对生命的绝望使他们沉溺于美酒的麻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潮在他们心中泛滥开来。

似乎他们的追求堕落了,人生意义退化了,但这种感伤的情调和享乐主义的思潮,正反映当时文士对人生的珍惜和执着。

李泽厚就曾指出:“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受、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5]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古诗十九首》以其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刘勰《文心雕龙》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6]钟嵘《诗品》评“十九首”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7]1、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行行重行行》从初别追叙起,分别从“道路阻且长”,“相去万余里”,“相去日已远”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角度,回环咏唱,组成低沉回荡的旋律。

2、使用叠字,生动自然。

《迢迢牵牛星》与《青青河畔草》中双叠字均有六句,确切真实,自然生动,有异曲同工之妙,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说:“‘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是人的神情,词性不同,用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

”3、虚实交替,相互映衬。

《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

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闺。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全诗二十句,首八句点明时节,从深秋蝼蛄的悲鸣写起,都是居者听到,感受到的。

以已度人,她既担心丈夫无御寒之衣,又怕他远离家乡在外别有新欢,思念至极而入梦。

中间六句写梦中之景,充满了欢乐,新婚良辰的重演,携手同游的幸福生活在梦境中一一呈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