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红记》近年来的研究动态

合集下载

论孟称舜《娇红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论孟称舜《娇红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论孟称舜《娇红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娇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小说之一,被称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孟称舜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使作品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娇红记》的情节主要围绕着两个女性角色展开,她们分别是娇红和秀英。

娇红是一位出身贫寒的女子,她机智聪慧、美丽动人,但命运多舛。

秀英则是出身高贵、家境殷实的女子,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但面临权谋与伦理的考验。

两位女性的不同命运和性格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展现了娱乐女性与知识女性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娇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小说中首次以“记”为题名的作品之一,揭示了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其次,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以及多线索交错的情节结构,使得作品的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作者通过娇红和秀英的形象塑造,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对中国古代妇女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此外,《娇红记》还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它被广泛流传于民间,并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现代,它被学者们重新关注,并在学术界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与研究。

《娇红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不仅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启示,也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孟称舜的《娇红记》凭借其独特的笔法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鲜明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与启示。

文化场视角下的《娇红记》

文化场视角下的《娇红记》

帅子纳 币促亲之时 ,娇娘想到的不是如何与 申生一起争取幸 福, 而是一边对 申生说 “ 郎青云 万里 , 厚择佳配 , 共享荣贵, 妾不敢望 ” ,一边 对其父 “ 托 感疾 佯狂 ,蓬 头垢 面 ,以求退 亲” 。( 《 泣舟 》 )也就是说 ,在娇娘心里,与 申生的未来只能 建筑在包办婚姻 的基础上 ,她虽然羡慕卓文君 自择 良偶 ,但 她的反抗性只能走到 自由恋 爱这 一层面 ,她有私订终身的勇 气,却缺 乏把私订终 身通 过 自身的彻底 抗争变成现实的幸福。 娇娘不愿 不孝 ( 违背父 亲意愿 ) ,亦不愿不 忠 ( 背 申生而嫁 他人 ) ,因此 只能选择死亡 。所 以她并没有 真正走 出一个千 金小姐 的身份 ,除 了伤害 自己以求退亲 ,并没有采取更加积 极 的方法 。虽然选择死亡亦是一种 勇敢和反抗 ,然而 ,这确 实是一种消极 的勇敢和反抗 。 3 申纯所在 的文化场 作为娇 娘爱恋 的对 象 ,申纯 也不愧是她 的 “ 同心子 ” 。 他 明确把 婚姻恋爱放 在科举功名 之上,如他所说 :“ 我 不怕 功名两字 无, 只怕姻 缘一世空 。 ”他们 两人 都把爱情本 身放 在首位 ,当作人生最大 的幸福去追求 ,而摒弃 了那些与爱情 无关 的外在 因素 。 申纯在爱情开始之初 ,不论遇到什么 困难 ,他都不 曾放 弃 ,但是在王父悔婚后 ,申纯再也没有采取积极 的措施 ,只 是感 慨 “ 这 还是小生缘尽 也 ” 、“ 离合悲欢 皆天所定 ” 、“ 是 则是今生没福 ,是则是前生合住 ,无端 的分开连理 ,两下里 泪痕枯 ”( 第四十八 出 《 双逝》 )皆归 因命运之语 ,从另一方 面看 ,这 也是他为 自身 的无 为所 找的借 口。 娇娘死后 ,申 生不 愿不忠 ( 违背 “ 生 同舍 ,死同穴 ”的誓 言) ,只能不孝 ( 双亲在 世而选择殉情 ) ,当娇娘香 消玉殒之后 ,他亦在 “ 佳 人难再得 ”的悲叹中选 择了死亡。 4结语 爱情 是人类永远向往的美好 ,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追求不 懈 的主题 ,然而人们却 一直赋 予爱情太 多的东西,使其在儒 家文化 的影 响下夹 杂着 名与利、功与过等诸 多因素 ,从而产 生 了多少棒打 鸳鸯 的场 面。现在 的我们 ,虽然拥有 自由恋爱

从《娇红记》的审美倾向看元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

从《娇红记》的审美倾向看元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
节设置。
审美;另一方面就是故事氛围的营造及故事结局 的 处理具有浓郁的悲剧 色彩 ,即整个故事表现出的悲
剧性审美。 《 娇红记》 两种美学倾 向的形成均与得
到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关 。 《 娇红记》戏剧化 的审美倾 向主要表现在情节 构设上。 《 娇红记》是一 部描写青年男女婚恋题材 的作品,与唐宋时期 同类题材的小说相 比,《 娇红 记》的叙事框架基本 上没有变化 ,即 :男女 主人公
维普资讯
第 2卷 8
第 1 期
宜春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 ) 社
Ju a o Ycu nvrt s a si c ) or l f ihnU i sy  ̄i c ne n e i( l e
V 12 N . o . 8. o 1 F b20 e .o 6
主,又使 《 娇红
才 子 的心上 “ 人” 佳 ,这 种 巧 合 为 帅子 得 知 圃 中人
记》对 《 莺莺传》有所超越 ,即情节丰富的同时又 向复杂化 、戏剧化迈进。而这正是 《 娇红记》与以
往 同类 题 材 的小 说 相 比,在 情 节 构 设 上 出现 的 新

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从一见倾心到双双殉情 而死,
的结合顺理成章。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男女主人 公初次相见或二次相见后便步入花荫树丛 ,成其好
其问经历 了七次别离 ,六次重逢 ,离合之次数远远
超过 了以往同类题材 的小说 。而且 ,男女主人公一 见钟情之后 ,并没有像 以往作品中的才子佳人那样
记》 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 荣对 当时小说创作产生 了影响 ,小说创作对戏曲艺
术 给 予 了借 鉴 , 同时也 为研 究戏 曲艺术 与 小说 创 作之 间的关 系提 供 了参考 。

略论孟称舜《娇红记》

略论孟称舜《娇红记》

作者: 黄文丽
作者机构: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9-81页
主题词: 孟称舜;娇红记;才子佳人故事
摘要:孟称舜《娇红记》叙述了申纯与娇娘的爱情悲剧故事,此故事曾以小说、传奇、杂剧等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它通篇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塑造了娇娘被动反封建礼教、申生对爱情从软弱到坚定但又充满纨绔了弟习气以及飞红自信坦率,勇于抗争,大胆争取独立人格但又容易妥协的现实女子形象。

在某些方面才子佳人故事“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

再论《娇红记》

再论《娇红记》
从道德 的基 础上 。晚 明是个 复杂 的社会 ,人们 对传 统的 价值观 念 开始怀疑 ,士商 的互动 让知识 分子 对 于一直信 仰 的道 路产 生疑 问。孟称 舜 自然脱 离不 了这样 的社会 ,他也 开始反 思 了。
Hale Waihona Puke 【 关键词 《 】 娇红记 》孟 称舜 情
理 “ 四民论” 新
至情”的圈子 ,将有情人 的情用 ‘ ”或称之为 ‘ ” 节 侦 《 娇红记》是孟称舜 的代表作 , 叙写 申纯与王娇娘 的曲折 出了 “ 动人 的爱情故 事。它产生在心学思潮 汹涌澎湃此起彼伏的晚 来烘托 。四十八 出 《 双逝》是 《 红记 》不 同于以往爱情传 娇 明,是晚明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共 同作用的产 奇的地方 ,也是其作者孟称舜 的深 意之所在 。它完成了晚明 物 。王学思潮在泰州学派的鼓荡下 ,肯定人的情感 ,追求个 情理二元对立走 向融合的过程 , 于社会 “ 对 合理秩序” 的重 性 自由,张扬世俗享乐形成一股 思想解放 的文化思潮。一时 建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 ,用 戏剧来 引导下层民众对于 ‘ ‘ 理”的 间,“ 主张个人 的真实情感 , 抒写实感的文艺思潮”席卷整个 重新跟随 ,将情 框在道德 的范围之内 ,从泛滥引向正途 。 文坛。为了将人欲横流的情 纳入传统意识 的正轨 ,有的知识 分子开始 自觉 的将肯定情欲与遵从道德结合起来 ,情 欲是 以 十六世 纪 以后商业 经济 的新 发展 和商人地位 的上 升是 道德的完善与张扬为皈依 的。盂称舜的 《 娇红记》就是情 与 “ 士” 的转 向的另一重要背景 。 由于王学左派观点受到大 理逐渐走 向融合 的代表作品之一。 范 围的认同 ,明儒生对于 ‘ 生… 饴 人欲” ‘I ’都有 了新的 厶 理解 ,因此他们对商人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明清小说戏剧 的 明嘉靖万历 以来 ,随着商业经济萌芽的迅速增长 ,中国 流行 ,与城 市商人阶层的兴起有着不可忽 略的关系。这 种商 的思想界 正经历 着一场重 大 的变革 。程朱 理学 重 “ 理” 轻 人阶层所 嗜好的 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 , 慢慢受到士人 的重视 , “ ,使得 ‘ 良知” 的王学在社会上广泛 流传开来 。让久 士人也 开始 民间戏剧方面的创作 。这就是非文人大传统 文化 心” 致 在 ‘ 笼” 中的 ‘ 心”得到了放松 ,在真性情 的世界里 自 牢 本 对少数上层文人的大传统文化的影响 ( 下层文化 对上层文化 , 由的徜徉。随着王学的发展 ,其中对于 “ 内在 自然主义和追 民间文化对正统文化 ,通俗 文化对学者文化 ,世俗文化对科 求 自然的精神 ,渐渐超出了王阳明设定 的极 限,也超越了主 层文化 ) p 士人们提出 ‘ 四民论’ 。 ” l 嘶 ’ ,即士商农工 ,使得 流意识和政治秩序允许 的范围 , 也把世俗 民 本身 当成圣贤 , 商人一跃而成为与士同属 “ 阶层 的地位。 众 大” 旧删 士与商只 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0 王娇娘与 申纯二人都 是 是异业而同道。 与商 的界限模糊之后 ,‘ " 士 ‘ 弃儒就贾 ’ 为儒学 在对 自我价值 的肯定上 ,追求 自由的本心 。王娇娘在一开始 转 向社会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渠道 ,一方面是儒生大批加入 了 就发出这样的感叹 , 前腔 】‘ 【 ‘ 古来才子佳人共谐 姻眷 , 人生 商人的行列 , 另一方面是商人通过财富也可跑 到儒生的阵营 。 娇红记》虽然是一部爱情悲剧 ,内容 大幸无过于斯 。若乃红颜失 配 ,抱恨 难言 。所 以聪俊女 子 , 旧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宁为卓文君之 自求 良偶 ,无学 李易安之终托匪才 。 娇娘 里表现出的社 会商业背景也不容小觑 。商业社会 中银钱的流 乃有思想之女子 ,实是盂称舜所欣赏之女子形象 。敢 于面对 通 ,使得一部分讲求实际的儒生已经不可能平静 的满足通过 内心 的情感 , 而且所祈求的姻缘是 ‘ 得个 同心子 ,死共穴 , 道德提示扭转道德 与金钱的不平衡 ,而是被迫追求更为有效 但 生 同舍 ,便做连枝共冢 ,共冢我也心欢跃 。 “ ”u 这是杜丽娘 的方 法来平衡金钱 和道德 ,于是用贵金属的花费量来测定道 的深思 ,不只要一个相爱 的人 ,而且还应该是心心相惜 ,情 德功善的可能性 ,为儒家道德经济给银钱一个正当的地位开 投意合的同心子 ,自然是又进 了一步。当社会上 ‘ ”打倒 辟 了道路 。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当时,金钱与财 富似乎是 情 ‘ ”居于上风时 ,理性的约束被彻底抛弃 , 理 社会伦理规范超 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科举入朝为 官似乎都 已经不重要 了,这 前的破败 ,世风 日益走 向情欲的凸显 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孟 些都可 以用钱来实 现。 这些观点与晚明士人复杂的心态有关 。 称舜 ,他 的使命感使得他不得不 面对现实社会的风气 ,没有 由于传统价值 的崩溃 ,士人 思想 自由,行为放纵 ,但是政治 直接的介入 ,说 出情欲的泛滥应该被遏制 。而是用一种独特 的黑 暗 ,功名 的束缚与物欲的压迫 同时又是相 当严重 , 的眼光 ,去关注所发生的各种人事沧桑 ,可以称之为 “ 眼 因此 ,对于晚明士人的义利 复杂心态 ,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理 冷 旁观” 。他站在传统知识分子 的角度 , 自己独特的方式 , 用 坚 解 ,而不应该指责和蔑视 。 守 自己作为社会注视 者的文道 ,提醒边缘化的知识分子 的文 参考 文献 , 化使命 。这是作为人 文学者应 有的眼光 与立场 。 他看到 [ 王季思。中国十大悲剧 集》 1 】 《 齐鲁书社 出版, 南 1 9 . 济 91 被历史建构起来 维系社会秩序 的伦理规范渐 渐失 坠,原来表 [ 郭英德. 2 】 《 明清传 奇史》 江苏古籍 出 版社, 南京 l9 . 99 面遵从的伦理同一性在生活世界分裂的情况下被渐次打破 。 【 葛兆光. 3 】 《 中国思想史》 复旦大学 出 版社, 上海 20 . 01 在真实 的社会 生活中 ,知识分子看到各种 异于往常 的现象 , [ 万俊人 . 4 】 《 思想前 沿与文化后 方》 东方出版社, 2 0 . 北京 0 2 思想无以回应秩序 的种种变动 ,士人所拥有 的资源不能诊断 【 徐复观 . 5 ] 《 中国人 的生命精神 》 华东师范大学 出 版社, 2 0 . 上海 0 4 和疗治这种变化万端 的社会 , ” 0 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 , [1 6余英时.士与 中国文化》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上海 2 0 . 0 3 在于求得各种正确的知识 ,冒悲剧 性的危险 ,不逃避 ,不诡 [ 葛兆光. 7 】 《 古代社会与文化十讲 》 清华大学 出版社, 北京 20. 02 随 ,把 自己认为正确 的,而且是现实所需要 的知识 ,影响到 [ 正民( 国) 纵乐的 困惑》 8 ] 韩 . 《 三联 书店 出版社, 北京 2 o . O4 社会上去 ,在与社会的干涉中来考验 自己,考验 自己所求知 [ 昊承学, 9 】 李光摩《 晚明文学思潮研究》 湖北教育 出 版社, 20. 武汉 02 识的性能。 ”这也是传统知识分子的 “ 忧患” 意识在社会 [】 1 左东岭. 学与晚明士人 心态》 民文学 出 O 《 王 人 版社北京 20 . 00 发展中的显现 。在社会礼 乐崩溃 ,色欲横流的情况下 ,他走 作者单位 :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明传奇《娇红记》特色分析

明传奇《娇红记》特色分析

孟称舜( 1 5 9 9 —1 6 8 4 ) , 字子 若 , 编有 《 古 今 名 剧 合
而到了明末 , 孟 称 舜 的 传 奇 作 品《 娇红记》 在 传 统 爱 情 题 材 作 品 的 基 础 上 又 有 了新 突 破 , 首 先 表 现 于 其 中所
宣扬 的 先 进 的 爱 情 观 。 传 奇《 娇 红记》 写 书 生 申 纯 因秋 试 不 利 至 舅 舅 王 文瑞家散心 , 偶遇表妹 王娇 娘 , 二 人 相 见 后 互 生 爱 慕 之心 , 几经试 探情 深意坚 , 盟 定终 身 ; 经多次磨 难 , 二 人 先 后 以死 殉 情 。该 剧 不 同 于 以 往 爱 情 题 材 作 品 中 的 才 子 佳人 一 见 钟情 模 式 , 作 者 借 王 娇娘 之 口提 出 了
选》 , 收 取 了元 代 与 明 代 杂 剧 5 6种 , 是 臧晋 叔《 元曲
选》 之 外 最 有 影 响 的 杂 剧 选 集 。《 娇红记》 全 剧 二 卷 五 十出 , 描 写 了 申纯 与 王 娇 娘 的 爱 情 悲 剧 , 剧 中 提 出 了 带有浓烈时代气息的“ 同心 子 ” 爱 情 观 。孟 称 舜 认 为 , “ 性情 所钟 , 莫 深 于 男 女 l _ 、 “ 男女相感 , 俱 出于情 。 情似非正也 , 而予谓 天下 之贞 女必 天下之 情女者 何? 不以贫 富移 , 不 以妍丑夺 , 从 一 而终 , 至死 不二 , 非 天
作讲求“ 笃 于其 性 , 发于其 情” _ 1 ] 1 2 的 真 情 , 而 非 简 单
恪守礼 教 , 故 其“ 真情” 不 同 于李 渔 有 裨 风 教 的 “ 主 情” , 是 一 种 先 进 的爱 情 观 。 中 国古 代 戏 曲史 中 , 爱 情 题 材 作 品无 论 数 量 、 成 就还 是影 响都尤 为引人 注 目,

试论《娇红记》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试论《娇红记》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喜 则 真喜
真 宰 自为
,
非 关 想象
,
如此

,
又 是 怎 样 以 其 现实 主 义 的 深 刻 而又 精确 的描 写 ( 一 ) 从时 代 的要 求 出发
.
,
写 出 了 这 样 一 部古今

怨谱
呢?
对传 统厄 材 进行 了 必 要 的改 造
有所绝 承 又 有 所创 造

使其
里 加宜有 砚 实 的杜 会愈 义
则 是深
刻地 描 写 了 青年男 女 的
” 。
怨情

,
激起 人 们 的 悲 愤

是一 部杰 出 的 现 实 主 义 的爱情 悲 剧
,

洪 缓 在评 点 《 娇 红记 》 中指 出 一 部怨谱 也
:
泪 山血海
,
,
到 此 滴 滴归 源
,
昔人 谓 诗人 善怨


,
此 书 真古今
《 娇红 记 》
,
又说
:

怨 则 真怨
3作者从现实的存在出发把申娇自身与申娇之间的矛盾冲突把王文瑞所代表的家世的利益与申娇所代表的个人的意愿之间的矛盾冲突把申娇同心子的进步的婚恋观与帅公子的腐朽的婚恋观的矛盾冲突把申娇自求良偶所进行的斗争与帅府的逼婚所展开的矛盾冲突一句话就是把申娇的理想爱情或者说爱情理想同封建势力封建婚姻制度之间所构成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作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描写

:
步步 取痛
“ ,
步步 着 实

捆掌 见 血
,
,
与 《 琵 琶 记 》 异 曲同工

娇红记研究

娇红记研究

娇红记研究
才子佳人小说是在明末清初兴盛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来源于唐
传奇,经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元明传奇小说,逐渐演化定型。

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小说的体制、内容、思想以及反映的主题等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异。

才子佳人小说是在明末清初大量出现,但是由于题材与情节结构的雷同,叙事手法的单一,后人批评乃“千部一腔,千人
一面,”(《红楼梦》第一回),作品虽多,但佳作寥若晨星。

在这少数
的几部好作品中,《娇红记》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文言小说。

本文
即以元代小说《娇红记》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考证了这部小说的作者,介绍了版本的收录以及故事的大概情节;其次详细分析了《娇红记》在艺术上的成就,并从受小说影响而加以改编的七八种戏曲中选取两
种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这两种戏曲分别与小说的不同以及戏曲
之间的不同;再次,探讨《娇红记》在唐传奇和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发展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指明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娇红记》近年来的研究动态
作者简介:侯慧娟,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戏剧戏曲学。

摘要:从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82年《娇红记》被列入了《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后,研究者才开始对《娇红记》重视起来。

本文主要细从思想内容和舞台艺术及叙述艺术两个方面研究,进而了解《娇红记》目前研究的趋向和缺失,为以后《娇红记》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娇红记》;思想内容;叙述艺术;舞台艺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11-0000-01
一、思想内容
《娇红记》是继汤显祖的《牡丹亭》之后的一部倡导“言情”的经典之作,但又不仅仅是言情,孟称舜的“情”是与“理”结合在一起的,这有一定的进步性和现实性。

《娇红记》中的申生和王娇娘的爱情是“至爱”的诠释,他们为了能够在一起历经磨难,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是“因情而生,因情而死”的延续和经典阐释。

但除了主情之外,“理”的因素渗透进来了,体现在王娇娘的“同心子”观上。

董霞《孟称舜中“同心”爱情观新探》中指出“同心子”不仅要求择偶对象专一、坚贞、至死不渝,在择偶态度方面还必须慎重、理性。

《娇红记》的悲剧结局就是情与理结合的产物,这一改以往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突破了之前才子佳人故事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

黄文丽的《略论孟称舜》
中通过对才子佳人故事的阐述,从而指出了这一缺陷,这对以后全面研究《娇红记》有借鉴意义。

《娇红记》的“理”除了在选择对象方面要理性,还表现在受当时的封建道德约束这个“理”上。

魏娟莉的《明传奇中“同心子”爱情的悲剧意蕴》中明确提出了申娇爱情破灭的原因之一就是二人试图把争取婚姻自由的权利压抑在礼法许可的范畴之内的妥协思想。

同样,孙琳在《再论》中也有同样的观点,因为孟称舜生活在晚明思想解放的时代中,“人欲逐渐超出了道德可以管束的范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社会上充满淫亵的味道,所以努力把“情”建构在遵从道德的基础上。


汤显祖,他是有节制的与理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要合情又要合理,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这种“理”就不可能摆脱掉封建的等级观念与婚姻家长制度而独立存在。

柳萌《爱情悲剧新探》就赤裸裸的指出了家族威望在爱情婚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他引用了谢柏梁《中国悲剧史纲》中的关于近亲结婚的观点,证明王父不同意两人的结合的根本原因是他嫌弃男方没有家族威望,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表兄妹、近亲不得通婚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还引用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强调“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在婚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情感。


悲剧产生了。

一方是封建家长制的捍卫者,另一方要求的却是恩格斯所说的“现在性爱”,一旦这种要求无法满足就义无反顾的选择
殉情。

田兴国的《视域融合下的解读》中也明确指出他们要求“现在性爱”,但是这种要求在他们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是不能够实现的,因此申娇爱情的悲剧是人类追求进步与当时落后社会之间矛盾的
悲剧。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思想观念下的悲剧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叙述艺术和舞台艺术
对《娇红记》叙述艺术研究的有刘品品的《孟称舜的叙事特征》和陈静芳的《叙事艺术探析》,前者认为《娇红记》是通过独特的时空设置和不同阻力的巧妙设置,使其产生了巨大的悲剧意蕴。

后者认为《娇红记》是采用“延宕”的叙事策略,通过申纯的五次拜谒、与娇娘六度分别为线索,在外部通过自然与社会的阻力延缓他们爱情的进展,在内部又以情感的阶段性递进与危机意识的体认,这样内外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来完成悲剧的构建。

还有李瑞春、李艳茹《的叙事策略》,他认为《娇红记》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笔手法”的运用,这可以弥补中国小说重情节轻人物心理刻画的不足。

同样在丁凤珠的《浅论的诗词运用》,也有类似的的认识。

还有冯晶晶在《论文言小说的“诗化小说”倾向》中也指出诗化小说这种倾向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是在叙事视角的选取方面。

通过叙事视角的转变,有利于刻画王娇娘的形象,同时也起到了对娇娘重要身份强调的作用。

三是在叙事时间的控制方面。

小说在时间标志的安排上也是精心构思,有着一定的深刻含意的。

认为《娇红记》中孟称舜对时间标志的安排与主人公
的情感状态、人生际遇密切相关,从而使得小说的抒情氛围更加浓厚。

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可以看出,目前对《娇红记》叙述艺术的研究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

此外,对于《娇红记》舞台艺术方面的研究往往被研究者忽视。

时双双《“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的艺术成就及其再认识》中就针对这种研究中的偏失,明确指出研究剧作的舞台实践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很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对《娇红记》的艺术成就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

刘卫珍在《试论戏剧中反面人物的科诨》也指出科诨作为是我国戏曲创作演出中必备可少的一部分,在塑造人物形象、调剂戏剧节奏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通过科诨既能适应观众看戏剧的心理,才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在这方面的作品比较少,并且内容单一,没有从戏剧舞台多方面的艺术特点对《娇红记》进行分析,这对以后的研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三、小结:通过对《娇红记》思想内容和叙事艺术及其舞台艺术的综观,可以知道,研究者们对《娇红记》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研究它的思想和文学价值,却忽视了它的舞台艺术价值,这样就不能准确的、全面的评价《娇红记》。

注解:
①孙琳,《再论》,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7
②柳萌,《爱情悲剧新探》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
参考文献:
[1] 董霞,《孟称舜中“同心”爱情观新探》,曲阜师范大学,2009.4
[2] 黄文丽,《略论孟称舜》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3] 孙琳,《再论》,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7
[4] 柳萌,《爱情悲剧新探》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
[5] 陈静芳,《叙事艺术探析》,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