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守信的成语故事精选
古代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

古代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古代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烽火戏诸候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3、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忠言逆耳。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智者,他是齐国的大臣。
有一次,国君齐桓公犯了一个错误,但身边的人都不敢告诉他。
管仲知道这个错误对国家和人民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进言。
管仲毫不犹豫地对齐桓公说出了实情,齐桓公听了非常生气,但管仲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齐桓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激地对管仲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的忠言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却能够帮助人们改正错误,实现共同的利益。
成语故事二,言而有信。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非常重视诚信。
有一次,他向一个商人借了一笔钱,商人问他要不要写借据,孟尝君却说,“我孟尝君的话就是铁打的,你何必要借据呢?”商人相信了他的话,没有要求借据。
后来,孟尝君如期归还了借款,商人非常感激他的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上的,只有说到做到,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三,守信如山。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是一个非常守信的人。
有一次,他和敌人签订了一份停战协议,但敌人并不相信他会遵守协议。
岳飞却毫不犹豫地守约,严格执行协议中的每一项内容。
最终,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信,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信如山是一种品格,只有坚定地信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与诚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简短

与诚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简短
1. 一诺千金:秦朝末年的季布,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楚人有句话叫“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就像你答应了朋友要帮他的忙,那你就一定要做到,不然以后朋友还怎么相信你呀!
2. 一言九鼎:战国时赵国的毛遂,靠着自己的勇敢和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他说的话分量很重,就像九鼎一样。
这就好比你们班的班长,说话大家都很听,因为他很靠谱呀!
3.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妻子随口说回来杀猪给他吃,曾子真的就把猪杀了。
你想想啊,曾子对孩子都这么讲诚信,我们对别人不是更应该做到吗?
4.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让人在都城南门立一根木头,说谁能搬到北门就赏金,真有人做到后商鞅就给了赏金。
这就跟老师说只要你考满分就给你奖励一样,说到就得做到呀!
5.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到楚国,承诺如果日后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
后来真的发生战争,晋文公果然信守承诺。
这就好像你和朋友约定好了什么,就算情况变了,你也不能反悔呀!
6. 食言而肥:春秋时的鲁哀公,经常食言,从不守信,结果变得很肥胖。
我们可不能像他这样啊,答应别人的事不做,那多不好啊!
7. 尾生抱柱:尾生和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女子没来,河水涨了他也不离开,最后抱着柱子被淹死了。
哇,他为了诚信真的好执着呀,我们也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呀!
8. 童叟无欺:做买卖要公平对待老人和孩子,不能欺骗他们。
就像你去买东西,是不是也希望老板能诚实对待你呀!
9. 赤诚相待: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坦率地对待彼此。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此文章以“十个诚信的成语典故”为题,通过介绍十个古老的成语故事,讲述其中关于诚信的道理,唤起人们的诚信意识,提醒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诚信。
一、《孔子与老子》传说,孔子和老子在路边相遇,二人擦肩而过。
孔子向老子拱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请安”。
老子见状,也礼貌的拱了拱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请安”。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对方若给你施以礼节,你也要礼貌回应,不可怠慢。
二、《孟尝君与鲁大夫》据说,楚王孟尝君派太傅鲁大夫收取税款,路过一个村庄时,鲁大夫把税款装在轿子上,准备继续前行。
这时,村民们纷纷起来,把税款倒出来,就形容为“鲁大夫过村”。
鲁大夫十分惊讶,当他转头看时,村民们已把钱装回去,当着他的面称赞楚王孟尝君的仁义。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能轻易被财务诱惑而失去公正。
三、《张仪遇孙膑》传说,晋代宰相张仪曾与著名的诗人孙膑相遇。
孙膑对张仪礼貌态度很有礼貌,并且没有贬低张仪的身份。
张仪深受感动,他称孙膑为“晋书中的君子”,并奖赏孙膑一笔钱。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诚实守信,要尊重他人,不论其贵贱。
四、《项羽与黄忠》据说,项羽在军中有一个良弓手,叫黄忠,当项羽准备用他的弓箭打胜仗的时候,黄忠跪地拜谢,一把把把地只说“请以此把我全身心献给您”,项羽感动于黄忠的忠心,加倍爱护他。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诚实守信,做忠心耿耿的人,才能令人爱戴。
五、《杜甫与李白》传说,杜甫在途中遇到了李白,两人都略显饥饿,李白建议杜甫去买一些吃的,杜甫却拒绝了,他说:“我记得,李白曾经对我答应过,如果有一次遇到饥饿,他会诚实的履行他的承诺”。
李白听了,当场脸红,取出他的信用书,拿给杜甫,然后杜甫就用信用书买了粮食,两人就这样以友谊结束了旅程。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六、《岳飞与陈友谅》据说,岳飞在水落石出的时候把自己的宝剑给了陈友谅,希望他能用剑来护卫国家,但在岳飞被关进监狱之后,陈友谅却一直没有归还这把宝剑,直到岳飞出狱,他才把剑还给岳飞,当面称赞岳飞的诚信。
古代诚信典故

古代诚信典故
古代诚信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商鞅立木:商鞅为了推行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块木头,承诺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他五十两黄金。
他在众人中找到了一个勇士,兑现了承诺,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使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2.一诺千金:汉代季布以诚信著称,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他的名言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向楚国求助。
楚成王厚待重耳,并问他将来如何报答。
重耳答道:“如果将来我能统治楚国,我愿意退避三舍(九十里)以报答您的恩德。
”后来重耳果然做了国君,在楚国遇到困难时遵守了诺言,并给楚国带来了利益。
4.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以诚实著称。
他妻子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而许诺杀猪给孩子吃,后来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实现了妻子的诺言。
5.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人季札为了信守承诺,把自己的宝剑暂时挂在徐君家门口。
徐君去世后,季札归来取剑,却发现徐君已经去世,于是他感到非常遗憾。
这些典故都是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强调了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诚信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024年古代诚信成语小故事8则_1

古代诚信成语小故事8则古代诚信成语小故事1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门。
古代诚信成语小故事2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实惠”。
守信的古代成语故事范文一份

守信的古代成语故事范文一份守信的古代成语故事 1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形容真诚对人产生的感动力。
语出《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抱柱之信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
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
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
故事流传至今。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__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__,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__了__。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4、一诺千金诺:许诺。
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讲究诚实信用。
典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曹丘生,辨士,数招权(依附__而倚仗其权势)顾金钱。
事贵人赵同等,于窦长君善。
八篇古人诚信的典故,向古人学习为人处世之精神

八篇古人诚信的典故,向古人学习为人处世之精神季札挂剑兑现心中承诺吴国宗室季札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相谈甚欢。
徐君对季札的宝剑十分赞许,季札心中暗许:出使归来,当赠予知己宝剑。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等季札归来,徐君已经去世。
季札伤痛之余,把宝剑赠予徐国继位的国君,对方不敢受。
随从也加以阻止,季札说:“我早在心中允诺赠剑与徐君,必须兑现承诺。
因为爱惜宝剑就埋没良心,非廉洁之人所为。
”最后,季札把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慨然而去。
破镜重圆诚信创造奇迹南朝陈国将亡,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事先打破一面铜镜,与妻子各拿一半,并且相约:若万一失散,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寻找对方。
陈亡国后,杨素掳走了乐昌公主,每逢约定之日,徐德言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不曾错过一回,终于,他见到一人叫卖铜镜,与所藏半镜相合,含泪留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去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得读此诗,悲痛欲绝。
杨素知道来龙去脉,深为感动,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不自欺才是真正的诚信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深夜来访,身揣十斤黄金赠之。
杨震不悦:“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幕色无知者。
”王密羞愧难当地告辞走了。
杨震何许人也?家境清贫,后来开办私塾,租田务农,清贫生活。
他勤勉好学,在儒生中有“关西孔子”美称。
年过五十方才做官,历任剌史太守、太尉,清廉慎独,素面直谏,可惜终受谗言撤职,饮毒酒而死。
清官难容的朝代,也难长存。
季布一诺诚信能赢得人心赢得帮助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也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重金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往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守信的成语故事精选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
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动改革,商鞅下令在都
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
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
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升到50金。
重赏
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
十金。
商鞅这个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
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逐步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很多人都同
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
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但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
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
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
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曾子杀猪
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
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
故事告诉我
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一诺千金
释义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
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示例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