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古代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传统美德的典故

传统美德的典故

传统美德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传统美德的故事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统美德的典故1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体现传统美德的成语典故

体现传统美德的成语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一、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体现了尊重长辈、关爱下一代的价值观。

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一诺千金”。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句话的价值相当于一千两黄金,比喻说话算数、守信用。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尽力履行。

三、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勤俭持家”。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家庭要勤俭节约,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四、爱国敬业爱国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尽心尽力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即使到死也不停止。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爱国敬业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职业操守。

五、团结友爱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众志成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众人一心,就能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团结友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精神。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六、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学生尊敬老师,为了求学不惜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等待。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只有尊敬老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七、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不断进步,而骄傲自满则会导致落后。

古代德育成语

古代德育成语

古代德育成语
以下是一些古代德育成语及其意思和出处:
1. 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不忘本。

出自南北朝·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2.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出自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5. 水滴石穿: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

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

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1、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或人民的利益,不顾亲属之情,使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2、德高望重: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用作褒义,多用来称颂老人。

3、德隆望尊: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4、道不拾遗:东西掉在地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5、怀瑾握瑜:怀里揣着瑾,手里拿瑜。

比喻人具有纯洁而优美的品德。

用来比喻人的品德纯洁、情操高尚。

6、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用作褒义。

多用于褒扬、劝勉的场合。

7、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现泛指爱国进步人士。

8、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象太阳、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品德高尚成语【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

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冰壶玉尺】玉尺:玉制的尺。

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冰壑玉壶】壑:深沟。

像冰那样清澈的深山沟里的水,盛在晶莹的玉壶里。

比喻人节操高尚,品性高洁。

【冰壶玉衡】冰壶:冰心玉壶;玉衡:用宝石装饰的天文仪器。

比喻高尚的品质,优雅的气质。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

与世俗习气不同。

形容品德高尚。

【半天朱霞】半天:空中;朱:红色。

半空中的红霞。

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

【包元履德】元:善。

指心怀善意,行为具有高尚的品德。

是古代对帝王的谀词。

【抱瑜握瑾】瑜、瑾:美玉。

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存神索至】存神:保养精神;索至:寻找事物深奥的道理。

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养精神,以探寻事物深奥的道理。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德行为先的出处和典故

德行为先的出处和典故

德行为先的出处和典故
“德行为先”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在治理国家和个人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行被视为为人处世的根本,具备良好的德行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必要条件。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孔子有关。

相传孔子曾经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德行修养的重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德行修养,不讲究学问,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去做,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他所担忧的。

“德行为先”这个成语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1、孔子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2、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孙康映雪读书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

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

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

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

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

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久远,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以德报怨。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有人恶意诬陷孟尝君,向国君告发他谋反。

国君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孟尝君。

孟尝君被押至刑场,面对即将处死的命运,他仍然保持着宽容和仁爱的态度。

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刻,他深情地对国君说,“臣虽将死,但愿陛下能够明察善恶,不要因为一时的谗言而误伤忠良。

”国君被孟尝君的忠诚和仁德所感动,立刻下令释放了他。

孟尝君以德报怨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

相传,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柳下惠的农夫。

某日,他在田间劳作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毙命。

柳下惠便高兴地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下一只兔子也会撞到同一棵树上。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下惠一直都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盲目的等待,成功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而不是等待奇迹的出现。

成语故事三,画蛇添足。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画师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

他画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然而,当他画完之后,他又在蛇的画上加上了四只脚。

人们看到后都感到奇怪,觉得这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有度,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成语故事四,杞人忧天。

相传,杞国有一个人,他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整天忧心忡忡,他说,“天塌下来,我会被砸死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杞人忧天的故事成为人们警示盲目恐惧的典范。

以上就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深刻地反映在成语故事中。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一,忠孝节义。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为了救母亲,不惜与白骨精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打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而节义则是指忠诚、正直、不背叛。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忠孝节义的品质,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背叛朋友的信任。

成语二,仁义礼智信。

《岳飞挂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一位忠勇仁义的将领,他治军严明,威信素著,深受士兵爱戴。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礼指行为规范,智指智慧,信指信用。

岳飞挂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受人尊敬,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三,勤俭节约。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辞辛劳,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指勤劳俭约,不浪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工作,节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品质。

成语四,孝顺敬老。

《孝感动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感动了上天,母子得以团聚。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敬老。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的古代成语典故
关于道德的古代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成语典故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成语典故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成语典故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成语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成语典故7、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

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

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成语典故9、管鲍之交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

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
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成语典故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许衡是元代理学家。

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

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

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成语典故11、程门立雪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

“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成语典故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

学成别离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

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

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成语典故13、缇萦救父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成语典故14、孟母三迁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