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杜湘珂

合集下载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左小腿近端酸痛2月余,查体:左小腿近端稍肿胀,可扪及前外侧4cm×3cm×0.5cm大小包块,质软、有压痛,无明显活动度,皮温不高,左小腿活动久时酸痛,行走未见明显跛行,左膝活动未见明显受限。

AKP:187U/L,ASO:541.96IU/ml,CRP:12.51mg/l,PLT:344×109/L,Neu%:76.7%, Lym%:15.8%, HCT:35.4%。

CT所见:左胫骨外侧平台陈旧性骨折,胫骨上段髓腔密度增高,胫骨上段外侧缘见少量骨膜反应(图1),胫骨上段外侧见约5.2cm×2.7cm×5.5cm大小的密度减低影,CT值为19-44Hu(图2)。

CT诊断:左侧胫骨上段骨肉瘤?MRI所见:左胫骨中上段见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异常信号累及关节面(图3、4),相应骨皮质欠光滑,其前外侧软组织内可见不规则长T2长T1肿块。

MR诊断:左胫骨中上段占位:成骨性骨肉瘤?手术所见:术中以左小腿近端包块处为中心,做一斜行切口长约6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钝性分离胫骨前肌,并向两侧牵开,见包块位于肌肉下与骨质相连,用尖刀切开部分包块,见截面呈鱼肉状,灰白色,再用骨刀凿下一小块近端骨质,见骨质硬化。

镜检:肿瘤细胞呈分叶状,周边区细胞呈梭形,中央区细胞呈多角形,两种细胞间有移行性,可见双核及多核肿瘤细胞,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图5、6)。

病理诊断: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2 讨论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比例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1]。

骨肉瘤临床上一般都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三大主要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

部位相似骨肿瘤

部位相似骨肿瘤


发病缓慢,局部疼痛,肿胀,关节积液或功能 障碍,30%有关节积液。

圆或椭圆形,分叶状,偏心性地图样骨质破坏, 有硬化缘,病灶呈多房形或皂泡状,可有间隔。 瘤周骨髓水肿著。 25-60%出现钙化。
T2WI
T1WI+C
男,28岁,右肩疼痛1年余。
骨巨细胞瘤

发生率:
原发骨肿瘤第六位(9.5%)。骨巨细胞瘤占原发骨肿瘤的4%-9.5%,
骨质吸收,细胞外液积聚 。 20岁以下最常见, 男:女 为 2~3:1。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呈中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
沿骨干纵轴发展,很少超过骺板 ; 肱骨及股骨近端占70%以上。
• •
地图样中心性骨质破坏灶,骨皮质膨胀变薄,常有硬化缘, 膨胀程度轻于巨细胞瘤,病灶横径常窄于或稍大于骺板的横径。 2/3病人首发症状是病理骨折,20%骨折后出现 “骨片沉落征” “骨片内陷征” 碎骨片沉入底部并可随体位移动; 碎骨片一端陷进囊腔,浮在液面上,另端与骨膜相连。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10岁左右发病, • 男女发病率1:2~3,我国发病率为10~30/百万, 为骨肿瘤样病变的首位。 • 累及干骺端,可向骨干扩展,不累及骨骺。 • 正常骨结构被纤维组织所取代,形成髓腔膨胀性、磨砂玻璃状 丝瓜瓤样改变,有硬化缘,其内可见条状密度增高影,骨髓腔消
失,皮质变薄,病变肢体增粗弯曲
“双边征象”即“斜面征象” 内、外板破坏程度不同 “纽扣征” 病灶内残留斑点状死骨。 “扁平椎体” 单发多见。 长骨干骺端髓腔骨破坏,晚期侵犯骨皮质致变薄中断,可有骨膜反应, 早期无硬化缘,晚期出现硬化缘。发生在骨盆、肩胛骨为斑点状骨破坏。 • 病理: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为特征,属于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增生性病变。 细胞核极富特色,分叶状或有凹痕,或有纵向核沟;胞浆丰富。电镜下胞浆中可见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化诊断专家共识小秋汝昆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卫平文奇朱雄增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

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

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

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

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

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

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

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

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

浅谈双源螺旋CT扫描技术MIP后处理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

浅谈双源螺旋CT扫描技术MIP后处理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
32 5
‘ 求医c ” 口 1 药 半月刊 S e M cl dA kT e dc e 02年第 l 卷 第 2 eI ‘ aAn s h Mein 2 1 i O 期
表1 两组采血一针成功率的比较 质基础护理服务质量。
44 严 格标 本 质 量 .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 中最重要的环节 , 采血质量 直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 因此, 必须按规范要求完成血片采集工作。
术提供帮助。 T P c MI重建更加弥补了多平面重建( R 、 MP ) 三维重建( ) 3 D
‘ 医问药 ) 求 下半月刊 Se M ei l n s T e dc e 02 第 l ek dc A dA k h Me in 2 1 年 a i O卷
的不足, 有学者研 究认 为: R和传统轴位重建检测5mm以下结节 MP 时, 效果明显不及最大密度投影( P , MI)因为MI对周围型小腺癌 内空 P 气支气管征的观察更直观 、 完整【】目前 , l。 关于气管支气管树成像 的研 究, 国内杜湘珂等1用S D 2 S 法和MI法重建, P 可显示9 % 0 的段 及段 以上 支气管分 支和4 %的亚段支气管分支, 9 井可重建出 由于炎症 、 结核 、 肿 瘤等导致的支气管狭窄和截断的立体 图像。 双源螺旋C 将速度 , T 分辨
成象 , 将MI 图象和( P 层厚和间隔都是5 m) a r 的常规轴位 . 冠位重建图象 和普通X—DR照片进 行对照分析 。
2 结 果
很多肺部疾病 , 尤其肺部的早期疾病的治疗要求对肺部的微小病 变及肺部肿瘤的范围, 内部结构、 毗邻关系有详尽的了解 , 而常规X 线 胸片、 普通C 或者多层C 的常规轴位 , T T 冠位重建图象对此显示不够清 晰直观, 影像质量常达不到诊断要求. 随着Ms T c 三维重建尤其是MI P 成像的临床应用 , 其优越性 已经显现出来 , 为临床诊 断与治疗提供了重

骨的局部病变——溶骨

骨的局部病变——溶骨

局灶性骨病
• MRI检查的不足:
• • • • •
对骨皮质显示差 空间分辨率低 检查要求高,成像时间长 噪音大 伪影多
局灶性骨病
•骨破坏为主的病变
• 性别 年龄 部位 大小 • 形态 边缘 密度或信号 • 周围改变(皮质骨、肿块) • 临床表现 • 化验检查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 郁万江 杜湘珂
局灶性骨病
• X线检查的特点:
• 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低 • 价格低,检查方便 • 经验成熟
局灶性骨病
• CT 检查的优势1
• 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密度分辨率增高,空
间分辨率下降 • 克服了常规X线片中各种组织重叠,对病变 的范围显示较好,如颅 骨、颌面骨、肩胛骨、 盆骨、脊柱及不规则骨等 • 对显示软组织、椎间盘、石膏固定部位病变 明显优于X线平片 •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观察和测量。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 动脉瘤样骨囊肿
– 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区,绕以薄 层皮质外壳或突出于长管骨干骺端骨外的软 组织肿块,局部可有骨膜增生、被抬起 – 病灶内可见细的间隔及液-液平面 – 其它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脊柱附件和髂骨,病 变处的巨大软组织肿块可类似恶性肿瘤 – 可发生在其它已存在的病变基础上,如巨细 胞瘤、骨肉瘤、软骨母细胞瘤、毛细血管扩 张型骨肉瘤、转移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 畸形性骨炎等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血管瘤
– 脊柱: “栅栏状”表现,多发性骨髓瘤、 Paget 病也可表现为粗厚的骨小梁,应注意 鉴别。血管瘤很少向附件、椎旁软组织及椎 管内蔓延 – 颅骨:轻度膨胀溶骨性破坏伴有放射状骨针 – 扁骨:骨间隔多时呈泡沫状、网眼状或放射 状外观 – 4 0 岁 以 后 , 女 性 为 多 。 脊 柱 非 Hodgkin 病 (特别是组织细胞型)和转移瘤(乳腺癌) 可与血管瘤的表现相似。 – 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CT引导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应用

CT引导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应用

CT 引导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应用宋谦1s 詹瑛2s 李露嘉1(1解放军第401医院肿瘤科s 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s 山东青岛266071)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氩氦刀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疗效\CT 影像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0方法32例软组织肉瘤患者在CT 定位后9经皮穿刺行氩氦刀治疗0结果经氩氦刀治疗后3个月9胸部\腹部\四肢CT 复查显示52个肿瘤病灶明显缩小 CR+PR 为73.1%D0CT 显示肿瘤冷冻后呈低密度坏死区93个月冷冻区实变912个月冷冻区阴影几乎消失0术后并发症包括气胸\咳嗽\咯血\腹痛\反应性胸腔积液\转氨酶升高和发热0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软组织肉瘤创伤小9效果较好9无严重并发症9是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0关键词!经皮冷冻切除 氩氦刀 软组织肉瘤 断层摄影术9X 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0.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254 2006D 02-0229-02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T -guided percutaneous targeted argon -helium cryoablation for soft tissue sarcomaSONG Oian 1, ZHAN Ying 2, LI Lu-jia 11Department of Oncology, 401 Hospital of PL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Oingdao University, Oingdao 266071,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argeted argon-helium cryoablation for soft tissue sarco-ma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in CT findings and side effects in relation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soft tissue sarcoma were treated with CT-guided argon-helium cryoablation. Results Three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52 tumors showed obvious reduction in size with a total complete and partial remission rate of 73.1%. Postoperative CT scanning dis-played low-density local necrosis in the tumors after cryotherapy,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lesions was observed at 3 months and lesion disappearance at 1 year after the therapy. Th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pneumothorax, coughing, hemoptysis, fever, and slight elevation of aminotransferase. Conclusion CT-guided percutaneous targeted argon-helium cryoabl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lung cancer with minimal invasions.Key words:percutaneous cryoablation; argon-helium; soft tissue sarc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s 局部切除易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s 局部切除后复发率仍达30%s 故有其局限性O 由于软组织肉瘤的特殊解剖位置和组织结构s 对经皮氩氦刀治疗的软组织肉瘤报道较少O 为探讨软组织肉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新途径s 我院对2002~2004年软组织肉瘤32例病人进行氩氦刀治疗s 现初步就其使用方法\临床疗效\CT 影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O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软组织肉瘤病人s 男28例\女4例s 年龄32~72岁s 平均47.6岁O 病变部位四肢6例s 躯干4例s 肉瘤肺转移癌12例s 肉瘤肝转移瘤10例O 全部病例在氩氦刀治疗前经组织学检查证实s 包括脂肪肉瘤6例s 纤维肉瘤9例s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s 平滑肌肉瘤6例s 滑膜肉瘤3例s 肺癌肉瘤3例s 胆管肉瘤2例O TNM 分期I !期5例s "A 期14例s "B 9例s #期4例O1.2 设备选用美国Endocare 公司CYROCARE-TM-24型氩氦冷冻加热治疗系统s 配有2\3\5\8 mm 插入式冷冻头O 以色列Elscint 公司HeliCAT 单螺旋CT 诊断仪s Cordis 402-611x 型8F \11F 穿刺扩张器O1.3 治疗方法根据手术要求病人采用平卧位或侧卧位O 0.5%利多卡因10~30 ml 于穿刺定位点行局部浸润麻醉s 并于穿刺处切开皮肤2~3 mm s 依据CT 定位所提示的进针方向\进针角度\进针深度s 将穿刺针快速刺入肿瘤靶点s 退针引入扩张管及鞘s 确认进入深度后保留外鞘管s 沿鞘内插人2 mm 或3 mm 冷冻刀至瘤体远端s 将外鞘退至肿瘤外组织内s 使冷冻刀充分暴露在肿瘤组织内O 启动低温手术系统s 冷冻-加热两次循环s 单次冷冻时间15~20 min s 最低温度-150 C s 单次升温时间为10 min s 升温达40 C O 术毕常规行CT 扫描s 术中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O1.4 结果判定治疗前后以CT 测量病灶大小s 术后1\3\6\12个月分别做CT 检查s 观察病灶变化O 治疗后1周行CT 引导经皮穿刺s 涂片观察细胞学变化s 同时观察副反应和并发症O 随访病人s 观察生存周期O 按 HO 实体瘤标准客观评定疗效I 肿瘤消失在4周以上为CR s 治疗后肿块之积较治疗前缩小!50%达4周以上为PR s 有效率(%)=(CR+PR )/病灶总数>100%O2 结果2.1 临床疗效32例病人中s 病灶总数共52个s 病灶直径2.1~12.2 cm s收稿日期!2005-06-16作者简介!宋谦 1964-D9男9硕士9副主任医师9从事肿瘤内科及氩氦刀靶向治疗2006;26(2)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229~~<上接228页>[1]张莉娟, 谢元芳, 盛慧球, 等. NHL血清LDH及!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4, 17<3>: 128-9.[2]尤学芬, 陆伟, 陆晓波.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CEA~SF~!2-MG检测的意义[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0(10): 972-3. [3]张之南,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349-51.[4]Glimelius B, Hoffman K, Einarsson R, et al. Monitoring palliative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using serial 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TPS)meassurement[J].Acta Oncol, 1996, 35(2): 141-8.[5]王奇璐.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 126-7.[6]欧阳取长, 王平辉. 10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1, 16<2>: 111-3. [7]秦松树, 梁云秀, 林瑞缘, 等. 226例恶性肿瘤血清CEA放射免疫测定结果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7, 14(3): 86-7.[8]巫向前. 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65-6.[9]Constantinded I, Pathouli C, Karvountzis G, et al.Serum beta-2 mi-croglobulin in malign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J]. Cancer, 1985, 55(10): 2384.<责任编辑:陈望忠>平均4.9 cm O本组病人经治疗后,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52个病灶治疗后,6个病灶消失,32个病灶缩小达PR,14个病灶缩小但未达PR(继续观察中),有效率为73.1%O肿块平均直径治疗前为4.9 cm,治疗后1个月为2.6 cm,6个月为1.4 cm O 2.2 CT影像学变化随着冷冻时间的延续,肿瘤区出现一个以刀尖为轴心~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同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限O冷冻区中心密度降低O1个月复查CT,大部分肿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最大1例肿块较前缩小约72%O肿瘤冷冻后低密度坏死区仍存在,坏死率(肿瘤最大层面上坏死区域面积与肿块面积之比)34%~76%O3个月冷冻区实变,12个月冷冻区阴影几乎消失,个别残存缩小的阴影O2.3 细胞学变化治疗1周后,对11个病灶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均为大量变性坏死肿瘤组织,偶见个别退变的异性细胞碎片O2.4 生存期32例病人随访1~24个月,平均22.4个月O24例病人存活,其中21例超过12个月,13例超过24个月O另8例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内死于复发O2.5 副反应及并发症咳嗽~咯血4例,占12.5%,多数为少量咯血,口服止血药1~4 d后消失O气胸2例,占6.3%,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急,胸片检查肺组织压缩在30%以下,未做特殊处理O反应性胸腔积液6例,占18.8%,无需特殊处理O3例血清转氨酶有不同程度升高,占9.4%,1周后逐渐下降;3例出现右膈下或/和有胸腔积液,占9.4%,经穿刺引流后痊愈O发热9例,占28.1%, 1~6 d后消失,均为一过性,体温37.4~38.9 C,给予对症治疗处理O3 讨论软组织肉瘤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O由于该类肿瘤没有真正的包膜,肿瘤常沿肌肉~肌筋膜~血管~神经等结构浸润生长O单纯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达48%~77%1]O扩大切除术后,仍有20%~60%的局部复发率O随着氩氦刀(氩氦超低温手术系统)的问世,氩氦靶向冷冻治疗软组织肉瘤成为近年来令人关注的新技术O冷冻治疗能为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治疗机制为冷冻后所形成的冰球能产生力学效应,引起细胞脱水,离子浓度和pH改变,蛋白质变性,细胞膜和细胞结构发生破裂,以及冷冻后区域内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造成不可逆的凝固坏死2]O近期研究表明冷冻肿瘤细胞坏死后产生特异性肿瘤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抗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消灭残留的癌细胞3]O另有研究表明,冷冻可使癌细胞通透性增加,而区域化疗使高浓度化疗药物作用肿瘤局部,药物更易进入癌细胞内4]O本组冷冻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病人经治疗后,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有效率为73.1%O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经皮CT引导氩氦刀治疗可直观地了解氩氦刀穿刺的位置,保证对实体瘤组织进行彻底治疗,同以前的液氮冷冻相比,本法具有以下优点:冷冻速度快,冷冻温度低,氩氦刀启动后20 s内刀尖温度可达-140 C;CT 引导下操作,定位准确,并可随时监控;并且安全~微创,治疗时间短,重复性好,恢复快O参考文献![1]Choong PF, Gustafson P, Willen H, et al. Prognosis following locallyrecurrent soft-tissue sarcoma. A staging system based on primary and recurrent tumor characteristics J]. Int J Cancer, 1995, 60(1): 33-7. 2]Saliken JC, Mckinnon G, Gray RR, et al. Liver cryosurgery with cu-rative intent: can we realize the promise J]. Can Assoc Radiol J, 1999, 50(5): 295-7.3]冯华松, 黄友章, 段蕴铀, 等. 氩氦刀冷冻处理的肺癌细胞增强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肿瘤效应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5, 24(2): 115-6.4]Hamad GG, Neifeld JP. Biochemical, hematologic, and immunologic alterations following hepatic cryotherapy J]. Semin Surg Oncol, 1998, 14(2): 122-8.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 第26卷230CT引导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应用作者:宋谦, 詹瑛, 李露嘉, SONG Qian, ZHAN Ying, LI Lu-jia作者单位:宋谦,李露嘉,SONG Qian,LI Lu-jia(解放军第401医院肿瘤科,山东,青岛,266071), 詹瑛,ZHAN Ying(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71)刊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6,26(2)1.Choong PF;Gustafson P;Willen H Prognosis following locally recurrent soft-tissue sarcoma.A staging system based on primary and recurrent tumor characteristics[外文期刊] 1995(01)2.Saliken JC;Mckinnon G;Gray RR Liver cryosurgery with curative intent:can we realize the promise 1999(05)3.冯华松;黄友章;段蕴铀氩氦刀冷冻处理的肺癌细胞增强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肿瘤效应[期刊论文]-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5(02)4.Hamad GG;Neifeld JP Biochemical,hematologic,and immunologic alterations following hepatic cryotherapy 1998(02)引用本文格式:宋谦.詹瑛.李露嘉.SONG Qian.ZHAN Ying.LI Lu-jia CT引导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2)。

软组织粘液样软骨肉瘤一例报告

软组织粘液样软骨肉瘤一例报告

prso yadlprt emaae et f einoainm s aocp n a o i t ng m n ng vr B a o my n h ob a ∞叨.
A JO s t yeo,9 7 17 1 :0— 1 . m bt n el19 ,7 ( )19 14A eG 图 4 智 能 病房 控 制 系统
【 礴_ 4 诬 术前与殷: 部切口 操 青悔医学京 19, ( -6 感 的朔讨忉. 惑, 62 3 -. 9 6 Ⅺ51
( 5 际杰, 丰有吉. 谢幸, 妇产科学【 第6 j京. .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B 24 0
[]u nP iYuK , i K,l 1 Arn o i dpop ev td f a 6Y e h , M YpS e a. dmz rset es y0 - a e l u l
智 能病房 控制系统 由 3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 , 由变量 温度 x相对湿度 y空气 中浮游菌数 z自动检测部分( 、 、 温度 、 相对湿 度、 空气中浮游菌数传感器 ) 组成 ; 第二部分 由病房中央控制器 组成 , 主要接 收来 自传感器的数据 , 处理后分别传至第 三部 分: 中央空调系统 ( 调节输送给病房的空气 温度 ) 、湿度调节系统
织低度恶性粘液样软骨肉瘤( 见图 3 现肿块伴 右脚麻木 5年余就 4岁 诊 , 格检查可见右内踝有一约 3mx c 3m 的肿块 , 体 c 4 mxe 质软 、
移动度小。患者一般状况好 , 曾于 2 0 年在当地基层医院行右 04
内踝肿块切除术 , 未做病 理检查 。术后 一年右 内踝原部位又出
现黄豆大小肿物 , 无明显不适感 , 至今 肿块 已增大约 3m 4mx e xe 3m。C c T示 : 右踝关节及跟骨内侧见软组织密度影 , 边界 尚清 , 密度不均匀 ,T值 2 H 右侧跟骨 内缘部分骨质缺损 , C 4 U, 边缘硬

相似部位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资料

相似部位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资料
“骨片沉落征” 碎骨片沉入底部并可随体位移动; “骨片内陷征” 碎骨片一端陷进囊腔,浮在液面上,另端与骨膜相连。
动脉瘤样骨囊肿
• 原发性和继发性,20~30%继发于软骨母细胞瘤、成骨 细胞瘤、骨巨细胞瘤以及骨肉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 10~20岁多见。 • 长骨干骺端,可及骨端(骺板愈合后),有硬化缘,钙化罕见,
亚型:1、髓内型(最多见):成骨细胞型,成软骨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毛细血 管扩张型,小细胞型,纤维组织细胞型,皮质内型,低度恶性(髓内)型,颌骨型。 2、邻皮质型:骨旁骨肉瘤,去分化骨旁骨肉瘤,骨膜骨肉瘤,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 3、继发型:⑴良性病变恶变:来自畸形性骨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梗塞。⑵放 射源性4、多发(多中心)型:同时或异时发生5、软组织(骨外)骨肉瘤
相似部位骨肿瘤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 杜湘珂
骨肉瘤 成软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骨转移瘤 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肉瘤(osteosarcoma)
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约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20%,预后险恶,骨盆骨肉瘤的 恶性度最高,颌骨者较低。
骨转移瘤
• 绝大多数骨转移瘤首先发生于髓腔, 1980报道肺癌的骨皮质转移。
• 影像表现:骨皮质内斑片,碟型或小 的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缺损区,长骨 轴位观察很像炸面包圈的一侧被部分咬 掉的改变,多见于股骨。 • 此型原发瘤多见于肺癌,少数见于肾 癌、膀胱癌及黑色素瘤。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10岁左右发病, • 男女发病率1:2~3,我国发病率为10~30/百万,
• 10~50岁, 男:女=1:1
15%见于扁骨、骶骨,尤其是蝶骨。 多单发,少数多中心,手部骨巨细胞瘤18%为多发 。 临床: 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位于骶骨者,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预后: 有潜在的恶性倾向(10%),肺转移,发生率1-3.5%, 但预后可(切除后最长存活22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好发部位 神经丛、周围神经或脊神经,全身各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最常侵犯皮神经。 90%为单发,多发神经纤维瘤见于神经纤维瘤病型,皮肤可有咖啡斑。
• 影像表现 T2WI病灶周围含有粘液样组织呈高信号,中心纤维组织呈低信号, “靶征” ; 增强T1WI表现为“反靶征”,病灶中心增强,周围不增强而呈低信号。 肿瘤沿神经干生长两端与神经干有连续征象。受该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萎缩。
低低

高 黑腔内有 高
T2W 到 到 到 到 到

I
高高低中中

+ 或无中或 黑 高信号

脂肪来源肿瘤 –
脉管来源肿瘤
脂肪瘤
脂肪肉瘤

血管瘤 血管球瘤 淋巴管瘤
神经来源的肿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尤文肉瘤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Morton神经瘤
纤维或纤维组织细胞来源的肿瘤

韧带样纤维瘤 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脂肪硬化性粘液纤维瘤 其他纤维来源软组织
脂肪来源肿瘤

脂肪瘤
脉管来源肿瘤
脂肪肉瘤

血管瘤 血管球瘤 淋巴管瘤
神经来源的肿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尤文肉瘤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Morton神经瘤
纤维或纤维组织细胞来源的肿瘤

韧带样纤维瘤 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脂肪硬化性粘液纤维瘤 其他纤维
来源软组织肿瘤

腱鞘纤维瘤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
(glomus tumor)
又名血管神经瘤,波波夫瘤、血管肌肉神经瘤等。 起源于动-静脉间的血管球。多发生于指(趾)甲下, 亦可发生在皮肤和皮下组织。
血管球瘤的血管周细胞呈上皮样,并呈器官样排列。 具有平滑肌分化特征。
鉴别诊断 指骨表皮样囊肿:外伤史,无明显疼痛及对冷热的敏感性增高。 腱鞘巨细胞瘤: 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出现低信号。 内生软骨瘤: 近干骺端软骨成骨部位,远节指(趾)骨远端为膜样 化骨,一般不发生内生软骨瘤。
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影像与病理
北京大学 人民医院 放射科 杜湘珂
概论
好发年龄:淋巴管瘤在儿童多见。 好发部位:良性脂肪瘤多见于皮下浅表部位,筋膜深部较少;弹力纤维瘤多见于肩
胛骨区的深部软组织内。关节内肿瘤大多为良性,但滑膜肉瘤多位于四肢关节附近 (也可见于脊柱) 。神经性肿瘤常沿神经长轴生长。腱鞘巨细胞好发在手足腱鞘部位。 特征性:血管瘤内有静脉石,化骨性肌炎的钙化是先从病灶边缘开始,以后钙化才 向中央发展。良性肿瘤对周围软组织可造成推压移位,而良性硬纤维瘤可向周围侵 润。 良恶性肿瘤鉴别:大多数软组织内肿瘤,均可不侵犯骨骼;如果侵及骨骼,良性者 骨皮质表面的压迹光滑并有反应性硬化缘;恶性则伴不规则骨质破坏并有骨膜反应, 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脂肪瘤
脉管来源肿瘤
脂肪肉瘤

血管瘤 血管球瘤 淋巴管瘤
神经来源的肿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尤文肉瘤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Morton神经瘤
纤维或纤维组织细胞来源的肿瘤

韧带样纤维瘤 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脂肪硬化性粘液纤维瘤 其他纤维
来源软组织肿瘤

腱鞘纤维瘤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
肿瘤

腱鞘纤维瘤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
滑膜来源的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腱鞘巨细胞瘤 滑膜血管瘤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 滑膜囊肿

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 滑膜肉瘤 滑膜软骨肉瘤
肌源性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病变

骨化性肌炎 肌肉内粘液瘤 皮下环状肉芽肿 横纹肌肉瘤

恶性软组织横纹肌样瘤
T1WI表现为高信号(短T1)的病变
• 病理 镜下肿瘤由外周神经所有成分共同增生混合而成,其中包括神经轴索、神经束衣和 神经鞘细胞。瘤细胞细长、扭曲、二头尖,呈波浪状排列,其间混有胶原纤维 和粘液样基质。肿瘤间质的粘液变性很显著。
神经鞘瘤(schwannoma)
好发年龄 2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部位 多见于较大的神经干,如脊神经、颈神经、交感、迷走、尺、腓神经或四肢
⑴脂肪瘤 ⑵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 ⑶血管瘤 ⑷恶性血色素瘤 ⑸肿瘤病灶内非急性出血 ⑹非急性血肿
脂肪肉瘤
成人第二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约占脂肪瘤的21.4%。 深部无痛性肿块, 42%躯干,41%下肢,大腿及腹膜后。 瘤内间隔、出血和坏死常见,可有钙化。 可有肺及内脏转移。
脂肪来源肿瘤
滑膜来源的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腱鞘巨细胞瘤 滑膜血管瘤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 滑膜囊肿

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 滑膜肉瘤 滑膜软骨肉瘤
肌源性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病变

骨化性肌炎 肌肉内粘液瘤 皮下环状肉芽肿 横纹肌肉瘤

恶性软组织横纹肌样瘤
神经纤维瘤
• 好发年龄 大多发生在20~30岁之间,发病率 男=女 。
人体正常及病变组织的MRI信号改变
组 脂黄红肌神韧空血皮纤钙关纤水液脑尿超
急 亚急 亚急 慢 残腔

织 肪骨骨肉经带气管质维化节维肿体脊液急
性 性期 性

内骨化或软软


期 (早 期( 期 肿




或骨骨骨


血)
晚) 血



瘢化

肿 血肿 及慢 肿



HBO DH MHB 性期 血


2
B
RBC 血肿 色


︵内
MHB 素


一︵
RBC 沉


至数



三天


天︶




SE 高 高 中 低 低 低 无 无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高

高 黑腔内有 低
T1W



+ 或无中或
I



黑 高信号

SE 中 中 中 低 低 低 无 无 低 低 低 中 低 高 高 高 高 高
滑膜来源的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腱鞘巨细胞瘤 滑膜血管瘤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 滑膜囊肿

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 滑膜肉瘤 滑膜软骨肉瘤
肌源性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病变

骨化性肌炎 肌肉内粘液瘤 皮下环状肉芽肿 横纹肌肉瘤

恶性软组织横纹肌样瘤
T2WTI2WI T1WI
T1WI增强
血管球瘤
的周围神经,常单发与颈内神经鞘瘤不同,后者有5-20%伴发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四 肢者,屈侧较多,且以下肢较著。 影像表现 单发瘤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的包膜。多发为成串的梭形肿块,大小不等,最小者 约0.3cm,大者可达20 cm;常有出血、囊变、坏死和钙化。 约90%的神经鞘瘤可在 肿块旁发现伴行的神经,25%的病人可见相邻肌肉沿神经长轴萎缩。 病理 来源于神经外胚层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肿瘤内无轴索或神经。镜检:有两种组织类 型,Antoni A型,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栅栏状排列或呈器官样结构;Antoni B型突出的 改变是间质水肿、囊性变、血管丰富,瘤细胞故而呈离散状,部分瘤细胞呈星芒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