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代诗歌四首小结(一)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两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螺蛳语文初一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在初中语文上册第4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古代诗歌四首,这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让我逐一为大家介绍这四首古代诗歌,并共享我对它们的理解和观点。
一、《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范仲淹所作,描述了他对钱塘湖春天时的美好感受。
作者通过对钱塘湖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范仲淹高超的文学功底,还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高远眺的方式描绘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对鹳雀楼上的美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壮丽自然和磅礴山河的向往和赞美。
王之涣通过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壮美自然景观的魅力和鬼斧神工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壮美景观的向往。
三、《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描绘,向人们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还能够领略到他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敬畏。
四、《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高远眺的方式描绘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对鹳雀楼上的美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壮丽自然和磅礴山河的向往和赞美。
王之涣通过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壮美自然景观的魅力和鬼斧神工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壮美景观的向往。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与理解,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还领略到了他们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的敬畏。
古代诗歌以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人内心世界和感受人生意蕴的窗口。
初一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初一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第一首:《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本首诗是唐朝诗人创作的五言律诗,通过对离别之情的抒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上,我们需要注意到诗人对时间和距离的描绘,如“悠悠洛阳道,离别在今宵”,这些描绘为诗歌的情感增添了深度。
同时,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也展现了他的深厚情谊。
在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诗人运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如“悠悠”和“明灯”,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欣赏。
同时,诗人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握也使得诗歌具有了音乐美。
通过反复朗读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读到“悠悠洛阳道”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离别的无奈。
第二首:《登高》本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登高望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上,我们需要关注到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描绘,如“百年多病独登台”和“百年难改是形容”,这些描绘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
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诗人运用了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慨。
同时,诗人对押韵和节奏的把握也使得诗歌具有了音乐美。
第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本首诗是唐朝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友人离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上,我们需要关注到诗人对离别的描绘,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衬托离别的情感,如“黄鹤楼”和“广陵”。
在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诗人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如“孤帆远影”这一句,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渣滓势力,基本联合了北方;玄月,他在归途中议决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时期,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怜悯和关怀,立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险些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评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便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关联。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议决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稳定中原、联合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独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议决对风景的描写,表露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怜悯之意,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绪。
初一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这四首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景象的诗歌,作者曹操用宏伟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海的热爱和赞叹。
2.《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歌,作者王湾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北固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
3.《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作者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的春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作者马致远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四首诗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欣赏插图、了解背景等方式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古代诗歌四首》

点击中考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 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 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 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 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 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题解与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 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
读诗品诗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 十二年(207)秋。公 元207年,曹操亲率大 军北上。追歼袁绍残 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统一 了北方。诗人登临碣 石山,登高望海,留 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 名篇。
品读与欣赏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à n
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 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 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 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 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 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 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 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诗文研读,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 / 落尽/子规啼,
古代诗歌四首(初一语文)

山岛竦峙 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 幸运得很,好极了,幸, 幸运。至,达到极点。
星汉 银河 咏 歌唱,用诗歌来抒发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残夜 夜将尽未尽之时 昏鸦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次北固山下:次:古义:停宿 今义: 次序
东临碣石:临:古义:到达 今义:靠近
知识积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古代诗歌四首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 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 《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 《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等
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 仙人”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 另外的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
小李杜相区别,李白和杜甫又被 称为“大李杜”
王湾:其诗格调壮美,意境开 阔,代表作《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今北
京),元代著名散曲家,在元代散曲 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 最能反映他的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 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 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水何澹澹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迁龙标遥有此寄》
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 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点明闻讯的时节正值暮春,“杨花”落尽, “子规”哀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烘托 氛围,点明题目为下文抒情张本。
部编本初一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详解

根据词作展开想像,描述其展现的图景, 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 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 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 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小桥流水旁 的村舍里,人们已在准备晚餐,炊 烟袅袅。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 马单独缓缓走在古道上。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 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 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枯槁 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 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 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 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 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 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 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 的心情。
1.听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 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品味探究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 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乱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 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古代诗歌四首小结(一)
初一古代诗歌四首小结(一) 1、《观沧海》中最能表现作者拨打胸襟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净沙•秋思》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次北固山下》以小景衬大景的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富有自然理趣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诗人绽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借以抒发作者的远大抱负,是全诗的主旨句。
全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生,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暗示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纳入自己掌中。
初一古代诗歌四首小结(二)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描写景物时序交替,写思乡之情;表现出生活的哲理:相信美好的事物会冲破阻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力量。
全诗小结:本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碧水蜿蜒。
接着写出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了昼夜、冬春交替过程中诗人内心的喜悦,由此引起末句的思乡,以归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使写景和思乡和谐交融。
初一古代诗歌四首小结(三)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用鸟儿的“争”、“啄”这些拟人动词,写出初春的无限生机。
全诗小结: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
写景注意把握特点,选取莺燕花草四种常见春天景物,运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初一古代诗歌四首小结(四) 《天净沙•秋思》
全诗小结:这首散曲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生动的表现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