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车床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

合集下载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161中国设备工程Engineer ing hina C P l ant中国设备工程 2017.08 (上)1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发展意义首先,上下料机械手是数控机床科学化、模块化和可重构化项目发展的前提条件,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进行综合处理。

其次,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是一种现代化的操作手段,它主要是PC 机开放型控制器的运维方向,可以有效的提高机床整体的操作效率和水平。

同时,它具有较强的集成性,能够加强系统安全性能的管理和控制,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另外,可以对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机床的网络化和标准化控制。

最后,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备中的传感器在整体设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相对应的速度参数得到了不断的优化,而在焊接和装配方向能够实现集中处理和综合管理控制,更加提升了设备的仿真效果和动态运行的优化。

2 机械手的主要优势和运用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具有很多优势,在机械运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机械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快的速度,工作效率高,具有很强的负载能力。

同时,在进行移位时,也具有很好的精准性,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故障发生率,其优势非常明显。

当前,机械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在DK050机床上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控机床的工作效率,也是数控机床柔性输送方面的巨大创新。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手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制造业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 上下机械手手爪架构的流程设计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存在多种类型,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数控机床实际作业和装置情况进行严格选择,针对不同的操作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机械手。

最为常见的机械手包括三种,分别为测量式手抓,搬用式手抓和加工式手抓,这几种机械手存在很多差异,也有自己相应的用途。

在机械式手抓设计和使用中必须符合每种样式具体的使用要求,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施工,在符合它运转和作用具体要求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开发,如图1。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摘要】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是数控机床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机床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所以,在设计数控机床上的上下料机械手时,必须要对其工作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机械结构设计,以保证其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的使用。

合理地设计机械手的机械结构,不仅能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同时也能节省搬运设备。

因此,探索机械手的结构设计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本文着重介绍了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以期对有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结构设计;1.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1.1手爪设计爪子是用来抓取工件,确保抓取的力量,根据工件的抓取部位和特点,可将其分为三指和两指,一种是用来抓取圆盘和轴的,另一种是用来抓取异形或盒状的。

在手爪的结构设计中,手爪是工作操作的主要设备,其类型有多种,如搬运手爪、加工手爪、测量手爪等。

机械手的设计必须以机械操作为基础,以满足机械操作的要求,使其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紧凑、通用性强,便于操作和维护。

按工艺要求,手爪的冲程设计也要注意同时兼顾毛坯与成品的抓取,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要采用弹丸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工件是轴类零件,本次设计中使用了空气动力夹具,在手指部位涂上了聚氨酯,在保证工件表面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摩擦系数。

V型指头还能实现对工件的自动定心,确保了上料过程中的精度一致性。

1.2手腕设计在机械臂的结构设计中,腕部充当了操作机的终端,将爪子与机械的手臂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机械的工作空间。

因此,在设计腕部时,必须尽量使其结构部件更轻更紧凑,并与机械结构的工作需求相结合,使腕部结构的自由度得到合理的设计。

腕部连接两只爪,分别进行下料和上料,节约换料时间。

腕部设有减震装置,并设有硬限位,可有效防止因超限引起的机械损伤。

在分析上、下料操作时,应充分考虑到数控机床的加工方式,以保证系统的设计要求为前提,提高总体的安全性,减少机械臂的控制难度,简化机械结构,在不增加自由度的情况下,根据这三个自由度,就可以完成对机床的下料。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前言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机械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控机床则是机械制造产业中的重要设备之一。

而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作为数控机床的附属设备,它的功能是在机床的输入、输出端之间自动输送加工件,减少了人力,提高了加工效率,为制造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

本文将介绍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过程。

设计思路首先,在设计机械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机械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机械手结构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结构一般分为机械手臂、机械手控制系统、夹手器、传感器和运动轴等主要部分。

其中,机械手臂是机械手的核心部件,它的结构一般采用铝合金或者碳纤维材料制作,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机械手控制系统则是机械手的智能核心,能够根据预设的程序进行自动化控制;夹手器则是机械手的末端执行器,用于夹持加工件;传感器则可以对加工件的位置、形状等进行检测和反馈;而运动轴则是机械手的实际运动部分,能够实现机械手的动作。

2.机械手工作原理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机械手臂的运动轴和夹手器的打开、关闭,来实现机械手夹取、放置加工件的过程。

在机械手的控制系统中,我们可以预设机械手的运动轨迹和夹手器的运动规律,当接收到工艺指令后,机械手会按照预设的程序自动地执行加工件的夹取和放置操作。

在了解了机械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设计机械手的具体实现方案。

设计方案1.机械手臂结构设计机械手臂的结构设计是机械手整体设计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设计机械手臂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的选择。

由于机械手臂需要具备较强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铝合金或者碳纤维等高强度材料,来满足机械手的结构要求。

•结构的设计。

机械手臂的结构设计需要采用工程力学理论,考虑机械手的承重和刚度等因素。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机械手臂的长度、形状和悬挂方式等关键参数,保证机械手的稳定运行和准确夹取加工件的能力。

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结构设计

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结构设计

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结构设计摘要:本课题针对于数控车床而设计了结构圆柱坐标型的自动上下料机械手,通过对机械手的传动机构,驱动系统、液压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

同时对机械手整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主要包括机械手的机身机座,机械手手臂,机械手手爪等部分。

并分析了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操作流程,主要采用液压缸、步进电机等元件实现机械手的运动部分。

关键词:数控车床;机械手;传动机构:液压系统;驱动系统1、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方案1.1机械手结构的设计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圆柱坐标型机器人、球坐标型机器人、关节型坐标机器人四种。

其对应的特点如表1。

表1工业机器人结构类型球坐标型机器人两个回抬运动以及一个直线运动结构简单.造价成本较低、精度较差搬运机器人关节型机器人三个回转运动动作灵活、结构疑凌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搬运1.2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手部设计1.2.1机械手手部的设计要求本课题机械手手爪开闭范围需够大。

在机械手工作时,其中一个手爪张开夹紧角度的最大变化量为开闭范围。

手爪开闭范围的要求与工件的形状以及尺寸等因素都有关联。

通常情况下,机械手手爪的开闭范围越大越好。

1.2.2手爪结构的采用方案结合具体的工作要求,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的是齿轮齿条式。

通过活塞往返带动齿条完成手爪张开或夹紧的动作。

1.3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腕部设计机械手手腕主要功能是可以使被夹持工件的方位产生变化,此时机械手手腕需做回转运动,即只存在一个回转自由度。

结合本课题,本设计手腕不加自由度以便于机械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

1.4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机械手手臂设计考虑到操纵器在工作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两个平行的导向杆添加到该对象的水平框架中,使其与运动活塞杆截面形成等腰三角形结构,以保证其结构更加稳定牢靠。

垂直手臂添加四个导杆其截面为正四边形,每个导杆都选用空心结构以保证机械手整体重量。

上下料机械手的结构设计

上下料机械手的结构设计

上下料机械手的结构设计一、绪论1、课题背景在现代工业中,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突出的主题。

化工等连续性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机械工业中加工、装配等生产是不连续的。

专用机床是大批量生产自动化的有效办法,程控机床、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等自动化机械是有效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自动化的重要办法。

但除切削加工本身外,还有大量的装卸、搬运及装配等作业有待于进一步实现机械化,机器人的出现并得到应用为这些作业的机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bot):多数是指程序可变(编)的独立的自动抓取,搬运工件,操作工具的装置(国内称作工业机器人或通用机器人)。

机器人是一种具有人体上肢的部分功能,工作程序固定的自动化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容易的优势,但功能较少,适应性较差。

目前,我国常把具有上述特点的机器人称为专用机器人,而把工业机械人称为通用机器人。

简而言之,机器人就是用机器代替人手,把工件由某个地方移向指定的工作位置,或按照工作要求以操纵工件进行加工。

机器人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需要人工操作的通用机器人,即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它是一种独立的,不附属于某一主机的装置,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编制程序以完成各项规定操作,它是除具备普通机械的物理性能之外还具备通用机械、记忆和智能的三元机械;第二类是需要人工操作的,称为操作机 (Manipulator) 它起源于原子、军事工业,先是通过操作机来完成特定的作业,后来发展到用无线电讯号操作机器人来进行探测月球等。

工业中采用的锻造操作机也属于这一范畴;第三类是专业机器人,主要附属于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用以解决机床上下料和工件传送,这种机器人在国外通常被称之为“Mechanical Hand”,它是为主机服务的,由主机驱动,除少数外工作程序一般是固定的,因此是专用的。

机器人按照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关节型机器人以其结构紧凑,所占空间体积小,相对工作空间最大,甚至能绕过基座周围的一些障碍物等这样一些特点,成为机器人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世界一些著名机器人的本体部分都采用这种机构形式的机器人。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结构设计原则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机械结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机械强度:机械手在搬运和装载工件时需要承受一定的重量和力矩,因 此其结构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避免产生形变和损坏。
2、耐久性:机械手需要长时间、高频率地工作,因此其结构件应具有较好 的耐久性,以延长机械手的使用寿命。
此外,还需考虑机械手的夹持机构和电气控制等因素,以确保机械手的安全 性和稳定性。
2、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是实现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的重要环节。通过将数控车床 与机械手连接起来,能够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协调和高效。在设计中,我们需要 根据生产节拍和生产工艺要求,合理规划机械手的运动路径和抓取速度,以确保 生产线的顺畅运行。此外,还需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 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手臂:手臂是机械手的主要承载部件,通常采用轻质高强的材料制造, 以减小运动阻力。同时,手臂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精度,以确保工件搬运和装载 的稳定性。
2、手腕:手腕是连接手臂和手部的关键部件,它不仅需要传递动力和运动 信息,还需确保手部姿态的精确控制。
3、手部:手部是机械手直接与工件接触的部分,它的结构设计需要根据所 搬运工件的形状和尺寸进行定制化设计。
4、驱动系统:驱动系统是机械手的动力来源,它可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 等多种形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5、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机械手的“大脑”,它负责接收指令并控制机械 手的运动轨迹和姿态,以确保工件的精确搬运和装载。
机性能和降低成本,可采取以下优化 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和意义:
1、进一步优化设计:通过对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设计,提 高其性能表现、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

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2.3机械手手腕结构的设计机械手手腕是机械手操作机的最末端,与手爪相连接,它与机械手手臂配合,使手爪在空间运动,完成所需要的作业动作。

2.3.1手腕结构的设计要求1、由于手腕安装在机械手末端,因此要求手腕设计应尽量小巧轻盈,结构紧凑。

2、根据作业需要,设计机械手手腕的自由度。

一般情况下,自由度数目愈多,腕部的灵活性愈高,对对作业的适应能力也愈强。

但自由度的增加,必然使腕部结构更复杂,控制更困难,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手腕的自由度数,应根据实际作业要求来确定。

3、为实现腕部的通用性,要求有标准的连接法兰,以便于和不同的机械手手爪进行连接。

4、为保证工作时力的传递和运动的连贯,腕部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5、要设有可靠的传动间隙调整机构,以减小空回间隙,提高传动精度。

6、手腕各关节轴转动要有限位开关,并设置硬限位,以防止超限造成机械损坏。

2.3.2具体设计方案通过对数控机床上下料作业的具体分析,考虑数控机床加工的具体形式及对机械手上下料作业时的具体要求,在满足系统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安全和可靠性,为使机械手的结构尽量简单,降低控制的难度,本设计手腕不增加自由度,实践证明这是完全能满足作业要求的,3个自由度来实现机床的上下料完全足够。

具体的手腕(手臂手爪联结梁)结构见图2-4。

2.4机械手手臂结构的设计2.4.1手臂结构的设计要求机械手的手臂在工作时,要承受一定的载荷,且其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机械手手臂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设计要求:1、工作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与机械手手臂的长度,手臂关节的转动范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手臂尺寸设计应合理,一般满足其工作空间即可。

2、为了提高机械手的运动速度与控制精度,应在保证机械手手臂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尽可能在结构上、材料上设法减轻手臂的重量。

3、应尽可能使机械手手臂各关节轴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的轴应尽可能相交于一点,这样可以使机械手运动学正逆运算简化,有利于机械手的控制。

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毕业设计

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毕业设计

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个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的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能够满足工业生产中对于上下料操作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首先,设计要考虑机械手的结构和动力系统。

机械手的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稳定性,以保证在高速运动和负载条件下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动力系统可以选择液压、气动或电动驱动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

同时,也要考虑机械手的可重复定位精度和工作速度等指标的要求。

其次,设计要考虑机械手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成,可以选择PLC控制器或者控制卡进行控制。

传感器主要用于机械手的位置、力量和速度等参数的检测,以保证机械手的安全运行。

执行器则是实现机械手的运动控制和操作功能的关键部件。

另外,设计要考虑机械手的安全保护措施。

在机械手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安全措施,如限位开关、急停开关和保护罩等,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此外,设计要考虑机械手的编程和操作控制。

机械手的编程可以使用编程语言或者图形化编程工具进行,根据工厂的实际需求对机械手进行编程,实现自动化的上下料操作。

操作控制方面可以选择人机界面进行操作,使操作更加简便易行。

最后,需要对设计的机械手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

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可以检验设计的机械手是否满足预期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毕业设计需要考虑到结构和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安全保护措施、编程和操作控制等方面的考虑,同时还需要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

通过设计和实验验证,可以得到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机床上下料机械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对工业机械手各部分机械结构和功能的论述和分析,设计了一种圆柱坐标形式机械 手。

重点针对机械手的立柱、手臂、手爪等各部分机械结构以及机械手控制系统进行了 详细的设计。

具体进行了机械手的总体设计,立柱结构的设计,机械手手臂结构的设计, 末端执行器(手爪)的结构设计,机械手的机械传动机构的设计,机械手驱动系统的设 计。

同时对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

基于PLC对机械手的控制系统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设计,通过对机械手作业的工艺过程和控制要求的分析,设计了控制 系统的硬件电路,同时编制了机械手的控制程序,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机械手,可编程控制器PLC,液压伺服定位,电液系统AbstractIntegratt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past four years of Machine, discuss and analysis the each part and function of manipulator; design a kind of cylinderical coordinate manipulator used to pack and unload work piece for CNC machine tools. In particular, made the detailed design about base, arm, and end effector and the control system etc. including Total design, waist’s construction design, the arm’s construction design, the wrist’s construction design, the end effector’s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he drive system of manipulator.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and compute the hydraulic pressure system and control system. Deeply design the manipulator’s control system, which based on PLC. After analysis about the craft process and the requests of the manipulator, the hardware circuit and the control program of the manipulator then is designed. In a word, the design of the manipulator has come to the anticipant object.Keyways: Manipulator,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Hydraulic servo control, Electrohydraulic system目 录摘 要 (1)Abstract (2)1 绪论 (1)1.1 选题背景 (1)1.2 设计目的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1.4 设计原则 (4)2 工业机械手的总体设计方案 (5)2.1 工业机械手传动方案设计 (5)2.2 工业机械手运动方案设计 (5)3 机械手结构设计 (9)3.1各执行部件(液压缸)的类型选择 (9)3.2 各执行部件之间的联接和固定方式设计 (9)3.3 手部的结构设计、计算及选型 (9)3.4 小手臂的结构设计、计算及选型 (13)3.5 大手臂的结构设计、计算及选型 (18)3.6 回转缸的结构设计、计算及选型 (20)4 液压系统设计 (25)4.1 液压系统的组成 (25)4.2 液压系统的特点 (26)4.3 拟定液压系统 (26)4.4 液压系统控制元件的选型 (27)4.5 液压控制原理及过程说明 (29)4.6 油缸泄露问题与密封装置 (30)4.7 管路布置 (31)5 PLC 控制系统设计 (32)结 论 (34)致 谢 (35)参考文献 (36)1 绪论1.1 选题背景机械手是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具有抓取和移动工件功能的自动化装置, 它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置。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特 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器人的研制和生产已成为高技术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门新兴技术,它更加促进了机械手的发展,使得机械手能更好地实现与机械化和自动 化的有机结合。

机械手能代替人类完成危险、重复枯燥的工作,减轻人类劳动强度,提 高劳动生产力。

机械手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应用,在机械行业中它可用于零部件组装 , 加工工件的搬运、装卸,特别是在自动化数控机床、组合机床上使用更普遍。

目前, 机械手已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和柔性制造单元FMC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把机床设备和机械手共同构成一个柔性加工系统或柔性制造单元,它适应于中、 小批量生产,可以节省庞大的工件输送装置,结构紧凑,而且适应性很强。

当工件变更 时,柔性生产系统很容易改变,有利于企业不断更新适销对路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而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 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自 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进行机械手的研 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1.2 设计目的本设计通过对本科四年的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完成一个特定功能、特殊要求的数控 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能够比较好地体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理 论研究水平, 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精神和态度,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施目标, 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目前,在国内很多工厂的生产线上数控机床装卸工件仍由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为了提高生产加工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使生产线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 统,适应现代自动化大生产,针对具体生产工艺,利用机器人技术,设计用一台装卸机械手 代替人工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本机械手主要与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组合最终形成生产线,实现加 工过程(上料、加工、下料)的自动化、无人化。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制造业。

本设计能够应用到加工工 厂车间,满足数控机床以及加工中心的加工过程安装、卸载加工工件的要求,从而减轻 工人劳动强度,节约加工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一)工业机器人研究1954 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

1958 年, 被誉为“工业机器人之父”的 Joseph F.Engel Berger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公 司-----Unimation(Universal Automation)公司,并参与设计了第一台 Unimate 机 器人。

1984 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RIA)的建议, 给机器人下了定义,即“机器人是一种可反复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 件、工具的操作工具,为了执行不同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的动作的专门系 统(A reprogrammable and multifunctional manipulator,devised for the transport of materials, parts, tools or specialized systems, with varied and programmed movements, with the aim of carring out varied tasks)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 1961 年,美 国的 ConsolidedControlCorp和 AMF公司联合研制了第一台实用的示教再现机器人。

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其技术全 面、先进,适应性也很强。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 70 年代初期,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3 个 阶段:70 年代的萌芽期,80 年代的开发期和 90 年代的适用化期。

我国于 1972 年 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在起点上相对于美国已经晚了 10 年,由于生产技术 上存在的差距,导致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面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 国家。

进入 80 年代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1986 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 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 特种机器人。

从 90 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 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 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运用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在机械手和操作机的基础上,采用伺服机构和自动控 制等技术,研制出有通用性的独立的工业用自动操作装置,并将其称为工业机器 人;60 年代初,美国研制成功两种工业机器人,并很快地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1969年,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用2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了焊接轿车车身的自动生产线。

此后,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研制和应用工业机器人。

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一 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70 年代起,常与数字控 制机床结合在一起,成为柔性制造单元或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部分。

20 世纪末,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拥有一个有关世界机器人专家和机器人商人的 信息网络,利用这一网络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得出了一个季度发展趋势报告,指出 了哪些地区在机器人和自动化贸易方面有增长的趋势。

在欧洲、美国等经济发达 国家,机器人产量在逐年增长,但主要不是在汽车工业,而是在其他工业领域。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由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同时在原制造业也不断深入渗透, 开辟了不少新用途。

原应用领域的扩展深化,如用多台弧焊机器人焊汽车、机械 大部件、车身及大薄板,电机壳的多层焊,窄空间线圈盒的焊接;电子基板喷涂 等,而新开辟的应用领域由木材家具、农林牧业、建筑、桥梁、医药卫生、办公 家用、教育科研及一些极限领域等非制造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