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知识点整理

《孙权劝学》知识点整理

《孙权劝学》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zuǎn)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zhu àn)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二、课文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谓:告诉,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掌:主管,掌握。

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以:用。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欲:想要。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为:做,当,成为。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通“耶”,表反问语气。

译: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罢了。

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言多务,孰若孤?孰:谁。

若:比得上。

译: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孙权劝学记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记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记知识点总结
通过阅读孙权劝学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修身齐家
在文章中,孙权首先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其次要齐家,即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维系家庭和睦。

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二、勤学苦练
孙权在劝学记中多次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刻苦,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他还指出,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勤学苦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石,也是立身之本。

三、志存高远
孙权强调了志存高远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

四、虚怀若谷
孙权在劝学记中还提到了虚怀若谷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谦逊谨慎,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骄不躁,不自负自满,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成就。

虚怀若谷的态度既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也能使个人不断进步。

通过对孙权劝学记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孙权对学习和人生的看法,还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劝学记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不仅对当代的学生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对每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孙权,字仲谋,吴国的建立者,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君主。

他在位时,致力于推行教育改革,提倡劝学,鼓励人民勤奋好学,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

孙权在政治上强调以德治国,在教育上也注重道德教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劝学的口号和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孙权劝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孙权的教育思想。

一、勤奋好学孙权提倡勤奋好学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只有勤奋好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走向成功。

他著名的劝学口号“劝学不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后人广为传颂。

这句话表明了孙权对于勤奋好学的重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成就自己,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明辨是非在劝学的过程中,孙权十分重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他在劝学时经常强调“明辨是非,永怀慎思之心”,希望学生们不仅是能够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分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孙权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才能够成为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三、知行合一孙权在劝学中也非常注重知行合一。

他认为,学了知识不代表就是有用之才,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他反复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学问,也要教导他人。

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得自己的学问变得更加有价值。

四、明辨孰与孙权的劝学中强调明辨孰与。

他认为,人生在世,必须懂得取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他在劝学中说道“明辨孰与,知止而后有为”,强调了分辨孰与的重要性。

只有懂得取舍,懂得择善而从,才能够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五、思虑周全孙权在劝学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思虑周全。

他认为,只有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思虑周全,才能够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在知行上也能够有所作为。

他说“思虑周全,百事可达”,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仅是要有学习的热情,也要在学习中思虑周全,这样才能够百事可达,才能够有所成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孙权劝学》一重点字词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7、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

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一重点字词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知识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知识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知识一、一词多义: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二、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三、古今异义词:辞:古义:推脱。

(蒙辞以军中多务)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古义:到。

(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更:古义: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今义:更加。

但:古义:只。

(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特殊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文章道理: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笔记

《孙权劝学》笔记
一、文章背景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这篇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进步的必要性。

二、生字注解
1.谓 - 告诉、讲给
2.涉猎 - 粗略地阅读、浏览
3.孰 - 谁
4.遂 - 于是,就
5.邪 -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6.岂 - 难道
7.宁 - 宁愿
8.吕蒙 - 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9.辞 - 推辞、拒绝
10.治经 - 研究经书
三、重点句子解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孙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吕蒙他
现在身居要职,必须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鲁肃对吕蒙的进步
感到惊讶,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叹和惊讶。

四、主题思想
《孙权劝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吕蒙的进步,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课后问题解答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吕蒙现在身居要职,必须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如何?
•吕蒙开始学习后,进步非常快,让鲁肃都感到非常惊讶。

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努力,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基础知识
《孙权劝学》文体:传记。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
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今:现在。

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用。

务:事务。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为:成为。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只,只是。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以为:认为。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从事。


3、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及:到,等到。

过:经过。

论议:讨论,评议。

惊:惊奇。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即:就。

更:重新。

刮目:擦拭眼睛。

相待:看待。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遂:于是,就。

拜:拜访,拜见。

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文体知识: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做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实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体;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可细分为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

散文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格律你,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