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

合集下载

新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

新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

新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一、概述《新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是一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经典古诗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简练的语言,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素材。

本诗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以月夜思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深夜独坐、思念故乡的深情厚意。

在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静夜思》作为经典古诗文的代表,被精心选入,旨在引导学生初步领略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还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静夜思》作为一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古诗,其语言浅显易懂,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逐渐培养起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授《新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1. 简要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李白及其文学地位。

《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享有“诗仙”之美誉。

李白以其独特的诗风、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他的诗歌作品情感丰富,既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又展现了人性的多样与复杂。

在唐代诗坛上,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阐述《静夜思》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其流传的广泛性和深远影响。

《静夜思》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其流传的广泛性和深远影响可谓深远而持久。

这首诗便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邃丰富的意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流传的广泛性方面,《静夜思》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8《静夜思》(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8《静夜思》(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说课稿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静夜思》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展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一直未得人赏识。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古诗词中精练、含蓄、优美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意浓浓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凭借,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

一年级的古诗教学在解决识字、写字教学重点后,应把诵读古诗和感悟诗韵、体味意境作为另一重点,要让学生视诵读为一种兴趣,一种享受,主动地背诵积累古诗,加强体验,增强语感,在读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

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思”字。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3.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思”。

2、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二、直面问题,针对指导——说学情以往封闭式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

而实际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因此对于学生学情的了解至关重要。

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并不明白内容。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第1课时课件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思》第1课时课件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 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 意境。(难点)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静夜思 床 光 疑举 望 低 故
安 静__
夜__ 晚
思__ 考
起 床__
阳 光__
疑__ 惑
举__ 手
探 望__
静夜思
思床前
思考
床单
前进
光 低故乡
光荣 低下 故乡 乡村
数一数,全诗一共__四___行。 第一行末尾的字是__光___、它的拼音是_______; 第二行末尾的字是__霜___、它的拼音是_______; 第四行末尾的字是__乡___、它的拼音是_______。
它们都押韵_____。
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举头望明月”中“举”的意思是:
√ 提出( ) 兴起( ) 抬起( )
明↔暗 疑↔信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数一数,全诗一共 _____行。第一行末尾的字 是_____、……
朗读指导
朗读时,总的感情基调是深沉 的,速度要慢,要读准每一个字, 同时注意停顿,要按照一定节奏读, 读出诗的韵律美。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低__ 头
故__ 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光



故 低

思 床前光 低 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造句]举头望去,油菜花 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 黄色的地毯。
月光:月亮的光亮。 [造句]朦胧的月光笼罩着 静静的荷塘。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及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及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及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星星字卡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

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

(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

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组词:安静夜晚思念(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认识生字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当你在读诗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

)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静夜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的地面上洒满了银白色的 月光,好像铺了一层白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看到了什么?月光
诗人有没有看见“霜”呢?
没有。 这里是把月光比作霜。
回忆一下,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 的月亮、这样的月光?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画面是( ① )。


选自《状元作业本》
书写指导 上下结构
独体字
上收下放, 上松下紧, 首笔写竖, 斜向平行, “心”部 竖钩直挺。 末笔圆转。 末撇长伸。 略宽。
复习导入 第2课时
指名朗读,注意停顿。
静夜思
[唐]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摘星星
夜 思床


举静望 低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 有时像把镰刀。
(打一自然物)
7 静夜思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诗风雄 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 然,音律和谐多变。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
甲骨文字形上边是 子,下边是一个大 甲骨文“举” 人双手举起孩子。
古 + 文 认识新偏旁:攵
反文旁
再读古诗
1.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注意停顿, 把握节奏。
2. 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 样的画面?
静夜思
[唐] 李 白
床 前 /明 月/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课件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课件

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这首古诗里 哪个韵前
疑是地上霜。
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 层层的白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仰头看那空中的一轮 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 沉思,更加想念起自己 的故乡。
概括主题
古诗《静夜思》以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 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 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 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 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 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 现在我们面前。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资料宝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 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 则是李商隐、杜牧)。中国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心灵感悟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 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 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 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 炙人口。
随堂练习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

认识2个偏旁“亠、攵”。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棒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学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教学时间:教学本课用2课时。

预习: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由复习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课文,借助汉语读准字音。

1、朗读全诗,对照生字表,在诗中画出来。

思考:全诗有几行,有几句话?(全诗有四行,有两句话。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进行正音。

四、讨论交流,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轻声自由读诗,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质疑。

2、先弄懂“静夜思”每个字的意思。

静,安静;夜,指夜晚;思、思念。

3、然后让学生观看插图: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干什么?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4、让学生结合每个字的意思和插图内容讲讲诗题的意思,(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望着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

)5、学习古诗第一句。

(1)由朗读第一句诗,思考:读懂了什么?(2)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地方。

(3)讨论不懂的词语,再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句意。

(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光”这里指的是月光。

“疑”是怀疑的意思。

)(4)提问: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明亮的月光的,诗人觉得月光好像是什么?想象一下,/article/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5)同桌互相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6)练习朗读第一句。

(7)总结学习第一句古诗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组学习第二句。

5、学习古诗第二句。

(1)分组学习。

先读句,然后议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最后将词语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插图,理解句意。

(“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

“思故乡”就是想念故乡。

全句可以理解为: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人教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学情分析

人教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学情分析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朗读体验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在讨论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这一主题有着丰富的想法。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但是,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讨论。
-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时,可能会出现记忆混淆,难以准确运用到句子中。
举例:在教学“疑是地上霜”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诗人会将月光误认为是霜,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图片、故事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诗句中的意象,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动画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意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引发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
-诗句意境的体会:一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难以理解诗人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3.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李白)哪位同学对诗人有所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

注意正音,指导读好“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我把星星妹妹变了个模样,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

”(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光、床、望、乡”4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

4.出示生字卡片教学新偏旁“攵”“心”。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齐读,读后正音。

四、创设情景,感受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马思聪的《静夜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在窗前难以入睡。

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

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

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他没有电话可以跟亲人朋友聊天,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让他快点回家,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

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播放课文朗读视频,朗读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五、写字练习,学写7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的笔顺及占格。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背景音乐播放)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拓展活动
1欣赏学唱《静夜思》歌曲,让孩子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2.回家和家长一起找找李白写的另外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有趣的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识字教学中,因为对孩子们的充分信任,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识字,互帮互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凭借对诗歌早已耳熟能详的自信,没有认真学习生字,以至于第三环节复现生字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这个失误让我明白了,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另外这堂课的纪律不是很好,坐在前面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但是后排的一些男孩子就有些管不住自己。

怎样掌控好低年级课堂纪律,让孩子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呢?我想这还有待自
己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更多的教学机智和更好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教学第四环节设计比较合适。

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怎样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我没有用分析的办法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观看朗读视频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

当问及“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这一轮明月想到了什么呢?”孩子们都纷纷回答,在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

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

最后一个环节欣赏学唱《静夜思》这首儿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都大声地深情地歌唱着,我相信每一个学生今后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尽管教学是个不完美的艺术,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入研读教材,就可以把缺陷减少一点,再减少一点。

把文本与孩子的生活拉近,孩子就会喜欢,就会爱上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