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3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启示(10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启示(10篇)朝花夕拾读后感启示篇1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书中一共有十篇散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地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其中,最能体现封建的虚伪残酷的是《二十四孝图》,它主要写了作者读了二十四孝图时的感受,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 “卧冰求鲤” “郭臣埋儿”这几个故事传说,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 “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使用白话文,提倡使用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读了《朝花夕拾》,我最大的感想是;在鲁迅那个年代,人民受尽了黑暗的压迫,都纷纷发起了反抗,他们都经历了多少次的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定自由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在这里,家里有电视电脑等繁多的电气设备,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不用遭受黑暗社会压迫,不用去吃苦,更不用去闹革命。
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身躯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这也让我知道鲁迅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他同情被压迫的那些艰苦劳动的人民,他痛恨那些压迫人民阻碍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
以后,我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不能浪费光阴。
朝花夕拾读后感启示篇2这段时间,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它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集,由《小引》《后记》和十篇文章组成。
《朝花夕拾》这本书原名《旧事重提》,文章以叙述回忆为主,但其中又会夹杂一些讥讽,这是两个不同的方面。
书中有从孩子看世界的角度和从成年人看世界的角度,孩子的角度是有趣快乐的,而大人的角度是孤单痛苦的,这本书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我觉得日后,我需要再次回头认真细品这本书。
让我最喜欢的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从童年的玩乐到读书的成长经历。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在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多美啊,真令人向往!在百草园里,可以听油蛉蝉唱歌,也可以听蟋蟀弹琴,这就是鲁迅童年的乐趣。
鲁迅全集读后感5篇600字

鲁迅全集读后感5篇600字先生自己就是一个老师,从他忆起的刘和珍君,我发现先生虽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但是先生用自己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鲁迅全集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鲁迅全集读后感1从“三味书屋”的好学,到弃医从文的决心,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战斗誓言,再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阶级立场,先生那耿直的性格,赤热的爱国精神,无不教育着我。
每读先生的文章,总使我联想到先生面对的旧中国,山河破碎,国弱民穷,可先生并未消沉,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先生的文章像匕首直刺敌人的胸膛,像炸弹掷中敌人的营垒,他的一篇篇战斗檄文都是在废寝忘食中写成。
先生曾说,文学是战斗的。
先生要战斗,要“怒向刀丛觅小诗”。
课本中的几篇文章已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我几经周折,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鲁迅全集》。
置身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对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呻吟的岁月了解的更深刻了。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夷入侵,而统治者无能,整个社会一片喑哑沉寂的时代。
我想起一段话:“如果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他回答:鲁迅。
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
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
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亦不怕死似的凄厉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
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别无捷径。
是的,读《鲁迅全集》分明读到先生对旧社会和旧势力进行坚决持久的不断斗争,决不中途妥协投降,对革命前途坚定并一直奋斗到底的精神!永远直面惨淡的人生,做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的勇士。
先生那深远的忧患意识,用自己的愤怒鞭挞旧中国,揭露黑暗社会的腐朽,用自己的心血浇灌血红的黎明,唤醒愚昧的民众。
鲁迅作品读后感(通用29篇)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通用2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作品读后感(通用2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作品读后感篇1鲁迅的名字,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读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我很少去搜索关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写的哲学。
但他的文笔,总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朴实,真诚,平易近人。
当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总是很多感慨。
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经历。
回忆那些清末的生活习惯。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
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有很多人说,写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他在现实世界受到的种种坎坷跟曲折,还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创建一个世界。
《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无价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个曲折老人记录童年的回忆录。
黄金时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能给我们细细去回味。
琐碎的回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
不一样的时代童年,一样的快乐回忆。
惹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鲁迅作品读后感篇2《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
《呐喊》文集却让我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中国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10篇〕中国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篇1在众多中国优秀作家中,我最喜欢的是朱自清、罗兰,其次就是鲁迅先生了。
读他们的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儿时一本散文集。
本书原名《旧事重提》,也许是题目太直白了吧,便改为了《朝花夕拾》。
书里写的是鲁迅先生童年时和青年时所难忘的事和经历,也说明了自己最珍贵的童年过得很不好,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长辈们的认同,这使他很伤心。
但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能从童年的无奈释放出来,是想让我们的长辈以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
这本书里有很多生动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范爱农》这一篇,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事情。
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和迫害。
我很同情者为革命者,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至今不知是如何去世的。
无论如何,让我们为他给予沉重的悼念吧。
范爱农,一位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内的心痛苦、悲凉,有谁替他分解点呢?所以,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给我的印象也很深,长妈妈很爱鲁迅,但长妈妈姓名的来历和家人对她不同的称呼,从中知道长妈妈身份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
睡觉时摆一个“大〞字,可以看出来,她也是一个粗俗、不拘小节的人;“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晒裤子用的竹竿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也能反映出长妈妈是个善良、迷信的好妈妈。
读了这一章,使我非常的敬佩长妈妈。
在这些“历史〞书中,我们知道了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
但现在,祖国一天天繁荣富强起来,值得我们去歌颂、去赞美我们那伟大的祖国!中国,崛起!!!中国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篇2鲁迅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的囚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
关于希望的读后感

关于希望的读后感
《希望》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通过象征隐喻的手法,以繁富的意象和转折词语,呈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情、感受和思想矛盾。
在阅读这篇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青年的寄望。
鲁迅先生在创作《希望》时,正值段祺瑞执政、社会处于黑暗时期。
鲁迅先生以“惊异青年之消沉”为出发点,用“希望”这一主题来唤醒被麻痹的青年,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光明的渴望。
在《希望》中,鲁迅先生通过描述“大野中的孤岛”和“沙漠中的一滴水”,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实的无奈。
然而,他仍然坚信“希望在将来”,即使面对困境和挫折,他也相信胜利的曙光终将到来。
这种乐观的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念,让我深受启发。
鲁迅先生在《希望》中提到的“希望”,既是个人对未来的期许,也是民族对未来的憧憬。
他通过“希望”这一主题,呼吁青年们不要放弃,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种对未来的信念和热情,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阅读《希望》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青年的寄望,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始终保持对未来的信念和热情,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希望》这篇散文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通过阅读这篇作品,我不仅学到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还激发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热情。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鲁迅先生一样,始终保持对未来的信念和热情,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20篇】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20篇】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怎么写?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一《朝花夕拾》这本书中,鲁迅希望的教育制度是废除文言文,文章用白话文以及中外结合的学习,不能一味地只读文言文。
讽刺了当时的闭关锁国的政府封建思想与黑暗社会,提倡从小对儿童抓紧让儿童有创新的思想,不能一味的只读书,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二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十分关心,在他的多篇文章中多有涉及。
无论是对当时封建教育的讽刺还是批判,都表明鲁迅先生对下一代教育的深深关切。
有些礼节习俗是好的,但那些如《二十四孝图》中“把肉麻当情趣”的虚伪封建孝道是需要改变的。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三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有很多对教育观念的描述,比如《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二十四孝图》这里指斥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
《五猖会》中写出了儿童天性被扼杀后的无力感,描绘出了孩子在父母做事,毫无顾及自己的厌烦。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了读书的枯燥与乏味。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四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正确的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孝道的邪恶,《五猖会》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着见当时鲁迅先生当时应为读书而失去了自由。
但是从《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感受到了其中人间的真情实感。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五《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讲的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封建的思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了当时学堂中只让学生读他们不懂的文言文,一点也不与时俱进。
父母一味的压迫自己的儿女,束缚了他们的天性,他们成为了每日在读书中的书呆子。
《鲁迅散文集》读后感(通用6篇)

《鲁迅散⽂集》读后感(通⽤6篇)《鲁迅散⽂集》读后感(通⽤6篇) 认真品味⼀部名著后,相信⼤家⼀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鲁迅散⽂集》读后感(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鲁迅散⽂集》读后感1 深夜,⼀间旧屋,⼀盏⼩油灯,⼏缕轻烟,⼀个微曲的背影。
屋⾥不时会发出⼀点动静,那是飞⾍撞击窗户玻璃的声⾳。
有时还有飞蛾扑向油灯惨烈⾝亡的声响。
但更多的仍是安静。
屋⼦⾥的⼈在写东西,他已经完全沉浸在⾃⼰的世界⾥了。
或许是他已经快完稿了吧。
不经意,声响惊动到了他。
他轻轻放下⼿中的笔,对着青油灯,习惯性地点燃了⼀⽀烟,看着眼前这悲壮的⼀幕,陷⼊了深思。
许久,皱⼀皱眉头,轻轻叹⼝⽓,缓缓的吐出烟雾。
⽽后望了望窗外⿊⽽⾼的夜空,看发⽩的⽉亮,听夜游恶鸟的声⾳。
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鲁迅先⽣。
读鲁迅的书,必须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烟。
鲁迅先⽣抽烟是为了提神,是为了保持⼤脑兴奋以更好的思考与写作。
这样的例⼦中外并⾮少见,典型的还有美国的海明威。
他为了写作是每天都要喝许多咖啡的。
据说晚年多病,很⼤程度也是因为咖啡慢性中毒。
我说抽烟其实是为了说明读⽂章时必须百分百的的投⼊到⽂章⾥⾯,必须⾝临其境,和⽂字⾥的灵魂和为⼀体,才能感受⽂章的妙处。
⽽并⾮给⼤家找吸烟的理由。
其实,我是对吸烟很反感的。
况且,我也不必⽤吸烟这种⽅式来使⼤脑兴奋,因为我的⼤脑可以⼀直都很兴奋。
特别是⼊夜。
鲁迅的书我还是读少了点。
不过最近在看《鲁迅的散⽂。
诗全集》。
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这⾥就说说⾃⼰的读后感吧,也希望能和⼤家⼀起交流切磋。
⼤家⼀同探讨。
不⾜之处还望指点。
读鲁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尝⼀种不知名的果⼦。
⼊⼝有点涩,有点苦。
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着实结得不易。
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严寒酷暑,才得以艰⾟的修成正果。
可是这种苦涩味道并⾮让你尝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咬万还想再咬⼀⼝慢慢品尝。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8篇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8篇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1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不时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百草园,他与昆早为伴,有采摘果子、野花,一切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在奶奶还在午休的时候,我愉愉溜出家门,邀上小伙伴,去后山里,爬树,打果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那么完美。
每个人都会有自我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甜,但都在自我心里留下完美的记忆,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童年是甜的,有同学朋友的陪伴,教师亲人的关怀,是她们给了我一个完美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就是写他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我的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的童年里,他并不欢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让他很难过,可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化不认同为动力。
在《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狗、猫、鼠”,这题目很吸引我,可是最让我喜欢的是这件事,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这表达了鲁迅对猫的仇视,他说起仇猫的原因来,有条有理,这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以猫的特质讽刺某些人一旦抓住别人的弱点或不足,就想尽办法慢慢折磨别人。
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甜的,我的也和他一样,童年与青年过的好与不好,都会给予我们回忆,都会是我们一生中最灿烂的记忆。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2我家书橱里有一本书——《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杂文集。
刚看到时,我被书名所吸引,一直想读一读,只是觉得年龄还小,怕自己读不懂,所以这事就一直搁着。
直到今年暑假,我又看到了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拿起来看了。
书中让我记忆比较深的一篇作品是《腊叶》。
深秋时节,作者绕庭前的枫树徘徊,忽而看见一片有着斑斓色泽的病叶,便把它摘下来,夹进刚买的书里。
从而使这片病叶有幸没有和群叶一同飘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3篇
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1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中所引用的来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
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
理性一点理解,在《希望》中鲁迅先生是想说,他曾经对世事有着非常大的希望,然而经历过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如今发现那些希望最终成了虚妄。
当鲁迅处于绝望的迷茫之中,本以为最终的一切不过都是要以进入“坟”而终结,但却又发现这绝望原来也不过是虚妄……这样看来,绝望与希望皆为虚妄,倒不如选择怀抱希望,只是鲁迅先生面对身体和灵魂均已渐渐衰老的自己,选择了把希望寄托在了“身外的青春”——青年人的身上。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
这是鲁迅先生在《希望》开头的句子。
寂寞于何处?鲁迅说他的手在颤抖着,灵魂的手也在颤抖着,头发也已经斑白,时光的流逝,青春早已不在,这是他寂寞的之一;其二,作者的心很平安,已经激不起一点愤怒或者希望,包括憎恨。
如果说这是许多年以后鲁迅对自己现状的描述,那么许多年前,他也是充满希望,血腥和斗志的。
然而也正是这些斗志之后,“血腥的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空虚,然而我为了抗拒这空虚的袭来,不得不拿起自欺的“希望之盾,但是如
果“希望”只是“自欺”,“希望的盾”压根就不能抗拒“空虚的暗夜”,那不是失望又是什么?
鲁迅用一个反问句告诉读者,他知道青春已经逝去,但是他觉得自己“身外的青春”还在,这里即时指年轻的青年人们。
但是,这些青春,鲁迅所看到的青年人的所作所为,和自己想象和希望的相去甚远,所以他说:“虽然是悲凉飘渺的青春罢,然而终究是青春”,这其实是鲁迅先生为青年人感到悲哀和内心深深的痛苦的写照,现在的青年人,已经忘记了希望,忘记了血腥,忘记了斗志......
接下来,鲁迅先生引用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网,又说裴多菲爱国,为国而死,又说“然而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其实鲁迅是想说,现在的青年人,他们拥有青春,给了你希望,让你拥有“身外的希望”,但是,他们却像娼妓一样,在毁灭自己的青春,在毁灭希望,在抛弃你的希望......
鲁迅《希望》文中,两次引用“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
”,其实是表达了两种不截然不同的思想。
第一次引用,他想说的是,希望和绝望都只是虚妄,因为这些青年们的行为,他们的“平安”,即使他们拥有青春,但是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最终和绝望一样,只是虚妄。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第二次引用裴多菲那句话的原因吧,虽然鲁迅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青春了,但是他想以自己的笔头,尽自己最后的努力,唤起青年人的斗志和血腥,唤起他们的希望,去搏击黑夜,奋勇向前。
鲁迅最后以“绝
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结束这篇散文诗,是想告诉读者,既然绝望是虚妄,希望也是虚妄,那么为什么不在虚妄中选择希望呢?这里鲁迅是以否定绝望来肯定希望。
这样至少还可以去搏击和复仇,可以去证明青春过。
这其实是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希望。
纵观全文,鲁迅先是表达了绝望,后又表达了要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思想。
在作品中,作者回顾了自己青年时的心境,其时正值辛亥革命前期。
同时,他又引用裴多菲的诗句来表达现在的青年人的消沉让人绝望的思想,但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原因,他希望借此唤起青年人内心深处的斗志和血腥,所以这也可以说是鲁迅的希望,也是整篇散文诗的精华所在。
在我们今天看来,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人的消沉是什么?是没有革命斗争的精神和勇气?是没有为国捐躯的胆识?还是没有承担起国家兴亡的职责?如果不细细翻阅历史,我想我们很难找到答案。
然而,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大学生来说,我们的消沉是什么?是迷恋于这个日趋发达和诱惑的花花世界?是在校不做学术,谈情说爱,考试只求通过的安于现状?是进入一所大学,从来不思考自我需要,按照一个模式组装的知识工具?还是找到一份工作,守着一份工资,安分守己和逆来顺受的劳动工具?
其实,我们都是,至少现在的青年人中,大部分如此。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文中引用的诗句:“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好,变强大,但是我们做了什么?仅仅是希望而已。
这中希望,充满了诱惑,充满着美丽的憧憬,然而我们在美梦中的时候,却与我们的希望渐行渐远,是那些美丽的梦想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如此?答案是后者。
很多人会说,长大了反而没想法了,长大了变得稳重了,其实不然,只是,在我们用青春作为赌注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去放弃希望,去安于现状,所以我们渐渐变得没有梦想和希望了,变得大同了,也就是常说的“稳重”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绝望。
而我们要做的,是一次思考和大彻大悟。
钱理群先生讲座时曾说:“大彻大悟之后,人们还可能出现两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这就是《过客》里的老人的选择。
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选择。
周作人就说,我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而鲁迅的选择恰好相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要努力地往前走,我要反抗,我要奋斗。
”我想,对于我们这一代生存在物质文化及其丰盛的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一何种态度去彻悟,去面对未知的挑战,是我们读了《希望》之后该思考的问题。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们要做的,只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给自己多一个希望。
希望固然不会给我们一切,但绝望却一定会使我们失去一切。
当我们想以绝望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是以失去一切为代价的;正如我们企盼希望能给我们一切而到头来终于失望一
样,都是虚妄的。
与其将自己置于虚妄的绝望之地,不如拥抱希望,虽然希望不免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因而显得同样虚妄。
但希望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灿烂的前途,如果我们不放弃我们心中的希望的话。
让我们去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吧!
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2
郁达夫说过,要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国,只有一条捷径,就是读鲁迅,读懂了鲁迅,也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
我想是这样的,倘若读懂了鲁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隐若现的希望。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鲁迅在《英文译本序》里说:“又因为惊异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鲁迅一贯钟爱青年,他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系他的思想,影响他的情感。
鲁迅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
”鲁迅在写《希望》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
于是鲁迅在无声的呐喊,想以《希望》唤醒被麻痹的青年。
鲁迅的散文诗,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胜利的曙光。
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3
鲁迅他是位伟大的战士,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
《希望》一文是鲁迅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表达了其寂寞与痛苦的心声及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理。
独特的构思,诗意的语言
都说《希望》是鲁迅《野草》中写的最为深切动人的一篇抒情散
文诗。
它不是像抒情诗人那样浓墨重彩的描写景物,然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也不是通过叙述某个故事、话剧,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揭示某个道理,而是重点写作者内心的激情。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这段文字中作者把自己寄托希望的青年比作“身外的青春”,通过抽象的描写暗喻那些青年像月光、星星般闪亮,如猫头鹰、杜鹃般勇敢。
这是作者美好的幻想与希望。
绝望与希望的跌宕
文中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衰老,纵然内心寂寞痛苦,但仍想“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他弃医从文,用自己的言论唤醒国民,为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解放战斗。
但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又寄希望于青年们,“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青年们却意志消沉,“那就只好由我来肉搏这空虚的暗夜了”。
作者在绝望与希望的感情的天枰上,时高时低,一起一伏,扣人心弦。
其实在那个时候,鲁迅目睹了旧时代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最终都以惨烈的失败告终,看到一次次希望灰飞烟灭,以致陷入了绝望,那种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感情起伏何尝不是种煎熬呢?
这篇细致地描绘了作者从积极奋进到消极厌世再到重新奋起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对人生困境的彻悟之中引领着青年们摆脱消沉情绪。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与希望都是不真实的,往往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希望里隐逸着绝望。
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
这就告诉我们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不跌倒,而是在跌倒之后能迅速站起来。
当现实的残酷如冰冷的水般无情地拍打着你伤痕累累的心,当生活的困难如无数条铁链般桎梏着你的双脚,寸步难行,你是否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呢?千万不要气馁,要知道希望就隐逸在绝望中,拨开云雾见月明,也许希望就在朦胧处对你招手呢!
我们不去考虑将来将会如何,但我们知道,坚持不一定会得到,放弃了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了。
走,一定要往梦想的那边走下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