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散文诗《过客》有感(2篇)
《过客》读后感

《过客》读后感《过客》读后感《过客》读后感1“一对貌似聪明的别扭男女,因为缘分相遇相识直至结婚,却没有学会应该如何相处,“过客,匆匆”之读后感。
”沈安若与程少臣即是这样的冤家,他们因“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奇妙缘分而相识,并顺其自然而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却因芝麻小事、磕磕碰碰而产生误会,终因一时意气用事而劳燕分飞。
“两个人的优秀智商,都从来没用在对的地方。
”其实他们本是极聪明之人,可偏偏都极具傲气,两人明明都爱着对方,却吝啬说一个“爱”字,也不曾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至于彼此的误会一步步加深,终错失真爱……“其实沈安若要的不过是一份安全感,而程少臣要的只是被在乎。
”而在一开始,沈安若一直所表现的不冷不热与坦然处之,是她这样女子的性情使然抑或是爱情降临时的故意逃避?她几乎不曾主动给程少臣打过电话,也不如其他妻子一般时不时问东问西抑或质问丈夫的行踪。
而程少臣的寡言少语,是因他出差、晚归抑或应酬所致,还是个性如斯?他也不曾为自己的行为多言多语或解释什么。
而他实际上从不曾背叛过安若,他认为她应该明白,应该理解,应该清楚,其实他的要求并不多,仅仅只是一个被在乎,他想要安若在乎他。
偏偏安若骨子里却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逃避型,看到程少臣带着香水味,领子印着唇印晚归,她只是心里暗暗发冷,没有质问,便没有解释;聪明如她,自隐隐猜想到紫烟与少臣之间应该有故事,没有交流,便也没有解释。
两人终在误会中分手,分手后,却也不知道为什么分手。
“他们都以为自己得不到,于是离开。
”这或许是他们分手的原因。
所幸,程少臣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离婚后重新追求前妻,他学会了交流,学会了解释,学会了顾及安若的感受;当然,他用自己的诚心再一次打动了安若,让她相信爱情、相信婚姻,他们终究不是匆匆过客,他们终于冰释前嫌,重新走到了一起。
如我们所愿,故事是皆大欢喜的,两个聪明的别扭男女终于“破镜重圆”。
然而,这毕竟不是现实,现实中“破镜重圆”的'例子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因为现实中的男子抑或女子很少有故事中程少臣的那份执着与锲而不舍……现实中很少有人会在不断自省、改变后坚持自己的信念。
鲁迅《过客》读后感读后感2篇

鲁迅《过客》读后感读后感鲁迅《过客》读后感读后感精选2篇(一)《过客》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位身份不明、样貌朴实的过客,展现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无常性。
读完《过客》,我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社会的冷漠无情。
故事中的过客是一个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人,他没有身份、没有名字,只是一个任人欺负、被社会边缘化的存在。
鲁迅通过对过客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同情。
在故事中,过客的遭遇令人心酸。
他屡遭欺凌,被人背后议论,却总是默默忍受,不发一言。
这种对待过客的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过客的存在让人感到惋惜,他是社会中被遗忘的角色,没有人对他伸出援手。
这种冷漠无情的社会现象,让人深感痛心和无奈。
通过描写过客的形象,鲁迅抨击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文中的过客不论身处何地、遇到什么困境,他都保持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从不心存邪念。
与他联系的人却在利益的驱使下,抛弃了对过客的承诺和约定。
这种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愤慨和无奈。
《过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这篇文章揭示了社会冷漠与道德沦丧的问题,引发了我对社会底层人群的担忧和思考。
它对人性的揭示和社会的警示,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如何去改变这些不公平的现象。
综上所述,《过客》是一篇深刻而激动人心的作品。
它让我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文学独特性和对社会的关切,也更加明白了文学的力量和作用。
鲁迅《过客》读后感读后感精选2篇(二)鲁迅的《五猖会》是一篇极富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的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五猖会”这个虚构的团体的描写,既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又对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文章描绘了五位主持会议的人物——蛮力、狂悖、干计、粗猛和忽执。
他们各具特点,却都是一些犬儒主义者,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读《过客》有感

读《过客》有感鲁迅是中国抨击旧社会不平等的一颗红星,就如中国共产党一样,引导着劳苦大众冲破这一束缚,将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解放放在自己人生的首位。
《过客》在我原来的看鲁迅书籍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形式,在我以往看的书中,鲁迅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批判和讽刺当时不平的社会,但《过客》这篇文章是以对话的形式,这种新颖的方式让我这一个新社会的人去看待旧社会不平的事又是一种新鲜的途径,我对那时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全新了解,鲁迅笔下有小女孩、老翁还有过客。
一般人们会想,就这几个人物,怎么会写出旧社会那种穷苦大众撕心裂肺为了生存寻求一切机会的这一群体呢,怎么会又能写出人们对于这一系列现象的坚持、不满和愤怒呢,如果你不读,当然看不出来,这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咬文嚼字一般,把书中人物的每一句话进行深深联想,我以前是不会如此看书的,但自从读了鲁迅的书,我才发现,故事所有的感情不在字体表明,而在字后面那层我们需要挖掘的部分,那才是真真的感情。
文章的开始我便看到一系列昏沉的景象,黄昏、落日、杂树和瓦砾,过客来到小木屋休息,浑身的伤痕,老翁告诉他前面是一堆堆坟,并没有路可以再往前走,但过客却坚持,他勇往直前,我们的生活也总有像老翁一样的人,在我们前往梦想的路上,总会有朋友和一些陌生人对待我们的梦想总是讽刺的样子,他们觉得我们的尽头也不会成功,再努力也不会达到成功的尽头。
我们许多时候可能听从了他们扮演老翁的话,但往往后头之后我们会后悔,再前往梦想的路上只会困难多多。
前几年汶川大地震毁掉了一个爱跳舞孩子的腿,但他的梦想依旧,许多人告诉他不可能了,他不说话,只是每天不断练习不断摔倒,不断的受伤让他疼痛难以,慢慢,他的消息从媒体的视野中消失。
当我们都以为他可能放弃的时候,这几年,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他在各大舞蹈晚会的颁奖仪式上,虽然我们依然能看到他的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成功,在别人都在劝他放弃之时,他并没对自己失去自信,在他表演的过程我可以看到他在这几年中留下的汗水和坚定的眼神。
过客论文

由《过客》产生的反思《过客》是一篇以诗剧形式创作而成的散文诗,出自于鲁迅的《野草集》,作者精心的构思情节,虽然是平淡直白的话语,简单的讲述一个落魄的过客与老翁,女孩在傍晚时的对话,以及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但这正是鲁迅《过客》的伟大与魅力之处,由小事件反映出大哲理。
下面我就着重分析一下《过客》中所反映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哲学以及我对其的反思。
首先分析的是诗中出现的景物描写,“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
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也是简单的几笔就描写出了黄昏阴郁黑暗消极的画面,给人一种压抑感,也为过客的出场增添了肃穆的氛围,而小土屋,那杂树、瓦砾,枯树根,象征了一种极端落缺乏生机的现实,尤其是在诗中多次提到坟更给人一种死亡的阴冷恐怖,它象征了一种死亡,一种绝望。
这种感觉贯穿诗歌的始终,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一种沉重的心情来读,这种心情更能激发读者的探知欲,从而使本诗的深层哲理更好的表现出来,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隐晦阴暗的写作风格。
其次就是对人物的分析,在这里我主要对过客的形象进行分析,“一位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着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可恨的是我的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
”这些都是对过客的外貌描写,从这些句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过客一路走来的艰辛与疲惫,衣服破碎,流血的赤足,但他倔强顽强,眼光阴沉,都可以看出他的傲骨与敢于同命运做斗争的拼搏精神,这也是,鲁迅本人的形象,鲁迅借过客的言与行,诠释的是鲁迅式的生命哲学。
现在我主要叙述的是《过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鲁迅对这首诗耗时十年的时间,呕心沥血才写出短短几百字的诗,可以说字字有深意,句句含思辨,首先一开始写的是黄昏,然后天慢慢变黑,这就暗示了社会越来越黑暗,一丝光明都没有,而诗歌也渲染了一个黑暗的氛围,当时的老翁说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可以看出当时在黑暗社会里,是没有什么正直与光明可言,这就是老翁受到多年的折磨已经对整个社会失去了信心,已经不相信在黑暗中还会出现好的事物,甚至他说过客将要前往的路是坟,更是极含深意,作为老者他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想要反抗想要冲破现实的黑暗,无疑是自掘坟墓,他自己没有尝试过去反抗,也劝过客不要去闯,这都体现了他守旧本分的一面,这就是旧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愚昧无知安于现状,但是过客却很坚定的说要继续走,哪怕前面是坟也义无反顾,这体现了过客即使伤痕累累,即使明知会牺牲他也无畏,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心中的信念,这就是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动力。
过客读后感

过客读后感《过客》是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一位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经历,对当时社会的不公与无奈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部小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社会的冷酷,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丁小风的男子,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家乡被当作“疯子”排斥在外。
虽然身体上没有任何毛病,但他的精神已经崩溃,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
他被送到了一家所谓的“康复中心”,在那里受到了各种不人道的待遇,包括药物注射和电击疗法。
在这个冷漠且充满暴力的环境中,丁小风渐渐失去了信念和人性,最终选择了自杀。
通过丁小风的遭遇,鲁迅揭示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冷漠和无知。
那个时代,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把精神病等同于疯癫,对他们进行唾弃和排斥。
丁小风被社会边缘化,被关在“康复中心”中,受尽了欺骗和虐待,这层层的冤屈和不公让我深感心痛。
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不仅造成了他们心灵上的伤害,也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康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此外,《过客》还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无奈。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都没有真正关心丁小风的内心世界,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或者过去的好时光。
当丁小风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时,无论是家人、医生,还是其他精神病患者,都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没有真正投入到他们的处境中。
社会的冷漠进一步加重了丁小风的痛苦,也暗示了人性的冷酷和自私。
阅读《过客》让我思考了很多。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怎样对待精神病患者呢?我们是否应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帮助?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冷漠和自私的问题,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否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关心。
此外,《过客》还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有时候也像丁小风一样失去了信念和迷茫?面对困境时,我们是否会像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放弃、逃避?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够像丁小风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勇敢面对,不轻易放弃。
《过客》读后感(2篇)

《过客》读后感(2篇)第1页《过客》读后感(22篇)读鲁迅散文诗《过客》有感初看《过客》,被文中那阴郁的文字和灰暗的基调所震。
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处处显露着一种残破和黑暗。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过客“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从东向西。
遇老翁和女孩,讨水中向我们展示了三颗不同的灵魂。
然而初看的我更多的是折服与鲁迅的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
再看之。
这是一颗怎样矛盾而倔强的心!已经如此疲惫和流血过多的他,在这“似路非路”上,几经斗争,最终选择继续前进。
三次“沉思”,三次“吃惊”,最终的结果都是“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他是一个战士,性格兀傲倔强,虽未看清前途而仍义无返顾的战士。
然而他又是孤独的,可怜地痛苦着的。
“这真是少有的好意”,“这真是极少有的好意”,感激姑娘却换来她的惊惧。
然而最令我心痛的却是他的“况且这太多的好意,我没法感谢”。
可悲,是因为他无法接受他人的好意,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
合书闭目,我的心依旧是不平静的。
脑子中浮现的都是那矛盾的,尖锐的,悲切的,深刻的字字句句。
惊叹、震撼中,我想到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鲁迅。
面对血腥的事实,虽会“目瞪口呆”,却让他在黑暗的重压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他敢于直面杀人的刽子手进行无情的口诛笔伐。
在这艰苦的求索中,他也曾彷徨过,失落过,但终是在斗争着的。
睁开眼,夕阳的余光映射在我脸上。
翁说,太阳下去的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带给你什么好处的。
然而,面对这紫金港泛红的天际,风萧萧地掠过,我的明天真将会是走不出这团红吗?我亦是个固执的人,这固执的心,是会破碎,还是坚忍地平静……第二篇:读鲁迅《过客》有感花开花落,日起日沉,万古不变的,是天涯咫尺间的呼唤无声。
船,匆匆告别遍地的月光,踏上遥遥无期的征程。
看多少白发红颜身畔过,睹不尽辛酸悲喜来,默默叹息,身前身后,苦行才是唯一。
第2页来天地未开之际的冰寒阴郁,历千年缩聚为一瞬引发的巨大摩擦而未为碰撞出的火花焚烧为消失。
2022最新鲁迅散文《过客》读后感

2022最新鲁迅散文《过客》读后感《过客》很特别,首先是在于它的文体,虽是散文,但呈现方法却更像一幕戏剧。
戏剧式的散文定是由鲁迅开辟先河。
再是在于它的要素:三个人物,老翁、女孩、过客。
背景也是“或一日的黄昏”,仅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画面所表达出来的意味却是耐人寻味,耐人寻思。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过客》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过客读后感1鲁迅写过一个短剧风格的散文《过客》,情节很简单,是“过客”走过荒野中一处人家,与这家的一老一小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老翁问过客∶“你是怎么称呼的?”过客没办法说清,他不知道自己本来叫什么,人们叫他什么就算什么。
老翁又问∶“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过客仍然没办法说清,他只是从记事起就这么走。
老翁再问∶“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过客总算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了∶“前面。
”然而,这个“前面”是哪里?过客却并不明白。
他反过来问老翁∶“你可知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久经沧桑的老翁答道∶“前面,是坟。
”《过客》展现了一个不认识上帝的人的悲剧∶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
除了死亡,生命没有别的出路。
解释权归谁?过客面对的3个问题,恰是人生3个最根本的问题∶“我是谁”——指向意义;“我从哪儿来”——指向来源;“我往哪儿去”——指向终极。
而这三个问题中,最具有本质性的,乃是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或者说“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的质问。
总之,一切对人的存在至关重要的东西,全都在“我是”里面。
“我是”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一个人存在(TO BE)于这个世界的原因和目的。
人对自我的所有发问,都是从“我是”开始的。
再往深里追问∶“我是”的根源又在何处?人人都会问的“我是”,是怎样一个问题?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为什么人们会追问不休?若有答案,为什么人一代接一代仍要追问?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我是”的解释权归上帝。
朝花夕拾过客优秀读后感3篇

朝花夕拾过客优秀读后感3篇朝花夕拾过客优秀读后感1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
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
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
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我不由自主的赞叹,赞叹鲁迅的文采,那如诗如画的情景,使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朝花夕拾过客优秀读后感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
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鲁迅散文诗《过客》有感
初看《过客》,被文中那阴郁的文字和灰暗的基调所震。
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处处显露着一种残破和黑暗。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过客“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从东向西。
遇老翁和女孩,讨水中向我们展示了三颗不同的灵魂。
然而初看的我更多的是折服与鲁迅的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
再看之。
这是一颗怎样矛盾而倔强的心!已经如此疲惫和流血过多的他,在这“似路非路”上,几经斗争,最终选择继续前进。
三次“沉思”,三次“吃惊”,最终的结果都是“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他是一个战士,性格兀傲倔强,虽未看清前途而仍义无返顾的战士。
然而他又是孤独的,可怜地痛苦着的。
“这真是少有的好意”,“这真是极少有的好意”,感激姑娘却换来她的惊惧。
然而最令我心痛的却是他的“况且这太多的好意,我没法感谢”。
可悲,是因为他无法接受他人的好意,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
合书闭目,我的心依旧是不平静的。
脑子中浮现的都是那矛盾的,尖锐的,悲切的,深刻的字字句句。
惊叹、震撼中,我想到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鲁迅。
面对血腥的事实,虽会“目瞪口呆”,却让他在黑暗的重压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他敢于直面杀人的刽子手进行无情的口诛笔伐。
在这艰苦的求索中,他也曾彷徨过,失落过,但终是在斗争着的。
睁开眼,夕阳的余光映射在我脸上。
翁说,太阳下去的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带给你什么好处的。
然而,面对这紫金港泛红的天际,风萧萧地掠过,我的明天真将会是走不出这团红吗?我亦是个固执的人,这固执的心,是会破碎,还是坚忍地平静……
读鲁迅《过客》有感
花开花落,日起日沉,万古不变的,是天涯咫尺间的呼唤无声。
携一缕清风,搭一艘纸船,匆匆告别遍地的月光,踏上遥遥无期的征程。
看多少白发红颜身畔过,睹不尽辛酸悲喜来,默默叹息,身前身后,苦行才是唯一。
却捉不住拂面凉风。
从远古的某个为人遗忘的罅隙,吹来这一缕寒风;它带来天地未开之际的冰寒阴郁,历千年缩聚为一瞬引发的巨大摩擦而未为碰撞出的火花焚烧为消失。
要知道,消失这个概念,设若有生命,则弥漫于虚空,实在是流浪途中的陷阱。
不能庆幸。
赖以远行的,不过是一叶纸船,它既不能越海劈波,也不能穿行火焰,它所能做的,仅只随风飘摇,作翩翩蝶舞。
可是需要随载的,却是亲友与恋人的牵挂、祝福,和无尽期许,以及,自己沉重的心绪。
远行吧!——
彻底远行吧!——
抛却一切羁绊吧!——
既然是不归的苦程,那还缩憩于亲人的泪光中作什么辞行!前方已经是幸福的*?狱*炼火,还要紧抓恋人的甜蜜微笑作什么吻别!抛掉纸船,耸身跃落于空茫蒙昧之中,不要想着依靠什么甲壳为你遮霜避尘,不归路的月光,永远都是青春苦涩的燃烧!把朋友的祝福过*滤成最淡的酒液,唯有如此,其味才悠远,因为这就是你赖以陪伴孤旅寂寞的所有回忆!
悲哀无味。
假如真能品出味来,那就只有苦涩。
麻木,从唇舌到心灵的麻木,既似为冰冻、又似为剧痛引发,无意识的思绪,没有为枷锁镣铐所桎梏,却进入了洪荒鸿蒙之中,在天地无边的浑浊中被赋予游离于死亡边缘的生命气息。
不是为前途的难测而忐忑,不是为前方的风雨而不安,为了已经预知清楚的前路而绝望,但不愿放弃前行,于是选择一种并非真正的无奈。
过客,当天空洒落阳光,当天边架起彩虹,
当前路不为你所知,你是否——仍然如一?
空气微微的流动中,似乎是对此作答,留下了一道道凉风拂过的微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