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合集下载

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摘抄

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摘抄

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摘抄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摘抄《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希望对你有帮助!好词: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笑柄好句:1、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野草》中的《秋夜》2、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4、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5、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野草》中的《雪》6、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7、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8、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野草》中的《秋夜》9、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散文集《野草·过客》

鲁迅散文集《野草·过客》

鲁迅散文集《野草·过客》鲁迅散文集《野草·过客》时:或一日的黄昏地:或一处人:老翁——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

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

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女孩正要将坐在树根上的老翁搀起。

〕翁——孩子。

喂,孩子!怎么不动了呢?孩——〔向东望着,〕有谁走来了,看一看罢。

翁——不用看他。

扶我进去罢。

太阳要下去了。

孩——我,——看一看。

翁——唉,你这孩子!天天看见天,看见土,看见风,还不够好看么?什么也不比这些好看。

你偏是要看谁。

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

……还是进去罢。

孩——可是,已经近来了。

阿阿,是一个乞丐。

翁——乞丐?不见得罢。

〔过客从东面的杂树间跄踉走出,暂时踌躇之后,慢慢地走近老翁去。

〕客——老丈,你晚上好?翁——阿,好!托福。

你好?客——老丈,我实在冒昧,我想在你那里讨一杯水喝。

我走得渴极了。

这地方又没有一个池塘,一个水洼。

翁——唔,可以可以。

你请坐罢。

〔向女孩,〕孩子,你拿水来,杯子要洗干净。

〔女孩默默地走进土屋去。

〕翁——客官,你请坐。

你是怎么称呼的。

客——称呼?——我不知道。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

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翁——阿阿。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客——〔略略迟疑,〕我不知道。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翁——对了。

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客——自然可以。

——但是,我不知道。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

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

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女孩小心地捧出一个木杯来,递去。

《野草》鉴赏

《野草》鉴赏

《野草》鉴赏《秋夜》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富于象征意味的深秋夜色的图景,鲁迅用隐喻象征的方法,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深邃的寄托,使之蕴蓄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站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心的。

是那后园的墙外的两株枣树和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的秋夜的天空。

这是两个尖锐对立而又进行殊死斗争的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那个奇怪而高的秋天的夜空象征着当时黑暗而残酷的反动统治者。

他威严,是那样“奇怪而高”地压在人们的头上;他阴险,永远对着人们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他狡猾,即使在其严冷中还“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他冷酷,在得意的微笑中“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使那些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粉红花“颜色冻得红惨惨地”,在夜的冷气中瑟缩着。

这幅秋夜严霜的肃杀的图画,是现实生活阶级关系的象征。

小粉红花在威逼下瑟缩的惨状,象征了现实反动势力对年青一代的压迫和摧残。

正是在这样寒冷黑暗的背景下,鲁迅在《秋夜》中着重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

简练的笔触传达了无限的深情。

虽然,枣树的果实被打得一个也不剩了,甚至连叶子都落尽了,而且身上满是打枣所致的皮伤。

但是他既不痛苦,也不绝望,而是进行无所顾忌的战斗。

枣树的战斗,给反动势力带来了极大地不安和恐惧。

“鬼峡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躲到东边去了。

”但是枣树并没有因此假宽敌人,停止战斗,“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鲁迅一再重复这样一段枣树直刺夜空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赞颂枣树那种一意要制敌人于死命的顽强、坚韧的战斗精神。

他把内心的鄙夷和憎恨,刺向那秋夜的天空,把满腔的激情和赞美,献给了那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

他在爱憎分明的矛盾斗争中描写枣树的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对不屈不挠的人心战斗精神的热情颂歌。

《秋夜》是枣树的颂歌,也是对韧性战斗精神的礼赞。

同时,枣树那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果实,满身伤痕,一无所有,而又同夜空进行无畏战斗的形象,正是鲁迅自己韧性战斗精神的写照。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

鲁迅的散文诗集有哪些
鲁迅的散文诗集有《朝花夕拾》、《野草》、《故乡》。

《野草》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鲁迅的代表作散文诗集

鲁迅的代表作散文诗集

您好!
鲁迅的散文诗集有《朝花夕拾》和《野草》。

1、《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的一生著作过很多散文与诗集,其中,在收编成册之后主要以《朝花夕拾》《野草》为主,其中《朝花夕拾这一本散文集主要记载了鲁迅儿时的一些记忆。

比如《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便是记载了鲁迅先生儿时一些对家中植物园的记忆以及后期在学堂里的一些难忘回忆,在其文章中大量的场景描写以及个人内心独白。

2、《野草》
除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之外,《野草》也是鲁迅先生的另一本重要的散文集、诗集,与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不同,其中各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此来通过这种状态对当时旧中国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篇散文集之所以命名为野草,主要是因为文章主要通过对野草生命力和拼搏力的赞美与肯定,以此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与对人民力量的肯定。

鲁迅先生散文特色
《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的真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

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回忆的笔。

与《朝花夕拾》“闲话”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鲁迅风。

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

——容选自网络,仅供参考。

再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再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2012年第0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8,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8期)Total No .308收稿日期:2012—04—02作者简介:张诗悦(1990—),女,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再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张诗悦(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的自白书,鲁迅曾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本文作者拟通过对《野草》中部分篇章细致的解读,并与写作时代背景结合,旨在探讨鲁迅先生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

关键词:鲁迅;《野草》;象征手法;散文诗中图分类号:I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8—0147—02鲁迅先生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但创作了第一篇新型的现代白话小说,同时也创作并发表了多种开创性体裁的现代散文及散文诗,对中国现代散文体裁的多样性的发展及其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散文中现代性的思想通过散文形式上的焕然一新体现出来。

无论是“独语体”散文诗集《野草》,还是有着“闲话风”传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散文一直都是中国近散文史上的一面旗帜。

一、《野草》的写作背景《野草》所收的23篇散文诗,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均写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当时,中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在南方,而鲁迅所处的北京,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重压之下。

政治的沉闷,文艺的喑哑,思想的彷徨,及当时女师大风潮的斗争,使鲁迅深感黑暗的重压,他积极地思索着未来,但又有着看不清前路的茫然,时时都有着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

随着军阀政府压迫加剧,新文化阵营内部中的战友“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经历着一种“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彷徨境地,《野草》中的散文诗就是他当时的内心表白。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品 评
34
艺术效果。从这些虚幻的景物描写中,人们可以更深 刻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总体上来看, 《野 草》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进行了高度统一,展现出 不一样的美学风格。 (二)人物形象的象征 在《野草》中,作者不仅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 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了象 征主义手法。例如,在作品《影的告别》中,作者在 对人物的描写上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 一个痛苦且以悲剧结束的文化先驱。对于作者来说, 其认为只有塑造如此类型的人物形象才可将革命推到 最前端。同时,作者本身便是作品中描写的这一角色, 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无法摆脱悲剧的产生,致使其 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我灵魂的深刻拷问。此外,在 作品《过客》中,作者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使整 部作品都充满象征色彩,耐人寻味。 (三)故事情节的象征 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可以将象征主义的色彩升华 到极致,《过客》是《野草》中唯一一部采用戏剧性
(辽宁省凤城市中共市委党校)
的, 正是这种描写方式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世界, 手法进行创作的戏剧,该作品不仅充分运用了象征主 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具体的象征主义特征 (一)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野草》中,作者收录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自然 景物、虚拟的场景或梦幻的景象等,从这些景物的描 写中人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方面,具有 象征主义的创作方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现出自然环境 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创作方法则可以 影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秋夜》主要运用象 征性的手法来抒发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并 义手法,且塑造了战斗者的形象。该作品主要展现人 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 但还仍坚持不停地往前走, 而作者本身也正是具有什么都不怕的精神,所以塑造 了一位为了战斗而生的人物。从整个故事情节中,人 们可以体会到作品运用象征的现实意义。正如鲁迅先 生所说,生命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拿走,即使遇到 崖谷、火坑,我们都应该自己承受。此外,在《聪明 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讲述 “聪明人”“傻子”“奴才”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读 者可结合故事情节感知和体会不同的观念,“聪明

关于鲁迅《野草》

关于鲁迅《野草》

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

《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

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

把主观心理体验作为思考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个体存在的意义。

《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

《野草》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

《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曾在作者心中酝酉良10年之久的《过客》,又可以看作是《野草》的“主将”。

《过客》熔铸了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经验和独异思考。

鲁迅后来把这种永远向前走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我对他的散文曾研究过,是浅的那种,一直处于朦胧感觉,但总感到鲁迅的笔像刀,锋利的刀,那东西不是写出来,是雕出来的,是刻出来的。

无疑,他那激励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学是鲁迅的精神内核。

第二部分,鲁迅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

第三部分,鲁迅理解的进化论是怎样的?鲁迅在理智层面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在意识又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进化论与历史循环论形成了鲁迅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求出路的状态。

鲁迅并没有根本肯定西方主流文化,这样,鲁迅既不可能根本上从中国文化中寻出路,也进入不了西方的信仰之路,这样发展到极端时,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那么《野草》中的分裂表现出来的虚无感有从佛教的虚妄向存在主义的虚无过渡的可能性。

佛教的虚妄的灵魂与儒道主体的那种复合体所达到的虚无边界与存在主义的虚无有一定的相通处,这样鲁迅的生存体验就有一种存在主义的特色,但鲁迅没有进入存在主义的语境之中。

这样鲁迅的进化论是一个没有找到真正出路的死结。

鲁迅的精神世界没有跳出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大循环结构,于是产生了鲁迅那种黑暗,孤绝的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
’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毫不讳言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

希望在这里被悬置起来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现实。

反抗若从外部看,或许是快意的,如《这样的战士》,有一种热情昂扬的调子。

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挣扎,带着时间的重负和精神的创伤,如著名的《过客》,它有着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一般的意涵,却显得更加悲壮。

如《复仇》,如《颓败线的颤动》,如《死后》,
在报复中一样有着内心撕裂的痛楚。

当作者专注于自我解剖时,那敞开的深渊般的黑暗,无疑地更为惊心动魄。

《影的告别》、《求乞者》、《墓碣文》等样的文字占去全书大半,鲁迅虽谦称为“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却大可以移用雨果形容波特莱尔的话来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栗”。

在作绝望的抗战中,斗争的双方并非是一个战胜另一个,而是永远的缠斗不休。

存在者要自由的生存,就不可能逃避斗争,一如不能逃避黑暗。

鲁迅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

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

这是一个自承为“奴隶”者的哲学,与一般的自由哲学家的哲学是很不一样的。

哲理性,即思与诗的结合,是《野草》的一大特点。

它通过大量的象征,画面切割,即时场景的设置去表现,也有直接诉诸于一种箴言式的话语的。

而象征,又往往经由梦境的创造进行。

《野草》二十三篇有九篇写到梦境,好梦如《好的故事》,恶梦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极力摆脱。

我们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说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则经常潜入海底,明显地比我们多出一个世界,多出另一层冲突。

读者可以在梦幻中思考它精确而又众多的歧义,摸索它同现实的对应性联系,探测作者的灵魂的深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

激越、明快、泼辣、温润,
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

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

《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作为一部灵魂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置于同时产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现代文学经典之列,一样卓然不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