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解读

合集下载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谢灵运(385年-
433年),字灵运,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山水诗人,以其山水诗歌而闻名。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自然写景: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
对山、水、云、雾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
和美妙。

他善于观察自然景色的细微变化,并将其细腻地表
达出来。

2.感情抒发: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并非只是对景物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他以自然景观为媒介
,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3.寄托哲理: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常常融入了哲理和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存在和宇宙的思考和追
求。

4.诗意凝练: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
意境,他擅长用简短而精确的词句,将复杂的景象和情感凝
聚成深远的诗意。

他的诗作字数较少,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
象和情感。

总的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自然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意。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周晓琳(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南充 637002)摘要:谢灵运自我主观意识十分强烈,性格特征非常鲜明,人格缺陷也很明显,他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和创作心态均体现了这一点。

政治上的挫折感、失意感与主观意识中的优越感、表现欲望构成了谢灵运内心世界的矛盾两极,在苦闷与不平的心态支配下,他在山水诗中竭力张扬自我,追求另一种成功;反复阐发玄佛之理,以消解心中的不平之气。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心理学 ;心态;主观意识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云: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相遇。

通乃朝庭来,穷即江湖去。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指出了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感情基调。

郁 ,指意蕴结在胸而不申,使人感到忧闷压抑,心情不舒畅,这无疑属于心理学上的负性情感体验。

谢灵运由于深感不为世所用,在失意、苦闷心态的支配下走向山林密野,当其登山临水、寻新赏异之际,强烈而持久的抑郁心态导致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审美效果。

本文拟在社会政治学分析的基础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谢灵运的创作心态与创作特色。

一、谢灵运创作心态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都不会仅仅产生单一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多种情绪激发的产物,但是在他们人生的特定阶段或在创作某一具体的作品时,无疑又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心态。

就谢灵运而言,他在浓厚的游兴驱谴下登山临水,对江南的风光有着独特的赏悟,形诸于诗,愉悦、欣喜、自负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与世不相遇”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多数山水诗是在“郁不用”的心态中完成的。

创作心态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既包括创作准备阶段的情绪酝酿与发展,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泄,还包括创作完成后的情绪转化、调整或消失。

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怀和创作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怀和创作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怀和创作特点摘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开创了以山水美景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创作的先河。

谢灵运借对山水的观察和吟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景交融,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品读讨论谢灵运的山水诗不能不了解其生平经历、家族背景,而后才能真正品味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才可以更进一步去探究其诗歌的特点。

关键字:谢灵运,山水诗,情怀,创作特点。

引言:一首山水诗歌里,山和水不是必须同时出现,可以只有山,也可以只有水。

虽然说,诗歌内容不一定全部是山水,也可以有山水之外的事物,但是诗歌中所表现的山水风景一定要是把山水本来的面目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诗人创作山水诗必须功力。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怀品味年轻时的谢灵运所作多为答酬,除了《答中书》八章,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推介的作品,而在永嘉任上所写山水诗占其现存之作的大部。

我们在品读其山水诗的情怀的时候应该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谢的心理以及山水景物三个方面。

1.怀才不遇谢灵运家族中可谓个个达官显贵,而谢自恃门第甚高、自负有才,并且又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以为应当得以重用,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甚远,官爵被贬,由公降为侯,朝廷更以文职对待,令其满腔的抱负无法实现,又被打压,贬为永嘉太守,心中苦闷非常,所以,谢在永嘉任上,并未专心处理政事,而是游山玩水,表现出对山水名奇有着极大的迷恋,仿佛纵情山水之中,才能排解他仕途不顺上产生的不快与痛苦,才能让他在心理上寻求到一种平衡,这个时候他想到隐居,想效仿陶渊明,在他离开永嘉郡的时候写过:“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后又作:“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但是在隐居的生活中,他又感到不快“孤游非情叹,赏费理谁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可以说他的隐居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过程,因为他很难与仕途官场断绝来往,他自己也并不愿意就此隐居,不问世事。

所以,其纵情并不等于忘情,他又无法像陶潜一样觉悟“迷途不远,今是昨非”,达到真正的忘却官场,抛弃浊流,从政治的泥潭中脱身。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浅析谢灵运⼭⽔诗的特点2019-04-26摘要:南朝是中国诗史的重要时期。

谢灵运是当时第⼀个⼤⼒创作⼭⽔诗的⼈,他的⼭⽔诗,⼤都出⾃他当永嘉太守,隐居故乡及出守内史临川时游览所作。

他的诗今⽇可见到的有九⼗多⾸,其中⼭⽔诗的⽐例最⼤,其⼭⽔诗有三个特点:⼀是题⽬的内容基本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以及游览⽅式;⼆是诗歌的结构以“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展开;三是诗中对时间更替、季节变化有独特的表达。

关键词:谢灵运、;⼭⽔诗;特点⼀、⼭⽔诗和谢灵运⼭⽔诗的出现,不仅使⼭⽔成为独⽴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种题材,⽽且开启了南朝⼀代新的诗歌风貌。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景物,但那时的⼭⽔景物往往只是作为⽣活的衬景或⽐兴的媒介,⽽不是作为⼀种独⽴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完整的⼭⽔诗。

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的清⾳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真正⼤⼒创作⼭⽔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了巨⼤的影响。

他的诗⼤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诗、佛理⽞理诗和应制应酬诗。

《昭明⽂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诗,“游览”这⼀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三⾸诗,其中有九⾸是谢灵运的⼭⽔诗,可见他⼭⽔诗的成就。

⼆、谢灵运⼭⽔诗题⽬的特点在题⽬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式的写作⽅法是谢灵运诗的⼀⼤特点,他的诗歌题⽬往往概括他登⼭临⽔的路线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

笔者所找到的五⼗五⾸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不是以游览⽅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选》中收录的《游⾚⽯进帆海》,从题⽬上就可以看出这⾸诗是诗⼈放⾈于⾚⽯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

⼜如《于南⼭往北⼭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分具体。

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

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

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以《文选》中收录的谢诗为例内容摘要:大将之后谢灵运才华横溢,知识广博,秉承先祖的赫赫勋业,兼以自身的不羁才情,本想一伸鸿愿,却“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

形势逼迫,令他进退维谷,一路困顿之中,虽大开了山水诗的法门,最后竟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谢灵运倔强的个性和悲剧性的一生决定了其创作思想的复杂性、变化性。

本篇以《文选》中收录的谢诗为例,对谢灵运的创作思想作浅要分析。

关键词:谢灵运;创作思想;《文选》谢诗《文选》中收录了众多谢灵运的作品,在诗歌部分包括述德诗、公宴诗、祖饯诗、游览诗、哀伤诗、赠答诗、行旅诗、乐府诗、杂诗、杂拟诗共三十三首。

这不仅表现了其文的思想、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世人对其作品、思想的肯定,其诗思想、风格多样,虽多以山水诗为主,却也透漏出家族没落、政治不幸的悲剧意识。

一、不幸政治下的孤寂思想时至魏晋,历史发生了全方位的转折,体现到十人身上,便是人格的裂变与重塑。

随着汉末士人人格的玉碎,生命悲歌动地而起。

由生命忧患到生死哲思再到心灵超越,划出了一条漫长曲折的人格流变路,士人们或享乐,或竞进,或肥遁,而感伤主义始终是他们最鲜明的主题。

承先辈余绪的谢灵运,可谓行乐、用世、隐遁思想兼而有之,而用世之心尤切。

对先人“拯溺由道情,完暴资神理”后,又“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述祖德》)①的出处从容,大谢尤为艳羡。

在《逸民赋》里他幻想自己“于天唯舍唯用,其见也则如游龙,其潜也则如隐凤”。

祖辈的从容自得,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是主人。

他们没有一种压抑感”。

而时势运转,如白云苍狗,原本谢氏靡下的一名“老卒”,竟扶摇九天,速成代晋之势。

试想处于权力中心的望族,突然间如遇一股巨大的离心力,被无情抛至政权的边缘,自然会痛苦莫名,并要一心挣扎,无如颓势已成,回天乏术。

所谓“衰至便骄”,自古而然,表现于莱鹜多才的谢灵运身上,又似乎特别明显。

大谢念念不忘的是其门户之高贵,祖德之尊隆,并处处显示其名门华青之气度。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擅长进行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佳作,例如《登池上楼》、《入彭蠡湖口》、《初去郡》、《登江中孤屿》等等。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赏析:池塘长出了青青春草,园子里的柳树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两句诗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这种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2、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赏析: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这两句诗从视觉上写出了近处的青青原野和远处的白云朵朵,写出作者视觉角度的变化。

在用词上,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喜欢用对偶句的特征,对仗工整。

描绘了一幅晚春青草白云图景。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赏析:野外空旷沙岸清净,天空高远秋月明净。

这两句是写景名句,景中其实有情,清旷无际的风景正与诗人心境相应,长期被束缚,一朝解脱,自感到无限的开朗、轻快,故触目皆成佳趣。

4、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赏析: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句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是唐朝末年的著名山水诗人,是“浪花三绝”之一(另外两位是温庭筠、韩愈)。

他的诗歌独具匠心,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更是流芳千古,具有绝佳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首先,谈谈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基本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体现了他深刻的思想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他通过对山水胜景的描绘,寄托了对人生的深情思索和对人间世事的忧患。

其次,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凝练,音韵悠扬,对诗句的搭配和运用极为精湛,将山水美通过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巧妙地结合山水画和诗歌,不仅为山水画增添了文学气息,而且为诗歌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意境。

其次,论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清新淡雅的笔墨,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细致观察。

他的山水诗主要采取景物交融的写法,即将山水与人文相结合。

在诗歌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中各种物质形态、色彩、质地、发光情况、气象变化的描写,使读者从直观的感官世界深化到具象的景象意象中。

例如《登坛灵岩寺观贾岛题窗》中的“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之美。

此外,他还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中,通过景物、季节、光影等符号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爱情、友情等伦理情感的深沉思考。

最后,总结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思想内涵。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是对山水美的赞颂,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探究。

他的山水诗所蕴含的“物我两忘”、“意在画中”、“自然至美”等思想,无疑是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传统哲学文化的一种演绎和再创造。

在他笔下的山水之美中,读者能够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命与宇宙的共通性、人生与世界的微妙联系。

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诗:堤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言简意深,蕴含着深远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情感,从而构建了一幅高远、清新、富有思想意味的宇宙画卷。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I页目录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3)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4)三、谢灵运的思想 (9)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0页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赵丽云摘要: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将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寄托在山水中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跟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后来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文化心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山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并在他们的手中继承发展并构筑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

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

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山水间透露着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这种审美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

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

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更多的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着后来的山水文化。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伴随一个朝代的衰落和一个朝代的兴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面貌、政治观念转变,为现代的人们探寻中国山水文化留下有迹可循的一页,而谢灵运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表。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钟嵘《诗品》将谢灵运诗奉为上品,认为:“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窘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1]简洁但全面的概括了谢诗的特点。

从字面上来说,谢灵运喜欢运用华丽繁复的生僻字词,这与谢灵运“寓目辄书”有很大关系。

他善于将其所见景物写入诗中,而诗句中又常常带有华丽的生僻字,譬如“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①(《晚出西射堂》)中的“巘崿”,又如“契阔北京,劬劳西郢”(《答中书》)里的“劬”,“周览倦瀛堧,况乃陵穷发”(《游赤石进帆海》)中的“瀛堧”等都是如此。

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

他将全部的心力勾画山水,他对于颜色的敏感是无人能及的,在谢诗中色彩词处处可见,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娟清涟。

”(《过始宁墅》)、“戚戚感悟叹,星星白发垂”(《游南亭》)、“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等都是。

谢灵运不仅擅于将山水诗勾勒成一幅幅山水画,他还擅于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在《赠安成》诗中,他写道:“昔在先道,垂谆烹鲜。

亦曰于豹,调和韦弦。

”运用西门豹和董安于佩戴韦和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希望谢瞻治郡不可太急也不可太缓。

而在《陇西行》中,他借用《庄子·至乐》中关于颜渊的典故,所谓“柱小倾大,绠短绝泉。

鸟之栖游,林坛是闲。

《韶》乐牢膳,岂伊攸便”以告诉人们这并不是养鸟的正确方法,同时也表达了谢灵运不宜做官,自己的本性就是应该在山水间自由自在的生活。

①本文所有谢灵运的诗歌及其解释均参考顾少柏编写的《谢灵运集校注》。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从内容上来说,谢灵运的诗歌大多体现他对道家的哲学的领悟,这种领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养生之道的探求。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斋中读书》),这两句很好的体现了谢灵运道家的思想。

达生在《庄子》中即达人生,体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消极避世思想。

又如“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表明他对养生之道的见解,只要内心感到满足,就不会违背养生之道。

但他在诗歌中常以老庄哲学来谈人生道理,不免让人觉得带有玄言的味道,以至于有学者指出他诗歌中带有“玄言的尾巴”,需要指出所的是,山水诗是从玄言诗中解放出来的,“在以玄学为主要的清谈风气影响下,谢氏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就某一玄学问题进行辩论或在诗作中夹杂玄言成分。

这些诗作采用说理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或世事的看法,形成山水景物在前玄言成分在后的固定模式。

”[2]这种模式即成为了他诗歌中“玄言的尾巴”,他的这种诗歌玄言的尾巴诚如葛晓音所说的“谢灵运山水诗在玄言诗以山水体道的观念影响下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奠定了山水诗特有的时空观念。

”[3]他将他在游山玩水中所见全都写入诗中,并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让自然山水陶冶情操,体悟先贤的精深学说并修着自己的行,最终通过诗歌中的玄言佛理表达出来,而这些“派生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言佛理’意识,就决不只是简单的‘一条玄言诗尾巴’,而是体现贯穿了他的心灵和人格。

”[4]如果说道家对谢诗的影响多是在于思想内容上,那么佛家对谢诗的影响则在于它的结构。

谢灵运对于佛学的修行主张顿悟说,即认为可在日常的修行中突然的领悟佛理。

因此他的诗歌呈现一定的定势,往往是一种“应目——会心——感神——理得”[5]的结构。

这种方式虽然使得谢诗的结构流于单一,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谢灵运所创生的这种结构模式对于中国后世诗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可以说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之一。

尽管谢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玄言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情与理、情与景的交融。

“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以大篇幅客观的写景为主,又有一条玄理的尾巴,但其中仍有着丰富多样的意绪,诸如怀人、羁旅、孤独等都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所表现,对于这些情感的排遣也往往引以玄理。

”[6]我们以《登石门最高顶》为例: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3页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

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

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

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

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

心契九秋幹,目玩三春荑。

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全诗开头分别以“晨”和“夕”概括的他一天的行踪。

早晨在拿着手杖攀登绝壁,而到了黄昏的时候却已在山中休息。

他“寓目辄书”,将其在攀登石门上的所见所闻全写如诗中,这些应目的景物有:疏峰、高馆、对岭、回溪、长林、户穴、积石等等,以及所闻的猿啼、泉响等,并用“抗”、“临”、“罗”、“拥”等动词将石门山的风景勾勒出来,并在游石门山的小路上开始体会人生哲学,所谓“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

之后开始感悟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他认为自己的品格像松干高洁坚贞,“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此二句乃用《列子·天瑞》中荣期三乐的典故,表示自己不入仕途,安分守己以终天年的思想,并反映了他齐生死、等贵贱的道家思想,以说理的方式收束全诗,“‘理’是谢灵运的哲学核心范畴”[7],并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思想,而“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二句,感叹没有相同志趣的朋友,一起来攀登山峰,超脱于世俗,一起探寻成仙之道。

这便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成分,他“努力从登临游览中寻找理趣,追求感情的寄托和矛盾的解脱,它们是作者思想的组成部分。

”[8]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经济的繁荣或者萧条,时局的安定或者混乱,并不能决定文学创作的质量,却可以影响文学创作的面貌”[9]每当社会动荡或者经济领域的萧条都会使得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异常繁荣活跃,此时的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发展。

东汉末年,天下一分为三,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

同时“随着汉代封建中央集权的衰败与瓦解,与之相适应的儒家经术也随之衰落,社会中没有了占统治地位思想的束缚,于是思想界便呈现出开放、兼容的活跃状态。

”[10]4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之频繁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比拟的,现实的无奈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思想大解放。

这一时期人们在战火中觉醒,他们不再奢求统治阶级的权利带给他们安宁的生活,此时的人们思想开放、文化兼容,但面对悲惨的现实生活,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4页人们开始思考更多的人生哲理,寻求一份精神上的寄托,人们慢慢的觉醒了,这种觉醒觉体现在六朝时期文人们的思想中不仅有对传统礼制淡化,思想上的兼容并序,也有对人生的重新探索。

然而“‘人的觉醒’必然带来‘文的觉醒’”[11]文学创作由被动走向主动。

这一时期不管是老庄学说、谈玄论道、佛教般若学说,还是隐逸风尚,它门们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自然山水。

而江左偏安为山水诗的出现提供自然物质基础。

山水诗的出现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文心雕龙·明诗》从《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到六朝时期历经百多年的玄言诗渐渐衰退,而山水正慢慢成为新的诗歌宠儿。

在谢灵运之前,很多诗人的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了山水的影子。

东晋时期就已有陶渊明开创的山水田园诗,而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的诗歌中也有山水的身影。

如“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阮籍《咏怀诗》),①“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②,“临渊挹清波,陵罔掇丹荑。

”(郭璞《游仙诗》)③等等,但这些诗歌中的山水还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直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出现,才将依附于玄言诗中的山水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山水诗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但南朝的诗人不止谢灵运一个人,为何谢灵运会成为山水诗的鼻祖呢,我想这与谢灵运的个人遭遇、思想意识、文化修养等紧密相关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谢灵运(公元385年——公元433年)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士族大地主家庭,其祖父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功绩而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门阀士族。

而谢灵运的父亲谢瑍“生①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196页②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205页③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228页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5页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①谢灵运从小便跟着祖父在始宁山居中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