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9年版 课件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9年版 课件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09年版)
专家委员会
执笔专家 贾伟平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高 鑫 葛家璞 郭晓蕙 纪立农 姬秋和 贾伟平 李 红 李 强 李延兵 柳 洁 陆菊明 栾晓军 彭永德 冉兴无 单忠艳 田浩明 王卫庆 翁建平 谢 云 杨文英 于德民 周 健 周智广 朱大龙 邹大进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酸
半透膜
Pt 电极 2e-
0.6 volts
到记录器
监测原理
?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录
? 一、背景 ?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 参考文献
动态血糖监测主要的优势
?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 和低血糖
?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
一幅图比得上千言万语 …
发现“隐匿性”低血糖
每10 秒接受1次电信号 每5 分钟将获得的平均值转换成血糖值储存起来 每天可储存288个血糖值
Ginsberg BH.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9, 1: 203-204 .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感应探头 (2)血糖记录器 (3)注针器 (4)信息提取器 (5)软件
(3)
目录
? 一、背景 ?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 参考文献
糖尿病监测及治疗技术的发展
验尿
胰岛素泵 血糖仪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
研发更准确、实时、长效的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数据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新型传感器技术
探索新型传感器材料和制作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耐用性和舒适性。
个性化血糖监测方案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血糖监测方案,提高监 测效果。
动态血糖监测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 床应用指南
目 录
• 引言 • 动态血糖监测的基本知识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实践指南 •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01
引言目的Biblioteka 背景目的为了规范和指导中国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有效地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
背景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临床对于血糖的精细 化管理需求日益迫切。动态血糖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的 血糖监测方法,能够全面、连续地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丰富的诊疗依据。然而,目前动 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适 应证掌握不准确、操作不规范、数据分析不充分等。 因此,制定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3]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2]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1]
01
03 02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的临 床应用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血糖监测方法
点时血糖 监测
3天
2~3周 GA
2~3月
CGM
HbA1C
血糖监测方法
自我血糖监测(SMBG)—— 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局限性: 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存在监测的“盲区”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局限性: 对于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
Thorsteinsson B,et al. 2006 ADA, 2098, 2099-PO.
CGM有助于分析低血糖的原因和时间分布
夜间 傍晚
25% 34% 11% 30%
上午
原因不明
43%
其他原因
21% 36%
下午
体力活动
低血糖的时间分布 症状性低血糖在日间最常见 体力活动是引起低血糖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背景及特点
特点 —— 服务临床 目的 —— 规范行为 未来 —— 继续修订 总结国内临床数据 合理应用 提高水平 不断更新
2009.07-09 —— 起草, 反复修订 2009.10.09 —— 中华糖尿病学会常委会通过 2009.10.10 —— 专家组集中讨论、修订 2009.10-12 —— 意见反馈汇总、再次修订 2009.12.12 —— 正式发布
葡萄糖 组织间液
葡萄糖氧化酶
到记录器
葡萄糖酸
Pt 电极 0.6 volts
2e-
监测原理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 录
一、背景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最全版)第一章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水平的公认指标,GA和CGM 可以反映短期血糖水平,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并于2015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近年来,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向便捷、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血糖监测的角度更加多维,监测的结果越来越准确。

尽管我国的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显著增强,但是在血糖监测的规范、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结合近年的新技术、新证据,对其进行再次修订和更新,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水平。

后续,随着临床证据的增多,还将继续对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在每一章节起始处列出了要点提示,并标注了证据级别(分为A、B、C)。

证据级别A为证据基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或Meta分析;证据级别B为证据基于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动态血糖监测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动态血糖监测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1. 糖尿病评估 2. 制定,调整,评估治疗方案 3. 糖尿病教育工具 专科 医生
治疗 目标
患者 教育
血糖监测
运 动
饮食 药物 治疗
4.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Medtronic Confidential
黎明现象
CGMS
Medtronic Confidential
的 临 床 应 用 评 估 工 具
----
治疗 目标
患者 教育
血糖监测
运 动
饮食 药物 治疗
4.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Medtronic Confidential
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
• •
进餐注射速效胰岛素 先低血糖后高血糖
Medtronic Confidential
CGMS的全面血糖信息
1. 糖尿病评估—重点关注 多日图
2. 制定,调整,评估治疗方案—重点关注 单日图 特定时间段图 3. 糖尿病教育工具—重点关注 大事件功能 4.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重点关注 多日图
探头结构
葡萄糖
葡萄糖酸
铂电极
2 e-
ISIG
=探头的输入电流
葡萄糖 + O2 H2 O 2
H2 O2 + ; O2 + 2 e 电流:ISIG
电压:VCTR
Medtronic Confidential
3层结构: 半透膜,葡萄糖氧化酶,铂电极
1.CGMS 基本原理 2.CGMS 临床应用
CGMS---糖尿病教育工具
使患者 • 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 • 增加运动的积极性 • 改变生活规律 • 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 更容易接受和使用712的高级功能 患者的高度参与,良好的控制血糖!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es mellitus 糖尿病 IDDM: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 青少年型糖尿病、免疫介导型糖尿病 NIDDM: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成年型糖尿病、迟发(继发)型糖尿病 SG:serum glucose BG: blood glucose 血糖 GLU: glucose 葡萄糖 ※ 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糖耐量损害(异常、低减) ※ IFG: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空服血糖损害(异常、受损) ※ FPG:空服血糖 ※ 2h-PG: 餐后2小时血糖
•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mmol/L时,标准差<0.42mmol/L;血糖浓度 ≥ 5.5mmol/L, 变异系数(CV)<7.5%。
SMBG的影响因素
(1) 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
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 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与实 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 浓度会略高于静脉血浆糖 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较实 验室数值低12%左右, 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 萄糖浓度与静脉血浆糖较接近。
WHO于1980年提出并于1985年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8mmol/L和/或OGTT 2小时血糖 ≥11.1mmol/L;这个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了十多年,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诊断的敏感性太低:以空腹血糖>7.8mmol/L为诊断 标准,则80-99.5%的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若以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诊断标准,则新诊断的患 者中有61-69%的空腹血糖<7.8mmol/L。 (2) 应用这个标准,多数患者在诊断前已出现多种并发 症。2型糖尿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10年实际上已有并发症, 在诊断时有29%的患者有视网膜病变,37%出现微量蛋 白尿。

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新进展

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新进展

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新进展赵丽华周媛媛张宇桑圣梅钱莉摘要综述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发展历程、临床运用、使用维护及护理进展,能有效指导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进展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CGM)在血糖监测指南中被列为血糖监测方法之一,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检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31,是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3」。

此技术临床适用于I型糖尿病、n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研究、重症及围手术期患者血糖波动监测、不同营养要素应用血糖变化监测,妊娠糖尿病生活方式血糖调整等3」。

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发展历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相结合DOI:12.19796/ki.1024-6411.2221.22.023工作单位:226001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赵丽华: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通信作者:桑圣梅本研究为江苏省南通市指令性课题(课题号:MS12018025)收稿日期:2017-05-26的3C系统、小巧的lUroU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以及最新的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等。

国外还有一款结合动态血糖监测仪(GMS)结果设计的新型闭环胰岛素泵系统3],它是一个真正的闭环反馈系统,能通过电子控制的手段,根据血糖升高或降低来调节胰岛素用量控制血糖,它的出现让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每一餐,但该系统尚未在国内审批使用。

12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最早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 System,CGMS)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在1799年得到了美国FAD的批准并开始应用于血糖参数的动态监测,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开始在国内临床和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规范血糖监测临床应用
01
通过指南的制定,规范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提高血糖监测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指导医生合理选择监测方法
02
指南提供了不同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人群,有助于医生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推动血糖监测技术发展
03
指南的制定将促进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患者提
供更加便捷、准确的监测手段。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动作用
政策法规的推动促进了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健康保
障。
THANKS。
培训教育与技能提升
医护人员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血糖监测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 统培训,确保熟练掌握相 关技能。
患者教育
通过健康讲座、宣传册等 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血 糖监测知识普及,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能力。
新技术学习与应用
关注血糖监测领域新技术 、新方法的发展动态,及 时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掌 握。
连续血糖监测技术
动态血糖监测
通过植入皮下的葡萄糖传感器实时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可持续数天至数 周不等,提供全面的血糖波动信息,有助于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
利用敷贴于皮肤表面的葡萄糖传感器和手持扫描仪进行无创连续血糖监测,操 作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小,适用于门诊和居家血糖监测。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指南推荐的血糖监测 方案,成功实现了血糖的平稳控制。
01
案例二
一位长期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遵 循指南建议的血糖监测频率和技术后, 有效减少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