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的黄桥战役
黄桥战役中的统战佳话

CHINA 华a;史海钩沉霣桥战役中的统战佳话文/李莉今年是黄桥战役胜利80周年。
1939年,陈毅、粟裕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战略,过江北上抗日。
当时,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精心策划围剿行动。
1940年6月28日至10月6 R,陈毅率领新四军先后经历保卫郭村、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克姜堰、决战黄桥五次重大战斗,历时101天,以7000兵力歼灭韩德勤所部1. 1万余人,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黄桥战役既是一场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创造性运用,留下了陈 毅三进泰州城、诗文会友拜紫石、开 明绅士募军粮、黄桥烧饼慰劳忙等可 歌可泣的统战佳话。
陈毅三进泰州城,1939年,苏北 敌后广大地区都为国民党所统治。
韩 德勤拥兵16万人,但其中驻泰州及其 附近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所 部2万人、驻海安曲塘一带江苏省税 警总团团长陈太运部4000人两部,与韩素有间隙,积怨久深,争取李、陈两 部保持中立是“孤韩”的关键。
是年8月,陈毅“一进泰州”拜访李明扬,李避而不见,派副总指挥李长江出面接待。
陈毅一方面揭露韩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真面目,一方面表达与李部加强团结、通力合作的抗日意愿,临别留下一封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写给李明扬的问候信。
李明扬被陈毅非凡气度所折服,对新四军心生好感。
同年秋,应李明扬请求,新四军帮其从300公里外的江南国民党第三战区仓库顺利运回13万发子弹。
这使李明扬大为感动,称陈毅是“可依靠的朋友”,并盛情邀约陈毅访泰。
12月初,陈毅“二进泰州”,与李明扬达成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新四军东进沿海一带抗日,李部防区让道协助新四军东进;李部在经济上援助新四军,在其防区内帮助新四军发展;韩德勤如欲吞并李部,新四军给予李部援助等。
1940年春,韩德勤奉蒋介石之命加紧拉拢“二李”,表态“摒弃前嫌、重修旧好、共同反共”。
【新四军大揭秘】新四军决战黄桥兵力之谜

【新四军大揭秘】新四军决战黄桥兵力之谜【新四军大揭秘】新四军决战黄桥兵力之谜X一、传统说法按照《粟裕战争回忆录》、《陈毅传》、《叶飞回忆录》,粟裕、陈毅的《黄桥战役总结》,都是一个说法:七千多人,其中战斗部队五千多人。
这样,五千人击败了一万五千人,消灭了一万一千人,因此,黄桥战役,作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陈毅传》记载:7月14日,陈毅电报报告军部转中共中央及重庆周恩来处:决定整顿一星期即向东挺进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当时,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由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
部队整编为三个纵队九个团。
一纵以叶飞为司令员兼政委,下辖一、四、五团;二纵以王必成为司令员,刘培善为政委,下辖二、六、九团;三纵以陶勇为司令员,刘先胜为政委,下辖三、七、八团。
新四军东进部队的主力已高度集中于苏北,陈毅长久以来念念不忘的中共中央的意图——沿江向敌后发展直到海边,有实现的条件了。
1940年7月25日,陈毅率部东进。
以七千余人一战求歼韩军主力一二万人,谈何容易!中共中央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
刘少奇一直殷切希望能在八路军和四、五支队的战略和战役的配合下“解决”韩军主力;但刘少奇后来权衡了全局的影响和远道增援的困难,乃向陈、粟提出:“目前你们的作战方针还应是独立打破重围,求得以速决为原则……在胜利后即以比较谦虚的态度言和,冲突可暂时停止。
”显然,中共中央与刘少奇的考虑是:能够增援和配合,则应“解决”即歼灭韩军主力,一举基本上解决苏北问题;在不能有效地增援和配合的情况下要独立作战,则大体上只能击破或打破重围,然后言和暂停冲突。
独立作战和歼韩主力是不可得兼的。
然而陈毅却想独立歼韩。
陈毅只希望八路军作战略配合。
必须确实保证中间势力武装严守中立,不会中途变卦背后插刀,新四军才能最大程度地集中仅有的七千余兵力专力对韩。
营溪战斗打了保一旅后新四军迅速送还人枪,在中间武装中影响很好,各保安旅、团均有人来联络。
【禁区年谱】粟裕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

【禁区年谱】粟裕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禁区年谱】粟裕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作者:李岩导语作为共和国十大将之首,粟裕在军事爱好者中间有着崇高的威望,是无数军迷心中的“军神”,很多人对他未能被评为元帅而扼腕叹息;然而对于不了解军史的人来说,粟裕又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人们对他的经历知之甚少。
粟裕去世之前,他的形象从未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随着后来对他的逐渐平反,我们才得以陆续在影视剧中看到他。
本文专为您梳理粟裕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
...[阅读原文]【禁区年谱】粟裕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腾讯文化李岩2014-06-05作为共和国十大将之首,粟裕在军事爱好者中间有着崇高的威望,是无数军迷心中的“军神”,很多人对他未能被评为元帅而扼腕叹息;然而对于不了解军史的人来说,粟裕又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人们对他的经历知之甚少。
粟裕去世之前,他的形象从未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随着后来对他的逐渐平反,我们才得以陆续在影视剧中看到他。
本文专为您梳理粟裕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
一、1984年前:粟裕形象未出现在影视剧中历史背景:1958年5月27日至7月22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内容一是整风,二是整编。
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逐渐由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纠正缺点,变成了反对教条主义的“两条军事路线斗争”。
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大将被指责“一贯反对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
粟裕被迫做了两次检查,承认了加在他身上的罪名。
会议的最终结果是,粟裕被免掉总参谋长职务,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同时中央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①影视表现:文革后,我国文艺领域开始突破样板戏的限制,很多我党我军的重要人物都出现在了这一时期的影视剧中。
而由于粟裕一直未被平反,直到他1984年去世,也没有一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他的形象。
二、《黄桥决战》(1985):以化名形式出现1984年,粟裕逝世。
官方悼词中对粟裕做了基本正面的评价。
黄桥决战

黄桥决战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粟裕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
为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陈毅、粟裕开始部署过江。
11月中旬,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请求新四军护送弹药过江北。
陈毅、粟裕借机派卢胜、陶勇率四团过江北,与梅嘉生部合编,命名为苏皖支队,同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联系。
随后,叶飞所率的江抗二路(原新四军第六团)与江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管文蔚部合编,渡江北上,向吴家桥周围发展。
至此,新四军控制了长江渡口,造成了足跨长江、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不久,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进入华中敌后,提出苏北是华中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是战略突击方向,事关共产党抗日斗争的全局。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积极反共成为国民党的主导政策。
1940年3月,江南顽固派顾祝同调动18个团的兵力,对苏南、皖南新四军形成包围之势,并勒令新四军江北部队南调。
新四军在日、伪、顽夹击下,无法在苏南、皖南同时立足。
5月5日,中央要求军部与皖南部队移至苏南,指出新四军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苏南、苏北广大敌后,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
6月下旬,苏北地方实力派进攻叶飞部,陈毅、粟裕毅然跨江北上。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与先期北渡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在江都塘头进行整编。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
部队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此时,苏北呈现出我、敌、国民党顽固派及中间派4种力量犬牙交错、相互制约的复杂局面。
粟裕坚决支持陈毅确定的“击敌、联李(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反韩(顽固派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方针,大力做好军事准备工作。
7月中旬,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指出:“对日寇,因为它装备技术比我们强,还是同它打游击战。
……对于正在准备向我们进攻的顽固派军队,因为他们除了数量多、装备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方针,集中几万人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他。
大将粟裕指挥过哪些战役

大将xx 指挥过哪些战役战役名称指挥员我方与敌方兵力对比歼敌数量黄桥战役xx7 千:1.5 万余人,歼敌1.1 万余人苏中战役粟裕3万余人:12万,歼敌53700人xx 战役xx 不详歼敌530人莱芜战役XX不详歼敌56800人孟良崮战役xx16万:约45万人歼敌32680人以上xx战役xx不详歼敌93970人济南战役xx14万:10万多人歼敌10.4 万人淮海战役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60万:80万歼敌5570人渡江战役粟裕60万人:45万人歼敌30余万人简历:1 9 1 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
1924 年3 月,进入常德二师附小学习。
1925年春,考上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
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常德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
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
1 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
1928 年1 月,参加湖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 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红十二军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
1934年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参谋长。
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
由于敌人重兵围攻、堵截,红十军团损失惨重。
1935年1月,组建红军挺进师,他任师长。
同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相继成立,粟裕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
打退敌人多次“围剿”,坚持3 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敌后。
车桥之战:战神粟裕显神威

车桥之战:战神粟裕显神威车桥战役在粟裕大将的戎马生涯中,只是大河中的一朵浪花,然而当捷报传到延安,慧眼识英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历史最终验证了这一预言。
车桥战役,消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缴获平射炮2门和大量其他军用品。
新四军的代价是牺牲54人,负伤138人。
车桥之战在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史上(1944年3月以前),被称为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24人)最多的一次。
驰骋千里搞侦察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召开第五届扩大会议。
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向与会的几位领导同志提出,发起车桥战役。
得到他们的同意后,粟裕随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
车桥位于江苏省淮安县东南(今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二华里,南北一里半。
河道上有5座桥梁,俯瞅全镇,形如车字,因而以得名。
这里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处于淮安县城、泾口、泾河、曹甸镇之间。
敌伪侵占这里后,驻扎了一个约40余人的日军小队,另有一个约500余人的伪军大队。
他们在这里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了密集的交叉火力网。
在车桥的外围,还设置了十几个坚固据点,以相拱卫。
如果拔掉这颗钉子,并相机占领淮安、宝应以东地区,就可以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巩固和扩大苏中根据地,为将来的苏中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其实,粟裕早就作了打车桥的准备,不仅分析了敌、我、顽在这里的大势,而且早在8个月前亲自搞了一次大侦察。
那是1943年6月23日,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开会,便带着几个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去时由东台县台南穿过通榆公路、串场河,经兴化地区南下到江都真武庙,再从昭关坝过扬淮公路,偷渡运河,泛舟邵伯湖,在扬州城北15余公里的黄珏桥上岸,越过扬天公路,到达目的地。
9月返回苏中时,由天长(安徽)的龙岗乘船过高邮湖北上,经金湖县的黎城过淮河,然后在平桥、泾河两据点间夜渡运河,越过封锁线,接着乘船过建湖、兴化间的水网地区,再越过通榆路回到台南地区。
黄桥之战

黄桥之战抗战初期的1937年到1938年初是公认得国共合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与日军主力持续会战,共产党的八路军则进入敌后以营团级规模的伏击战不断打击日军后方。
蒋介石也认为八路军的游击战不错,还特意在南岳衡山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请八路军将领向国民党军将领传授游击战,而白崇禧则更是大肆鼓吹游击战和持久战。
但这一时期蒋介石还顾不上向敌后派遣自己的游击部队,恐怕当时他也没这个想法,日军连续的进攻让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大会战上,所以他很大方的让八路军深入敌后,而八路军自然顺水推舟把根据地扩展到了华北大部分地区,部队也不断扩充壮大。
相对而言,新四军的情况则要复杂的多了。
这支在自己后方快被剿灭的共产党队伍要和自己平起平坐,国民党怎么看怎么不爽,一直想把他吃掉。
但共产党也深知这支队伍的重要性,一方面这些人可是共产党的精华,3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可是比长征有过之而无不及,能活下来的都是宝贝;另一方面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华中地区拥有一支万余人的队伍对势单力薄的共产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国共双方就新四军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最后的结果是在新四军列入三战区编制,驻防和作战地区由三战区统一划定,而且军长是中立身份的北伐名将――叶挺,但实际上实权则掌握在副军长、坚定的共产党中央委员――项英手里。
由于新四军组建较晚,由游击队转向正规军,部队的整编和磨合都还要一段时期,而且给养缺乏、装备落后,要补充,部队的正规作战能力也还有待提高,所以没有赶上抗战初期国民党军的撤退,也就没有机会像八路军那样全军深入敌后,独立作战了。
而当新四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作战,作战能力、部队规模和装备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已经成熟时,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国民党意识到了新四军在华中的发展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损害,因为此时已经吸取了华北教训的蒋介石在华中留下了大量的游击部队以取得这一重要战略区的部分控制权。
另一方面新四军内部对部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手段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
黄桥历史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
陈毅、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挺进苏北,在黄桥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黄桥镇地处苏北泰兴县,南扼长江天险,北接苏中平原。
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便于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切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与江南之敌的联系,对奠定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华中抗战的新局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1940年秋,陈毅奉命率领新四军北上抗日。
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命令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集中十倍于新四军的兵力,企图在苏北一举全歼陈毅部队。
新四军前线纵队司令员赵勇,率部猛攻泰州,泰州守将刘世仪和刘玉坤抵挡不住,向韩德勤求援。
韩为达到独霸江苏的目的,命令二刘死守,以借新四军之手歼灭二刘。
陈毅将军飞驰泰州,说服赵勇停止进攻,只身面会二刘,揭穿韩德勤诡计,并向守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
二刘深受感动,同意对新四军假抵抗,真让路,使新四军迅速挺进。
国民党税警司令林太远得知陈毅已到达泰州的消息,一面逼迫二刘阻击新四军,一面飞报韩德勤。
陈毅改变战略,夜袭林太远部。
林措手不及,被我军生擒。
陈毅将军以抗日大业为重,亲自为林松绑,让他带领被我军所俘的一千余人及枪支返回。
林太远感激之至,决心站到团结抗日一边。
韩德勤不甘心失败,调集兵马,重重围困陈毅部队。
陈毅将军在黄桥一带布置兵力,迎战韩德勤。
战斗打响,战士们勇猛顽强地击退敌军一次次进攻。
在陈毅将军的正确指挥下,终以七千人兵力,战胜了十万敌军的进攻,取得黄桥之战的伟大胜利。
黄桥位于苏北的南端,拊宁、沪、徐、蚌的侧背,为我开展苏北敌后抗战,积聚人民革命力量的战略要地;也为敌、伪、顽所必争。
陈毅同志高瞻远瞩,在茅山根据地时,即已经作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了当时苏北敌后的情况,草拟了通过东进,打开苏北局面,进而建立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蓝图。
当时,日寇在苏北的兵力不多,仅占领了扬州、泰兴、南通、如皋、徐州等县城,此外,尚有二十多个县城完全没有敌伪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粟裕大将的黄桥战役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进军苏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8月进驻黄桥(今江苏泰兴东)。
国民党顽固派担忧新四军壮大,妄图趁陈粟部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消灭,命在苏北的“反共专家”韩德勤(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不断制造与新四军的摩擦,并于9月进逼黄桥。
韩德勤将所属精锐倾巢出动,并在动员令中叫嚣“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去喝水!”
9月30日,韩顽军向黄桥出击,行动甚为隐秘。
新四军未及时发现,第二天才获知韩顽进攻的消息。
黄桥的防御工事十分简陋,加紧布置势必造成部队极度疲劳。
更严重的是,新四军兵力不到对方的1/4,处于绝对劣势。
但黄桥之战关系到新四军能否在苏北立足,被逼到墙角,只能打不能退。
陈毅坐镇黄桥西北5公里的严徐庄统揽全局,粟裕在黄桥前线负责战场指挥。
此战成败难料,连陈毅也没有取胜的把握。
据粟裕回忆:陈毅同志有一挑珍贵的书籍文稿,从皖南挑到茅山,又从江南挑到苏北,从来不肯丢开,可这时也从铁皮箱里拿出来埋入地下,显然是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表面上看,韩顽30000余人,新四军7000余人,兵力悬殊。
不过,粟裕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另一面,做起了第一道数学题,得出了7000余人>30000余人的结论:韩顽尽管有30000余人之多,但兵分三路进攻,兵力分散,直接投入进攻黄桥的实际只有中路韩顽第89军和独立六旅15000余人。
这样一来,新四军的压力在无形中就减轻了一半。
粟裕还看到,韩顽师出无名,冒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之大不韪,其官兵情绪低落;新四军则是正当防卫,事关生存,群情激昂,战斗精神倍增,再加上群众支持,对韩顽可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
如此,韩顽兵力优势又被抵消一半,我军胜算就大了。
下定决心后,粟裕立即进行了精心部署。
10月4日凌晨4时,韩顽第89军33师(共4个团)在黄桥东门发起猛烈进攻。
该顽军初战即投入3个团,且来势凶猛,不但突破了新四军前哨部队的防御,其一部还攻入了东门,几乎就要拿下黄桥。
千钧一发之际,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和参谋长张震东把上衣一脱,挥动马刀,带领部队硬是将韩顽赶出东门,然后架起机关枪,死死顶住,使其难越雷池一步。
战中:3000余人×1.5米≈四五公里
黄桥激战时,韩顽后续梯队也向黄桥推进,企图增援第33师。
4日16时,粟裕登上黄桥镇北门的土城观望,发现韩顽第6旅成一路纵队正向黄桥开来。
他迅速做起了第二道数学题:“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余人的队形将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
阵。
从黄桥到高桥约7.5公里,其先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2.5公里时,后尾必然已过高桥,也就是说敌人已经全部进入了新四军的设伏地区。
”
粟裕见“肉馅”已全部包进“饺子皮”,遂令叶飞立即发动进攻,速歼韩顽第6旅。
叶飞遵照粟裕指示,采取“黄鼠狼吃蛇”的战法,将该顽军截成数段,歼其大部,迫使其旅长翁达绝望自杀,打开了局面,扭转了黄桥战役的不利态势。
同日24时,王必成率第二纵队进占分界,断绝了韩顽第33师退路,并与陶勇的第三纵队前后夹攻,迅速全歼该师,还活捉了其师长孙启人。
接着,王必成部与陶勇部兵锋北指,与叶飞部合力围攻韩顽第89军军部。
韩顽见势不妙,渡河逃窜,连军长李守维也在混乱中落水淹死。
至6日晨,进攻黄桥的主力韩顽第89军军部被彻底歼灭。
为痛打落水狗,粟裕下令乘胜追击,进占海安和东台等地。
战后:5天100公里<1天90公里
黄桥一役,新四军以不到1000人的代价,歼韩顽1.1万余人,其第89军中将军长李守维、独立第6旅中将旅长翁达和团长数人毙命,第33师师长孙启人、第99旅旅长苗瑞林、第117师参谋长等师、旅、团级军官10余名及下级军官600名被俘。
国民党军遭到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失败,蒋介石哀叹:“诚吾人之奇耻大辱。
”
黄桥决战胜利后,陈毅满心喜悦地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粟裕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清醒地看到了部队在这次战役中暴露的不足。
10月10日,他在战役总结大会上做起了第三道数学题:“过去一天一夜走90公里还打仗,而我们从黄桥到东台近100公里路追了5天……”也就是说,新四军克服疲劳、连续作战的能力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战前,沉着冷静,在不利条件下看到有利因素;战中,精确计算,正确指挥部队运动歼敌;战后,保持清醒,在光辉胜利中细察缺点不足。
这就是常胜将军粟裕的非凡之处。
(作者为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部副部长)
启示《孙子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
”在装备落后、敌我数量极其悬殊的黄桥战役中,我军取得完胜,“会算”是关键“秘诀”之一。
过去的战场要求会算,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多维空间并存,多种元素交织,不会算更没有胜算。
这一经典战例告诉我们,“会算”不仅是各级指挥员的基本功,更是指挥部队打胜仗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