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资料

合集下载

“战神”粟裕,解放战争的四大突出贡献

“战神”粟裕,解放战争的四大突出贡献

“战神”粟裕,解放战争的四大突出贡献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粟裕功勋卓著。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他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战略筹谋和战役指挥上,做出过四次决定性的贡献。

第一大突出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苏中战役(后称苏中七战七捷)当时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39周岁。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6月27日,粟裕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发起苏中战役。

7月1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华中野战军的电报,批准进行苏中战役,将全面内战爆发以来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主要战场进行较大规模初战的重大任务,交给了粟裕。

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华中野战军,“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山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再进行战役。

这说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了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以“能不能在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侦察的使命。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进行了苏中战役,连续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进行解放战争初战的战略任务。

苏中七战七捷,对解放战争胜利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是:使毛泽东、中央军委主要依据这一战略初战创造的“在解放区连续运动歼敌”的成功经验,确定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应实行“内线(即凭借解放区)作战、运动歼敌”的战略方针。

这一战略方针,政治上有利(说明处于防御地位),军事上必胜(依靠解放区人民支持)。

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亲笔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首长,推广这一“凭借解放区作战”、“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并“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苏中七战七捷堪称为解放战争初期奠定人民解放军战略方针之战,也可以称为定战法之战。

第二大突出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是粟裕提议发起,由陈毅、粟裕共同指挥的,当时粟裕40周岁。

粟裕大将

粟裕大将

• 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兼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 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 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在粟裕的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并 且“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 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1949年,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49年,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 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一。
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王希先发表文章《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说:“粟裕是杰 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 《粟裕大将》、《七战七捷》、《英雄孟良崮》、《豫东之战》、 《济南战役》(系列电视剧《苏中保卫战》《华东野战军》、《野战 师》《大决战(淮海战役)》、《开国大典》、《大进军(大战宁沪 杭)》
• 纪录片 《粟裕大将》、《百战经典名将与名战之常胜将军粟裕》、 《中国记忆 —— 大将粟裕》、《生死对决 —— 淮海战役全纪录》、 《百战经典雄师劲旅之坐断东南》、《新四军》
《实战经验录》 《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 《粟裕战争回忆录》 《千万里转战》 《粟裕军事文集》 《粟裕论苏中抗战》 《粟裕文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粟裕纪念馆
湖南省会同县粟裕纪念馆
.1946年2月,粟裕在组织大兵团作战中,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 “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发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粟裕指挥正确, 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粟裕

粟裕

我心中的名将--粟裕(电器1131班张新磊4112117)粟裕的简介: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

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

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

中文名:粟裕别名:粟多珍、粟志裕国籍:中国民族:侗族出生地:湖南会同出生日期:1907年8月10日逝世日期:1984年2月5日职业: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1926年1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闽浙军区司令员1948年,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1949年1月,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指挥的主要战役五大战争奇迹(一)现代战争中的大兵团作战以战养战的奇迹(二)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三)孤军深入的歼灭战豫东之战(四)60万对80万的围歼战淮海战役(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战上海战役淮海战役中的粟裕:解放战争国民党军全面进攻阶段,用于华东战场的兵力为25个整编师68个旅,占其进攻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在其重点进攻时,用于山东战场的兵力为60个旅,占其重点进攻总兵力的64%。

解放战争头半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22次。

歼敌2万人以上者3次,粟裕指挥了2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1次,为粟裕所指挥。

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42次。

歼敌2万人以上者11次,粟裕指挥了6次。

歼敌3万人以上者8次,粟裕指挥了4次。

解放战争开始到渡江战役前,不算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我军进行较大战役103次。

歼敌2万人以上者35次,粟裕指挥了10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20次,粟裕指挥了8次。

作为华东战场的统帅,对战役指挥负主要责任的军事首长,粟裕指挥的战役大部分都有创记录水平,并对战区作战以至整个战争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粟裕大将

粟裕大将

英灵永存
粟裕将军也曾写诗描述 他的一生 抒怀 遣怀 半世生涯戎马间, 一 时晴时雨正清明,万 沙 里送君伴君行。 宽 生系得几危安。 慰似见忠魂笑,遣怀珍 场百战谈笑过, 际遇数 松苍敢 惜战友情。 唯思跃 番历辛艰。 马挥鞭日,但忆疆场捷 向云争立, 草劲何惧疾 生死沉浮寻 报频。 东南此刻花 风寒。 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 常事, 乐将宏愿付青山。 粟裕夫人赋诗纪念
五大战争奇迹
(一) 现代战争中大兵团作战以战养战的奇迹
(二) 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 (三)孤军深入的歼灭战豫东之战 (四)60万对80万的围歼战淮海战役 (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战上海战役
相关影视作品:
对其军事才能的评价
人民对粟裕的评价:
粟裕智如张良(直接与国民党军决战于长江以北);才如韩信(孟良崮 之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义如关羽(两辞司令,一让元帅,死后 与先死的官兵同葬)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苏中民谣
主要成就:
1926年11月,中国共产主义 青年团 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月,闽浙军区司令员 1948年,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 1949年1月,第三野战军副司 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卓越的军事才能
指挥员 战役名称 粟裕 黄桥战役 粟裕 苏中战役 粟裕 鲁南战役 粟裕 莱芜战役 粟裕 孟良崮战 粟裕 豫东战役 粟裕 济南战役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 渡江战役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 我方与敌方兵力对比 7千:1.5万 三万余人:12万 13万:约16万 19万:约24万 16万:约45万 20万:约25万 14万:27万 60万:80万 60万:45万 歼敌数量 1.1万 53700人 53530人 56800人 32680人 10万 10.4万 55万人 30万

跃马苏中定乾坤

跃马苏中定乾坤

跃马苏中定乾坤作者:仇俊琴来源:《世纪风采》2017年第10期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

自1927年投身国民革命起,历经战火洗礼与革命熔铸,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

他所指挥的孟良崮、淮海等战役成为我军的经典战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1940年7月,粟裕随陈毅一道渡江北上,一步一步走进东台三仓。

作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三仓是粟裕领导苏中军民抗战的常驻地。

他指挥若定,战功彪炳;身居高位,心系百姓。

他以自己的言行风范在人民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然丰碑。

黄桥决战进苏北1939年2月,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传达党中央指示,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为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陈毅、粟裕开始部署过江。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与先期北渡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建立起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

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制造的军事摩擦。

1940年10月3日,韩德勤组织3万多兵力攻击黄桥,妄图将立足未稳的新四军驱逐出苏北。

新四军当时仅有3个纵队,约7000余人,其中战斗部队只有5000余人,加之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等中间势力尚有2万多兵力,一旦战事不利,随时会助韩夹击,形势极其严峻。

陈毅、粟裕决定“独立决战,迅速歼灭韩主力,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战役伊始,粟裕抽调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仅留四分之一兵力固守黄桥。

3日下午至4日下午,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猛攻黄桥东门。

新四军第三纵队连续七次击退韩德勤军冲锋,并将韩德勤军反击出阵地。

在及时赶到的江南新四军第四团三营的援助下,三纵指战员转守为攻,顽军狼狈溃退。

黄桥东门鏖战之时,韩德勤军独立第六旅3000余人以一字长蛇阵向黄桥前进。

该旅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

陈毅、粟裕把这支反共劲旅作为首歼对象。

中央军委常委粟裕的1976年

中央军委常委粟裕的1976年

中央军委常委粟裕的1976年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12期不寻常的调研:去华东“打招呼”1975年2月,粟裕担任了中央军委常委的职务。

为便于参加军委领导活动,粟裕多数时间住在西山军委领导人住所。

这样,我(粟裕秘书朱楹)每天往来于西山和办公室(办公室此时设在军事科学院)之间,距离比较近。

我与粟裕朝夕相处,双方之间沟通无间。

他外出遇到什么兴奋和高兴的事,回来都要给我说说。

我不在他身边,他就电话告诉我。

1975年春夏,我跟随粟裕去华东调查研究,这是一次不寻常的调研。

当时,“四人帮”妄图插手军队,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委派粟裕赴华东地区实地观察了解“四人帮”插手部队和地方的动向,给一些老同志打打招呼。

我们从4月至6月先后到了安徽、江苏、上海,考察了部队,接见了军队和地方的不少领导干部。

我们到安徽合肥时,正值安徽省委召开地委以上的领导干部会。

粟裕便请来这些领导同志开了个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军队的反映和意见。

当时,“四人帮”利用周恩来总理生病的机会,搞了一个“民兵指挥部”,与人民武装部争夺对民兵的指挥权,阴谋搞第二武装。

在座谈会上,有人问对“民兵指挥部”应如何对待。

粟裕回答说:“50年代我当总长时,亲耳听到毛主席说:‘鉴于苏联贝利亚事件的教训,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军队系统。

’现在既有人民武装部,又搞民兵指挥部,值得研究。

”他这样一说,与会的干部立即领悟到了“四人帮”搞“民兵指挥部”有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央军委对“四人帮”篡夺军权的阴谋有高度警惕,于是,与会干部心中有了底。

粟裕的这些话,在苏北一些场合也说过,同样起到了“打招呼”的作用。

同时,他还向一些老同志个别交代,要他们对“四人帮”提高警惕。

在那个年代,“四人帮”的爪牙到处都有,向“四人帮”卖身投靠的人也有的是。

我为粟裕的这些言行捏了一把汗。

幸亏他当时巧妙地用毛泽东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四人帮”一时还奈何不了他。

到达上海后,我们顿时感觉到了空气的紧张。

共和国开国第一将-粟裕大将

共和国开国第一将-粟裕大将

共和国开国第一将:粟裕大将导视:他是一位共和国传奇名将,从湘西大山中的尚武少年,到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军旅生涯?这位驰骋疆场的战略家,又曾经历过怎样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本期《军事纪实》正在播出三集文献纪录片《粟裕大将》,讲述战神粟裕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

粟裕大将(上)(录音)粟裕:主席也说过,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

这是35盘从未被公开的录音带,里面记录的是一位共和国将军的晚年回忆。

在这些录音带里,他讲述了许多出生入死的危机时刻,和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并由此阐述了对未来战争的深入思考。

2006年春天,将军的家属首次将这些珍藏的录音带公开,使我们有机会更加了解这位将军的内心世界,和他波澜壮阔的戎马征战的传奇一生。

他就是共和国大将粟裕。

侗歌声声高亢优雅,饱含着湘西5000年的历史沧桑,闪烁着多民族人文精神的辉煌。

公元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湘西会同县芙蓉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殷实的侗族之家。

粟裕10岁的那一年,全家迁居于会同县城,父亲对聪明伶俐的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让他管理家庭账目,承继家业。

然而,少年粟裕,更渴望仗剑天涯,除暴安良,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

当时远在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每年都要到会同县选拔两名学生,粟裕初试被录取了。

母亲看着录取通知书,迟疑地说,现在外面不太平啊。

1924年1月,17岁的粟裕瞒着父母一口气走了100多里山路,来到洪江码头。

这时他才发现,身上连买一张船票的钱都不够,粟裕只好向家人求援,措词坚决,如果家里不同意,讨米也要去求学。

深深地爱着儿子的父亲妥协了,他把粟裕叫回家,为他凑了几十块银洋,还特地办了酒席,请来亲戚朋友为儿子壮行。

那天晚上,父亲哭了,他们父子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看似平常的送行,却把儿子的一生送进了枪林弹雨的战场,也成了父子生死诀别的离伤。

赞颂粟裕大将军的诗歌

赞颂粟裕大将军的诗歌

赞颂粟裕大将军的诗歌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江城子
百战将军为国酬,
出奇谋,运筹周。

文韬武略,虎帐尽貔貅。

驰骋纵横无敌手。

倭丧胆,匪皆囚。

血雨腥风战未休,
亮吴钩,毙群酋。

子养齐辰,更解帝王忧。

三立奇功垂万世,
家国靖,凯歌讴。

七绝
将军征战善奇谋,
砥柱东南旷志酬。

两让清名传四海,
三呈斗胆锁金瓯。

七律
将军先遣出江南,
首战韦岗敌胆寒。

黄桥妙算驱韩匪,水网周旋日旅残。

剑指车桥诛暴寇,戈横天目斩凶顽。

高邮落日声威震。

荡尽倭奴奏凯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28日,将军的二子粟寒生带着骨灰来到谭家桥百年潮》杂志1997年第2期曾发表过萧克同志的一篇文章,回忆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斗争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提到,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一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高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

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军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

会后,粟裕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年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曾蒙冤。

风起于青萍之末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工作。

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军委扩大会议的内容和议程。

4月29日,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召集了有中央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

传达了中央军委确定的扩大会议议程。

奇怿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

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赫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关系”问题也列入其中。

总参与国防部之间存在矛盾,情况比较复杂。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因病于1950年初即由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代理,1951年10月又增调粟裕出任副总参谋长。

由于从建国初一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

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

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

过去一向按毛泽东提出的要求每半月报告一次粟裕,自然也必须照聂总长的意见办理。

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夏提出了批评。

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

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做了书面检讨。

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做了批示,表示“检讨很好”,而且把粟裕和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机对聂荣臻作了批评。

他还特地把这个批示交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传阅,这就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彭德怀从朝鲜战场下来以后,周恩来即提名彭接替他主持军委工作,1952年7月得到政治局会议的批准。

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

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日常助手。

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不难看出,彭德怀对粟裕这个总参谋长也是信不过的。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加上他们之间对末来战争的认识和战争准备上看法的某些不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两人之间引起种种矛盾。

粟裕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

对此,彭德怀认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爆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

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爆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爆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阻,将会失去战机。

成立国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但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反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

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的规定。

于是,总参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和总参本身下发的命令、文电,就常因署名问题而受到指责。

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今后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

1955年3月16日,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

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

1957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

粟裕从借鉴苏军经验的角度,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提出,请对方提出一份苏军“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以便参考。

这件极其正常的事,却被军委领导认为粟裕是“告洋状”。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些隔阂与意见分歧,性情比较暴躁的彭德怀往往对粟裕出言不逊。

甚至当粟裕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都会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在工作中很难得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他对军队建设和日常工作提出许多重要建议和意见,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批复,这不免要影响到总参工作的正常运行,包括他主持下拟定的全军的作战计划,竟也长时间得不到批复。

而越是这样,粟裕就越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1958年5月参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时,他还当面向毛泽东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毛泽东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

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的毛泽东也已经不再信任他了。

黑白颠倒有口难辩1958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举行第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者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和军队的中央委员。

彭德怀在会上宣布,这次扩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风、整编两大问题,要采取大鸣放、大争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令粟裕深感意外的是,一天之后,即5月26日,当他接到通知赶去中南海居仁堂参加有军委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时,发现会议竟是冲着他来的。

与会者就粟裕在所谓“总参和国防部关系”上的“错误”进行了批判。

批判中给粟裕扣的帽子有“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

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还向总参二级部的领导作了专门的传达,明显地是为在军委扩大会上批判粟裕定调子。

军委扩大会议于5月27日正式召开,萧克在这次会议上被点了名。

28日,粟裕就被迫在有50多人参加的军委扩大会第二次小型会议上作检讨。

但这时会议的气氛还比较缓和。

对此,毛泽东不很满意。

他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高,因此要求元帅们和与会者以整风的精神大鸣大放,通过会议与大小字报相结合的办法,一周之内使空气紧张起来。

30日,当召开第三次小型会议时,黄克诚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把火线扯开,挑起战来,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指示。

于是,会议的温度迅速上扬,总参二级部的一位部长在这一天直接点出了“彭总与粟裕总长之间有隔阂,将帅不和”这个问题。

主持会议的彭德怀当即表态赞同扯开这个问题。

6月1日,针对有人担心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搞到大会上去影响不好,彭德怀在主席团会议上再度表明自己态度说:“我不能同意XXX的态度,说是会议有师级干部参加,我和粟裕的问题在军委小会谈即可,不要在大会上搞,怕传出去不好。

有什么不好?这是软弱!”因此,对粟裕的批判迅速扩展到大会上去了。

会议的组织者不仅向各组介绍粟裕的所谓“问题”,而且开始组织和动员一些领导干部对粟裕进行“揭发”批判。

对于扩大会的斗争形势,毛泽东看来还是不太满意。

6月9日,黄克诚传达毛泽东的指示说,主席对我们的会议决心很大,强调开不好,大家就不要走。

因此,会议还要扩大范围,每个师的党委书记都要来。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军委扩大会议迅速从300多人猛增到1400多人。

毛泽东也几次到会或在中南海召集会议参加者进行座谈,把军内出现的所谓教条主义问题,上升到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高度,同时激烈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不得不一次次地在大会小会做检讨。

但依照粟裕的性格,他每次几乎总是要对一些原则问题、重大事实做必要的说明。

结果每次检讨,招来的都是更严厉的批判。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

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NextPage]关于“一贯反领导”和向党“要权”。

粟裕申辩说,所谓他曾经支持饶漱石反对陈毅的说法是不实的。

“1943年饶漱石在淮南黄花塘赶走陈毅同志,当时我在一师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不仅我,别的师的干部也根本不知道。

事实上饶的这种阴谋,他是不敢向下讲明的。

”他并且说明,他不仅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也从不争权力。

他举例说,1945年中央曾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

他认为张是党内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的张就是司令员,他是副司令员,因此华中军区司令员也应该由张担任才好。

因此,他压下了中央的这个任命,向中共提出了建议,中央因此修改了任命。

1947年军委要他带王必成纵队到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士榘、唐亮的部队汇合,统一指挥这六个在外线的纵队,他当即复电军委,强调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自指挥。

1948年他到西柏坡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当时明确主张派陈毅到中原去,把华野交给他负责。

他当即表态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

在毛泽东强调陈毅必须到中原去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华野司令员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

关于“告洋状”。

当时他和苏军总长的会面完全是事先安排的,会见总共只有20分钟,加上翻译,两个人每人顶多只能讲五分钟话。

粟裕解释说,当时提出请对方提供一份苏军“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是鉴于军委责成总参起草的国防部及总参职责条例五易其稿通不过,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告洋状’,当时的动机,还是想参考一下苏军的经验,来草拟我们已经写过五次还没有定稿的工作职责条例”。

但是,粟裕越解释,会场上的火药味就越浓。

当他说明自己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和主动不就华中军区司令员一职时,彭德怀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一位军委领导甚至由他的几句检讨引申出一顶大得吓人的政治帽子,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浓烈的火药味,使每一个挨批判的人都不能不违心地进行检讨。

粟裕看得很清楚,坚持解释下去,自己的问题必然被归入敌我矛盾。

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粟裕不得不在第二次大会检讨时,把会议强加给他的罪名一一承认了下来。

军委扩大会开始后,毛泽东曾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

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

毛点头赞同。

此后毛又讲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

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因此,陈毅在听了7月14日粟裕的第二次大会检讨之后,主动走上前去握着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