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出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领悟诗歌情境。
2、领会诗歌主旨,理解借古伤己的抒情方式,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及技巧。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品读鉴赏、点拨研讨法。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水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及作者:《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五首,课文选的是第三首,这首诗与《秋兴八首》(其一)都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也就是杜甫漂泊西南的第七年,是杜甫在离开夔州东下,途经湖北秭归昭君的故乡昭君村时所作的。
二、昭君故事说起王昭君,同学都知道她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四大美女美到什么程度呢?传说她们的美貌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西施浣纱时容貌倒映在水中,让鱼儿忘记了游水,沉到河底;貂蝉拜月时,月亮比不过她的美貌,赶紧躲进云里;杨玉环不是貌美如花,而是美得让花自愧不如;昭君飞的美貌和琴声,让大雁忘记了飞翔,跌落地下。
昭君出塞的故事众所周知,范晔在《后汉书》中完整地记载了这段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地重温一下这段往事。
同学们先一起来齐读一下这段文字。
(多媒体展示资料)昭君,名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高中语文_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语⽂_咏怀古迹五⾸(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咏怀古迹五⾸(其三)》教学设计⼀、课堂导⼊西汉元帝时,在湖北秭归的⼀个⼩⼭村⾥,出落了⼀个聪慧美丽的⼥⼦。
如此花容⽉貌,于是就参加选秀⼥⼊宫了。
因为长得太美了,遭⼈嫉妒。
她⼜⽣性清⾼孤傲,不愿贿赂画师,于是被冷落深宫多年,不得见圣上真容。
后来胡⼈单于来汉请求和亲,公主们都不愿去那蛮荒之地。
此时,她已对宫中⽣活⼼灰意冷,便毅然决然地代替公主出嫁。
在前往胡地的途中,她因感念去国离乡之愁思,奏琵琶怨曲。
天上南归的⼤雁听到如此凄哀的琴声,⼜看到如此貌美的⼥⼦,忘记扇动翅膀,纷纷掉落在沙地上。
于是,这位⼥⼦便有了“落雁”的美称。
这位⼥⼦就是——王昭君。
历代⽂⼈墨客都写过昭君出塞、⾝死异国的故事,但只有杜甫的《咏怀古迹》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起⾛进这⾸诗,来⼀探究竟。
⼆、预习检测学习诗歌,⾸先要做到“知⼈论世”。
上节课让⼤家做了预习,现在来检测⼀下。
杜甫,字⼦美,⾃号少陵野⽼,世称杜⼯部、杜拾遗。
杜甫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诗史”。
杜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传世作品主要有《杜⼯部集》。
三、初步感知⽂有⽂眼,诗有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怨恨情感基调?——幽怨平缓四、重点品读1.“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本诗是写昭君,但却以“群⼭万壑赴荆门”开篇,这样安排的⽬的是什么?以“群⼭万壑”如此雄壮的景物描写开篇,引出后⼀句⽣长昭君的村落,如此钟灵毓秀之地孕育的肯定不是⼀个平凡的⼥⼦。
借⾼⼭⼤川的的雄伟⽓象来侧⾯烘托昭君的形象。
作者在此是从咏江⼭之奇绝引出咏佳⼈之奇美。
2.“群⼭万壑赴荆门”,其中⼀个“赴”字⽤的尤为传神,请赏析。
⽤拟⼈的⼿法,把迤逦不绝的千⼭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有变幻之姿突出了三峡⼭势的雄奇⽣动。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话合作与点拨法【教学用具】黑板、黑板刷、粉笔、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2分钟)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埋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诗题)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1、知识回顾,简介作者:(3分钟)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读书漫游(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四十八至五十八岁)2、写作背景同学们在看写作背景时着重关注老师用蓝色字体标注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在我们接下来分析诗歌时会用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1、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准备:1、搜集杜甫和王昭君的相关资料。
本节课将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处理统一于怀古诗这一大单元的教学中,试图让学生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但在操作的过程也存在着先入为主,强行接入的毛病,有待下一次教学进一步改进。
六、教师情况
省份
江苏省
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正德中学
姓名
潘金山
职称
中学一级
电话
电子邮箱
Pjs0123@
王昭君造型视频:/show/dsqR_jUDjYcbShHk.html
出生地图片:/i?word=%CD%F5%D5%D1%BE%FD+%B3%F692&cl=2&lm=-1&ie=gbk&fm=hao123#pn=15
学生思考、归纳怀古c59eef8c7b48f.html?from=rec&pos=0&weight=14&lastweight=7&count=5
(二)走近作者
/writer/8498.html
(三)走出课堂
欣赏视频:千秋诗圣写观后感
/programs/view/x_QKS_G0rj8/
/programs/view/wxtDn59Dac0/
六、教学反思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就应像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运用搜索,决胜千里,又像一个深沉的智者,思接千古,情载万物,万化万类,皆为我用,从而实现大语文教学的理想。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学校: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正德中学
姓名:潘金山
二○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3、课时:共1课时
4、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30页
重点指出: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三)走近文本
通讯地址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正德中学
223600
自我介绍:
男,36岁,199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教以来,在工作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大力进入课堂改革,多次在县市评优课中获奖,多次获“优秀班主任”、“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决心走科研兴教之路,立志做学者型教师。
(2)搜索杜甫的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1、赏析诗句,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2、归纳诗歌主旨,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会阅读和分析诗句的方法,理解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文本分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选自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一首。
3、分析王昭君不幸命运的根源。
君王不赏怀美不遇天涯漂泊思念故国
4、体会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一图景描绘的深层意蕴。
5、体会“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联系怀古诗的特点,结合诗句和诗人的人生遭遇小组讨论分析:诗人咏古迹抒何怀?运用何艺术手法?
借鉴视频:/first/2011-11/25/content_10403673.htm
王昭君墓图片:/i?ct=5033=%CD%F5%D5%D1%BE%m=-1&st=&pn=0&rn=1&di=69934719165&ln=1771&fr=&fm=hao123&fmq=1332243590531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69934719165&objURLhttp%3A%2F%%2F20100625%2F3723288_211316007506_2.jpg&fromURLhttp%3A%2F%%2Fshow%2F1%2F62%2Fc3a061c6ed9b08f4.html&W1024&H768&T7618&S254&TPjpg
1、出示范读/u11/v_Mzg0OTkzNzk.html
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结合诗句让学生介绍文本中历史人物王昭君的命运遭遇。
教师归纳:参考/view/3083.htm
出示王昭君图片:/i?ct=5033=%CD%F5%D5%D1%BE%FD%CD%BC%C6%AC&in=13064&cl=2&lm=-1&st=&pn=0&rn=1&di=81232101945&ln=1998&fr=&fm=&fmq=1332234563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81232101945&objURLhttp%3A%2F%%2F50%2F44%2F01300000302413122839443669557.jpg&fromURLhttp%3A%2F%%2Fs%2F%25E5%25BC%2580%25E8%25A3%2586%25E8%25A3%25A4%2Fxgtupian%2F1%2F4&W368&H712&T8262&S236&TPjpg
2、整理怀古诗的基本特征
3、根据文本和学生实情,制作课件。
四、教学方法:
根根据课标精神和本课的课型特点,针对高二年级的学习背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时,以朗读作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分析,在分析在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疑激趣
感人心者,莫关乎情,此情者有爱情,友情,天伦之情等,而怀古之情却常是古代文人特别是落拓文人先发之声,历史陈迹,沧海桑田,莫不在他们的心里投下感怀的影子,他们又他怀哪些古迹?抒发哪些胸怀呢?先来听一下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解说:
视频:莫砺锋《诗歌唐朝》之四(进行剪辑)
/video/2008-06/12/content_8351665.htm
(三)走近自己
1、讨论:昭君在汉宫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请辩证分析昭君出嫁的人生价值和历史意义。
学生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分析“明妃不赏”到底是谁的错?结合李白的“生乏黄金枉图画”(《王昭君二首》/poemzh/f1833/20443.html)和王安石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shici/m/mingfeiquershou196229.htm)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