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一程山水一程心,半醉景色半醉情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山水》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山水》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山水》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家和万事兴》中的第一课《山水》。

此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和描绘山水,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研究汉字:“山”、“水”;2.认识和描绘“山水”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言语中正确地描写出所观察到的景色;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劳动、集体的情感和态度;2.通过赏识自然山水,鼓励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和爱美之心。

三、教学重点1.研究汉字:“山”、“水”;2.认识和描绘“山水”。

四、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在观察和真实的情境中客观地回忆、描写事物的形、色、声、光、影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图片法: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先感性认知“山水”,加深学生的记忆和醒目的效应;2.模拟法:教师模拟出现场的自然山水,并帮助学生感受山水的美,引导孩子描摹所见所感;3.讲解法:通过语言文字条理清晰,巧妙运用形象生动的术语,使学生对山水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教师放一张自然山水的图片,问学生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学生自己查字典找汉字(8分钟)教师先领读汉字:“山”、“水”,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并把字的解释找出来。

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拼音教学,帮助学生们正确识读这两个词语。

3.研究《山水》(12分钟)教师放《山水》视频,视频中的内容包括声音和画面,学生通过听观赏的方式研究《山水》。

4.书写汉字(10分钟)学生们通过在练本上练写“山”、“水”,同时教师巡视并点评。

5.通过图片、课本,了解《山水》(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课本中的描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山水》。

6.分享描绘《山水》的想法(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围绕《山水》的描绘展开自由讨论,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山水,并表达出来,并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讨论。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教学设计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及古文文学常识,对于诗词的情感把握有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掌握词的内容,领会词中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长相思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常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以此来感叹世事的变迁。

那么这句诗是谁写的呢?(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认识他,学习他的《长相思》。

二、初步感知,理解词意。

1、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清代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他是清代最有才气也是最有特色的词人,善骑射,好读书。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类似南唐后主的词,可惜他只活了31岁。

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仍保持满族传统。

3、释题。

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以此命名。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4、听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点字词。

(畔、聒)5、让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6、让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请学生翻译。

明确: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ɡuō碎:搅碎。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 一段山路,一段水路,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帐幕里还亮着灯。

一阵风,一阵雪,风雪声吵闹得使我思乡的心儿连梦都做不成,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7、再次齐读课文一遍。

三、品读语言、领悟诗歌情感。

1、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上片词人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浓缩为哪两个字?山、水②、词中重复使用“一程”,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③、赏析“夜深千帐灯”。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_教案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_教案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教学目标】1.能够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朗读《长相思》,进而感受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诵读,想象,质疑去感受词作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扈从在外,思念家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文章浅显,各个层次学生都容易接受。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想象,质疑去感受词作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扈从在外,思念家乡的心情。

【教学难点】由眼前漫漫征途,风雪凄迷的意境移情想象到家乡二月春意萌动,温馨和谐的画面,从强烈的反差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倦于漂泊,思念故园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活动1给提示,猜作者情景导入:1.《康熙王朝》一部经典的历史大剧,塑造了一位伟大的君王,一位君王缔造了一个盛大的帝国,一个帝国孕育了一个非凡的才子。

那么这个才子是谁?2.根据提示猜作者的活动他是清词三大家的老大;他风流倜傥,文武双全,是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至今有很多人记得他的经典之作“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他的父亲是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

对,他就是纳兰性德,字容若,也叫纳兰容若。

3.简介导入他是高贵的,天生富贵却向往江湖。

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他是多情的,天生情感丰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在他的词里几乎找不到欢乐的句子。

今天我们将有幸通过《长相思》这首词走进这位旷世奇才孤独而深邃的心灵深处。

活动2一读长相思,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2.请学生示范读,老师评价。

注意“更”字读音为gēng,注意“聒”的读音为“guō”耳边有舌意为喧闹、喧扰(幻灯展示)榆关:山海关(补充写作背景)3.学生齐读,老师评价。

活动3二读长相思,读准节奏同学们,古人读书讲究停腔落板,抑扬顿挫,常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韵律之美。

接下来让我们仿效古人再读长相思。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评2.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评价,老师了解节奏停顿的规律(根据意思的完整性和句子的成分停顿)(幻灯展示作品的停顿节奏)3.学生齐读,老师评价。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2)学生试着读全词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

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课时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第一课时:掌握山水田园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2.通过欣赏、探究、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情感目标]1.体会诗人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怀。

2.继续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景、情如何过渡与融合。

三、教学步骤1.诗歌美读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中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诗中品画(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诗中意境。

3.画中品诗(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今天我们继续唐代诗歌欣赏之旅,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

(略)在这些山水田园诗人的笔下,那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浸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这就是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答)因此,我们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的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便是我们解读山水田园诗的一把万能的钥匙。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如何运用这把披情入景的万能钥匙去解读山水田园诗。

(展示课题: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

)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这首诗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知道它的作者吗?――孟浩然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另一首山水田园诗――《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诗歌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中那形象、生动而立体的语言,感受它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切景语皆情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山居秋暝》《长亭送别》《我的空中楼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

3.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掌握景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合理处理大量阅读素材的详略关系。

2.学生从传统阅读方式向群文阅读方式的转换。

3.所选材料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主线的贯穿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2.选文《天净沙·秋思》《山居秋暝》《长亭送别》《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方法】1.个人泛读2.小组探究3.老师点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段诗句切入,让学生明确“悲”“喜”两种情感是通过写景来体现的,再通过汪国真的诗句“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引出课题“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

二、了解“景语”和“情语”,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三、阅读教学1.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明确】从景语(意象)、意境、情语(情感)、景语的作用几方面入手。

(1)景语(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2)意境:冷落暗淡、清新幽静、秋风萧瑟、苍凉凄苦、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3)情语(情感):断肠人羁旅行愁凄凉悲苦孤苦惆怅【结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4)景语作用:点明时间:秋天黄昏交代地点:天涯主要事件:游子秋思环境特点:萧条凄凉抒发情感:断肠孤单、羁旅行愁、凄凉悲苦、孤苦惆怅2.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明确】从景语(意象)、意境、情语(情感)、景语的作用几方面入手。

《一杯新词酒一杯》教学设计

《一杯新词酒一杯》教学设计

《一杯新词酒一杯》教学设计学习内容:《长相思山一程》《长相思汴水流》《望江南梳洗罢》《苏幕遮碧云天》四首词学习目标:理解并熟读四首词,背诵《长相思山一程》,感受思念这一主题情感。

学习重点:《长相思山一程》美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长相思山一程》1、检查读:提醒多音字“更”,生字“聒”读准确。

齐读2、读出节奏3、结合注释说说大意,提出问题。

4、读故事,划出词意,解决问题。

6、读出什么画面?读出什么样的情感?7、美读:在这里,没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里只有——山一程,水一程在这里,没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里只有——身向榆关那畔行,在这里,没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里只有——夜深千帐灯。

在这里,没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只有——风一更,雪一更,在这里,没有“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里只有——聒碎乡心梦不成,这一切的美好都被这无情的风雪化作碎梦,哪里有故乡的影子?这里只有相思之长……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8、拓展升华读:师:纳兰性德长年身在他乡,饱受思乡之苦、离别之愁。

在他写的一首词《菩萨蛮》中有这样两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如果他的妻子来问,怎么问呢?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如果他的父母来问,怎么问呢?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如果他的儿女来问,怎么问呢?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如果他的哥哥来问,怎么问呢?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是啊,纳兰性德何忍别,但自己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纵有年迈的老父,温柔的妻子,年幼的儿女翘首企盼,也要伤离别呀!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

一程山水一程歌

一程山水一程歌

一程山水一程歌摘要: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环境的创设、给学生成功阅读的感受与体验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阅读;教学;作品;学生;兴趣;体验面对精选入课本的古今中外煌煌文史名著,为何我们的很多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难以享受先贤的读书之乐?其中必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去思考和解决。

为此,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做如下探讨,供参考。

1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语文教师不能让他的学生体悟到语文的“大美”,这是现代语文教育一个无法开释的情结:对文本肢解式的注释,常常让“意境”退化成“意思”;求同划一的理解使语文阅读失去了灵性;重标准求唯一的权威解读定势,使我们时常像个别里科夫……这些都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痼疾。

应该说“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阅读能力是其中的基石。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操练下,在我们充满功利的教育目光里,看结果太多,看过程太少,看分数太多,看心灵太少,阅读教学中出现“慢、费、差”现象。

由于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前准备没有充分研究学生的文学功底、课外阅读、兴趣爱好这些备课资源,教学中面对的是学生那一张张或麻木,或痛苦,或无辜,或求助的脸。

2 解决问题的途径2.1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阅读作品, 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持久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能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投入,至关重要。

所以,要培养阅读兴趣首先要保护他们的阅读激情,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情感需要及与生活的契合度,应选择诸如体悟亲情、吟咏自然、感悟生命、励志成才、历史名人等题材而真挚感人或文质兼美、耐人寻味的精品,这样会带给他们美的精神享受,而毫无威压、隔阂之感。

比如教基础年级,我就为学生选择了《我的爹娘》《积攒温暖》等一些有关亲情的作品,还有一些有关奋斗的,有关珍惜时间的精美佳作,这些总能激起学生反复品读,久久深思,甚至潸然泪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一程山水一程心,半醉景色半醉情教学设计围绕山水之景、沉醉之情,选择跨越古今且写作手法迥异的数篇文本组成群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对比中学习游记文体,把握游记写作要素。

组文《壶口瀑布》、《黄山记》(节选)、《游白水书付过》。

教学目标了解游记文体,领会游记多样化的风格。

品读、积累精彩的描写,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思。

教学重难点1.了解游记文体,领会游记多样化的风格。

2.品读、积累精彩的描写,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思。

教学过程【课前自学】一读准字音铸(zhù)挟(xié)推搡(sǎng)帆桅(wéi)缒(zhuì)鳌(áo)褶(zhě)皱哈达(hǎdá)霎(shà)时寒噤(jìn)汩汩(gǔ)氤氲(yīnyūn)凝眸(níngmóu)绚丽(xuànlì)叱咤(chìzhà)突兀(tūwù)漩涡(xuánwō)载(zài)沉载浮二理解词义推搡:用力推。

凝眸:注视。

叱咤:怒斥,呼喝。

绚丽:耀眼而华丽。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载沉载浮:在水中上下沉浮。

突兀:突然变化的;高耸的;出乎意料。

霎时:区别于“刹那”,都指极短的时间。

寒噤:闭口不说话;因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氤氲:指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三速读三篇文章,梳理内容。

1. 《壶口瀑布》作者重点写了________季节沟底的景象。

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我”下到________,一直走到________,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看罢水,再________。

作者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景,河水在石岸的逼迫下陡然变窄,气势________,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2. 《黄山记》选段,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我”从静静的________,暗蓝的________,来到________;穿过密林小径,到了浓云四集的________,穿过云,盘过岭,来到________峰上,光明顶前;在________躲雨,爬上________看到了神奇的景象。

作者用神奇的笔,把我们带入到黄山雾气、古松、朝霞、云海、彩虹所构成的________的世界。

3. 《游白水书付过》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我们”浴于________,然后________,看到瀑布;________,折处辄为潭,来到________,看到佛迹;________,观山烧火,甚俯仰________,________山月出,________,掬弄珠璧;________,复饮酒。

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言辞简练,含蓄隽永,情感复杂微妙。

四用红笔划出每篇文章中你喜欢的句段,读熟。

【课堂学习】1. 导入:(播放视频)同学们外出旅游过吗?去过哪里?(3、4个学生说)哦,同学们去过很多地方呢,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可以通过旅游放松心情,增长见识,真是一件乐事。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三篇游记。

让我们通过文字来遥望壮观的壶口瀑布、攀登神奇秀美的安徽黄山,还要穿越九百年,跟随苏轼来一次净化心灵的白水之旅。

2. 展示学习目标3. 检查字词(齐读注音)(强调词义)4. 展示自学“速读三篇文章,梳理内容”老师同学们在自学中已经对这三篇游记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没填上的空格,可以看老师的答案。

(展示ppt)学生读,屏幕显示:【梳理一线游踪】《壶口瀑布》作者重点写了枯水季节沟底的景象。

作者以游览的行踪为线索:“我”下到沟底,一直走到河心,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看罢水,再细观脚下的石。

作者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景,河水在石岸的逼迫下陡然变窄,气势雄伟壮阔,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黄山记》选段作者以游览的行踪为线索:“我”从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来到西海门前;穿过密林小径,到了浓云四集的海外五峰,穿过云,盘过岭,来到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在气象站躲雨,爬上观察台看到了霞光的景象。

作者用神奇的笔,把我们带入到黄山雾气、古松、朝霞、云海、彩虹所构成的瑰丽神奇的世界。

《游白水书付过》作者以游览的行踪为线索:“我们”浴于汤池,然后循山而东,少北,看到瀑布;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来到水崖,看到佛迹;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复饮酒。

写游览白水佛迹院的而经过,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言辞简练,情感复杂微妙。

老师同学们发现三篇文章的线索有什么秘密?(一样)老师游记往往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所以,游记的第一个要素应该是——作者的游踪,即“所至”。

(所至是骨骼,撑起游记的结构,要跳读、梳理。

)板书:所至——跳读——梳理老师同学们,游记,还要记什么?(学生答)老师我们来读一读作者描写的景致——【品读一段写景】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梁衡《壶口瀑布》(一)朗读以上文段,说一说作者写的好在哪里(提示:字词、修辞、句式、特点、情感),读出情感。

1. 生1说,读。

2. 不够有感情。

方法指导:朗读要通过轻重缓急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3. 生1说说该怎样读,再次尝试。

4. 生2读。

第一段内容1. 涌、挤、撞,推、搡,呼、拥,撞、碎。

拟人化的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流的湍急、气势猛烈,要重读。

2. “五百米宽”强调了河面的宽广,“千军万马”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水的壮观,“排排”“堆堆”,写出了水的状态,要让读者想象画面,拖长了读。

3. “霎时”时间副词,强调时间短、动作快,说明水势猛,要重读。

4. 读出雄浑壮阔的特点,读出震撼的情感。

第二段内容1. 对称工整,排比句式整齐,有节奏韵律之美,读出起伏。

三个句子,一般平缓起第一句,高昂地读第二句,平缓地读第三句。

2. 读出形态变化多端,赞美惊叹的情感。

(特点:雄浑壮阔)(感情:震撼、崇敬、赞美)(二)品读《黄山记》和《游白水书付过》中精彩的文段,说说好在哪里,读出感情。

学生展示朗读①云海之间,忽生宝光。

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

它光彩异常。

它中间晶莹。

它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

摄身光!摄身光!②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反复的句子,第二句比第一句情绪更饱满、激昂。

)——徐迟《黄山记》(特点:柔美、绚烂、亦真亦幻、瑰丽神奇)(感情:震撼、喜爱、自豪、赞美)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四个字写出了水的颜色、形态、声音、气势)可喜可畏。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特点:瀑布之高悬、山路之曲折、潭水之幽深、水流之清澈湍急)(感情:惊喜、震撼)(要求:老师带领一起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感觉,通过停顿、拖音,在悠长的朗读中,体会简练文字所描述的丰富画面。

)老师苏轼一生坎坷,老迈的年纪再次被贬谪,从游览山水的惊喜,到人生处境的悲凉,个中心酸,复杂微妙的情感,在“顾影颓然”四个字中淋漓尽致。

老师好的,总结一下同学们的发言,这三篇的景色描写,有——字词精炼之美修辞精妙之美描摹精准之美节奏韵律之美情景交融之美(品读,品读,既要品出美,也要读出美。

做笔记)老师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即“所见”。

这是游记的第二个要素。

(所见是血肉,让游记变得丰美,要朗读、品味。

)板书:所见——朗读——品味【领会一份情思】在品读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到,景物描写离不开作者感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除此之外,有些游记,作者会在景物的描写之后,以一段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想,比较明显的是《壶口瀑布》——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梁衡《壶口瀑布》请同学默读以上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由一川流水想到了人,更想到了我们多灾多难、但永不屈服的民族。

我们身上流着相同的血,骨子里都有黄河的性格,每一个读到这里的炎黄子孙,内心都会产生强大的共鸣,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啊!这就是游记的第三个要素——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即“所感”。

(所感是灵魂,增加了游记的意蕴,要默读思考、领会。

)板书:所感——默读——领会【总结一种文体】游记,对游历进行记录的文体,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它的三要素是所至、所见、所感。

游记的学习,可以用“三要素”学习法:跳读梳理所至、朗读品味所见、默读领会所感同学们遇到精彩的文段,可以尝试背诵,增加自己的文学积累,我们来——【尝试一节背诵】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结束语:这节课我们:梳理了一线游踪,品读了一段写景,领会了一份情思,总结了一种文体,尝试了一节背诵。

更重要的是和同学们一起,在文字描绘的美景中,愉快地度过了一节语文时光,谢谢大家,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