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指导课《狼》教案
语文《狼》教案优秀3篇

语文《狼》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鹿和狼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今天,我们来读一个特别的故事,她会让你重新认识鹿和狼,也会重新反映我们人类自己。
二、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学课文三、联系讲述鹿和狼的'故事1、仔细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2、自己练习讲故事。
3、同桌互相讲一讲。
四、小组合作学习1、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2、小组讨论:罗斯福错在哪儿?为什么?五、全班交流1、说说罗斯福错在哪儿。
2、举例说说: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六、课外扩展搜集有关自然界生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写下来,准备参加不能破坏生物链主题队会的演讲。
语文《狼》教案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
)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简介资料)(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
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
)3.今天俺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
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初中《狼》语文教案

初中《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概括狼的形象特点。
2. 能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能够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 故事的主题思想及教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狼的狡猾手段及其与人的智慧斗争。
2. 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相关狼的图片或插图。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狼的形象特点。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语言魅力。
教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理解故事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讲述了什么事件?b. 狼的形象特点有哪些?c. 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是什么?4. 分析狼的形象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狼的形象特点,如狡猾、贪婪、凶残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狼的这些特点。
5. 领悟故事主题学生思考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如人的智慧可以战胜狡猾的狼。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勇敢、智慧、善良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续写故事,设想牧羊人如何利用智慧彻底消灭狼。
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狼》这篇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狼》教案

初中语文《狼》教案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狼和羊的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狼》、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狼和羊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狼》,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狼和羊的形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和羊的斗争,揭示狼的狡猾、凶残的本性,以及羊的聪明、勇敢的
一面。
3.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狼和羊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狼和羊的形象。
2.写一篇关于狼和羊斗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狼和羊的寓言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狼和羊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
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狼教案5篇

2024狼教案5篇狼教案篇1教学目的: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导入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三、分析课文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提问后归纳:(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__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交流后归纳:(l)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
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
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
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
由被动转为主动。
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狼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0个生字、3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狼是功臣、鹿是祸首的道理。
感知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感知生态平衡。
《狼》初中教案

《狼》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的特点和习性。
(2)能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改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3)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狼的特点和习性,引起学生对狼的兴趣。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狼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展示(1)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文片段的表演,要求学生注重情感的表达。
5. 模仿改编(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对课文进行模仿或改编。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6. 课堂讨论、辩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成两队进行辩论,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狼的特点和习性。
《狼》教案

《狼》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并掌握有关狼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狼的故事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和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狼的基本知识。
2. 通过故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起学生对狼的兴趣。
2.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将课堂布置得温馨且充满大自然的感觉,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狼的图片,并播放一些与狼有关的音乐。
2. 导入新课:教师引入狼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狼的兴趣,或者讲述一个与狼有关的故事。
3. 学习新知:3.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狼的知识,然后小组内交流并回答问题。
3.2 教师逐一指导学生完成填空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学习拓展:4.1 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狼的小报告,并进行展示。
4.2 学生通过观察狼的图片,尝试用画笔或铅笔在纸上描绘一只狼,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只狼。
5. 活动总结:5.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重要性,并讨论保护动物和自然的重要性。
5.2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狼的倡议书,并将其贴在教室的窗户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狼的话题、故事的讲述、小组的合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狼产生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欲望。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自主绘画等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延伸:1. 阅读延伸:让学生阅读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狼图腾》、《狼行动》等,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2.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狼的观察实践活动,可以参观动物园或者观看纪录片,了解真实的狼的习性和生活方式。
3. 生态保护:组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例如参加植树活动、参观动物保护中心等,提高学生对于保护狼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狼初中教案

狼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背景知识;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汇、句式等;分析并解读课文内容,理解狼的形象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狼的讽刺和批判,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1. 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狼》,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汇和句式做好标记;2. 引导学生关注狼的形象及其变化。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 分析狼的形象及其寓意,阐述作者的讽刺和批判。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笔;2. 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形象及其寓意;2. 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目,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狼的形象及其寓意,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狼初中 教案

狼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狼的形象特点,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增强对邪恶势力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狼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狼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总结狼的形象特点,揭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面对困难和邪恶势力。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狼的形象特点,掌握了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如何面对困难和邪恶势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在合作探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狼》这篇课文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农民的智慧和勇敢。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借鉴课文中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抵制邪恶势力,成长为有担当、有道德的新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指导课——
《狼》教案
背景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
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群文阅读”这一模式便应运而生。
它的意义在于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通过多文本阅读,感受不同文章中狼不同的形象。
文本的对比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中自然界的形象与文学形象的不同,探究狼在文学作品中形象各不相同的原因。
选文篇目:《东郭先生和狼》 2.《狼图腾》节选 3.《狼》
案例描述:
课中用默读、浏览和抓取主要信息的办法,通过多文本阅读,感受狼多样的形象,初步了解文章中自然界的形象与文学形象的不同,探究狼在文学作品中形象各不相同的原因。
联系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并学会平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
一、词语梳理,初识“狼”印象:
(一)师:孩子们,在你的印象中,狼是什么样的?
生1:阴险、
生2:凶恶、狡猾、
生3:残暴……
(二)1.师:课前你们收集了许多成语、四字词语都带有狼字,谁能列举出几个?
生1:杯盘狼藉、狼吞虎咽
生2:声名狼藉、引狼入室
生3:豺狼当道、狼心狗肺、前怕狼,后怕虎、
2.师:知道这么多关于狼的词语啊,真了不起!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些关于狼的词语,一起来看看。
(出示,齐读)
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鬼哭狼号、虎豹豺狼
3.师: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贬义词,
生2:写狼很凶残,不受人喜欢。
(通过交流带“狼”字的词语,寻找这些词语的共同点,发现人们对狼的既定印象,为“重建印象”打下基础。
)
(三)师:是啊,这跟长期以来人们对狼形成的印象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组文章重新阅读狼的形象,也许你会对狼产生新的看法。
二、练习默读,概括“狼”形象:
(一)出示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东郭先生和狼》、《狼图腾节选》、《狼》三篇文章。
思考:这三篇文章中的狼分别是什么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文中批注概括出来。
(二)学生自读批注。
(三)小组内交流批注。
(四)每小组推选一名交流其中一篇文章中狼的印象。
1.小组汇报交流第一篇文章
师:第一篇文章当中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的?
生1:第一篇文章当中狼是狡猾的,它装可怜,以此来博得东郭先生的同情。
我从2-4自然段看出的。
生2:我觉得它是聪明的狼,它知道想办法让自己逃脱……
生3:我认为它忘恩负义,东郭先生救了它,他还要吃恩人。
2.小组交流第二篇文章
师:说说在这篇文章里,狼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1:我从“只要羊群中多了几只抬头了望的公羊,狼群就会伏在草丛中一动不动,连呼出的白气也极轻极柔。
”和“而狼群冲锋却悄无声息,没有一声呐喊,没有一声狼嗥。
”中看出,狼群严明的纪律和超人的耐性。
生2:在牧民盖石圈把羊圈养在里面防止被狼袭击时,头狼能“用自己的身子给狼群当跳板”,让其他狼“飞”进去吃羊,而其他狼吃饱以后也会再搭跳板把头狼送进去饱餐一顿。
这难道没有体现狼有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吗?它们不但想团结,还会团结,如果它们想不到进羊圈的办法,即使它们十分团结也是没有办法的。
3.小组交流第三篇文章
师:这篇文章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你能不能用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
生1:等级意识、贪婪、凶狠。
生2:狼群的社会等级十分明显,地位较高的一般是健壮的年轻狼,反之,如果是老弱病残的地位就低些。
生3:狼性凶悍、残忍,在食物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他们有伤害同类的现象。
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文学形象自然界中的形象体裁不同
反面正面反面+正面价值观不同
虚伪聪明等级明显
狡诈团结善群居
忘恩负义……凶悍残忍
(通过三篇文章对比阅读,梳理归纳,一步步打开、逆转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文章体裁中感受狼的形象的不同。
)
三、对比阅读,区分“狼”形象
(一)认真观察板书,对比一下,这三篇文章中呈现的狼形象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反面正面正+反)
(二)快速地浏览文本,你觉得哪篇文章中的狼最接近自然界中真实的狼?为什么?
生:《狼》这篇文章最接近自然界中真实的狼,因为它具有狼的本性。
那前两篇呢?哪些地方不真实?
生1:寓言故事里把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2:小说里的狼有正义感,会保护同伴,有人性等……
(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意图的探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塑造不同的形象,是出于不同的写作意图的原因。
)
四、推论分析,追溯“狼”形象
(一)既然前两篇文章中的狼都属于文学形象,为什么两个文学形象会一正一反,截然不同呢?
五、辩证总结,迁移学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我们的读书、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以后对待两种不同的作品,文学作品和科学作品,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1:科学作品重点读知识性的内容
生:文学作品重点感受课文情节。
生3:学习文中的人物形象品质等。
师:对,不同体裁的作品,应该有不同的阅读重点。
这样,我们才是真正会读书,能
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对待我们周围的人和其他事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生交流。
生1:我们应该看到事平等地去看待。
生2:看待事物,我们要更加客观
(将阅读经验向学生生活迁移,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的收获学习阅读不同体裁文章的方法,学习看待周围事物的方法。
)
教学反思:
课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专题的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所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合适的方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搜索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狼的资料(先是搜集狼的成语,然后到寻找写狼的文章,再到搜集狼的其他材料),由易到难地训练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能力等。
而对于一些个人能力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会各不相同呢?),则发挥群学和共学的长处,通过集思广益,完善答案。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确实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课中还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从文化背景出发,借助文本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的价值观、蒙古文化中对狼的图腾情结,了解人们对狼产生不同印象的原因。
这也符合群文阅读的特点。
而我课中则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最好的帮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