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读懂本课文,了解“月是故乡明”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来源。

2.能够领会课文中的情感,体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能够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要点,并能仿写议论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月是故乡明”。

2. 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学会写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难点 1. 辨析“月亮”“故乡”和“思乡”的象征意义。

2. 理解课文中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出“月是故乡明”成语的来历及含义,唤起学生对家乡的思乡情感。

2. 预习导入(10分钟)老师导读课文标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声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 讲授重点(15分钟)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情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情感体验(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回忆,谈谈对家乡的感触,欣赏或朗读相关诗歌。

5. 课文分析(15分钟)分析课文结构,找出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议论论点、论据和结论。

6. 写作练习(15分钟)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结构,写一篇简短的议论文,探讨一个有争议的主题。

7.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是故乡明”这个成语的含义,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感悟。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完成一篇议论文写作练习,字数不少于200字。

3.选择一首描写家乡的诗歌,背诵或朗读。

五、板书设计•主题:《月是故乡明》•成语:月是故乡明•写作技巧:议论文的结构•作文要点:论点、论据、结论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月是故乡明”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初步掌握了写议论文的基本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仍感困难,需要加强写作练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针对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掌握相关写作技巧。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第一次群文阅读》研讨课教案_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第一次群文阅读》研讨课教案_3

月是故乡明——第一次群文阅读
尝试课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是针对山区教育开展的一次群文阅读尝试课,旨在通过一系例活动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本次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完成,预计两学时完成。

蛋》为基础,完成活动:“如果在云南和江苏高邮两个地方选择一个地方去旅行,你会选择去哪里?”,此部分由学生自己发言完成。

美景、美言等方面进行介绍。

期考试学生作文为蓝本,指导示范学生作文,最后进行展示。

最后,教师总结寄语。

月是故乡明 教案

月是故乡明 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案标题:《月是故乡明》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使学生熟悉诗歌《月是故乡明》,了解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解读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人用词和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月是故乡明》课文及诗歌赏析材料。

3. 创设课堂情境所需要的图片或触发学生情感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幅描绘秋天月亮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

2. 呈现诗歌题目《月是故乡明》,请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引导他们对月亮的感受进行描述。

阅读与理解:1. 播放一段关于作者背景的视频,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分段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跟读并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联想作者的思绪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创作和表达:1. 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对月亮的情感,写下对月亮的感受和表达。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指导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展示小组的成果。

五、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与之相关的诗句。

2.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其他相关诗歌,扩展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平时评价。

2. 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价其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月是故乡明》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基本信息。

2.掌握课文的大意及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了解诗歌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运用诗歌的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联想家乡的美好。

2.播放相关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第二课时:课文理解1.学生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鉴赏1.分析课文中的诗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中的诗句,体会诗歌之美。

第四课时:情感体验1.组织学生分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开展相关情感表达活动,如写家乡的诗歌、绘制家乡的画等。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课文的默写、生词和短语的造句等。

2.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关于家乡的短文或诗歌等。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和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扶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 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文本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  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文本

月是故乡明——现代乡愁诗选读教学设计导入:说文解字,唤起身边乡愁1.重庆的火锅——舌尖上的乡愁篆书:2.乡音、乡情与乡愁乡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乡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乡愁: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3.遥望未来的乡愁五年后,回望山城重庆,舌尖上的那道麻辣味就是最忧伤、最美丽的、最温暖的乡愁。

今天学习一组现代乡愁诗,饱尝一尝诗中蕴含的乡愁滋味。

一、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乡愁1. 文本1李广田《乡愁》老师与学生交替读。

请学生点评,与第二位学生合作读。

2. 文本2《一篇槐树叶》那女生交替读。

老师点评,再读一遍。

3. 文本3《北国之春》学生依次读,同学点评。

第二组依次读。

4. 文本4《黑翅膀》请一位男生读全诗,点评。

再请一位女生读全诗。

点评。

——读出感觉,读出基调,读出高潮。

二、整体比较,凸显诗意特性(一)把握每首诗的突出特点1.哪一首诗是表达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的?2.哪一首最能唤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乡愁?3.哪一首诗中蕴含着较多的古典诗歌意象?4.哪一首诗的意象比较抽象、陌生和朦胧?(二)分析诗歌理解的难易程度前后桌讨论:请按照诗歌理解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对四首诗进行排序。

一篇槐树叶北国之春乡愁黑翅膀三、欣赏探究,发现语词魅力(一)合作探究的问题:1.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2.诗人思念的是什么?3.诗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打动你?4.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二)深度探究1. 一篇槐树叶如果把诗的第一节改写成:这是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而又是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全世界最美的槐树叶。

与原作比,在表达上有什么变化,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北国之春诗歌在整体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诗歌在每一小节内部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诗歌中的三组写景“意象群”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3.乡愁诗人思念的仅仅是“池塘两岸的芦与荻”吗?想象故园旁边小池塘两岸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触摸到了什么?4.黑翅膀从这首诗中,你觉得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黑翅膀”这个意象与前面几首诗中的“槐树叶”“北国春色”“芦与荻”等意象有什么不同?眺望北方海子我在海边为什么却想到了你不幸而美丽的人我的命运想起你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眺望光明的七星眺望北方和北方的七位女儿在七月的大海上闪烁流火海子诗语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张改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
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2、回顾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
1、学习第一篇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
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宝贵到中苏边境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革”的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这首歌荣获了1987年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

至今此歌已获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千余种奖励。

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

①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③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一面是如画的故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孩子们的欢笑……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4、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歌词。

5、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其余四首歌词。

让学生对歌词中的“意象”进行圈点批画,并进行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品读。

三、课堂小练习
1、补充诗中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

悠悠()矿,切切故乡情。

()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家在梦中何日到,()
江南几度()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2、回顾期中测试卷上的阅读短文《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四、课堂小练笔
假如你参加夏令营半个月不能回家;假如你求学在外半年不能回家;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工作几年不能回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画面,以“想家”为话题,用上景、物、人或事这些表达情感的意象,运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叙事抒情”等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和你对家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