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文言文里的智童》课例案例(教案+教学实录+选文)14
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度”——以“文言文中的智童”群文阅读为例

26TeachersJToda,【编者按】统编教材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指导下,编排了许多小古文,即短小精悍的文言文。
小古文生动活泼、內容丰富、寓意深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初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传统文化涵养的优秀素材"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对它们进行补充、整合,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教学价值,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本刊对此刊发两篇文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度”以“文言文中的智童”群文阅读为例◎谷信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统编版教材"1+X”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群文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拓宽文言视野、提升文言审美、促进文化理解、改变课堂教学生态的功用。
本文以群文阅读"文言文中的智童”为例,阐述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度”,反思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合纵出深度进行群文阅读设计的前提是确定母题。
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行为。
把同类主题的文言文文本组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可形成同质文本的母题。
在建构母题的基础上,联结相关文本,更容易把握这一母题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现象。
比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智童的文本有《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那么可选取《曹冲称象》《陈太丘与友期》《谢道韫咏雪》作为课外文本,与课内的三篇文本形成同质文本,进行比对阅读,联结为群文。
群文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通过关联性文本,聚焦文本的意义点,引导学生建构起对文本意蕴更丰富、更深刻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文言文里的智童》课例案例(教案+教学实录+选文)14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文言文里的智童》课例案例(教案+教学实录+选文)14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文言文里的智童适用年级:六年级议题:古代智童带给我们的启示文本分析: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运用最精炼的文字将中国古代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一一呈现给孩子们,并使得这些久远的历史人物,轻松地进入儿童的思想领域,与他们的血脉相连接。
选文中的六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这六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自己在研究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1、培养研究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研究文言文作好铺垫。
3、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自己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
从而获得启迪,自己在研究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首先温习五年级学过的课文《杨氏之子》,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同时回顾文言文的进修办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入手下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乐趣为目的,降低学生进修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朴的进修空气。
其次,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再小组合作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三篇文章。
这一过程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分享。
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然后再进行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在学生读完这六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六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是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五年级群文阅读《文言文里的智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文言文中的“智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积累语言,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能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智”,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能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智”,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杨氏之子》《曹冲称象》《谢道韫咏雪》《孔融妙对》四篇文言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1.回顾《司马光砸缸》;2.交流:(1)司马光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儿?(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交流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相机板书学法)3.引入课题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一)指导阅读《杨氏之子》1.阅读提示: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勾画:用横线勾画出最能体现主人公“智”的语句。
批注:用精炼的语言写出从中受到的启示。
交流:文章是怎样写出主人公“智”的?2.小组阅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二)合作学习《曹冲称象》、《谢道韫咏雪》、《孔融妙对》1.出示学习提示;2.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三篇文言文,并完成学习单;3.小组汇报交流阅读情况,教师相机写板书。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班级交流,比较四篇文言文的异同;1.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2.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交流:在生活中怎样做一名智童?2.你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六、作业布置:背诵《杨氏之子》。
板书设计:文言文中的“智童”借助注释善于思考联系上下文勤于动脑推测想象思维敏捷诵读吟咏言语巧妙…………附:群文阅读学习单:。
文言文中的智童妙答——四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7

文言文中的智童妙答——四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7序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3.带领学生阅读《杨氏之子》,并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
4.让学生自读研究一组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精妙。
5.师生共读一组文言文,让学生从对话中体会文言文的精妙。
6.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文言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美妙。
2.教师解读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
3.师生共同探讨文言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4.让学生自由发挥,对文言文进行创作和改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
三.交流互动1.学生分组进行文言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2.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心得分享,让学生互相研究和交流。
3.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展示,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三个字,逐字解释文言调动请感,初步感知文本节课所读文章的特点,降低文言文的理解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研究、思考、讨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通过多篇文言文的阅读,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故事中人物对话的妙处;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并在本节课上大胆尝试、运用、猜想;能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我们通过讲解《世说新语》中的《杨氏之子》,让学生回顾本书中的文章,并谈谈XXX之子的回答精妙之处。
同时,注释明文意,积累研究文言文的方法,品佳句,悟精妙的一般方法。
明确研究任务后,让学生自读阅读资料中的文言文,按照总结的方法,把文章读通、读顺、读懂。
文言文中的智童教案

文言文中的“智童”教学目标:1、通过老师精讲《道旁苦李》,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并概括《司马光砸缸》、《谢道韫咏絮》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道旁苦李》和《司马光砸缸》,学生自学并小组交流《谢道韫咏絮》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抓关键词句分析人物的聪明表现在哪些方面。
3、通过四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明白智慧包含方方面面,学会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的聪明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过程:一、“聪”字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他就是“聪”,分析字形,联系生活实际,一个聪明的人需要调动身体的哪些器官啦?(眼、耳、口、心、脑等等)师:在古时候这种聪明的人也叫有智慧的人,今天就调动你的这些器官我们一起到文言文中去找找那些有智慧的儿童吧。
二、概括四篇古文的主要内容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文章的字音读准了,读出了节奏,也借助译文了解了古文的意思。
师:现在请自读古文,借助表格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道旁苦李》:王戎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推测出李子是苦的,果然如此。
(题目是文章的关键句)《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从小就勤奋好学、善于动脑用石头砸水缸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
(题目概括主要内容)《谢道韫咏絮》:谢道韫把雪花比作柳絮,博得谢安的欢心。
(题目概括主要内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拜见了李膺,并有力地回击了陈帏的嘲讽。
(题目是文章的关键句)小结: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有些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有的则是文章的关键信息,抓住文章的题目对于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四个人物聪明在什么地方(一)小组合作学习《道旁苦李》和《司马光砸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几个人都是聪明人,那么他们具体聪明在什么地方呢?请小组合作学习《道旁苦李》和《司马光砸缸》。
抓住关键词句,想想他们的聪明具体表现在哪方面,在旁边做批注。
《文言文中的智童》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文言文中的智童》教学设计【选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许多多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作者运用最精炼的文字将我国古代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一一呈现给孩子们,并使这些久远的历史人物轻松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灵当中,与他们的血脉相连接,成为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课堂中的三篇文言文,有课内已经学过的,也有课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和谢道韫小时候聪明过人的故事,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博览群书,力争做一名“智童”。
【学情分析】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也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只有两篇文言文,现行部编版教材,却安排了八篇,说明国家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词和文言文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2.静观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毕业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和古诗词一样都是命题趋势和重要考点。
毕业总复习,我们再也不能只重古诗词,轻视文言文。
文言文复习有何好的策略?我们不妨将文言文归类进行复习,比如,文言文中的寓言;文言文中的神话;文言文中的人物;文言文中的读书方法……通过对文言文的集中复习,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之情。
3.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读、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文等方法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但是因为孩子们距离文言文所处的时代太久远,诵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
因此,课堂上先用课内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方式学习课外的两篇文言文,让学生课内习得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并且运用方法,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夯实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三次不同层次的朗读和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三篇文言文大意。
文言文里的智童

文言文里的智童设计理念:1、以“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有效利用阅读教材,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古文学习的兴趣,托展孩子的视野。
2、以“童智”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通过相关主题的古文阅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炼,体会文本传达的意思。
教学目标:1、借助资料,读通、读懂文本,了解文本描述的大概意思。
2、运用抓重点句的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3、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主题“文言文里的童智”。
1、孩子们,今天王老师将带领你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语文之旅,有信心吗?孩子们,在五年级时我们曾初次接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孩子们还记得吗?(出示)请大家看这篇阅读材料,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材料读。
2、学生读文。
3、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都有哪些方法呢?(出示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推测想象、向同学请教、反复诵读。
那这节课,王老师就带领孩子们运用这些方法,走进文言文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4、引入主题。
在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慧,那杨氏子的聪慧具体体现在哪呢?生1:抓最后一句,没有直接反驳,用委婉的回答回应孔君平。
师评价,你用我的姓开玩笑,我就将计就计,用你的姓做文章。
生2:妙用姓做文,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声。
师: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声这就是杨氏子的聪明之处。
师:那像杨氏子这样聪明的孩子我们就叫他智同,(板书)在我国古代,像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走进两组文言文,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智童(板书:文言文里的)二、引领阅读寻童智”。
1、出示与材料,按阅读要求自主阅读。
师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这个故事叫?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这个故事叫?(生齐答)这两个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今天这两个故事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呈现的,现在我们就来阅读这两篇文章。
再度之前,请大家看看阅读要求:(出示)请一生读。
六年级群文阅读选文 文言文中的“智童”

六年级议题:文言文中的“智童”文本分析:本节课共选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一篇课内(《杨氏之子》),六篇课外,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孔融这七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本议题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
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杨氏之子——《世说新语》刘义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曹冲称象——《三国志》陈寿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注释]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识。
及:达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访: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咸:全,都。
理:办法;道理。
置:安放。
校:比较。
物:物品。
悦:高兴,开心。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司马光砸缸——选自《宋史》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凛然:稳重的样子。
退:放学。
指:同“旨”,主要意思。
去:离开。
王戎识李——《世说新语》刘义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尝:曾经。
诸:众,一些,这些游:玩。
子:果实。
折枝:压弯(折)了树枝。
竞:争着。
走:跑。
信然:真是这样。
唯:只有。
信:果真。
〔然〕这样。
谢道韫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文言文里的智童适用年级:六年级议题:古代智童带给我们的启示文本分析: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运用最精炼的文字将中国古代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一一呈现给孩子们,并使得这些久远的历史人物,轻松地进入儿童的思想领域,与他们的血脉相连接。
选文中的六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这六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1、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3、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自己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
从而获得启迪,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首先温习五年级学过的课文《杨氏之子》,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同时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其次,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再小组合作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三篇文章。
这一过程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分享。
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然后再进行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在学生读完这六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六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是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引导孩子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1、回顾《杨氏之子》。
2、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方法呢?3、杨氏子的聪明具体表现在哪儿?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一)指导自主阅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1、出示阅读任务,学生自主阅读。
2、交流分享阅读感受。
(二)、小组合作学习《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1、出示合作学习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这四篇文章。
2、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这三篇文言文。
3、学生小组分享阅读成果。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1、这节课我们一共读了六篇文章,你发现这六篇文章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吗?2、这几篇文章也很多不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小结。
2、好书推荐。
教学实录:师:河东六四班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来自合江县人民小学的巫老师,见到你们真高兴。
知道我姓什么吗?生:姓巫,巫老师。
师:真会听,当别人在发言时,能认真倾听,这是一种素质,但学语文光会听还不够,还得会表达,能把自己的想法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这就是能力。
这节课,巫老师就希望大家既会倾听,又能表达。
师:今天巫老师要给大家上一堂特别的语文课:群文阅读。
我们要在这一节课里学习六篇文章,一节课学六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挑战,同学们,你们敢接受这样的挑战吗?生:敢!师:同学们,早就听说咱们班的经典诵读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全校闻名,同学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现在就让我来见识一下,可以吗?我说前半句,请你们补充后半句:言必信,生:行必果。
师:与朋友交,生:言而有信。
师:已所不欲,生:勿施于人。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师:哎呀,六一班的同学果真是名不虚传呀,相信大家在课堂上一定会有更加精彩更加出色的表现!师:作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师: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吧!师:五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大家还有印象吗?生:有。
师:我们先来温习一遍课文,能背诵的就背诵,不能背的可以看着读。
边读边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生背《杨氏之子》。
师:孩子们,你们的琅琅书声是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文言文究竟有哪些好方法呢?生:可以借助书后的注释。
师:对,注释是我们不开口的老师,学文言文一定要多请教这位老师。
生:还可以查资料。
师: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生:可以问问同学。
师:对呀,向老师同学请教是个好方法。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生:可以多读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
师:对,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想象、向同学请教、反复诵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这节课,巫老师就带着大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我们的阅读任务。
师:《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中说杨氏子甚聪惠。
那他的聪慧表现在什么地方?生:孔君平用杨这个姓来捉弄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氏子也用孔这个姓来回敬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禽。
师:你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你的姓作文章,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生:当孔君平的话音刚落,杨氏子就应声而答,说明他的反应很快。
师:反应快,回答妙。
像杨氏子这样聪明的孩子,我们把他叫做――智童。
(板书智童)在我国古代,像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两组文言文,再去认识几个这样的智童吧。
(板书文言文里的智童)师: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来看图猜故事,这个是——师:这个呢?生:司马光砸缸。
师:这两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今天这两个故事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呈现出来。
现在,我们就来阅读这两篇文章,当然,我们要带着任务去读,边读边思考,这是我们的阅读任务,(大屏幕出示阅读任务)请大家先默读一遍,明确要求,任务完成后,可以和你的同桌小声地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好,开始阅读吧!师:好,都读得差不多了吧?生:差不多了。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的阅读感受。
《曹冲称象》中最能体现主人公聪慧的语句,你勾画的是哪儿?生: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这是曹冲想出的称象的方法,这个方法真好,即不用把大象大卸几块,也不用去造一杆大称,所以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曹冲的聪明,就在于他能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开动脑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师:要多动脑筋,相信你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生:平时要多动脑筋,善于思考。
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懂的变通,不要墨守成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老师特别佩服你。
师:的确,我们遇到事情要学会变通。
众位大臣饱读诗书,却由于不会变通,所以想不出称象的方法。
生:老师,我要补充一下,我勾画的语句是从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到则校可知矣。
这里和曹冲的聪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衬。
而且我还从这里了解到,称东西有时不一定要用称。
生活也一样,有时这一条路行不通,可以换一条路,脑筋一定要学会转弯。
曹冲称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师:说得真好。
你有一双亮眼睛,读出了大臣和曹冲的对比,更能体现曹冲的聪明。
师:我们再看《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你们勾画的最能体现司马光聪慧的语句是哪句?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其它同学还有看法吗?生:没有了。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当一起玩耍的孩子命悬一线的时候,其它孩子众皆弃去,司马光却是持石击瓮破之。
司马光的聪慧,就表现在危急时刻,他能沉着冷静,急中生智,解救伙伴。
师:我们从中这个故事中又受到了什么启示?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光明就的眼前。
生:在朋友遇到危险时,要想办法救他。
师:对,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生:这个故事体现出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其他孩子四散逃去,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想出了办法。
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句话。
要读出其它小伙伴的惊慌失措,读出司马光的沉着和冷静。
师:这两个孩子,一个五六岁,一个七岁,却是如此聪慧,令人佩服,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呀。
接下来,还有三个像这样聪明的孩子等着我们去认识。
大家先看看这几篇文章的题目。
生:《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师:这三篇文章,我们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由于我们要同时阅读三篇文章,读完后,还要选一篇文章进行成果分享,所以这一个环节,小组成员之间要积极地进行合作,分享和交流,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现在请看大屏幕,默读一遍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要求。
师:请翻开阅读材料,开始阅读这三篇文章。
生:学生小组合作阅读三篇文章。
师:好了,同学们,请坐端正,我看见有的小组已经完成学习任务了,有的小组已经作好分享的准备了,现在我们就来分享这三篇文章的阅读成果。
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各个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可以参照汇报提纲,但也不要拘泥于这个提纲,形式可以多样化,台下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等同学说完后,你可以畅所欲言地进行补充。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汇报分享三篇《王戎识李》的阅读成果。
第一小组四个同学上台。
生1:大家好,我们这个组为大家展示《王戎识李》的阅读成果。
生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王戎,最能表现主人公聪慧的语句是:树在道路旁而多李,此必苦李。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回答说树长在大路的旁边,而树上还结了这么多的李子,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
生3:文章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的聪慧的,其它小孩都经不住诱惑,都争着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生4:从文章中我受到的启示是:我们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而且我们遇事要冷静,不能盲从于别人。
其它同学还有什么补充的吗?生:对生活留心总是有好处的,这像这个李子,结在路边,人们见了一定会去摘来吃,但它的果子还是多得压弯了枝头,这就说明李子一定是苦的。
生:还要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生4:我们这个组还要分节奏朗读一下文章。
(台上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文章)师:谢谢这个小组的精彩分享。
师:王戎的聪明,在于不经过品尝,只凭自己的观察和推测,就能判断这李子是苦的。
板书:识苦李。
师:还有两篇文章,还有哪些小组愿意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第二小组四个同学上台。
生1:大家好,我们这个小组为大家分享《陈太丘与友期》的阅读成果。
生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元方。
最能体现主人公智的语句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与我的父亲相约在正中午,而到了中午你还不来,就是不守信用,你对着儿子骂人家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生3:文章是通过对话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聪明的。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文章后面还写到了友人惭,一个七岁的小孩,却能把一个大人说得如此惭愧,这就说明他也是饱读诗书的。
生4:从这篇文章中我受到的启示是:做人要守信用,俗话说轻诺必寡信,民不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