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套)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套)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小学六年级导学案授课教师:班级:六(2)授课时间:__2015年__3月______小学六年级导学案授课教师:班级:六(2)授课时间:__2015年__3月__小学六年级导学案授课教师:班级:六(1)班授课时间:_2015年___2月______小学六年级导学案授课教师:班级:六(1)班授课时间:_2015年___2月______【合作探究】1、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与同学分享你的知识,解答你的疑问。
2、小组合作交流,数轴上的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则?3、怎样在数轴上正确表示出正负数?请举例说明。
同学们要认真合作交流,相信你们能行! 【整理学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做题要认真,仔细哦!这节课我学习得很_________【达标测评】一、写出各点表示的数。
1. 2.二、在数轴上描出各数。
-2 -215 -3.5 -51 3实践活动。
调查本小组同学的体重,并以平均体重为标准记录每人的体重。
平均体重记为0千克,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用数轴表示出来。
小学六年级导学案授课教师:班级:六(1)班授课时间:_2015年___2月______小学六年级导学案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四(3)班使用日期2016年9月小学四年级导学案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2)主备人班级四(3)班审核人使用日期2016年9月小学四年级导学案小学五年级导学案小学五年级级导学案课题因数和倍数(一)小学五年级导学案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可编辑第1课时认识负数教材P2—4例1、例2及“做一做。
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能正确地读写负数,知道既不是正研究目标数也不是负数,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研究重难点难点:对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理解。
小提示及导学流程笔记为了表示【前置性研究】(1)同桌两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赢者得到5分,输者倒扣5两种相反意义的分,平局记分。
将每次的分数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计分表上。
量,如零次数上温度和得分甲零下温乙度、收入(2)听信息,独立思考,选择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介与支出的表示出来。
等,需求①甲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用两种②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8名同学。
数。
一种③XXX爸爸经商,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是我们以【自力自主学】前学过的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数,如3、自学例1,根据图中的信息填写下表,并说一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500、城市4.7,这些数是正最高气温℃数;另外一最低气温℃2、自学例2,斟酌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上面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种是在这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些数的前3、认识正、负数。
面添上负在2000.00的前面写上“+”表示存入2000元,也可以省略“+”不写;在500.00的前面添上“-”,“-500.00”表示支出500元。
号“-”的数,如-3、4、负数该怎么读呢?试着读一读:-500、-4.7等,这些数是负数。
精品研究内容可编辑-3读作:-0.71读作:-10%读作:5、进一步认识“”。
(1)观察温度计,交流温度计上的正负数与表示的实际意义。
想一想:摄氏度是不是表示什么温度也没有?“”是正数,还是负数呢?4、数的重新分类。
数可以分红正数、和。
5、负数的历史。
阅读教材P4的“你晓得吗?”,谈谈负数的睁开进程及故国在负数睁开史上所做出的卓着贡献。
【合作互助学】小组研讨:(1)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2)负数的前面有“-”号,正数的前面也一定有“+”号,这句话对吗?【展示指导学】交流解惑:(1)某天丹江口市的最高气温是10℃,最低气温是-1℃,此日的温度相差多少摄氏度?(2)海拔高度为-30米,其中的“海拔高度”是以什么为标准?(3)是正数还是负数?(4)甲冷库的温度为-8℃,乙冷库的温度为-5℃,哪个冷库的温度高一些?【评价提升学】1、我会填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导学案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项 目内 容1.长方形的每组对边都( ),且有四个( )。
( )是特殊的长方形。
2.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它有( )个面、( )条棱和( )个顶点。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 ),相对的棱长度( )。
从同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它的长、宽、高。
3.正方体的( )个面完全相同,( )条棱的长度都( ), 有( )个顶点,它是特殊的( ),它可以看作( )、 ( )、( )都相等的( )。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长方体( )条棱的长度和叫作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 )。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 )。
5.正方体具有( )的所有特征。
6.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后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左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下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下面的面积是多少?温馨 提示 知识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相等 直角 正方形2.6 6 12 8 相同 相等3.6 12 相等 8 长方体 长 宽 高 长方体4.12 4 125.长方体6.56 21 12 287.48厘米 16平方厘米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内 容1. 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4米,宽10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阅读教材第6页例4。
要想求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可以先分别求出( )组相对的面的面积,再相加。
也可以分别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 )。
3.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 )。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长×宽+长×高+宽×高)×2,如果用S 表示长方体的表面积,a 、b 、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导学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导学案第【1】篇〗六年级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教学目标: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
(出示运动场运动员)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二、收集数据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
(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三、分析数据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
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
(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导学案第【2】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田径跑步比赛的录像,看看选手们在比赛中是如何起跑的。
2.发现问题: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发现了问题呢?比如选手们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起跑线应该放在哪里等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3.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导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整数:a)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b)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c) 整数的乘法运算;d) 整数的除法运算。
2. 分数:a) 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b)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c) 分数的乘法运算;d) 分数的除法运算。
3. 三角形与四边形:a) 三角形的分类与特性;b) 四边形的分类与特性;c) 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
4. 数据统计与概率:a)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b) 图表的制作与分析;c) 概率的概念和计算。
5. 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a) 数学中的逻辑关系;b) 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c) 推理、证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导学方法:1.预习导学: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2.课堂探究: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课堂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合作学习。
3.练习巩固:课后进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题能力。
四、学习建议:1.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学习目标和要点。
2.课堂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提问,与同学讨论和交流。
3.课后及时复习,做好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学习成果:通过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学习,同学们将能够熟练掌握整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与特性,能够计算周长和面积。
同时,同学们还将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总结: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导学案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数学的指导方案和学习建议。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将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和解题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套)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套)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个阶段,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弱,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有所降低。
此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公式和定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
(1)课堂氛围沉闷。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缺乏与学生互动,使得课堂氛围紧张,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强调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题海战术。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大量做题,导致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
(2)缺乏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1)概念讲解不够清晰。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可能没有结合实际例子,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2)缺乏概念辨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辨析,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深。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空间想象等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具体措施包括:- 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相对应。
- 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提升核心素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全套共59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全套共59课时第一单元负数第一课时负数的认识【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有什么含义呢?二、自主探究1.感知负数。
(1)-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我的结论:①-3℃表示,3℃表示;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2)0℃表示什么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2.认识正负数(1)2000.00表示。
“500.00”与“-500.00”意义相同吗?我的想法:。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正负数吗?。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3)你能试着把数分一分类吗?3.做一做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三、课堂达标1.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
2.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
3.第一单元负数第二课时直线上的负数【学习目标】1.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填一填。
(1)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2)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2、难点是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学习过程】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下面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2、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友情小提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二、探索新知1、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请你用生活中的物体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
并把它剪下,试着找出它的中心点。
2、自学课本p56---57(1)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3)认识什么叫圆心?半径?直径?并在剪下的圆中分别标出。
(4)想一想: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半径、多少直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在同一个圆中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情小提示: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在同一个圆里,d=2r;3、请试着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
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4、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59做一做1、2、3、4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60练习十四第1---4题。
2、拓展提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五、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学习心得__________(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主课人:班级:六(1)班学校审核:
课题一、位置课
型
自学探究课+巩固
展示课
课
时
1 时
间
2013年9月
目标我明确:
1、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学习流程: 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尝试练习-达标检测师生随笔
【温故知新我热身】
【自主学习我能行】
1、自学教材第2页例1,在座位图上标出张亮。
2、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这个数对(2,3)表示什么含义?
3、王艳的位置在第()列,第()行;赵强的位置在第()列,第()行。
【合作探究我快乐】
1、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同样了可以用(,)表示王艳同学的位置,用(,)表示赵强同学的位置。
2、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在用数
对表示位置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3、讨论,并说出理由。
赵强说:孙芳的位置可以用数对(3,1)表示;王艳说:孙芳
的位置可以用(1,3)表示。
他俩谁说得对?表示的方法有什么不
一样?
思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你觉得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办法?1.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精彩展示我最棒】
展点一:数对
展点二:数对表示法
【智勇冲关我必胜】
完成“做一做”,说说你亲身体验到的确定位置的例子。
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填一填。
①我的位置是(,),表示的是第()列第()行;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表示的是第()列第()行。
②写出下面数对表示位置的同学。
位置是(5,3)的同学是();位置是(3,3)的同学是();
位置是(5,2)的同学是();位置是(4,3)的同学
是();
位置是(2,2)的同学是();位置是(4,1)的同学是();
【整理学案我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主课人:班级:六(1)班学校审核:
课题一、位置课
型
自学探究课+巩固
展示课
课
时
2 时
间
2013年9月
目标我明确:
1、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学习流程: 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尝试练习-达标检测师生随笔
【温故知新我热身】
1、如果张华的位置是(4,2),表示的是第4组第2个位置,那么小平的位置是(3,1),表示的是();小新的位置是(2,3)表示的是()。
【自主学习我能行】
自学教材第3页例2,填一填。
①熊猫馆在(,);②大象馆在(,);
③猴山在(,)④海洋馆在(,)【合作探究我快乐】
1、在动物园示意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2、观察思考。
①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
特点?
③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精彩展示我最棒】
展点一:数对表示法
展点二:灵活运用数对表示位置关系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列)上,数对中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
【智勇冲关我必胜】
1、练习一第4题
①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②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要先看页码,再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①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②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③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④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练习一第4题
①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②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整理学案我反思】
小
学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主课人班级:六(2)班
学校审核:
课题
二1分数乘整数
课型
自学探究课+巩固
展示课
课时
1 时间
2014年9月
目标我明确: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数学美。
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是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学习流程: 自学探究课:
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尝试练习-达标检测巩固展示课:明确目标-自主合作-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复习提升课:
明确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升-达标检测
师生随笔
【温故知新我热身】
一.1、算一算:①、6
1+
6
2+
6
3=②、
10
3+
10
3+
10
3=
2、想一想:
第②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自主学习我能行】
二.(一)、利用第②题学习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_________ ;表示_____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
______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
+103
+103
=109,那么103+103+103=103×3,所以10
3
×3=__________=
10
92、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简便运算。
(二)、阅读书本第
8页例题1,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
1、说一说“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11
2”是什么意思?
2、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标在线段图上?
3、结合自己所画的线段图,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并思考分数乘整数应该如何计算?
4、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______________作分子,分母________。
(三)、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尝试计算P9例2,看一看乘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想一想分数乘整数有几种约分的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友情提示:计算前先观察
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再计算的习惯,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我快乐】
三.1.小组内合作探究上面的内容.
2.小组领取展示任务准备展示.
【精彩展示我最棒】
四.根据展示任务,在班级内展示上述内容
【智勇冲关我必胜】
五.1 独立完成P9“做一做”1—3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2.巩固训练:完成P12练习二第1、2题。
3.拓展提高:P12练习二第4题。
【整理学案我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 )次,展示( )次,答对( )次,改对( )次. 合计(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