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时期宝宝都没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婴儿除了吃和睡就没有其他的思维。其实随着婴儿的成长,宝宝心里也是会有变化的,并且随着宝宝的成长智力和心智都会越发成熟。那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特点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条件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度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等都是在该阶段发生或发展。

在这一时期,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变化都非常明显,大脑的机能开始发展,因此要多注意营养,动作开始变得精细,建议准备恰当的玩具进行锻炼,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都变得敏感,还要注意言语的发展。

婴儿早教要注意什么

很多父母对于早教,只是刻意的去强调一种学习,其实,这要观察宝宝比较喜欢做什么,这才能更好的引导宝宝学习,早期教育就在于两个字:引导。很多早教看起来都非常的容易,但真正坚持就更难了,因此,得教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如果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的话,可以慢慢的引导孩子一点专业知识。

对宝宝实行早教,顺其自然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强求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效果可以能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埋下扭曲的伏笔。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宝宝,因此,溺爱也越来越明显,有些家长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这不是爱宝宝,而是害了宝宝。

婴儿的成长阶段不止要注意身体健康,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忘了对宝宝的心理多多关注,开朗乐观的性格对于宝宝的成长才更有益。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婴儿时期宝宝的心理变化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观察,也要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其实对于宝宝最好的照顾就是陪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知识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2020年(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壹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壹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且非新手”。 ⒉评定壹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俩个问题: 其壹,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于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paradigm)等均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壹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于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壹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原始反射:作用—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 巴宾基斯反射:反应—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发展时间—8个月至1岁时消失; * 抓握反射:反应—弯曲手指去抓接触手心的物体;发展时间—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抓握取代; * 摩罗反射:反应—巨大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发展时间—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4~6个月消失,但惊吓反射保留终生;* 游泳反射:反应—浸入水中时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使身体浮在水面;发展时间—4~6个月消失; * 行走反射:反应—身体直立,脚触平面,向前移步;发展时间—若没有锻炼,8周后消失。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新生儿的状态 * 觉醒状态 * 有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不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瞌睡,0.5~3小时/每天 * 警觉性安静,2~3小时/每天 * 警觉性活跃,1~3小时/每天 * 啼哭,1~3小时/每天 * 睡眠状态的变化 * 出生第2周~第6周,睡14~16小时/每天,时间相对缩短 * 第3个月~第7个月,睡觉时间主要在晚上,白天只需小睡2~3次/每天* 出生第2周~第1个月或第2个月,婴儿睡眠时间中至少有一半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之中,即不规律睡眠之中;但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在出生后稳步减少,出生6个月时,它占总睡眠的25%~30% * 自主刺激理论:认为婴儿期的快速眼动睡眠是一种自我刺激形式,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 啼哭 * 啼哭的功能

* 啼哭传递婴儿痛苦、感觉不适的信息 * 啼哭可以帮助对婴儿的诊断(如早产儿、大脑受损伤的新生儿的哭声与健康婴儿的对比) * 啼哭的发展变化 * 出生后3个月哭得最频繁,之后啼哭减少 * 抚慰烦躁婴儿的方法 * 喂食、换尿布、抚摸、摇晃、给予连续的、有节奏的刺激等 * 成为一名敏感的养护者 (二)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大脑的发展 * 大脑形态的发展 * 脑重与头围 * 出生时,脑重350~400克,是成人的25%; * 6个月时,脑重是成人的50%; * 3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此后发展速度缓慢,至15岁时脑重达成人水平; * 出生时,头围34cm,是成人的60%; * 10岁时,头围52cm,接近成人; * 新生儿中存在的小头畸形(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巨头畸形(超过37cm) * 大脑皮质 *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白质已基本髓鞘化 * 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5个月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抑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 1~3岁期间,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 皮质中枢 * 婴儿大脑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 大脑单侧化 *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右利手婴儿的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优势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 婴幼儿时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人一生基本智力的80%是在六岁前奠定。孩子们生下来都一样,长大后就不一样,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有很强的能力,成为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有的人心理素质很好,很有信心,可有的人是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罪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人发展、变化的如此之大。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幼小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幼小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也有人格、思想、隐私、尊严等,作为父母,应该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和保护。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同样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你。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以自己的权威侵犯孩子的天地,与孩子的心灵间就会横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心灵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很多少年犯甚至成年人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时期的影响造成了心理上的扭曲。因此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不光要学习知识,早期的心理成长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生命的质量。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法则,鼓励孩子自由探索。避免过分的干预,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侵犯性,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6个月的宝宝就能根据爸爸妈妈的表情看出高兴或生气,宝宝的洞察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 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时期,不但受限于先天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的复杂环境影响,在种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大,所以父母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动不动就把笨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 的。 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时期宝宝都没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婴儿除了吃和睡就没有其他的思维。其实随着婴儿的成长,宝宝心里也是会有变化的,并且随着宝宝的成长智力和心智都会越发成熟。那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特点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条件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度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等都是在该阶段发生或发展。 在这一时期,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变化都非常明显,大脑的机能开始发展,因此要多注意营养,动作开始变得精细,建议准备恰当的玩具进行锻炼,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都变得敏感,还要注意言语的发展。 婴儿早教要注意什么 很多父母对于早教,只是刻意的去强调一种学习,其实,这要观察宝宝比较喜欢做什么,这才能更好的引导宝宝学习,早期教育就在于两个字:引导。很多早教看起来都非常的容易,但真正坚持就更难了,因此,得教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如果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的话,可以慢慢的引导孩子一点专业知识。 对宝宝实行早教,顺其自然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强求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效果可以能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埋下扭曲的伏笔。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宝宝,因此,溺爱也越来越明显,有些家长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这不是爱宝宝,而是害了宝宝。

婴儿的成长阶段不止要注意身体健康,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忘了对宝宝的心理多多关注,开朗乐观的性格对于宝宝的成长才更有益。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婴儿时期宝宝的心理变化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观察,也要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其实对于宝宝最好的照顾就是陪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 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 ⒈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 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⒉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 ⒊婴儿肤觉的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⒌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 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

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

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3.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儿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完成眼手协调的活动。在视觉的调节下,手在视野范围内完成操纵、摆弄物品的活动,这是利用知觉能力综合认识物品的特性。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飞快发展的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婴儿是0到3岁的儿童的,这一时期,由于动作、语言迅速发展、婴儿心理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初步的思维形式,具备了人特有的自我意识萌芽,但心理活动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下面我们从三个阶段介绍婴儿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个三个阶段分别是0-6个月、6-12个月、1-3岁。 我们已经观看视频“生命的孕育”,了解到生命个体开始于受精卵。这个承载父母遗传物质的细胞,因为母体的营养供给与保护,实现了从胚种到胎儿的发展变化,并在270天左右将结束母体的寄居生活、来到人世。 婴儿出生后,头30天被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为了适应与母体大不相同的新环境,必须建立各种心理活动,以实现他们的维持生存和发展。那出生前,胎儿是如何在母体中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的说,就是胎儿是如何摄取营养、排泄废物、吸取氧气?找同学回答一下。也就是说,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通过脐带排泄废物,通过脐带吸收氧气。这一切维持生命的活动,胎儿都要借助母亲来完成。而新生儿,与母体分离,必须能够自己吃、消化和排泄;然后是自己呼吸空气。总之,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新生儿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那么新生儿如何适应外界环境呢?首先,新生儿要借助各种无条件反射来维持生存,在此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实现发展。 我们先了解一下无条件反射。不用学习、天生就能对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而引起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物。比如,当食物放进口中,就会有唾液分泌。我们生来就能对放在嘴里的食物,进行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我们看看新生儿所具备无条件反射。 有刺激物触碰婴儿的嘴边,婴儿会把头转向刺激物—这是一种定向反射,这种能力使得婴儿可以找到嘴边的食物。当母亲喂奶时,婴儿可以找到奶头,并进行吸吮反射,随后作吞咽反射。这连续的反射活动,使婴儿为可以获取营养。如果环境中的强光刺激眼睛,或者用手指触摸婴儿的眼睫毛,新生儿会有眨眼反应。当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吃的奶水过多,会使他们出现呕吐现象。这里的眨眼和呕吐,是儿童自我保护的无条件防御反射。 以上这些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新生儿还具备一些与个体生存无关的无条件反射。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在出生后一年就消失了。 无条件反射可以使个体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却不能使机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发展,主动的适应环境,个体需要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学会的反射。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是为条件刺激。例如谈虎色变这个成语。我们知道老虎的凶残,不用亲眼见到,只要听到有关虎事情,我们就会有害怕的感触。当我们看到水煮鱼,闻到它的香味后,我们会有分泌唾液的反应。这里老虎和香味,是条件刺激,我们学会对他们进行反应。也就是说条件刺激的形成,是在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说是暂时,是因为条件反射只有在强化时,才能巩固,否则将消失。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吃水煮鱼,渐渐忘了它的味道。当再次闻到香味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形成对它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依据自己的实验提出的概念。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 人的一切活动方式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的,当新生儿学会条件反射后,意味着,人的心理现象开始发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以上介绍的是新生儿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新生儿的原始感觉、以及有哪些变化。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触觉,味觉等。比如放在嘴边的手指引起的触觉,能辨别酸甜苦咸。此外,随着月龄的变化,这些原始感觉会与动作协同发展。比如,听到被拖长的声音,婴儿会停止一切活动倾听,知道声音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