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图文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到满周岁之前的阶段。这个阶段充满了奇迹和发 展的成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婴儿期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养 育方式。
婴儿期的定义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到满周岁之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经历了 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里程碑。
婴儿期身体发展
婴儿在婴儿期发展出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这为他们的情感安全提供了基础。
社交互动
婴儿在婴儿期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社交互动。
婴儿期社会发展
1
认同感形成
2
婴儿在婴儿期开始意识到自我存在,
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3
家庭关系
婴儿在婴儿期建立起与家人的紧密联 系,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结论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对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具有深远 影响。为宝宝提供良好的养育方式和照顾环境,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群体互动
婴儿在婴儿期开始在托儿所或儿童园 等场所与其他婴幼儿进行简单互动, 了解合作和分享的概念。
婴儿期养育方式
1 亲子互动
通过与婴儿的亲密互动,如喂养、哄睡和游戏,促进婴儿的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
2 安全依恋
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提供安全和保护,有助于婴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3 早期教育
提供适龄玩具和刺激性环境,鼓励婴儿探索与学习,促进认知和感官发展。
1
生长快速
婴儿在婴儿期经历了惊人的生长速度,身长、体重和头围都会大幅增长。
2
运动技能
婴儿在婴儿期开始掌握抓握、翻滚、坐立和爬行等运动技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 础。
3
感官发展
婴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在婴儿期得到迅猛发展,开始能够感知和回应外界刺激在婴儿期开始对周围的世 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探 索和触摸各种物体,培养了他 们的认知能力。
发展心理学从婴儿到成年人的成长之路

发展心理学从婴儿到成年人的成长之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而发展心理学则专注于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经历了身体、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婴儿到成年人的成长之路,从新生儿期的感知发展开始,到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探索,最终到成年期的生涯选择。
1. 新生儿期的感知发展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开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逐渐建立感知能力。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通道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
通过观察婴儿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反应,研究者可以了解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在这一阶段,父母和主要照顾者的情感关系对婴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幼儿期是个体认知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
在幼儿期初期,儿童开始发展出对物体的概念和认知,并通过模仿和操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他们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对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幼儿期晚期,儿童开始展示出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使用简单的原因和结果关系进行推理。
3. 儿童期的社会情感发展儿童期是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孩子们开始建立与同龄人和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愿。
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发展自己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的支持和教育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探索青春期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目标。
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和群体认同开始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在这一阶段,家庭、同伴和学校的支持对他们塑造积极的自我认同是至关重要的。
5. 成年期的生涯选择成年期是个体开始独立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面临着个人、家庭和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在成年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生涯选择,包括教育和职业发展等方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阶段和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阶段和特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1. 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婴儿在这个阶段内经历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和依恋关系。
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亲密互动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展基本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如学会辨别声音、触摸和味道,逐渐了解身体的部分和物体的性质。
2. 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探索自己独立性的阶段。
幼儿在这个阶段面临着许多心理任务和挑战。
他们开始发展语言能力,并逐渐理解规则、社交技巧和道德准则。
幼儿还通过与同伴互动来发展社交技能,培养友谊和合作能力。
3. 儿童期(7-11岁)儿童期是儿童进入学龄前教育的阶段。
他们开始发展具体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
他们开始了解时间和空间概念,并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此外,儿童也开始在学校和社会中建立自我认同,通过完成学业和参与社交活动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 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巨大变化。
他们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意识,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社会地位。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着自我认同的挑战,他们需要在家庭、同伴和学校中找到支持和引导。
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阶段和特点是儿童在成长中呈现出的普遍规律和特征。
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经历了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挑战,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阶段和特点,有助于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儿童,提供适应性和支持性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发展心理学:从婴儿到老年

03
生活习惯发展
• 饮食:学会规律饮食,形成良好 的饮食习惯 • 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 证充足的睡眠 • 卫生习惯: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保持个人和环境的清洁
03
学前期(6-12岁)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期的认知发展:学习、记忆与思维能力
学习发展
• 阅读:学会阅读,提高获取 信息的速度和能力 • 书写:学会书写,提高表达 和记录的能力 • 数学: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 和技能
• 协调性:身体协调性得到进一步 提高,动作更加灵活 • 灵活性:提高身体灵活性,能够 完成更多复杂的动作 • 力量:肌肉力量得到增强,能够 完成更多高强度的运动
• 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 证充足的睡眠 • 饮食:学会合理饮食,保持健康 的饮食习惯 • 卫生习惯: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保持个人和环境的清洁
• 逻辑思维: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解 决问题 • 分类:能够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 分类 • 因果关系: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 的因果关系
• 想象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 造力和创造力 • 创造力:能够用独特的方式解决 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期的社会情感发展:同伴关系、道德观念与自我认同
同伴关系发展
道德观念发展
老年期的社会情感发展:家庭、朋友与社区关系
家庭关系发展
• 家庭角色:适应家庭角色的变化, 如成为祖父母、外祖父母 • 家庭关系:关注子女和孙子女的 成长,维护家庭和谐 • 家庭责任:承担家庭责任,为家 庭的幸福做出贡献
朋友关系发展
• 朋友交往:保持与朋友的联系, 参加社交活动 • 倾诉交流:与朋友倾诉交流,分 享生活经历和感受 • 互助支持:互相帮助和支持,共 同度过困难时期
运动能力发展
• 粗动作:学会翻身、爬行、站立等基本动作 • 精细动作:学会抓握、捏取等手指动作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二级考试笔记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是指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从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 和发展。了解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对我们理解婴儿行为和需求至关重要。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1 定义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指的是婴儿从出生到两岁期间,心理行为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和发 展。
2 重要性
婴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儿童后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理论:弗洛伊德和皮亚杰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期是个体性格和性格形成的重要 阶段,通过家庭环境和社会互动影响婴儿的心理发 展。
皮亚杰
皮亚杰强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提出了阶段性认知 发展理论,描述了婴儿在认知上的发展和进步。
3 依恋关系
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 亲密关系,建立起安全和 信任的依恋关系。
婴儿期的语言和沟通发展
1 语言理解
婴儿从出生开始会对语言的声音产生反应,逐渐学会理解简单的语言指令。
2 语言表达
婴儿通过模仿和语音练习,逐渐开始学会发出简单的语言声音和词语。
3 沟通技巧
婴儿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语言,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婴儿期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发展
1
身份认同
婴儿逐渐开始认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建立起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辨识。
2
自我概念
婴儿开始逐渐认识自己的特点、能力和喜好,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
3
情感依附
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建立起安全和信任的依附关系。
婴儿期的感觉和知觉发展
1
感觉发展
婴儿在出生后逐渐发展出对声音、触觉、
知觉发展
2
味觉、嗅觉和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感知能力。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的学科,而婴儿心理的发展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早的阶段,对婴儿心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这些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与外界交流。
他们会通过注视、眨眼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开始学习通过身体语言、笑声和咿呀声来与父母和其他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技能。
感知能力是指婴儿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新生儿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对声音和触觉的感知。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视觉感知周围的人和物体,通过嗅觉感知不同的气味,通过味觉感知不同的食物味道,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等等。
这些感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认知能力是指婴儿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能力。
婴儿的认知能力也是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发展。
最初,婴儿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主要是基于感知和感觉。
他们通过对声音、光线和触觉的感知来建立对外界的认知。
随着婴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学会通过观察和探索来获得新的认知。
在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关键的里程碑是婴儿开始学会认识并区分各种对象。
他们能够注意到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从而能够将物体进行分类和识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逐渐发展。
这些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基础。
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指婴儿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通过听觉感知语音,并逐渐学会模仿发音。
他们开始对一些简单的语音、音节和单词产生兴趣,并试图用各种声音来模仿。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80fd2568bd63186bdebbc5b.png)
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婴儿期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因此婴儿生理心理的发展一直受到各方面有关学科的关注。
第一节婴儿期的一般问题一、婴儿的年龄阶段特征(一)年龄阶段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法是:0~3岁。
(二)基本特征婴儿期心理发展的~般特点是: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第三,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第四,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二、婴儿期的生理发展(一)婴儿期的大脑功能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1)脑重和头围。
婴儿的大脑从胚胎时开始发育,出生时达到350~400克,是成年人脑重的25%(这时的体重只是成人的5%);6个月时脑重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24个月时增到1050—1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以后发展速度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到34厘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达48~49厘米,以后的增长速度变慢。
(2)大脑皮质。
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
皮质细胞迅速发展。
到2岁时,脑内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
2.大脑机能的发展(1)脑电图的情况。
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了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的胎儿已显示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
新生儿出现了同步节律α波,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的成熟性,在新生儿的皮质投射区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渐趋成熟。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着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婴儿出生时大脑两半球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处于弥漫状态。
此后,发展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1、婴儿的生理发展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发生。
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视觉的发展:眼睛觉察和辨认刺激需要一定的视
觉技能, 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
光的察觉、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是婴儿从外部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环境 的重要手段,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 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味觉: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以面部表情和身 体活动来表现对味道的反应。 嗅觉:习惯化和适应 肤觉:温觉反应和痛觉反应第五章婴儿期的心发展(0-3岁)
新生儿(0——1个月);乳儿(1个月——1周岁)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个体生理发育最
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
展。 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第三, 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 第四,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2、词汇的发展:内涵和外延的质量提高
3、句法的发展:单词,双词,电报句,完整的 简单句,一定程度的复杂句。(举例) 4 、简单发音----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 音 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不 完 整 句
完 整 句
单词句:(1—1.5岁) 球球、抱抱 电报句: 1.5—3岁 妈妈鞋、娃娃排排坐
简单句:他觉觉了、妹妹读书 复杂句:老师教我们作游戏 复合句:吃了饭以后,我和小华玩一会 就看电视了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言语的发展 1、语音感知和发音 2、词汇的发展 3、句法的发展: 单词,双词, 电报, 完整的简 单句,一定程度 的复杂句.
第三节 婴儿期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 程称社会化过程.即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中掌握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 适应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1、自发的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次是肘、手腕、手,手指动作最晚
(3)大小原则:即大肌肉到小肌肉,
三、婴儿主要的动作发展 (一)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是动作发展的重点. 他的意义在于的意义:主动探索周围事物; 开始操作工具;多种感觉协调,为知觉奠定 基础。通常在5、6月间出现。 (二)独立行走 意义 :活动具有主动性;扩大认知范围; 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二、记忆的发展
0—3(月):以条件反射为主,时间逐渐延长
3—6(月):长时记忆能力发展
6—12(月):出现认生现象,模仿动作
12—— :延迟模仿
三、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 性、缺乏对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 隘性、形象性。主要特点:思维活动离不开儿 童自身对物体感知.
(五)空间知觉的 发展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
儿可以分析简单形状
深度知觉:
吉普森等的视崖实验证 明: 6个月具有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
先上下,再前后。
视崖实验装置大致是这样的: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上 面盖着一块厚玻璃的实验平台,在一侧玻璃下面直接铺 着格子图案的质料,给人以很表浅的感觉,而另一侧的 质料是铺在平台的底面,距离上面的玻璃有几英尺的距 离,给人以很深的感觉。在测查的时候,实验者通常是 观察婴儿在深、浅两侧的反应。 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 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 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 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 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当婴儿的年龄稍大,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 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 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动作发展的训练
格塞尔提出“成熟—学习”理论。
成熟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和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但是什么成熟程度最好呢?
实验表明:无论成熟早期,中期,晚期对 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是,成熟早期是学 习和训练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效果最好;成熟 中期学习效果虽不如早期,但比晚期学习效果 好;成熟晚期效果较差。
本节重点
1.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4点意义
2.婴儿期动作的发展的规律性
3.婴儿期主要的动作发展(抓握和行走)
4.习惯范示和优先注视范示
5.婴儿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6.恐惧的种类
7.依恋.依恋的发展(鲍尔比).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 班杜拉 布鲁纳。 (1)强化说—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负 强化解释语言的获得. (2)社会学习说—儿童通过模仿学习成人的言 语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创始人.儿童言语 的发展决定于个体的成熟和发声系统的完善. 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语法是通过语 言获得装置获得的,语言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 向个别语法转变的过程.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 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 相互作用。
第一节
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4点)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与皮亚杰的理论相一致,婴儿运用已有的 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没有 动作,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通过动作的研究,可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 的内容和水平.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 细动作的发展是检查的重点。
不安全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做为主体的我对自己及
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哈特
主体我的发展(0-15个月)
客体我(15-24个月)
主体我到客体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
第四节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 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二)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应答性—操作性—社会性
(三)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大声响、位置突然改变,疼痛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被水烫过
3、怕生:陌生人焦虑 6—8个月出现
4、预测性恐惧:害怕黑
二、气质
托马斯将儿童气质分为: 1、容易型 2、困难型 3、迟缓型
三、社会性依恋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称 依恋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鲍尔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二)依恋类型 安全型: 回避型: 艾斯沃斯 反抗型:
亲”,即使在游泳时,小鸭们也不愿离开自己的
“洛伦兹妈妈”。科学家们认为,可能人类的许
多行为和能力也存在类似的“关键期”
第二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方法是把新生儿当作是消
极被动的生物个体,后来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其中习惯化范式包
关键期问题
印刻的启示:洛伦兹(Lorenz)与他的“鸭宝宝”
小鸭出生后第13-16小时是认识自己母亲的
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只要是能动的物体在它
们眼前出现,就会被当作自己的母亲。如果错过
这一阶段,小鸭就很难建立起对母亲的认识
这一情况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
的。他用自己当实验品,客串了几只鸭子的“母
阶 段
年龄
特
点
无差别 社会反应 0-3月 差别 社会反应 3-6月
对任何人反应一样 无偏爱 母亲:微笑多、依偎 熟悉者:少 陌生人:更少
特殊联结 6月-3岁 母亲:强烈依恋 阶段 陌生人:紧张、恐惧等
类型 安全型 (attachment security) 约2/3
特
点
在 :积极探索,与母亲交往 离开:苦恼、不安 回来:接近、平静 1.焦虑-回避型(anxious-avoidant) 20—25% 在 :独自玩耍 离开:悲伤少、做自己的事 回来:不欢迎、无喜悦 2.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10—15% 在: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 离开:非常苦恼、极度反抗 回来:矛盾——既寻求又反抗
(三)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可以促进儿童空间
认知的发展,尤其是独立行走,使儿童的活动
范围变大,使他的认识能力增强。
(四)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往能力
的发展。从原来的依赖,逐渐转向主动。
二、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早期抓握是整个手臂,然后是拇指再四指 2、从不随意到随意 即从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最早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 干,最后是脚的动作。 (2)近远原则:上肢动作为例,上臂先成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