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涉及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理解这个过程的关键阶段,对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更好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我们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关键阶段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
1. 婴儿期(0-1岁)婴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对未来几乎所有心理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体验世界,情感发展尤为重要。
1.1 感知与运动的发展婴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探索周围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物体。
这一时期,反射行为是主要的动作形式,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儿会逐渐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动作,如翻身、坐起、爬行等。
1.2 情感与依附关系情感是婴儿期心理发展的另一核心要素。
根据依附理论,婴儿会在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附关系。
这种依附关系影响着儿童今后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的形成。
如果照顾者能够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婴儿会发展出良好的情感联结和安全感;相反,如果照顾者表现出忽视或不一致,婴儿可能会发展出焦虑或回避的依附风格。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继承和初步独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认识自我,并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
2.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幼儿期后,儿童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我意识使得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情感及需求,同时也开始探索“我是什么”这一问题。
这一过程中,儿童常常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显示出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2.2 社交互动与语言的发展幼儿时期,儿童与同伴互动频繁,这有助于他们社交技能的发展。
通过模仿和游戏,儿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分享。
同时,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快速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单词到渐渐能够进行基本对话,这个变化为日后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3.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开始参与较为复杂的游戏与活动,并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它涵盖了婴儿从出生到三岁之间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认知、情感以及社交等。
通过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适合的支持和关怀。
一、感知的开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当婴儿刚刚出生时,他们的感知系统是不成熟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展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口腔和皮肤等感觉器官,婴幼儿开始接触、探索并理解世界。
婴幼儿的视觉感知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得到明显的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注视和跟随移动的物体,并对颜色、形状和模式产生兴趣。
这个阶段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它为后续的认知和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认知的成长:理解世界的开端认知发展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出生到三岁,婴幼儿经历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思维。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的里程碑。
在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与外界产生交互关系。
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行为,他们开始模仿并学习。
这也是他们建立情感联系和语言能力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幼儿开始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例如对物体的持久性和对象的分类。
他们也能够发展出简单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利用手中的玩具推动其他物体,探索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的萌芽:理解和表达情感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婴幼儿也不例外。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学会理解和表达情感,以及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早期的情感发展主要依赖于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亲密的接触、保持面对面的目光接触和共享愉快的体验,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安全的情感依恋。
在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并能够根据周围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
例如,当感到不安全或不舒适时,他们会发出哭声或躲避的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
四、社交的启蒙:与他人建立联系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在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的学科,而婴儿心理的发展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早的阶段,对婴儿心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这些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与外界交流。
他们会通过注视、眨眼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开始学习通过身体语言、笑声和咿呀声来与父母和其他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技能。
感知能力是指婴儿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新生儿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对声音和触觉的感知。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视觉感知周围的人和物体,通过嗅觉感知不同的气味,通过味觉感知不同的食物味道,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等等。
这些感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认知能力是指婴儿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能力。
婴儿的认知能力也是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发展。
最初,婴儿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主要是基于感知和感觉。
他们通过对声音、光线和触觉的感知来建立对外界的认知。
随着婴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学会通过观察和探索来获得新的认知。
在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关键的里程碑是婴儿开始学会认识并区分各种对象。
他们能够注意到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从而能够将物体进行分类和识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逐渐发展。
这些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基础。
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指婴儿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通过听觉感知语音,并逐渐学会模仿发音。
他们开始对一些简单的语音、音节和单词产生兴趣,并试图用各种声音来模仿。
婴幼儿心理发展

婴幼儿心理发展婴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婴幼儿从出生到三岁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经历了身体、感知、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他们的心理发展对于个体后续的学习、社交和情感能力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婴幼儿的感知能力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新生儿对声音、触觉和视觉的反应是他们感知能力的体现。
研究表明,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能够对亲人的声音产生辨识和反应,这是因为他们在子宫中已经开始形成听觉记忆。
同时,婴幼儿对触觉的敏感也很高,他们通过触摸来感知外界的物体和人体温度,这种触觉刺激对他们的安全感和情感交流都至关重要。
此外,婴幼儿的视觉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他们在出生后几个月内逐渐能够看清楚近距离的物体,并对颜色和形状产生兴趣。
这些感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幼儿后续的认知能力奠定了基础。
其次,婴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在感知的基础上,婴幼儿开始对外界的事物进行认知和记忆。
早期的认知能力表现为对周围物体的关注和摸索,他们开始学习通过手部动作来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幼儿逐渐学会了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辨识物体和人,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熟悉的事物,并开始形成简单的记忆。
此外,婴幼儿的注意力也逐渐发展,在面对刺激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保持一段时间的持续关注。
这些认知能力的提高为婴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奠定了基础。
除了感知和认知能力,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也非常关键。
婴幼儿是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亲密人际的互动来建立情感联系的。
在婴幼儿的早期,亲子关系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婴幼儿通过与父母的情感互动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这种情感联系对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形成都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婴幼儿也开始学习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状态。
这种情感表达和互动有助于培养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最后,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ppt课件

环境因素
环境对婴儿感知觉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丰富的刺激和多样化的经验有 助于促进婴儿感知能力的提高。
训练与教育
适当的训练和教育对婴儿感知觉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家长和教师可以 利用各种教具和方法,引导婴儿探 索和感知周围环境。
03 婴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的定义与分类
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识别、理解 、推理和评价的心理过程。
05 婴儿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
情感的分类与特点
情感的分类
基本情绪(快乐、悲伤、 愤怒、恐惧)和复合情绪 (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
情感的特点
情感具有先天性、适应性、 可塑性和稳定性。
情绪的生理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参与 情绪的调节。
婴儿情感的特点与能力
婴儿情感的特点
婴儿的情绪逐渐分化,从最初的几种基本情绪发 展到多种情绪。
婴儿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01
02
03
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大约2岁左右,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 来了解世界,如抓取、听 觉和视觉。
前操作阶段
大约2岁到3岁左右,儿童 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 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 观推理。
操作阶段
大约3岁左右,儿童开始 使用语言和符号进行抽象 思维,能够进行基本的数 学和逻辑思考。
02
婴儿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社交互动,如分享玩具、模仿他人等。
社会技能的发展
03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社会技能逐渐发展,包括合作、轮流
和分享等。
婴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响。
同伴关系
婴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其社会性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婴儿心理发展的趋势与基本规律

婴儿心理发展的趋势与基本规律一、感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能够对外界的声音、视觉刺激和触觉刺激做出反应。
在2个月到6个月期间,婴儿逐渐具备了辨别声音的能力,能够对父母的声音作出反应;同时,婴儿对颜色、形状和大小等视觉刺激也开始产生兴趣,并能够做出相应的动作来与环境互动。
在8个月到12个月期间,婴儿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懂得使用手势、脸部表情和声音来进行沟通。
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通过探索自身身体的运动来感知和认知外界的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在6个月到12个月期间,婴儿开始懂得使用手势来与他人进行沟通,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并能够自主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
在12个月到24个月期间,婴儿逐渐掌握了词汇和语法,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三、情感发展的规律婴儿在情感发展方面也经历了从最初对母亲的依赖到逐渐建立安全感和独立性的过程。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对母亲有强烈的依赖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并逐渐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
在12个月到24个月期间,婴儿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并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四、社会发展的趋势婴儿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行为的逐渐增多。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主要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与他人进行互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互动,开始懂得分享和合作。
在12个月到24个月期间,婴儿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并能够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
总的来说,婴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从感知能力到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从对母亲的依赖到建立安全感和独立性的发展,以及从亲密关系的建立到社会互动和合作行为的增多。
这些发展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支持,促进婴儿心理发展的健康成长。
简述婴幼儿心理发展趋势

简述婴幼儿心理发展趋势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就像一块刚刚开始萌芽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奇妙的变化。
你看着小家伙们从一张小小的婴儿床上睁开眼睛,直到他们蹒跚学步,开始说话,真是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说到婴幼儿的心理发展,那可真是一个大工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挑战和变化。
别看小家伙们还在学走路、学爬行,心理上的进步可一点也不慢,甚至可以说,进步的速度比身体的成长还要快得多呢。
别小看那些在婴儿期的笑容和眼神交流,那不是随便笑笑那么简单!那是他们开始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并且尝试跟你进行互动的信号。
刚出生的宝宝其实并不懂得自己和外界是分开的。
他们的世界就是爸爸妈妈,或者就是哄哄他们的大人们。
小家伙们基本上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
他们会对声音、光线、颜色产生兴趣,甚至会开始尝试用眼神跟你“对话”,那种萌到爆炸的小眼神,你说它有多吸引人吧!而且他们不光是对外界的变化产生反应,自己的一些行为也开始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像是饿了哭,困了皱眉,这都可以算是他们第一步心理发展的体现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们会慢慢学会区分自己和外界,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你会发现,1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表情,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和不满了。
比如,吃饭的时候,看到不喜欢的菜肴,他们会皱眉、推开或者甚至是发火。
小小年纪,居然已经会表现出“情绪反抗”了!这时候,家长们可能会感到有点困惑——这才多大点儿啊,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有主见了?这是他们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通过这些反应,宝宝们开始明白:我能控制某些事情,自己想要什么,这种能力是他们开始理解世界的一个关键点。
再往大一点,到了2岁左右,宝宝的社交能力就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你会发现,宝宝们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分享玩具,也不一定能和别人合作,但至少他们开始对“别人”这个概念产生了兴趣。
对他们来说,别人不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存在,可能还是值得互动和模仿的对象。
《婴儿心理的发展》课件

思维阶段
在1岁左右,婴儿开始能够进行简单 的思维活动,如分类、比较、排序等 。
解决问题阶段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左右,婴儿开始 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拼图、 搭积木等。
05
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定义
01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 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和情 感,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
02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 中的适应和成长,包括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情感调节、人际关 系等方面的发展。
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会影响感知觉的发展 ,如对某些气味、味道的敏感度等。
环境中的刺激和经验对感知觉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如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有助于 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
生理成熟
学习和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生理器官逐渐成 熟,感知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个体能够提高自 己的感知能力,形成更为准确和精细的知 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语言发展阶段
01
02
03
04
发音阶段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发出各种 声音,到三个月左右可以发出
比较清晰的音节。
单字阶段
大约在6-10个月左右,婴儿 开始发出比较清晰的单字,如
“妈妈”、“爸爸”等。
简单句阶段
在1岁左右,婴儿开始能够说 出简单的句子,如“喝奶奶”
、“抱宝宝”等。
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
03
婴儿的认知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四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阶段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能够感知周围的环 境,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这是 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五、婴儿言语的发展六、婴儿气质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八、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二、婴儿动作的发展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
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⑴习惯化范式(P162)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
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
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
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⒈婴儿视觉的发展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⒉婴儿听觉的发展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
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
⒊婴儿肤觉的发展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
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⒌婴儿知觉的发展①形状知觉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
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②深度知觉吉布森(E.J.Gibson) 等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③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经典实验:视觉悬崖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④时间知觉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也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
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所以,在五六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
7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
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㈠婴儿注意的发展①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②3 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③5、6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④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⑤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注意。
㈡婴儿记忆的发展①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②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③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④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㈢婴儿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⒈其主要特点⑴直观行动性。
⑵间接性和概括性。
⑶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⑷思维的狭隘性。
⑸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㈠言语发展的理论⒈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班杜拉(A.Bendura)和布鲁纳(Brunner)。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⒉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
乔姆斯基是转化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㈡婴儿言语的发展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
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14个月。
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2000)。
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
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左右。
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研究表明,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许政援等,1996)。
六、婴儿气质㈠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㈡托马斯、切斯(Thomas&Chess1974,1982) 的气质类型说他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⒈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
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⒉困难型(占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
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⒊迟缓型(占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
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其余35% 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㈠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J.Bowlby) 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⒈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⒉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⒊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㈡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⒈安全型依恋(占65-70%), 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⒉回避型依恋(占20%), 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⒊反抗型依恋(占10-15%), 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
①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②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③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