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一)

合集下载

秦皇岛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秦皇岛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秦皇岛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秦皇岛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秦皇岛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4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皇岛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

本报告总结了秦皇岛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秦皇岛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秦皇岛市“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秦皇岛市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建议

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建议

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一区域发展产业结构是一地区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其结构优劣关系今后经济增长,是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并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增长。

本文以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对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新世纪以来三次产业结构总体的变化2000年以来,秦皇岛市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产出和就业人数占比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这反映了秦皇岛自身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即港口优势和旅游产业特色。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168.75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0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44.7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1亿元,增长8.0%。

三次产业占比为14.5:38.1:47.4。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突出种植业、渔业、林业比重齐降,畜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013年,种植业增加值为96.55亿元,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56.8%,比2000年下降3.2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值56.36亿元,比重为33.1%,比2000年提高5.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为14.93亿元,比重为8.8%,比2000年下降1.1个百分点。

林业增加值3.25亿元,比重为1.3%,比2000年下降1.1个百分点。

(二)二产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2013年,在全市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二产的84%。

工业结构的演进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轻型工业结构阶段。

秦皇岛市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处在这个阶段。

第二,重工业阶段。

秦皇岛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重工业为主导。

第三,高加工度化阶段。

指工业化进入后期,整个工业结构由以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阶段推进,出现高加工度化的结构特征。

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代 表 的 电子 信 息 产 业 集 群 . 以美 铝 合 金 、 秦 纳 米 非 晶材 料 燕 为 代 、 燕 数 控 机 床 为 代 齐
表 的 光机 电一 体 化 产 业 集 群 . 这 些 产 业 集 群 均 未 能 形 成 规 但 模 经 济 . 体 实 力 不 强 。此 外 , 皇 岛 市 主 导 产 业 不 明确 , 整 秦 各 产 业 虽 “ 类 齐 全 ” 但 没 有 规 模 效 应 . 成 全 市 工 业 缺 少 产 门 . 造
第 二 产 业 提 供 更 完 善 的 服务 . 个 产 业 相 辅 相 成 才 是 秦 皇 岛 两
产 业 发 展 的最 终 回归 之 路 但 在 发 展 工 业 的 同 时 . 要 注 重 旅 游 资 源 的保 护 。从 秦 也 皇 岛旅 游 资 源 的 布 局 来 看 . 要 景 点 分 布 在 山 海 关 、 戴 河 主 北 和 黄 金 海 岸 一 带 海 港 区是 行 政 机构 所 在 地 . 中密 集 分 布 其 着 为 企 业 和 居 民提 供 服 务 的产 业 , 物 流 业 、 融保 险 业 、 如 金 批 发 零 售 业 、 饮 业 和 房 地 产 业 等 。 因此 应 明确 市 中心 和 区域 餐 县 市 的 城 市 功 能 的 划 分 ,市 中心 和旅 游地 域 只 发展 轻 工 业 . 把 重 工 业 和 稍 微 有 些 污 染 的项 目放 在 周 边 或县 城 . 样 有 利 这
才 是 留住 客户 的根 本
最 后 一 位 。 几 年 有 所 改 善 。 是 增 速 并 不 明显 , 使 秦 皇 岛 近 但 这 的经 济 发 展 在 全 省 中的 地 位 并 不 突 出 2横 向 比较 秦 皇 岛是 我 国 首 批 对 外 开 放 的 1 . 4个 沿 海 城 市 之 一 . 旅 游 和 港 1而 著 称 。但 是 它 与 同 时 开 放 的 其 他 以 2 1 沿 海 城 市 相 比 . 济 发 展 明 显 有 很 大 差 距 。距 离 秦 皇 岛 比较 经 近 的天津 和大连 21 0 0年 G P分 别 是 9 0 .3亿 元 和 5 5 D 18 8 10 亿 元 .秦 皇 岛 和 这 两 个 城 市 相 比 .只 是 其 总 额 的 l.%和 02 1%。 可见 其 沿 海 城 市 的示 范 效 应 也 没 有 显 现 。 8

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一)

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一)

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一)摘要:秦皇岛形成稳定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等市情有关,因而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产业组织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秦皇岛应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在第二产业内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抓好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在第一产业内要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发展特色农业。关键词:秦皇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秦皇岛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见图1)。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01亿元,比去年增长12%。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5%、12.3%和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1.6%。实现财政收入55.57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71亿元,增长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3亿元,增长19.3%。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10项,完成投资110亿元。戴卡轮毂技改等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产。港口吞吐量完成1.71亿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13.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0亿元、386亿元,比年初增长10%和9%。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1.3∶48.2调整为10.2∶40∶49.8,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去年各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0.6个百分点。总体看,秦皇岛的经济是稳步上升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成效。一、标准产业结构基准下的秦皇岛经济秦皇岛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以1978年为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全市产业结构与以前相比,不断向合理化方向迈进,具体表现为:1.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到改善从1978年到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9.7∶37.7∶32.6发展到10.2∶40.0∶49.8(2005年市统计局数据尚未公布)。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三次产业比例从“七五”(1990)末的24.3:31.6:44.1调整为“九五”末(2000)的13.7:36.4:49.9,到2004年为10.5:41.3:48.2。这说明秦皇岛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秦皇岛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三二一”顺序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奠定了基础。这不仅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也符合秦皇岛城市功能定位。但是,如果把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比较,会发现许多问题:GN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一产业比重偏低。2004年,秦皇岛市的GN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41.3%,明显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提供的比例;第三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与标准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为10.5%,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2004年,就业结构中,秦皇岛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6%,明显高于标准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0.0%、30.4%与标准相比显著偏低。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从农业产业结构看,改变了以往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占很大比重,种植业中粮食生产“单打一”现象。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9年的73%下降为2005年的45.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5%,比去年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占44.3%,增长1.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2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优先”局面转为“重工业带动”的趋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和玻璃建材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81.92亿元,增长21.7%。耀华牌浮法玻璃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明显,轻工业内部需求弹性较小、加工层次较低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与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的逐渐下降,呈现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从第三产业看,商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5年,秦皇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9.1亿元,分别增长7.5%和14.2%。这些表明全市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3.基础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六五”以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倾斜,全市铁路、民航、公路的通车里程都有很快增长;运输工具和技术设备水平也得到改善;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通讯和邮电业等基础设施紧缺的状况大大缓解;通讯和邮电业还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秦皇岛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秦皇岛市对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1.从产业结构看,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有待进一步优化。如上所述,秦皇岛产业结构自1980年以来始终是“三二一”型,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0.5%、41.3%、48.2%。但是,“三二一”产业格局并不是秦皇岛市经济内在素质步入工业化较高阶段,而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港口、仓储、交通运输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情有关(2004年比重为34.02%)。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内部,面向生活的服务体系发展较快且比重较大,而面向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且比重较小;传统行业发展较快、比重大,新兴行业发展慢、比重小;高档消费设施发展较快,而面向大众和社区的中低档消费设施发展相对缓慢。体现知识经济内涵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0.77%。从第二产业看,秦皇岛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居主导地位。在制造业的27个大类行业中,以玻璃、水泥、中厚钢板等为主体的生产基础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达27.24%;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深加工企业占制造业企业的21.6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仅占制造业企业的0.26%。通过分析秦皇岛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出,秦皇岛现有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不代表秦皇岛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而是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一结论可以从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得到佐证。显然,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未达到1,存在结构偏差。2004年,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高达-0.79。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是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较低,投入劳力多,产出少;二是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有限的耕地对劳动力产生了排斥力作用,农业仍是弱势产业。2.从产业组织看,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未能达到竞争秩序与规模效益有效制衡。市场经济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衡量市场经济,实现程度的指标是地区企业组织形式。如果国有和集体企业比例较高,说明市场化进程较慢,不利于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进行调整。另外,企业的规模能反映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高效率部门的比重将降低。。

秦皇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秦皇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秦皇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徐庆书 肖贵奇(秦皇岛市统计局,河北 秦皇岛 066000)摘 要:文章介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内涵,结合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秦皇岛市高质量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对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的现有指标数据,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剖析薄弱环节和面临的问题,并就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策建议;秦皇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18)12.0008-04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然而受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成本不断攀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步显现。

本文结合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秦皇岛市高质量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从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的重点领域入手,就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剖析薄弱环节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内涵(一)深入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共识。

秦皇岛发展现状

秦皇岛发展现状

秦皇岛发展现状秦皇岛是河北省唯一的沿海城市,地处渤海之滨,是河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之一。

近年来,秦皇岛在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经济方面,秦皇岛以港航、海洋产业、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为支撑,同时也不断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城市迅速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该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集汇聚创新资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为秦皇岛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旅游方面,秦皇岛被誉为“中国第一海滨度假胜地”,拥有著名的秦皇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和北戴河风景名胜区。

这两个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秦皇岛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类旅游活动,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方面,秦皇岛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秦皇岛市文化馆、秦皇岛市图书馆、秦皇岛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皇岛还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创作和传承。

此外,秦皇岛在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保护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环境,追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理念。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秦皇岛已建成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系统,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然而,秦皇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经济结构尚未实现全面升级,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各种困难。

环境保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发展快速,但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总体来说,秦皇岛发展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政府积极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加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发展中心。

秦皇岛经济调研报告

秦皇岛经济调研报告

秦皇岛经济调研报告秦皇岛是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经过对秦皇岛市经济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该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秦皇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秦皇岛市位于渤海湾畔,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资源,是全国一流的渔业生产基地。

此外,秦皇岛还拥有大片的海岸线和沙滩,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自然资源为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其次,秦皇岛市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该市拥有秦皇岛港,是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之一。

秦皇岛港具有深水良港和多功能性的特点,可以加强秦皇岛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

此外,秦皇岛市还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着北京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为该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秦皇岛市着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该市拥有多个产业园区和工业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

其中,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行业在秦皇岛市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政府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秦皇岛市的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

第四,秦皇岛市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该市积极推动金融、旅游、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

秦皇岛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多,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支持。

同时,秦皇岛市以其美丽的海滨景区和温泉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综上所述,秦皇岛市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为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秦皇岛市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扩大市场的影响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皇岛市将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新的经济形势下对秦皇岛招商引资分析与展望

新的经济形势下对秦皇岛招商引资分析与展望

新的经济形势下对秦皇岛招商引资分析与展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经济在新的周期中加速崛起,秦皇岛市面临着新的经济形势。

在这一新的形势下,秦皇岛市需要加强招商引资,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秦皇岛市地处华北平原和渤海湾交界处,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已经成为河北省的经济极点城市之一。

当前,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海洋经济和旅游业为主导,另外还有机械制造、石化和食品加工等领域的经济支撑。

全市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撑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达到了30%。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面临多种多样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秦皇岛市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崛起。

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地,秦皇岛市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秦皇岛市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构建自己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与国家和业内合作伙伴的合作,真正实现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和创新的不断推进,秦皇岛市还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秦皇岛市需要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更多的高科技产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秦皇岛市的招商环境秦皇岛市的招商政策主要以优惠政策为主,为投资者提供了税收优惠、土地优惠、金融优惠等各种便利。

此外,秦皇岛市还积极打造便捷高效的投资环境,推动政策的配套实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同时,秦皇岛市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投资和支持,需要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秦皇岛市可以考虑加强以下方面的招商引资:1、加快构建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上产业,促进海岸线旅游业的发展;2、积极招商引资,引入高科技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提升秦皇岛市的产业转型和升级;3、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秦皇岛市的国际化进程;4、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秦皇岛市,提高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一)
摘要:秦皇岛形成稳定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等市情有关,因而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产业组织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秦皇岛应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在第二产业内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抓好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在第一产业内要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发展特色农业。
关键词:秦皇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秦皇岛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见图1)。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01亿元,比去年增长12%。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5%、12.3%和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1.6%。实现财政收入55.57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71亿元,增长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3亿元,增长19.3%。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10项,完成投资110亿元。戴卡轮毂技改等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产。港口吞吐量完成1.71亿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13.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0亿元、386亿元,比年初增长10%和9%。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1.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1.3∶48.2调整为10.2∶40∶49.8,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去年各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0.6个百分点。总体看,秦皇岛的经济是稳步上升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成效。
一、标准产业结构基准下的秦皇岛经济
秦皇岛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以1978年为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全市产业结构与以前相比,不断向合理化方向迈进,具体表现为:
1.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到改善
从1978年到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9.7∶37.7∶32.6发展到10.2∶40.0∶49.8(2005年市统计局数据尚未公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三次产业比例从“七五”(1990)末的24.3:31.6:44.1调整为“九五”末(2000)的13.7:36.4:49.9,到2004年为10.5:41.3:48.2。这说明秦皇岛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秦皇岛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三二一”顺序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奠定了基础。这不仅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也符合秦皇岛城市功能定位。
但是,如果把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比较,会发现许多问题:GN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一产业比重偏低。2004年,秦皇岛市的GN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41.3%,明显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提供的比例;第三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与标准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为10.5%,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2004年,就业结构中,秦皇岛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6%,明显高于标准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0.0%、30.4%与标准相比显著偏低。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改变了以往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占很大比重,种植业中粮食生产“单打一”现象。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9年的73%下降为2005年的45.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5%,比去年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占44.3%,增长1.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2个百分点。
从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优先”局面转为“重工业带动”的趋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和玻璃建
材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81.92亿元,增长21.7%。耀华牌浮法玻璃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明显,轻工业内部需求弹性较小、加工层次较低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与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的逐渐下降,呈现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
从第三产业看,商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5年,秦皇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9.1亿元,分别增长7.5%和14.2%。这些表明全市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
3.基础产业获得较大发展
“六五”以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倾斜,全市铁路、民航、公路的通车里程都有很快增长;运输工具和技术设备水平也得到改善;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通讯和邮电业等基础设施紧缺的状况大大缓解;通讯和邮电业还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秦皇岛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皇岛市对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
1.从产业结构看,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有待进一步优化。
如上所述,秦皇岛产业结构自1980年以来始终是“三二一”型,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0.5%、41.3%、48.2%。但是,“三二一”产业格局并不是秦皇岛市经济内在素质步入工业化较高阶段,而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港口、仓储、交通运输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情有关(2004年比重为34.02%)。
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内部,面向生活的服务体系发展较快且比重较大,而面向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且比重较小;传统行业发展较快、比重大,新兴行业发展慢、比重小;高档消费设施发展较快,而面向大众和社区的中低档消费设施发展相对缓慢。体现知识经济内涵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0.77%。
从第二产业看,秦皇岛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居主导地位。在制造业的27个大类行业中,以玻璃、水泥、中厚钢板等为主体的生产基础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达27.24%;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深加工企业占制造业企业的21.6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仅占制造业企业的0.26%。
通过分析秦皇岛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出,秦皇岛现有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不代表秦皇岛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而是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一结论可以从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得到佐证。
显然,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未达到1,存在结构偏差。2004年,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高达-0.79。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是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较低,投入劳力多,产出少;二是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有限的耕地对劳动力产生了排斥力作用,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2.从产业组织看,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未能达到竞争秩序与规模效益有效制衡。
市场经济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衡量市场经济,实现程度的指标是地区企业组织形式。如果国有和集体企业比例较高,说明市场化进程较慢,不利于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进行调整。另外,企业的规模能反映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高效率部门的比重将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