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解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引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农业领域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发生变动,以适应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原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求关系变化:随着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也需要相应调整,以满足人民对多样化、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
2.科技进步的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型的农业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向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3.国际竞争压力:全球化的农产品贸易使得我国的农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培育具备竞争力的农业产业。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1.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应的品种、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2.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投资回报率为目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1.优化种植业结构: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粮食主导向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和高效农业的转变。
2.加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畜牧业发展,推动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培育高品质畜产品品牌。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从传统的单一农产品加工向农产品多样化、加工精深化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农机化服务等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五、政策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需要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制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环境优势,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县情,确定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油茶等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质量、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一)农业产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以山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县城盆地为主的蚕桑基地、以洪星乡为主导的山区木竹基地、以碧阳宏村为基础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二)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
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场、柯村茶叶市场为龙头的茶产业,以华盛、丝业公司、信达公司、蚕种场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杉森木业、金九贸易、港殿竹业等为龙头的木竹加工业,以桃源罐头、惠达食品为龙头的罐头加工业等四大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县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截至20xx年底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其中:茧丝绸系列有华盛集团、黄山丝业公司、黄山信达丝线公司三家,累计产值28295万元,利润达到726万元,税收达到484万元;食品系列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年产值达到5143万元,利润64万元,税收达到167万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业、金九工贸、港殿集团三家,年产值达到19579万元,利润达到689万元,税收达到665万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一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
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
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
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
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
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
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
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
“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
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
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
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
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现状入手,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与措施。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各个部门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态。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农业产业占比过高,现代农业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因此,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现状分析传统农业占比仍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传统农业产业如粮食、畜牧、渔业等仍占据农业产值的相当比例,而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却发展缓慢。
此外,农村地区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较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这些问题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三、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
其次,加强农技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现代农业的研发水平。
此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
四、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要鼓励和引导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进入农村,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
同时,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农民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五、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乡村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提高农产品销售效益。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同时,加强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七、推进农业与城市产业融合要促进农业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打破农业领域与城市产业的界限。
鹤庆县西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1.西邑镇基本情况西邑镇地处鹤庆县西南部的马耳山脚下,东连朵美乡,南接黄坪镇,西边靠近三营镇,北边和松桂镇相连。
西邑镇总面积为30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5.48hm2,常用耕地有1313.18hm2。
其中水田333.05hm2,现通过多年的水改旱,实际用于种植水稻的面积不到100hm2,水浇地(旱地)585.17hm2,人均占有常用耕地0.1hm2。
大丽公路、大丽铁路从我镇境内南北横穿而过,大丽公路过境23.6公里,大丽铁路过境21.6公里。
西邑镇海拔在1700—3842m之间,境内森林覆盖率36%,西片区山清水秀,泉流不断。
地方特产有松茸菌、香菌、牛肝菌、蜂蜜、白芸豆、黄皮梨、奇峰萝卜和大麦酒等。
2.农业结构调整在我镇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几年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做出了一定成绩,其在促进我镇经济建设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农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镇属于以工业为主的农业镇,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和养殖业,境内虽然有几家工业企业,但岗位有限,岗位条件要求高,只有少数村民进入企业打工,按照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西邑镇农村经济收入为426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比超过68%,西邑镇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农业结构的优化。
2.2农业结构调整有助于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借助于近年来的工作,2012年西邑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占比分别是35%、65%。
西邑镇党委合理引入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各类经济作物,如芸豆100hm2,烤烟300hm2,白肋烟33.3hm2,蔬菜66.67hm2,药材100hm2,泡核桃166.67hm2,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种植户经济收入,确保其增收致富。
2.3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西邑镇村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已经逐渐朝着小康迈进,农业结构调整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消费结构的转变;另一方面,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更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传统农业结构应当尽快予以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着种植业主导、畜牧业次之、渔业为补充的格局,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如何有效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导,粮食、棉花、油料、糖料和蔬菜为主要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渔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足,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
三、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支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农产品品牌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通过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渠道,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五、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六、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政策引导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出台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涉及众多方面,需要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
只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农业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现状(一)农业产业布局杭州市农业形成了以粮油、蔬菜、茶叶、水果、水产、畜牧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其中,西湖龙井茶叶产区、萧山蔬菜产区、余杭水产养殖区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杭州市涌现出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农业科技创新杭州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断加大,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三、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一)土地资源约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特色和优势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输。
(四)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四、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空间。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我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县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确立了蚕桑、畜牧两项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一是全县桑园面积达7万亩,常年发种量XXX万张,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XX.X万头;二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蚕桑、生猪产业目标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已形成,畜牧业也通过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也雏形初现。
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趋于下降,畜牧业与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结构调整真正让农民在“看得见”中受教育,在“摸得着”中学本领,在“学得会中”得实惠,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收。
20XX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9XXX万元,按参考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XX.X%,比“十*五”末期达到XX.X亿元,净增加XX.X亿元,年均增长XX.X%,比“十*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XX.X%左右高0.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45XXX万元,较上年增长XX.X%。
比“十*五”末期达到XX.X亿元,净增加XX.X亿元,年均增长XX.X%,比“十*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XX.X%左右高0.1个百分点。
二、我县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尚未破除一是安于现状不愿调。
一些人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了“吃一点、卖一点、贮一点”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些人满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调整的主动性。
二是怕担风险不敢调。
怕种不好,没有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怕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担心普遍种植造成价格下跌。
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调。
面对滚滚而来的结构调整大潮,一些人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心思严重,一味求稳、求准、不愿接受一丁点风险,满足于微调、慢调,具体表现在品种选择上,只选择自己熟悉,会种、会养的品种,在调整进度上,看左右、随大流,没有一个时间表,调到几时算几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前言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特别是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
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
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
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
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
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
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
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
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
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
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
就灰心丧气。
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
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减
缓了调整进程。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
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
首先是农民
整体性文化素质偏低。
市场竞争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激烈,现代农业的科技依赖性就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强,没有一
定的知识水平,其对市场变化规律的把握,对能够带来高效
益的新技术的掌握,适销对路产品的科学营销就不会达到理
想境界,也就难以承担起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任。
其次是部分
农民市场决策水平不高。
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着感觉走”,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结果常常使农产品品种种
植单一、质量不高,上市集中。
再次是部分农民产业结构调
整意识滞后,常常在根本没有把握市场总体运行态势与规律
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农产品,结果是产品越此文来源于文秘
家园多价格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低,农产品的总体规模效
益呈现递减状态。
一些乡镇干部缺乏市场观念和经济知识,到底如何调整,心里没底,办法不多,甚至有些干部错误的
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自己的事,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农民
有承穷受穷的思想,缺乏敢闯先、敢冒险的劲头,还有一些
农民种惯了“老六样”“老两茬”,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担心调来调云没有成效。
也有一些乡镇干部鉴于以往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卖难”现象,求稳怕乱,宁可让农民
在收入上受些损失,也不愿因调整惹出麻烦,致使一个个机
遇擦肩而过。
(二)本次调整成功的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
本次调整,**乡抓住了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机会,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会,抓住了***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机会,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建万亩生态种养区的决策,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所以效果突出。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
本次调整,**乡首先跳出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圈子,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不仅围着市场转,而且迎着市场干。
其次立足市场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认清了自己身边的土地、山场、气候和人才、资金、环境的优劣,扬长避短,真正找到了本地与市场的结合点。
再次把握好了本地经济的特色,在支撑本乡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
如**村气候、土壤、水分均十分适宜药材生长,加之农民也有种植药材传统,本次调整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抓住退耕还林机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很快西竹村由穷变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首先是搞好产前技术培训,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
每年利用科春农闲时节,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以乡村家技术为主阵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中。
其次是搞
好产中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
再次是政策引导推动农民自觉使用科学技术。
采取优先扶持使用新技术经营新产业的农户等措施,使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效益,从“政府要我调整”转变为“我要调整”。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立体种养园区5个村,村村成立了中药村协会。
***、***和**三个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
依靠畜牧**防疫技术分站,成立畜牧防疫灭病协会。
11个枣园建设重点村,都成立了大枣协会分会。
乡政府在协调工商税务,提供场地房舍占地,加强集贸市场管理整顿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绿灯,在全乡上下形成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乡培养出了一批致富典型,如**村种养大户***、***、***,***庄园大户***等,他们的致富事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成效,但是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把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
要破除保守思想、小农意识。
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不调整就没有出路,实现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调整是必由之路。
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有规模才有市场,有规模才有效益。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调整,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必须树立两种意识。
首先要树立经营意识,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牢固树立“效益观”。
无论种地还是养殖,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调整的核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同时,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
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树立风险意识。
市场瞬息万变,任何经营都有风险,调整农业结构也不例外。
调整出效益,同样也有市场风险,高风险中蕴含的是高额的回报,要敢于面对赢亏,努力规避风险。
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做到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
要探索采取
农业结构调整参保和建立“风险联营”机制的办法,降低农民投资调整的风险,调动农民调整的积极性。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乡药材种植已具规模,但没有一家加工企业;红薯加工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优势;全乡已有2万多平方米食用菌生产规模,却没有一家深加工企业,单靠与外地联合,出售原料产品;全乡每年有5万头猪出栏,却没有一家肉猪屠宰加工企业等等,这些农副产品没有产生附加值。
乡政府要着力引导经济能人依靠本乡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努力实现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
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化,必须靠市场机制来推动。
乡村两级要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培养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运行,完善各类协会《章程》,引导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树立有偿服务观念,树立协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理念。
形成共存共荣,互利协作,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