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第2课时2011 学案
《旋转》第二课时教案

第2课时旋转(2)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旋转(2)(教材第84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新课讲授】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84页例2的内答,回答:将直角三角尺固定在方格纸上,像这样在方格纸上每次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观察直角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你有什么发现?(1)理解题意。
直角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每次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观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2)分析并解决问题。
分析旋转变化情况(如下图),由图①顺时针旋转90°到图②的过程可以抽象为图③:OA和OA′,OB和OB′,AB和A′B′为对应线段。
∠AOB和∠A′OB′,∠OAB和∠OA′B′,∠ABO和∠A′B′O是对应角。
经过测量得出对应线段的长度和对应角度数的大小不变,只是三角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3)旋转的特征。
从图形的旋转过程看,三角尺顺时针旋转了90°后,三角尺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旋转的特征。
(4)旋转的性质。
在旋转过程中,三角尺旋转90°,对应点、对应线段也都旋转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夹角都是90°,这就是旋转的性质。
(5)归纳总结。
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绕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同的角度,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对应角都分别相等。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之旋转第2课时教案

24.1旋转(第2课时)-教案滁州五中杨兴松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特殊形式,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和旋转的概念及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即将研究的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以及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和旋转的基础上,从旋转变换引入中心对称的,学生在学习旋转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体验了观察、测量、探索性质的过程,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等概念及中心对称的性质。
2、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一个图形的中心对称的图形或找对称中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并会作中心对称的图形。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概念及性质,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方法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导学生观察、探索、抽象、分析中心对称的概念,揭示刻画中心对称的性质。
动手操作,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来配合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数学直觉能力学习方法指导: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轴对称?关于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哪些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直线折叠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或轴对称。
性质:①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旋转(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旋转的基本概念,但对旋转的性质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对旋转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的性质和运用。
2.难点:如何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旋转图示、实际问题实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扇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旋转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旋转的特点。
通过实际问题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性质。
提问:这些图示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旋转的?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旋转图示,探索旋转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2 旋转第二课时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学习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2、情境引入,小组探究:问题一:如图,已知线段AB 和线段AB 所在直线外的一点O ,画出线段AB 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度后的线段3、如图,△ABC 绕点C 旋转后,顶点A 的对应点为点D 。
试画出顶点B 的对应点,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4、 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画出3中图形吗?5、 想一想:在旋转过程中,确定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旋转后的位置,除需要这个图形原来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6、在作旋转图形中,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7、如图(1),△ABC 和△ADE 均是顶角为42°的等腰三角形,BC 、DE 分别是底边,图中的△ABD 绕A 旋转42°后得到的图形是________,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其中BD=_________. 8、如图(2),自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引两条射线分别交BC 、CD 于E 、F ,•∠EAF=45°,在保持∠EAF=45°的前提下,当点E 、F 分别在边B C 、CD 上移动时,BE+•DF•与EF 的关系是________.(1) (2)9.如图,△ABC 绕C 后,顶点A 的对应点为点D ,试确定顶点B•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10、如图,以△ABC 的三顶点为圆心,半径为1,作两两不相交的扇形,•则图中三个扇形面积之和是多少?11、在图形旋转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图形上的每一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B .图形上每一点移动的角度相同 C .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的点D .图形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与其对应两点的连线长度相等12、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13、课后作业:(1)课本96页 随堂练习 2 习题4.6 2 A 类 (2)课本96页习题4.6 1、4 B 类。
《旋转》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课题:24.1.2旋转预学案一、自学目标(认定目标不放松)1.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及其性质,能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个点的中心对称图形.2.理解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二、自学过程(读书要认真,细致,反复阅读思考)(一)请仔细阅读数学教材P4-6练习部分并用双色笔在书上做好相应的标记。
(二)知识点1.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______,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______,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______,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______.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是:(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____ 都经过___ ,而且被对称中心所______.(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______.3.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______,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______.(三)试一试1.下列图形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圆B.菱形C.矩形D.等边三角形2.以下四个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A.4个B.3个C.2个D.1个3.如图,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成中心对称,则它们的对称中心是______,点A的对称点是______,E的对称点是______.BD∥______且BD=______.连结A,F的线段经过______,且被C点______,△ABD≌______.4.若O点是□ABCD对角线AC、BD的交点,过O点作直线l交AD于E,交BC于F.则线段OF与OE的关系是___ _,梯形ABFE与梯形CDEF是__ _图形.三、自学质疑(学要思,思要钻)请写下你的疑问:自我评价:优秀()良好()继续努力()课题: 24.1.2旋转 测学案1.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线段不仅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是______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______.3.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轴对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有 。
《旋转②》(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作业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复习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旋转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旋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素养,通过探索旋转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素养。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转的变化,从而理解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找出旋转的中心点,巩固所学知识;
(3)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旋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解决几何问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了旋转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应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实践操作法:在学习旋转的性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旋转操作,如剪贴、拼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旋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准确性和完整性: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是否完整地掌握了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

自主、
B.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边操作边思考:“三角
合作 学习
尺旋转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B.认真操作、认真思考。
(观察、
C.教师点名学生先回答课件上的问题;再点
教
操作、发
现图形
名学生总结图形旋转后的变化,即旋转的特征(一
旋转的
变三不变)。
C.学生代表回答课件上的问题。
学
特征)
学生代表(在教师的引导下)揭 示旋转图形的特征:图形旋转后位 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旋转中心都 没有发生变化。
变式
练习
出示练习二^一第4题
学生回答
课件6
准备:教师投影演示画出指针
OA绕点O逆时
学生观察、学习画法
课件7
针旋转90°的图形、顺时针旋转
180。的图形;
课件8
过
演示画出/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的图形。
d.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实践 操作、
D.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问学生准备怎 样画出△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发现图
G.教师提问学生的画法。
形旋转
的性质)
h.学生观察、学习画法.
H.教师再次电脑详细演示、边演示边总结画
i.(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旋
法。
转的性质:图形绕某一点按一定的
教
学
I.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旋转的性质。
方向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 应点、对应线段都按相同的方向旋 转相应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点的 距离相等。新
过
变式
课件15
程
练习
评价
练习二^一第5题
点名回答
释疑
总结 提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一. 教材分析《旋转(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旋转的概念,对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性质和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难点: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旋转教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回顾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旋转的实例,如地球的自转、风车的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旋转的操作活动,如旋转图形、旋转物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旋转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巩固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B
A
C′
第23章 旋转作图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小测
1.如图,△ABC 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后成为△ADE BAC=28°,∠BAD=60°则旋转的角度是 A 28°B 60° C 32° D 88° 2.如图,用含45°的直角三角板△ABC 旋转一个角后与△DBC 重合,则旋转中心是点 ,旋转了 度
3.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BC 上一点,△ABD 经过逆时针旋转后到达△ACE 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3) 如果点M 是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 到了什么位置?
4.将点A (0)绕着原点顺时针方向旋转45°角得到点B ,则点B 的坐标是 二.典型例题
例1如图,已知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0,0),(4,0),将△ABC 绕着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AB ′C ′(1)画出△AB ′C ′(2)写出点C ′的坐标
例2已知△ABC 如图所示,则
(1) 将△ABC 绕A 点顺时针旋转90°得△AB’C’ (2) 连结CC’,求CC’的长度
例3.如图,已知△AB C 旋转180度与△A ′B ′C ′重合,(1)找出旋转中心O
(2)若∠A=25°,∠B ′=115°,求∠C ′
三.课堂检测
1.如图,(1)将△ABC 向右平移5个单位得到△A ′B ′C ′,画出图形(2)将△ABC 绕着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11A BC
2.如图,在方格纸上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Rt△ABC 绕点C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Rt△FEC ,则点A 的对应点F 的坐标是 ( )
A .(-1,0) B.(-1,1) C.(1,2) D.(2,1)
3. 如图是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请在图
中作出将“蘑菇”ABCDE 绕A 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的图形(其中C 、D 为所在小正方形边的中点).
4.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ABC 为格点三角形(顶点都是格点),将△ABC 绕着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A ′BC ′,(1)在正方形网格中,作出△A ′BC ′(2)连结AA’ ,求AA’的长度
5. 如图,在1010⨯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将A B C
△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A B C '''△
,再把A B 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 ,得到A B C '''''△,请你画出A B C '''△和A B C '''''△(不要求写出画法).
A
B
E
C D
A B
C
四、课后作业
1. 如图,点A 的坐标为(1,4),将线段OA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OA ′,则点A ′的坐标是
2. 在如图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l. (1)画出将△A1B1C1,沿直线DE 方向向上平移5格得到的△A2B2C2;
(2)要使△A2B2C2与△CC1C2重合,则△A2B2C2绕点C2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少要旋转
多少度?(直接写出答案)
3.如图所示网格中, 已知②号三角形是由①号三角形经旋转变化得到的, 其旋转中心是下列各点中的( ) A. 点P B. 点Q C. 点R D. 点S
4.已知△ABC 如图所示,则
(1)将△ABC 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得△A’B’C’ (2)连结AA ’ ,求AA ’的长度
(3)旋转过程中,线段OA 扫过的是什么图形?求它的面积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