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合集下载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自身的社会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3)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

(2)引发学生对《促织》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讽刺等。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解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5.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拓展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促织》教案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促织》教案

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促织》教案24.促织苏轼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与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把握情节,领会主旨;2、积累文言词汇,总结文言句式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作者背景1.作者及作品背景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

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材分析《促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属于白话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虚妄性和实质。

本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写实小说,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简单却生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促织》,让学生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运用的叙事手法。

同时,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之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封建道德进行科学的批判和反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特别是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教学难点:对于典型小说的分析和阅读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另外文本中的一些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成语、词汇,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辅导。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为主的教学方法2.分组合作探究法3.问答法4.交互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15分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文章的主题。

2. 阅读课文(20分钟)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在时间内阅读完全文。

3. 给学生讨论(20分钟)1.结伴合作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情节的奇妙之处,以便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2.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

3.对小说人物角色的讨论。

4. 教师讲解(30分钟)课堂讲解与演示。

1.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发言。

2.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

3.对小说的关键进行详细的解析。

5. 精读课文(30分钟)指导学生精度阅读故事并进行各部分的批评。

1.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文章的一些疑点进行详细梳理。

6. 总结(15分钟)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以及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和修辞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批判和反思封建文化的虚妄性和实质。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促织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该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促织的含义,掌握促织这一词语的用法。

b.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促织这一词语的理解深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问题引入:你们是否了解过促织这个词语?它在哪些场景中出现过?b.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2. 语境理解(15分钟)a. 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段落,寻找其中有关促织的句子。

b.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促织的含义,并填写在白板上。

3. 词语解析(20分钟)a. 讲解促织一词的词义和词性,并给出相关例句。

b.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并与其他近义词做对比。

4. 拓展运用(25分钟)a. 学生个人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时,如何用促织的态度来面对?b. 学生交流和分享思考结果。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加深对促织的理解。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四、课堂作业1. 让学生围绕促织这个词语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用到促织的场景。

2.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寻找使用促织的句子,写下来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词语解析环节,应提前准备更多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同时,在拓展运用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例子,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促织这个词语。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24.促织苏轼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与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把握情节,领会主旨;2、积累文言词汇,总结文言句式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作者背景1.作者及作品背景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

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分析课文(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节“促织的观察与了解”,详细内容涉及昆虫纲的分类、促织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我国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昆虫纲的基本分类,了解促织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通过学习促织在我国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昆虫纲的分类及促织的生物学特征。

教学重点:促织的生活习性和在我国的文化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促织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昆虫,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以PPT形式介绍昆虫纲的基本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生物学特征。

3. 实践观察:分组让学生观察促织,记录其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促织在我国文化中的意义,以例题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促织的分类、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介绍其他有趣的昆虫,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板书内容:(1)昆虫纲分类: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

(2)促织生物学特征:体型、颜色、生殖特点等。

(3)促织生活习性:捕食、繁殖、迁徙等。

(4)促织在我国文化意义:寓意、民间传说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昆虫纲的分类及特点。

(2)描述促织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3)谈谈促织在我国文化中的意义。

2. 答案:(1)昆虫纲分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具有外骨骼、三对足、一对触角等特点。

(2)促织体型较小,颜色多样,具有捕食、繁殖、迁徙等生活习性。

(3)促织在我国文化中寓意吉祥、长寿,有“促织鸣,好运来”的民间传说。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通过模仿创作、小组交流的方式,提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增强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促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3)写作练习纸张和作文本。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携带相关书籍和资料。

(3)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促织》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阅读,尝试解答课后问题,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教师讲解写字的重要性和好处。

2. 新课呈现:教师讲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并进行示范。

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课堂总结: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的要点。

4.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促织苏轼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与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把握情节,领会主旨;
2、积累文言词汇,总结文言句式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的分析品评上。


学法指导
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

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分析课文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征促织——捕促织——求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b.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c.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

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

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

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

“以”,连词“而”。

“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三、归纳与延伸
《促织》是一篇寓意颇深的小说,其寓意绝不亚于一篇寓言。

清代南邨在题跋中说:“余观其寓意,十固八九。

”此言虽未免过分,但该书的寓意的确是既深刻又丰富的。

为了更好地挖掘《促织》的思想意义,拟四题以引导学生研讨。

1、《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

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双的蟋蟀,因而“不数岁,田百亩,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有好报,是皆大欢喜的。

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它的悲剧性是显而易见的。

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遭杖责,“惟思自尽”。

而后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

然而,好奇顽皮的小儿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面如死灰”,“如被冰雪”,寻找儿子;最后却“得其尸于井”,酿成了一出人虫两空的惨剧。

夫妻二人“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这段文字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催人泪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因此,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是掩盖悲剧、安慰心灵的“麻醉品”。

如果去掉了这段结局,成名的遭遇会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他的遭遇是封建官僚体制下民不堪命的最生动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这才是“谎言”背后的“真实”。

2、《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

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

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

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
来博人一笑?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

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3、成名之子变成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

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

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蟋蟀。

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

4、《促织》的故事批判什么?
《聊斋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继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狐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其深广的忧愤从《促织》中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

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

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

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

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

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

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

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

蒲松龄十九岁就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秀才,但其后是屡试不中,一直考到五十一岁,才放弃应举。

这里面有多少愁苦和忧愤,怕只有贫苦出身、寒窗几十年的读书人才能体会得到。

其三,小说的批判性既深且广。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吹捧、倾轧,成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的质朴的人们怎么能够守护自己人性的一方净土?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