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链》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2.揣摩人物心理,品味人物对话,学会分析社会小人物的生活态度。
3.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思想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小人物的刻画,领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2.理解人物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佛楼罗()懿()范寒暄()疱()官谬()太太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自惭形秽:②碌碌无为:③忍俊不禁:④置之不理:⑤相形见绌:⑥
垂手可得:⑦莫名其妙:⑧如坐针毡:⑨自轻自贱:⑩望风披靡:
3.文学常识填空。
莫泊桑,国作家,是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
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西欧、俄国、美
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采用,享有“ ”的美誉。
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几个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主要的事?
2.马蒂尔德夫人对失项链这一偶然事件前后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从中刻画了马蒂尔德夫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路瓦栽夫人得到巨款”这一结局与小说前文哪些情节相联系?这个结局对路
瓦栽夫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丢项链这件事对路瓦栽夫人是祸是福?作者在结尾说:“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5.“项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以“项链”为标题?
6.“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请谈谈你的看法。
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4、提高口头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以及评板、辩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主题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莫泊桑的作品,同学们曾学过他的作品吗?(初中曾学过《我的叔叔于勒》)那篇小说写的什么内容?(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二、作者介绍:莫泊桑(全称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出身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从小由母亲培养起对文学的爱好。
著名作家福楼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导师。
顺便谈一下法国文学。
法国文学在世界举足轻重,是因为有以下几位作家:十四至十六世纪是欧州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的法国文学以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1553)为代表,代表作长篇小说《巨人传》(1532—1562)。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莫里哀、高乃依、拉辛。
莫里哀(1622—1673)是十七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喜剧作家,代表作《伪君子》。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1636)。
让·拉辛(1639—1699)的《安德洛马刻》(1667)被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狄德罗、卢梭。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曾以悲剧诗人和史诗诗人闻名,主要成就却在哲理小说,代表作《老实人》。
《项链》教案(5篇范文)

《项链》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项链》教案《项链》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对马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赏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描写技术,提高自己的鉴赏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悲剧产生的根源。
【教学主流程】1、检查预习,概括小说内容。
2、拟设标题,把握情节。
分析情节特点。
3、提要求,作指导,师生共同开展交流,分析各种矛盾,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4、作假设,设计情节,理解悲剧的根源。
5、归纳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一、导入新课。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
如果物质消费越大欲望不变,那么快乐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反之会怎么样呢,今天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一下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二、检查预习,概括小说内容。
主要是生字词等一些基本知识。
三、作者和背景介绍。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等发表于1884,原题为“首饰”,文题即是本文线索。
莫泊桑创作的年代,正是法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也即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时代。
高中语文《项链》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高中语文《项链》教学设计(通用14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语文《项链》教学设计(通用14篇)》,快快拿去用吧!高中语文《项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蓝、又、笑”等11个生字,会写“白、的”等4个字,学习偏旁“禾”。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认识词语,能够随文识字。
3、学习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借助实物、导入新课:1、你见过项链吗?在哪里见过?“项”指脖子的后面,像这样挂在脖子上的链条形状的装饰品,我们就称为项链。
你还见过哪些项链?学生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跟项链系。
而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项链》。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认真听,特别留意不认识的字。
学生跟读。
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标出标自然段。
三、认字认词,积累词语。
1、大海给我们带来了礼物,不过大海说了,只有闯关成功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礼物,你们想不想拿到礼物啊?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大海给我们出了什么难题。
2、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小节,找一找表示颜色的词。
(1)出示:蓝蓝的黄黄的雪白雪白的指导学生读好轻声“的”字。
(2)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也是这些颜色的呢?生自由说。
3、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长,软是翘舌音。
宽是三拼音节,远是整体认读音节。
师相机正音4、哗哗地笑着嘻嘻地笑着(1)学习“笑”:“笑”原来表示竹子被风吹弯时发出的声音,就像人发出的笑声。
《项链》教案(精选12篇)

•••••••••••••••••《项链》教案(精选12篇)《项链》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项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概鉴1、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认识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3、感情目标:(1)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的毒害。
(2)肯定主人公面对不幸表现出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
二、聚焦重点难点:1、理解巧妙的构思,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所起的作用。
2、剖析作者对整个事件与主要人物的认识。
三、教与学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设计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好东西(拿出一个盒子),大家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学生猜后,从盒中拿出一墨水盒),刚才有好多同学都说了这算是什么好东西呀,那好我现在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从墨水盒中拿出一个精美的首饰盒),知道里面是什么吗?(打开盒子向学生展示里面的项链),大家再猜猜,这条项链值多少钱,(学生猜后)其实这条项链只值二元。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一条假项链,也许最多损失几千元钱,可是有这么一个人,她却为了一条假项链饱尝了十年的艰辛,赔上一生的幸福。
(二)题解1、作者简介: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与契诃夫、欧亨利被称为“出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
2、写作背景:这篇作品创作于1884年,那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他们能‘升级“为大资产阶级者寥寥无几,而破产沦为工人阶级的却越来越多。
这种社会现状使得小资产阶级生活在惶恐之中,并梦想着早日发财致富爬上大资产阶级,过上体面的生活。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精选10篇)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精选10篇〕高中语文《项链》教案〔精选10篇〕高中语文《项链》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社会。
2、通过赏析小说主题思想、构造艺术、人物形象描写技巧,进步自己的鉴赏才能。
3、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
教学设想:较长课文的讲读,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根底,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深化领会作品要义。
教学重难点:1、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2、赏析构造艺术。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突然跌落了下来。
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略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好好看一看。
唉——可悲的虫子!”然后这个人想:“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大家想一想,这两个人观察同一只虫子,但见解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生答。
对,他们考虑的角度不同。
为什么考虑的角度会不同呢?这其实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
你看,第一个人的经历特点是遭到了一点点挫折,就气馁、退缩;第二个人并不是遭到一点挫折就退缩,而是做事一再失利,却仍然闷着头蛮干一气。
所以他们观察同一只虫子,获得的启示却迥然不同。
鉴赏文学作品,道理其实也一样。
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知识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对作品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其中也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差异性。
《项链》教案

《项链》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习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2. 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项链图片或讲述一些关于项链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项链》这篇小说。
(二)阅读和理解(20 分钟)
1. 让学生自行阅读《项链》,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故事的基本问题,如: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三)分析和讨论(20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如:项链代表什么?故事中人物的欲望和虚荣是如何体现的?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以及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认识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3.感情目标: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的毒害;肯定主人公面对不幸表现出的诚实品德和负责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读写汉字;感受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小说主题,学会从人性的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背景音乐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感受宁静美丽的夜晚。
2.教师出示课题《项链》,让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项链”的理解,引出课文内容。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和停顿。
4.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项”字的写法。
5.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描述的项链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6.教师播放PPT,展示项链的图片和历史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7.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深入感受课文的意境。
8.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9.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0.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情感和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项链莫泊桑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局。
3、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的分析
教学方法
讨论法(因为本文学生已在英语课上学过,所以决定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文,弄清主要情节和人物,各部分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
2、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词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题解
《项链》原题《首饰》,发表于1884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精品。
它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风尚日趋败坏,“上流社会”的骄奢浮华的生活也成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不少人憧憬的理想,主人公玛尔德就是这样一个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而追求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
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
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
他创作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二、课文简析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
作者先以“层递法”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准备衣着、首饰的“奋斗”过程,然后在她出足风头的虚荣顶点上笔锋突转,写她乐极生悲丢失项链,从此厄运临头。
她不但没能爬进上流社会,反而跌落到社会的更底层。
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
待到熬过十年艰辛,她刚要为自己总算还清债务而“得意地笑”的时候,即意外地得知丢失的项链原来是假的,远远不值这十年所付的代价。
故事至此嘎然收尾,既令人反思其过去,又让人揣测其将来,余味无穷。
小说正是以这样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毒害,从一个侧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丑恶本质。
三、特点提示
1.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路瓦栽夫人本身的原因。
她受过一定教育,长得美丽动人,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而清贫的生活使她不断地感到痛苦,所以她心里常生出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这种崇尚虚荣、羡慕豪华生活的心理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观原因。
另一方面是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毒化人们的灵魂,腐蚀普通的人们。
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以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既具体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羡慕虚荣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痛苦(如小说的开头),又结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借项链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
这些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充分提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庸俗、空虚的内心世界。
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文的心理描写特点有
(1)采用了旁述式、对话式、通过行动表现心理等多种方法,灵活多变;(2)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想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信心。
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本文的心理描写方法多样,细腻深刻,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领会。
3.对玛蒂尔德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作者对她的态度,历来被认为一是批评其虚荣,二是同情其不幸。
其实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作者对玛蒂尔德还持有赞赏的态度。
这只要仔细读一读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靠自己十年艰辛的劳动来偿还巨额债务。
如果说小说前面看重展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性格的话,那么小说后面则侧重展示了主人公讲信誉、恪守道德观、不轻易被厄运压倒的性格。
因此,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丰满的;作者的批判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和赞赏。
四、课堂讨论
①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因为如果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项链之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在晚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都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
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边的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
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②如何理解“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
对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作者是同情的,对她的资产阶级虚荣心,作者是讽刺批判的。
但路瓦栽夫人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不是丢失项链这一细小事情本身,而是她摆脱不了那个社会为她安排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她那种爱慕虚荣的思想正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作者认为人生是变幻无常的,人们的生活命运具有不稳定性,这并不是最完美的归因。
③如何评价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路瓦栽夫人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的品格。
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走向极端。
④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有点偶然性,完全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需要。
因为舞会上丢项链的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即便丢了,以后也可能会发现丢失的钻石项链的假的,如果这样,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样子。
对这种议论,你怎么看?
⑤“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作者这一看法,你怎样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七个“梦想四个“陶醉”十年青春一个“回想”爱慕虚荣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苦不堪言
得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
六、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本文结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空白。
文章的结局是“实
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说指明了项链是假的;“空白”则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什么。
提问:1.玛蒂尔德听到佛莱思节夫人的惊叹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自由交流,然后发表看法。
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
)
提问:2.使用空白艺术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等。
提问:3.你能从你所接触过的文章,音乐或绘画等作品中再举一例吗?
提示:中国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还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万千倍的意境。
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参考例子:
1.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已在心中了,即《深山藏古寺》之妙啊。
2.画《花衬马蹄香》,一马奔跑,数蝶围其蹄随舞,虽不见花,但花香已四溢了。
3.《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前喊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黛玉临死前的复杂心情,也成了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4.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由蜂蝶过墙产生无限遐想:邻家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5.小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让人对男女主人公相认后的情况作出种种猜想。
6.《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遐想;绘画中有“十里蛙声出山泉”的优美意境。
教师小结: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空白艺术要因情而设,因境而设,刻意追求未必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七、作业
1、布置学生写了一篇200字的续写,要求有新意,有创意。
2、补充心理描写:小说最后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串项链是假的的时候。
3、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己拟题,写一篇练笔。
A、说说路瓦栽
B、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对豪华生活的“追求”?
C、说说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