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13页文档资料

“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13页文档资料
“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13页文档资料

“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

一、共时考察

现代汉语的副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一般可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等小类。副词的各个下位类型,其内部的典型成员比较稳定,而各类型之间的界限却不是很分明,有些副词可以跨越两个甚至多个类型。这是共时平面上的现象,但有着历时的理据。本文要探讨的“刚好”类副词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副词。

本文所说的“刚好”类副词包括:刚、刚刚、刚好、正、正好、恰、恰恰、恰好。学界对于这类副词的归属是有分歧的。有的将其看作时间副词,有的将其看作情态副词或语气副词,有的将其看作程度副词,也有的将其看作跨类使用的副词。我们考察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以下简称《分类词典》)、《现代汉语虚词》,现将观点归纳如下:

(一)刚/刚刚

《八百词》:①表示发生在不久前。②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

③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仅仅。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表示接近或切中某一点。①接近某一时间。

②切中某一点,表示正好达到某种程度、某一要求或某一数量;正,正好。

③接近某种程度或某一标准,表示勉强达到;只,仅仅。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①表示时间;②表示程度或数量。

《分类词典》:①时间副词:才,表示事物发生在不久以前,过去不大一会儿。表示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在那个时候。②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在数量、范围、空间等方面正好达到某一程度。

《现代汉语虚词》:①语气副词:指某种情况或现象的发生,恰到好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②时间副词:表示紧承。

(二)刚好

《八百词》: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切中某一点。表示正好达到某种程度、某一要求或某一数量。跟“刚”的第二种用法相同;正好。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未收。

《分类词典》:①程度副词:恰好、正巧。表示程度不深不浅,恰到好处。②时间副词:恰好、正巧,表示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在那个时候。③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在数量、范围、空间等方面正好达到某一程度。

《现代汉语虚词》:语气副词:指某种情况或现象的发生,恰到好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

(三)正/正好

《八百词》:正:①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②表示巧合,恰好,刚好;③加强肯定的语气。正好:表示某种巧合(多指时间、情况、机会条件等)。意思相当于“恰好、正巧”。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正:①表示动作处在进行之中;状态处于持续之中。②表示遇到某种机会上;恰巧。③肯定真实性,不容怀疑。正好:表示时间不迟不早,空间不前不后,数量、体积不多不少,程度不高不低等。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正:①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②意思相当于“恰好”,有强调指明的作用。正好:表示两件事情或两种情况的巧合,意思相当于“恰好”。

《分类词典》:①程度副词:恰好、刚好。表示程度不深不浅,正好合适。②时间副词:正,表示动作在进行中,状态在持续中。正/正好,表示刚好、恰好,表示时间上的巧合。③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在数量、范围、空间等方面正好达到某一程度。

《现代汉语虚词》:语气副词:指某种情况或现象的发生,恰到好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

(四)恰/恰恰/恰好

《八百词》: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跟“正好”基本相同。相对于“正好、恰好”,多用于书面。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表示事件情况发生的巧合,有“正好、合适”的意思。①强调表示巧合,意近“刚巧”;②强调不是什么而正是什么的意思。

《分类词典》:①程度副词:正,正好。表示程度不高不低,正合适。②时间副词:表示不早不晚,正是时候。③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

第3章数据泛化

第3章数据泛化 第3章数据综合分类数据挖掘 描述性挖掘: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描述数据,并提供有意义的数据一般属性 预测数据挖掘:通过分析数据建立一个或一组模型,并尝试预测新数据集的行为概念描述(一般化):为数据表征和比较生成描述(当所描述的概念涉及类对象时,也称为类描述) 表征:提供给定数据集的简明摘要例如,它可以根据专业表现分布表来区分:它可以提供两个或更多数据集的比较描述。例如,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比较面向属性的 综合:这是一种数据综合方法,它可以在大量数据中找出一般规律。什么是数据一般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对象通常包含原始概念层的详细信息。数据泛化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集从较低的概念层抽象到较高的概念层的过程用更高层次的概念替换更低层次的概念。例如:将(XXXX年龄范围值)分别替换为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 面向属性归纳的基本步骤,如用省、 1代替地、市两级的概念,数据聚焦,获取初始数据关系2,进行面向属性归纳 是数据归纳。对于具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执行以下操作:属性删除、属性泛化属性泛化控制:控制泛化过程、确定有多少不同值被视为具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泛化阈值控制:如果属性的不同值的数量大于属性泛化阈值,则应该进一步删除或泛化该属性广义(广义)关系阈值控

制:如果广义关系中不同元组的数量超过广义(广义)关系阈值,则应该进一步广义化 属性删除适用规则:对于初始工作关系中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满足以下条件。应该使用属性删除:该属性没有泛化运算符(例如,该属性没有定义相关的概念层次结构)。并且该属性的更高级概念由其他属性 表示,例如:名称:要删除的属性电话号码:要删除的属性的属性一般化控制的两种常用方法:属性一般化阈值控制:为所有属性设置一般化阈值或为每个属性设置阈值(通常为2到8) 一般化关系阈值控制:为一般化关系设置阈值以确定一般化关系中不同元组的最大数量(通常为10到30,第4章关联规则挖掘:从事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和其他信息存储中的大型数据项目集中发现有趣且频繁出现的模式,项目之间的关联 应用:购物篮分析、分类设计、捆绑销售和亏损销售分析、病理分析、文本挖掘、网络故障分析和其他 经典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和FP-growth算法 集I = {i1,I2,...im}作为一组m个不同的项目,每个ik(k=1,2,...,m)称为项目项目集称为项目集,简称为项目集。其元素的数量称为项集的长度,长度为k的项集称为k项集。 我= {面包、奶油、牛奶、茶、蛋糕、啤酒}这家超市卖6种商品。项目集一包含6个项目,项目集一的长度为6。对于项目集{蛋糕,啤酒}包含2个项目,成为2个项目集

熵概念发展及衍生综述

熵概念发展及衍生综述 摘要:1864年Clausius在热力学中引入了熵的概念(称为宏观熵、热力学熵或Clausius熵),1889年Boltzmann又提出了微观熵的概念——Boltzmann 熵。Boltzmann熵是熵概念泛化的理论基础,在玻尔兹曼熵的影响下,熵概念开始得到泛化,使熵概念以自己崭新的面貌走入各个领域,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领域,成为众多学科发展的“关节”和“引线”。 关键词:宏观熵、微观熵、负熵、麦克斯韦妖、信息熵 熵由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是热力学中为了研究热现象的性质和规律而引入的一个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的状态函数,其数值由系统的状态唯一确定。系统处于不同的状态(P、V、T不同),熵值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系统在不同平衡态下的熵变情况,来判断系统进行的方向,也即利用熵增加原理判断宏观过程进行的方向。 根据熵在热力学中的定义,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引申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因此,本文有必要对熵概念发展及衍生作一综述。 1宏观熵与微观熵 在热力学中,克劳修斯定义的熵,称之为宏观熵,而在统计物理学中,玻尔兹曼定义的熵,称之为微观熵。 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

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循环过程都都适用的一个公式:dS=dQ/dT。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 对于绝热过程Q=0,故S≥0,即系统的熵在可逆绝热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绝热过程中单调增大。这就是熵增加原理。由于孤立系统内部的一切变化与外界无关,必然是绝热过程,所以熵增加原理也可表为: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它表明随着孤立系统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其熵单调增大,当系统达到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熵的变化和最大值表述了孤立系统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熵增加原理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热力学中,熵是用来说明热运动过程的不可逆性的物理量,反映了自然界出现的热的变化过程是有方向性的,是不可逆的。 1889年波尔兹曼(Boltzmann)在研究气体分子运动过程中,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气体的行为时,对熵首先提出了微观解释,后经普朗克·吉布斯进一步研究,解释更为明确,S=k·lnΩ,k是玻尔兹曼常数,Ω热力学概率是指任意宏观态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他们认为,在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构成的系统中,熵就表示粒子之间无规则的排列程度,或者说表示系统的紊乱程度,越“乱”,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

泛化

《一般、严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 ●考试中,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见三级技能教材P45。 ●泛化:又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具体概念见《基础知识教材》。泛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 所以泛化指的是:诱发或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1)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一般不会在考试中出现。如果出现,只能是单选题,而且,选项中没有神经症,才可以选择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 经症)。 如图 举例: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外企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外企公司,因人际关系好,能力强。工作很勤奋,深得上司及客户的好评,很快晋升为部门经理。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政策的变化,求助者所在部门的业务逐渐萎缩,公司进行调整,他被调整到其他部门作普通职员。职务没有了,

工资待遇也降了两千余元,求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喝闷酒,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发脾气,甚至乱扔家里的东西。虽然目前的收入足以使他衣食无忧,但他就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躁。甚至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前途很担忧,对妻子、朋友的劝说也听不进去,以前他是同事、同学的聚会的召集人,现在却经常找理由逃避聚会,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觉得妻子不理解他,有时和妻子吵架,对女儿发脾气。最近出现胸闷、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入睡困难,主动前来咨询。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由经理被调整到普通职员)。所以未泛化,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今年以某市状元成绩考入大学,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独立生活。每日的学习很紧张,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些手忙脚乱,疲惫不堪,感到不适应,非常想家。有时睡不着,常常梦到父母,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效率不高。无心参加班上组织的活动,总盼着早点放假回家。求助者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因生活琐事与宿舍室友关系紧张,想换宿舍学校没同意,心情不好、内心痛苦。经班主任老师做工作后没有明显好转,所以在同乡的陪同下来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女,性格柔弱、温顺,在家很受宠爱,自幼没有单独离开过家,上大学前很多生活琐事都由父母料理,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不用洗,她认为只有家里才是最安全舒适的。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入大学后感到不适应独立生活),而是很多与最初刺激事件有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反应,例如,“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所以已经泛化,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13页文档资料

“刚好”类副词与“点”概念的泛化 一、共时考察 现代汉语的副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一般可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等小类。副词的各个下位类型,其内部的典型成员比较稳定,而各类型之间的界限却不是很分明,有些副词可以跨越两个甚至多个类型。这是共时平面上的现象,但有着历时的理据。本文要探讨的“刚好”类副词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副词。 本文所说的“刚好”类副词包括:刚、刚刚、刚好、正、正好、恰、恰恰、恰好。学界对于这类副词的归属是有分歧的。有的将其看作时间副词,有的将其看作情态副词或语气副词,有的将其看作程度副词,也有的将其看作跨类使用的副词。我们考察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以下简称《分类词典》)、《现代汉语虚词》,现将观点归纳如下: (一)刚/刚刚 《八百词》:①表示发生在不久前。②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 ③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仅仅。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表示接近或切中某一点。①接近某一时间。 ②切中某一点,表示正好达到某种程度、某一要求或某一数量;正,正好。 ③接近某种程度或某一标准,表示勉强达到;只,仅仅。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①表示时间;②表示程度或数量。 《分类词典》:①时间副词:才,表示事物发生在不久以前,过去不大一会儿。表示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在那个时候。②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在数量、范围、空间等方面正好达到某一程度。 《现代汉语虚词》:①语气副词:指某种情况或现象的发生,恰到好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②时间副词:表示紧承。 (二)刚好 《八百词》: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切中某一点。表示正好达到某种程度、某一要求或某一数量。跟“刚”的第二种用法相同;正好。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未收。 《分类词典》:①程度副词:恰好、正巧。表示程度不深不浅,恰到好处。②时间副词:恰好、正巧,表示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在那个时候。③限度副词:表示不多不少,不前不后,在数量、范围、空间等方面正好达到某一程度。 《现代汉语虚词》:语气副词:指某种情况或现象的发生,恰到好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 (三)正/正好 《八百词》:正:①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②表示巧合,恰好,刚好;③加强肯定的语气。正好:表示某种巧合(多指时间、情况、机会条件等)。意思相当于“恰好、正巧”。

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课程理论界,关于“课程”概念的界定向来是见仁见智。早在1974年,美国课程学者塞勒和亚历山大就曾鉴别了各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将其归纳为四类:学科和教材,经验,目标,计划;奥立佛对课程本质进行了归纳,将其总结为13种;美国学者鲁尔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定义;而波特利则指出,教育文献中存在120多种课程的定义。我国课程学者施良方教授曾对课程概念进行过细致的分析和梳理,把近百种的课程概念归结为六种类型,即: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后来,又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将后现代主义学者的课程概念囊括其中。 由此可见,课程概念泛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课程概念泛化的现象在横向上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扩张,在纵向上表现为提出主体的泛滥,在界定时则将课程与“同课程有关的范畴”、“课程实施(教学)”及“课程实施的结果”相混淆,尤其是将课程的功能与内涵相混淆。 一种观点认为什么事项都可以是课程。众多繁杂的定义使得课程概念的边界日益模糊化,甚至“当人们使用课程这个概念时,只有在使用者自己对其做出解释之后……才能知道使用者指的是什么思”。如最为传统的课程定义是围绕学科来进行界定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则被赋予了一种“组合化”的包罗万象式内涵,即将学科、目标、经验、活动、计划等统统纳入课程本质内涵的范畴。课程概念逐渐演变为既包含学习目标,又包含学习结果和实效;既包括静态文本,又包含规划、编制、实施到评价的过程;既包括学科课程又包括活动课程在内的大课程。尤其是随着被称之为“第三势力”的概念重建主义课程思潮的崛起以及教育界对隐性课程的关注,课程一词呈现逐渐取代“教学”和其他教育概念的趋势。“不仅各种有计划有指导的经验、学习结果、目标及活动被视为课程,而且学生无意地获得的经验、甚至没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也被视为课程,课程同教育内容、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混为一谈,无从区辨”。甚至有学者将研究性学习等本来属于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公然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将“日常琐事”也视作“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有激进学者将课

戏拟反讽与风格泛化讲解

戏拟反讽与风格泛化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它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一种带有批判思想的美学概念。它的发展全方位地冲击了西方的意识形态、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对哲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目前后现代主义在 建筑、绘画、摄影等艺术设计领域研究得较多,而有关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美学特征解构的分析上。本论文在对后现代主义发生、发展,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美学特征,后现代主义服装美学 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查阅、图片分析、实例解读等方法对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中的戏拟反讽和风格泛化两种美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面分析总结了戏拟反讽和风格泛化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后现代主义服装设 计中的具体表现方法,通过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应用戏拟反讽和风格泛化的实例解读,归纳了中国后现代服装设计师在戏拟反讽和风格泛化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应用误区,分析了产生这些现状及误区的原因,并针对这些现状和误区对 它们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详细研究,为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从而促使中国服装设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领会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精髓,使中国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一味模仿西方的局面,让中国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 同主题文章 [1]. 沈尧. 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 [J]. 文艺研究. 1980.(06) [2]. 刘智扬. 郁达夫游记美学特征管窥' [J]. 名作欣赏. 1985.(06) [3]. 蒋道文,成飞. “风”、“骚”的美学特征比较' [J]. 康定民族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4]. 曹为. 口技美学特征探微' [J]. 戏文. 2005.(06) [5]. 张成.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 [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 [6]. 杜键. 王式廓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现实意义' [J]. 美术研究. 1985.(04) [7]. 徐涓. 广告语言的美学特征及其翻译' [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数据挖掘概念复习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有趣(非平凡的、隐含的、先前未知、潜在有用)模式,这些数据可以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存储中。 挖掘流程: (1)学习应用域(2)目标数据创建集(3)数据清洗和预处理(4)数据规约和转换(5)选择数据挖掘函数(总结、分类、回归、关联、分类)(6)选择挖掘算法(7)找寻兴趣度模式(8)模式评估和知识展示(9)使用挖掘的知识 概念/类描述:一种数据泛化形式,用汇总的、简洁的和精确的方法描述各个类和概念,通过(1)数据特征化:目标类数据的一般特性或特征的汇总;(2)数据区分:将目标类数据的一般特性与一个或多个可比较类进行比较;(3)数据特征化和比较来得到。 关联分析:发现关联规则,这些规则展示属性-值频繁地在给定数据集中一起出现的条件,通常要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和最小置信度阈值。 分类:找出能够描述和区分数据类或概念的模型,以便能够使用模型预测类标号未知的对象类,导出的模型是基于训练集的分析。导出模型的算法:决策树、神经网络、贝叶斯、(遗传、粗糙集、模糊集)。 预测:建立连续值函数模型,预测空缺的或不知道的数值数据集。 孤立点:与数据的一般行为或模型不一致的数据对象。 聚类:分析数据对象,而不考虑已知的类标记。训练数据中不提供类标记,对象根据最大化类内的相似性和最小化类间的原则进行聚类或分组,从而产生类标号。 第二章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时变的、非易失的数据集合,支持管理部门的决策过程。从一个或多个数据源收集信息,存放在一个一致的模式下,并且通常驻留在单个站点。数据仓库通过数据清理、变换、继承、装入和定期刷新过程来构造。面向主题:排除无用数据,提供特定主题的简明视图。集成的:多个异构数据源。时变的:从历史角度提供信息,隐含时间信息。非易失的:和操作数据的分离,只提供初始装入和访问。 联机事务处理OLTP:主要任务是执行联机事务和查询处理。 联系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系统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方面为用户或‘知识工人’提供服务。这种系统可以用不同的格式和组织提供数据。OLAP是一种分析技术,具有汇总、合并和聚集功能,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信息的能力。 多维数据模型: 多维数据模型将数据看作数据立方体,允许从多个维度对数据建模和观察。包含维表和事实表。最流行的数据仓库数据模型是多维数据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是星形模式(事实表在中间,连接到多个维表)、雪花模式(星型的变种,某些维表规范化,分解到附加维表,以减少冗余)、事实星座模式(多个事实表共享维表)。 数据立方体:允许从多维对数据建模和观察。它由维和事实定义。维:关于一个组织想要保存记录的透视图和实体,每个维都有一个表与之相关联,成为维表。事实表:包括事实的名称和度量,

6.简论热力学熵、信息熵及熵的泛化-魏环-河北理工学院

3。简论热力学熵、信息熵及熵的泛化 热力学熵熵是克劳修斯1865年定义并命名的一个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函数,它严格应用于系统的热运动,故又称“热力学熵”。熵的英文为“entropy ”,是克劳修斯用两个希腊字拼合而成,“en ”是能量的词冠,“tropy ”意为转移和变化,因此,熵是一个与热力学过程中的能量变 化有关的量。根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有dA ≤?(dU ?TdS) (1) 式中U 、S 、T 分别为系统的内能、熵和温度,dA 为系统对外做的功。式(1)表明:在热力学过程中,系统被消耗的内能分为两部分,能用来 对外做功的能量为(dU ?TdS),而另一部分能量TdS 则不可利用,它失去了做功的潜力,是退化了的能量。并且,这部分不可利用能在量值上与该过程中系统的熵增成正比。因此,是熵将能量再分为两类;熵从反面量度系统的运动转化潜力,熵是系统能量品位的量度。系统的熵越高,其能量的品位越低、对外做功的潜力越小、可用性越小。在自然界中,一切真实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过程,也是熵增加的过程,因此,一切真实过程的进行都会导致能量的退化、贬值。熵的这种性质,也使其为一切热力学过程 发生的条件、进行的方向及进行的限度提供了普遍的判据。 从分子运动的观点看,熵是系统内分子运动紊乱程度的测度,即S=klnW (2) 式中W 为系统的微观态数,又称为热力学概率。式(2)表明:分子运动越是无序,系统的熵就越髙。玻尔兹曼对熵做出的这一统计解释,为熵的泛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信息熵从通讯的角度看,由于随机性的干扰(即噪音)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通讯系统具有统计的特征,信号源可视为一组隨机事件的集合。该集合所具有的随机性不确定度,与热 力学系统中因大量粒子无规则热运动所造成的微观状态的混乱度或无序度是类同的,所以,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E.Shannon)采用了同样的思维方法——利用概率统计理论来定义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信号源的平均不确定性测度,即H =?k 1 P i n i lnP i (3) 式中n 为信号源的信号种数,P i 为第i 种信号出现的概率。利用等概率原理可以证明,H 与S 的统计表述在形式上可以相互转换,所以,H 被称为信息熵。同时,信息量I 作为信息熵的对立面,被定义为信息熵增量的负值,即 I =??H (4) 式(4)又称为信息的负熵原理。一个开放系统,获取信息就等同于吸取了负熵,可使系统的不确定度、紊乱度减少并趋于有序;丢失信息时,其熵增加,无序度随之增加。因此,信息与熵彼此是互补的,信息就是负熵,而熵就是系统丢失了的信息的量度。 熵的泛化 信息熵的出现,可视为熵泛化的标志。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隨机事件的集合;每一种随机事件的集合都具有相应的不确定性或无序度(在这里,无序度系指客观事件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和转化的程度),而所有这些不确定性或无序度都可以用信息熵这个统一的概念来描述,这正是熵概念能够广泛使用的客观基础。因此,H 又被称为泛熵或广义熵,并用于描述或量度任何一种物质运动方式的不确定度或无序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70—80种熵,应用于自然、生命、思维及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如模糊熵,量度由于系统运动状态方式的模糊性而引起的不确定性;拓扑熵,量度拓扑维的不确定性;基因熵,描述由于生物群体融合导致的遗传基因的混杂度;各种气象熵,描述大气这一多体系统中各个层次的无序度。此外,如条件熵、社会熵、经济熵等概念,也已在社会及经济学领域中被采用。对无序、不确定性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 熵概念的泛化,不仅引发了许多新的概念,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

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

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 一、泛化:又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具体概念见《基础知识教材》P20。泛化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 所以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1)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一般不会在考试中出现。如果出现,只能是单选题,而且,选项中没有神经症,才可以选择神经症性 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二、举例: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外企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外企公司,因人际关系好,能力强。工作很勤奋,深得上司及客户的好评,很快晋升为部门经理。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政策的变化,求助者所在部门的业务逐渐萎缩,公司进行调整,他被调整到其他部门作普通职员。职务没有了,工资待遇也降了两千余元,求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喝闷酒,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发脾气,甚至乱扔家里的东西。虽然目前的收入足以使他衣食无忧,但他就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烦躁。甚至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前途很担忧,对妻子、朋友的劝说也听不进去,以前他是同事、同学的聚会的召集人,现在却经常找理由逃避聚会,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觉得妻子不理解他,有时和妻子吵架,对女儿发脾气。最近出现胸闷、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入睡困难,主动前来咨询。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由经理被调整到普通职员)。所以未泛化,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今年以某市状元成绩考入大学,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独立生活。每日的学习很紧张,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些手忙脚乱,疲惫不堪,感到不适应,非常想家。有时睡不着,常常梦到父母,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效率不高。无心参加班上组织的活动,总盼着早点放假回家。求助者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因生活琐事与宿舍室友关系紧张,想换宿舍学校没同意,心情不好、内心痛苦。经班主任老师做工作后没有明显好转,所以在同乡的陪同下来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女,性格柔弱、温顺,在家很受宠爱,自幼没有单独离开过家,上大学前很多生活琐事都由父母料理,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不用洗,她认为只有家里才是最安全舒适的。 该案例中,引起求助者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仅仅集中在最初刺激事件上(入大学后感到不适应独立生活),而是很多与最初刺激事件有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反应,例如,“一听到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的内容就哭”;在街上、校园里听到的都是当地的口音,自己作为外乡人,内心很孤独”。所以已经泛化,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教育学中概念泛化的趋势、危害及原因

摘要:在对课程、教学、教育技术等概念定义的演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学中出现的愈演愈烈的概念泛化(概念的内涵越来越抽象,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大)问题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剖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教育学科学化问题的重新关注。 关键词:教育学;概念泛化;学科发展 一、教育学中概念泛化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教育学中许多概念的定义有越来越宽泛的倾向,从下面几个概念界定的演化中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一)课程 近年来,“课程”的概念几经演变,可以说已是面目全非了。课程原本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含义清晰明了,世人皆知。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含义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费解:“课程是一种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结果而选择并不断重组文化的序列”;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课程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等等。新的“课程”定义往往以更加宽泛的内容作为基础,力求建立既包含作为计划的课程开发管理,又包含教学过程;既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甚至包括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等在内的课程体系。更有学者认为“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研究就是实践的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就是全面的实践形态的教育改革。”这里的课程已不再是课程,而等同于教育了。 的确,课程的实施必然要牵涉整个教育工作,但是并不能因此我们就认为课程就是教育。正如陈桂生先生所言:“单从‘教学’的逻辑、‘德育’的逻辑着眼,也会牵涉到教育的全局;不过,如果各种教育概念泛化,整个教育的逻辑就混乱了。”也许有人会说,对某一问题的扩展研究反映了研究视野的开阔,或对某些问题认识的深化。但笔者认为,对某一问题的深化不一定需要通过概念的扩展来反映。比如所谓的隐性课程,本来属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什么非纳入课程这一概念呢?研究性学习本来应属于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也没必要把它拉到课程这一概念里。让课程等同于教育,让教学包含在课程之中,除了标新立异、混乱思维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二)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相对而言算是一个新概念了。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视听教育传入我国之后才有的,我国当时称为“电化教育”。无论是西方的“视听教育”,还是我国的“电化教育”,在当时本是一个内涵基本清晰、外延也比较明确的概念。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入,对它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外延也急剧膨胀。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77年公布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方法、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是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从这个定义就能感受到教育技术所包含内容的广泛性。被我国学者视为经典的aect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学者认为从aect1994年的定义中可以抽取三个重要方面: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系统方法,而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涉及了教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具体讲,“教育技术学涉及了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案、过程设计等信息情报领域;涉及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场所、设施,包括文字、图片、实物、模型、各种教学设备等人与物的部分,还涉及到教育教学方法、模式、情境、行为、技能、组合、排序等,以及诸种因素间的互相关系、相互作用等内容。”从这一段论述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外延够广泛了。 国内亦有扩展教育技术概念的倾向。有人认为:“教育技术的内涵是设计、实施、评价教育全

第3章 数据泛化

第3章数据泛化 数据挖掘的分类 描述性挖掘:以简洁概要的方式描述数据,并提供数据的有意义的一般性质。 预测性数据挖掘:通过分析数据建立一个或一组模型,并试图预测新数据集的行为。 概念描述(泛化):为数据的特征化和比较产生描述(当所描述的概念所指的是一类对象时,也称为类描述) 特征化:提供给定数据集的简洁汇总。例如按专业的成绩分布表 区分:提供两个或多个数据集的比较描述。如男生与女生的对比。 面向属性的归纳:是一种数据泛化方法,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找出其中的一般性规律 什么是数据泛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对象通常包含原始概念层的细节信息,数据泛化就是将数据库中数据集从较低的概念层抽象到较高的概念层的过程。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代替较低层次的概念。例如:用老、中、青分别代替(20-35,36-50,51-70)的年龄区间值。用省代替地市级的概念等 面向属性的归纳的基本步骤 1、数据聚焦,获得初始数据关系 2、进行面向属性的归纳 基本操作是数据概化,对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进行以下操作:属性删除、属性概化 属性概化控制:控制概化过程,确定有多少不同的值才算是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 属性概化临界值控制:如果一个属性的不同值个数大于属性概化临界值,则应当进一步删除或者概化该属性。 概化(广义)关系临界值控制:如果概化关系中不同元组的个数超过概化(广义)关系临界值,则应当进一步概化。 属性删除的适用规则:对初始工作关系中具有大量不同值的属性,符合以下情况,应使用属性删除:在此属性上没有概化操作符(比如该属性没有定义相关的概念分层)、该属性的较高层概念用其他属性表示 如:name:要被删除的属性phone#:要被删除的属性 属性概化控制的两种常用方法: 属性概化临界值控制:对所有属性设置一个概化临界值或者是对每个属性都分别设置一个临界值(一般为2到8) 概化关系临界值控制:为概化关系设置一个临界值,确定概化后的关系中,不同元组个数的最大值。(通常为10到30,应该允许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调整) 第4章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从事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和其他信息存储中的大量数据的项集之间发现有趣的、频繁出现的模式、项与项之间的关联 应用:购物篮分析、分类设计、捆绑销售和亏本销售分析、病理分析、文本挖掘、网络故障分析等 经典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和FP-growth算法 设Ⅰ={i1,i2,…,i m}是m个不同项目的集合,每个i k(k=1,2,……,m)称为一个项目(item)。 项目的集合Ⅰ称为项目集合(itemset),简称为项集。其元素个数称为项集的长度,长度为k 的项集称为k-项集(k-itemset)。 Ⅰ={bread, cream, milk, tea, cake, beer } 该超市出售6种商品,项集Ⅰ包含6个项目,Ⅰ的长度为6. 对于项集{cake, beer }包含2个项目,成为2-项集。 每笔交易T(Transaction)是项集Ⅰ上的一个子集,即T?Ⅰ,但通常T?Ⅰ。对应每一个交易有一个唯一的标识——交易号,记作TID交易的全体构成了交易数据库D,或称交易记录集D,

德育概念

也谈德育概念 曹坤明 (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针对当前理论界对“德育”的概念不清及不断泛化的现象,本文试论述了目前所存在的种种德育概念,澄清德育概念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旨在澄清德育界存在的混乱,减轻人 们对“德育”概念的困惑,试图构建德育框架,以促进德育理论的发展,更好地指导德育实践, 增进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德育;德育泛化;小德育;大德育 “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不尽相同,而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不同历史类型德育实践研究的成果还相当有限,对各种德育理论流派的探讨还欠深入。我国德育理论至今尚不成熟,概念泛化,观念陈旧,逻辑混乱,含糊不清的概念难以剔除,有价值的见解难以得到认同。[1]教育理论界对“德育”的概念长期争议不休,不仅没有促进德育理论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导致了德育理论界思想的混乱,也使得德育实践界无所适从。整齐划一并非完美,百家争鸣也无可争议,但德育理论界必须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构建切合实际的德育逻辑框架,为“德育”定义一个适合我国当前历史时期的概念,以澄清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促进我国德育理论和工作的发展。 一、德育概念的种种理解及产生的混乱 当前理论界对德育概念的理解与说法非常丰富。如: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等不胜枚举。其实德育这一概念,最初“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义词,对外国道德教育的中译,也常用这一简称。” [2](p88)德育和道德教育在意义上二者没有什么差异。然而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德育”这一概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本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有了广义和狭义德育之分,作为道德教育简称的德育只能是狭义的了。广义德育则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甚至把法制、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都包括了进来。近年来,有些译者甚至把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律教育、生命生态教育、性教育、生活和职业指导教育、宗教教育等一律译成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内容。广义上的德育所包括的范畴越来越大,给大家的感觉就像是“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造成了德育概念极度泛化。 关于德育的概念,理论界主要的不同观点有两种:即狭义和广义或称“小德育”和“大德育”之分。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大德育”的概念,认为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在鲁洁和王逢贤主编的1994年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中指出:狭义的德育即“德育即道德教育”涵盖不尽当代德育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其它一些或过窄、或过细、或过于笼统、或相互包容的定义也都不宜作为德育的概念;主张把德育看作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认为这样才是外延宽广,涵盖齐全,界限明确严整,并且可以减少歧义。该书给德育下的定义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胡守Fen主编的1988年出版的《德育原理》中将德育定义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采用“大德育”,未采用“小德育”,区别在于后者将法制教育包含在政治教育中。 收稿日期:2005年2月9日 作者简介:曹坤明(1977年-),1998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管理学学士,现为新乡医学院德育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德育”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长期以来用“德育”涵盖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

“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8861842.html, “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研究 作者:刘秀珍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0期 美食作为旅游中的重要体验部分,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多方学者对“美食旅游”的界定莫衷一是,存在概念泛化现象。这种概念泛化现象将夸大美食旅游者的数量、高估美食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贡献、忽视美食旅游者的真正需求,对旅游的类型化发展极为不利。文章提出要从美食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和美食活动在旅游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出发,厘清“美食旅游”内涵,以推进小众旅游类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旅游者对美食的兴趣早已有之,但“美食旅游”是自21世纪兴起的一种特殊兴趣旅游。随着休闲经济的发展,体验式旅游成为新的旅游发展趋势。美食作为旅游中的重要体验部分,促使美食旅游这种以满足旅游者美食方面个性化需求的旅游形式大举形成,并使美食旅游成为特殊兴趣旅游的重要分支。特殊兴趣旅游,利得( Read)以及霍尔和魏勒( Hall & Weiler)认为,特殊兴趣是特殊兴趣旅游的核心,决定了旅游者出游的动机和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全部体验都是围绕该特殊兴趣展开的。史沃布洛克和郝讷( Swarbrook & Horner)则拓展了特殊兴趣旅游的范围,指出无论旅游者是受现有兴趣或是在旅游目的地即时激发的兴趣驱使,参与到某项与该特殊兴趣相关的活动中,即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兴趣旅游。 特殊兴趣旅游定义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殊兴趣旅游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概念泛化现象。鉴于美食旅游中“美食”内涵及外延的变迁扩展,美食旅游界定标准的多重性,美食旅游势必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概念泛化现象。 一、美食旅游概念呈现 在国外,沃尔夫和艾瑞克(Wolf & Erik)2002年首先提出了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的术语。霍尔和夏泊斯(Hall & Sharpies)(2003)指出,美食旅游就是游客对美食的品尝和体验,无论是拜访食品的原产地、加工地,或者亲自前往参加美食节、去餐馆或食肆就餐,其主要目的无非是品尝美食、参与相关活动、体验饮食文化。琅(Long)(2004)将美食旅游定义为经历或者参与过其他区域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不仅是局限于餐饮消费、烹饪技巧、饮食项目的介绍。卡屋拉和科洛特(Kivela & Crotts)(2006)提出美食旅游是一种特殊趣味的旅游,也是文化旅游的具体形式,主要是以品尝异地美食佳肴为动机甚至是唯一动机的新型旅游形式。史密斯(Smith)(2008)认为任何参观、品尝和消费美食资源的旅游体验活动都可以称作美食旅游。 在国内,已经有学者对美食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等基础理论提出自己明确的见解。

《德育论》模拟试卷

《德育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 1.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 C 思想教育 D 法制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 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A. 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 A.思想教育的范畴 B.政治教育的范畴 C.道德教育的范畴 D.法制教育的范畴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 B.政治教育部门 C.道德教育部门 D.法制教育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 A.王逢贤 B.鲁洁C.班华D.钟启泉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自然性功能 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 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超越性B.可能性C.预见性D.教育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

心理学概念解释

一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5、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班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体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3、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5、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6、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三1、认识策略:认识策略是指对内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技能。 2、效果律: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期望事项:期望事项是指人对信息加工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他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才能够进行学习,来自于教师的各种反馈才具有强化作用,而反馈又进一步肯定和增强了学习的期望。 4、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