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寻访家乡文化坐标》泉州采访稿

《寻访家乡文化坐标》泉州采访稿

《寻访家乡文化坐标》泉州采访稿摘要:一、引言二、泉州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泉州的文化遗产四、泉州的民间信仰五、泉州的民俗文化六、泉州的美食文化七、总结正文:【一、引言】家乡文化是我们成长的根基,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为深入挖掘家乡文化,我们采访组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二、泉州的历史文化背景】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早在唐代,泉州便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时期,泉州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清净寺等。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历史的辉煌,也是我们研究家乡文化的宝贵财富。

【四、泉州的民间信仰】泉州民间信仰丰富多样,既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正规宗教,也有妈祖、关帝爷、土地公等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体现了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泉州的民俗文化】泉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泉州花灯、泉州傀儡戏、泉州南音等。

这些民俗文化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家乡文化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六、泉州的美食文化】泉州美食种类繁多,既有闽南地区独特的沙茶面、土笋冻、烧肉粽,也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牛肉丸、羊肉泡馍等。

这些美食见证了泉州历史的变迁,也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总结】通过这次泉州之行,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泉州春节风俗

泉州春节风俗

泉州春节风俗
泉州春节风俗:
在泉州,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习俗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一、大扫除:在春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清除去年的厄运,迎接新年的好运。

二、贴春联:人们会在门口或者屋内贴春联。

春联是用红色纸张写字,上面写有祝福的吉祥话语。

贴春联是为了祈求新年一切顺利,家庭幸福。

三、团圆饭:除夕晚上,一家人会相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这顿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全家人的团结和幸福。

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鱼表示年年有余,蛋糕象征着甜蜜和团圆。

四、放鞭炮: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来驱赶邪恶,祈求来年安全平安。

放鞭炮的声音和烟花的绚丽色彩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五、拜年:在新年的头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

年长者通常会给年幼者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关怀。

六、舞龙舞狮:春节期间,街上常常会看到舞龙和舞狮的表演。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福气。

七、观灯:春节期间,人们会去庙会或者花市观赏各种各样的灯笼。

这些灯笼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给整个城市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以上是泉州春节的一些风俗习俗,这些传统都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吉祥。

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泉州人民的热情和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

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

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

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

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

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是多种宗教兼容并存,民间信仰繁杂,节日活动丰富,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独特,且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闽越族和汉族的习俗。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元素:
1. 宗教:泉州是多宗教的城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历史上都有传播。

2. 方言: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3. 节日: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

4. 嫁娶文化:泉州传统的婚姻习俗,包括相亲、订婚、结婚等。

5. 饮食文化:泉州的传统美食有蚝煎、天公豆、深沪水丸、鱼丸、崇武鱼卷等。

6. 丧葬文化:泉州传统的丧葬习俗,包括入殓、出殡、安葬等。

7. 方言文化: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总之,泉州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值得深入探索和了解。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

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和人民的智慧。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探寻那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泉州的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而闻名。

南音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演奏者们配合默契,丝丝入扣的音符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悠远的时空。

演唱者则用闽南语婉转吟唱,歌词往往富有诗意,讲述着爱情、生活和历史故事。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时常能听到这悠扬的南音,让人陶醉其中。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出彩,演员们通过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将各种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剧情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高甲戏的舞台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说到泉州民俗,怎能少了拍胸舞呢?这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民间舞蹈。

舞者们赤裸着上身,头戴草箍,随着节奏强烈的音乐,一边拍打着胸膛,一边跳跃扭动。

他们的动作豪放有力,表情欢快热烈,展现出泉州人民的豪爽与热情。

拍胸舞通常在民俗活动中表演,如迎神赛会、喜庆节日等,为现场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

除了音乐和舞蹈,泉州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存。

其中,开元寺是泉州佛教文化的代表。

这座古老的寺庙建筑宏伟,保存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每年的佛诞节等宗教节日,开元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而清净寺则是泉州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泉州的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更是大放异彩。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还有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位于福建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泉州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活动,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泉州的土楼是其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由厚重的土坯和石块建造而成。

泉州地区的土楼被誉为“活化石”,既是传统村落的居住建筑,也是土族文化的象征。

著名的土楼群有南靖土楼群和田螺坑土楼群,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次,泉州的木偶戏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主要以手法、声腔和表演为特色,以其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泉州木偶戏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传统的泉州南音、泉州刺绣、泉州剪纸和泉州民间舞蹈等都是泉州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和传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例如,举办展览、举办艺术节和开展培训等活动,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和创新。

总之,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泉州的独特魅力。

泉州的民俗文化

泉州的民俗文化

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 对它的源流说法不一。一说源自梨 园戏《李亚仙》的折子《莲花落》, 是郑元和浪迹街头,与众丐行乞时 边唱边舞,以抒胸臆;一说是早已 有之,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马 远《踏歌图》,即为描绘拍胸舞场 面。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 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 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 《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 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 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 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 奏地拍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 屈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 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 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
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 现代考古的发现,南安大盈青铜器的出土, 说明在先秦久远的年代,早就有人类在这 个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的发展,在泉州这个区域内,形成了非常 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草莱初辟的泉州 先民———“闽越人”,他们有“以舟为车, 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故地习俗;有千 里跋涉、举族南迁的“中原人”,他们带 来了华夏民
谢谢观看
请多指教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拍胸舞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
家乡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
五年四班黄宇轩
目录
• 1、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 • • • 2 、拍胸舞 3 、南音 4 、高甲戏 5 、南戏 6 、谢谢观看
南戏
宋末元初,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 要声腔的泉州南戏开始形成,很快流行于原 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及广东海陆丰等闽 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南戏达到鼎盛时期, 除遍布台湾岛外,更随着华侨的足迹传入东 南亚诸国。 早期形成的南戏有 梨园戏和悬丝傀儡戏 (提线木偶),明清 间,又有布袋戏(掌 中傀儡)、打城戏、 高甲戏等相继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古为闽越族地。

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泉州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

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

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

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

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

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

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
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
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

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

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泉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动态静态,林林总总。

在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为风光,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

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

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来确定为“旅游文化节”。

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

泉州人过中
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元宵节,明月当空,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

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鸣奏南曲,很有
雅趣。

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风情万种、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

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打城戏,以及韵味深长的南音艺术。

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

除此,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笼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谣、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车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说书讲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术的摇篮,其中,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祖拳独树一帜,流传
于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

古代泉州民间练武之风极盛,至今传承有人,所以群众性武术运动很活跃。

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等千姿百态,纷呈异彩。

木雕、石雕、瓷雕蜚声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让海外华人华侨引为自豪。

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岗石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它的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

在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
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其中,世界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迹摩尼寺,也就是草庵寺就坐落在晋江罗山镇华表山麓。

“草庵依山崖而建,用石头构筑,单檐歇山顶,崖壁上凿有一个圆形佛龛,里面雕刻摩尼佛像。

摩尼佛像高1.52米、宽0.83米。

佛像身上穿着宽袖僧衣,坐在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庄严肃穆。

”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于公元三世纪创立的一种宗教,唐高宗年间传入中国,至唐元开中已传至泉州。

这座草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的民居建筑,又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漫步在泉州古城,随处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

泉州的建筑特色体现了‘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

”官式大厝”,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辉煌。

现存的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

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筑的精华。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安女。

黄斗笠、花头巾、齐肚装、银腰带、大折裤,被人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倾倒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

又如东海霞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成了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饮食文化更是别有风味。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丰富的食物资源,用以
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

泉州牛肉羹饮誉海内外,它又脆又酥松,美味可口。

蚝仔煎、炒蟹花、深沪水圆汤(鱼丸汤)、崇武鱼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汤圆、烧肉粽、面线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号食品,则是海外赤子魂牵梦绕、激起无限乡思乡恋的故乡风物。

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节俗也因地制宜,应运而生。

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尽情地显示当代泉州新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