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84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3年 第12期猪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引起多种新生动物和幼龄动物腹泻的重要肠道病原之一,也是感染1~5日龄仔猪或断奶仔猪的常见病原。

以厌食、呕吐、腹泻和脱水、体重减轻为特征,引起仔猪的死亡,成年猪掉膘,饲料报酬降低,增加人工费和药费的开支等。

若与传染性胃肠炎和大肠杆菌混和感染则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

1 猪轮状病毒形态成熟完整轮状病毒粒子略呈圆形,没有囊膜,为65~75 nm 的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毒的中央为核酸构成的芯髓,呈致密的六角形棱心,直径为37~40 nm。

轮状病毒粒子由3层衣壳组成:内衣壳(VP2)、中间层衣壳(VP6)和外层衣壳(VP4和VP7)。

中间层衣壳(VP6)有32个呈放射状排列的圆柱形壳粒组成,壳粒由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

外衣壳厚约20 nm,为连接于壳粒末端的光滑薄膜状结构,使该病毒形成车轮状外观,轮状病毒为此而得名(见图1、图2)。

在感染的粪样和细胞培养物中存在2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只有3层衣壳的光滑型(S 型)粒子,具有感染性[1],直径为75 nm。

外层衣壳被除去,就会导致感染性丧失,表明钙离子通过使外层衣壳VP7稳定,对轮状病毒粒子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2]。

不同类型的病毒,稳定外层衣壳所用钙的浓度不一样[3]。

没有外层衣壳的双层粒子(R 型)是很小的,边缘粗糙,直径为65 nm。

病毒核酸基因由11 个不连续的 猪轮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王振玲1,李显和2(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房山 102442;2.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动物防疫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 大兴 102611)摘 要:轮状病毒不仅感染猪、牛、羊、禽等动物,同时还感染人。

轮状病毒的持续存在,不仅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威胁到肉食品和人类的安全,成为世界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对轮状病毒形态、分类、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等病原学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控措施作者:何相臣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7期何相臣(黑龙江省肇源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庆166500)摘要: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于感染猪轮状病毒而发生。

该病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特征症状是食欲减退、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等,而育成猪和成年猪往往呈隐性感染。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发生,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概述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 58. 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127-01收稿日期:2016 - 04 - 24作者简介:何相臣(1971 -),男,黑龙江肇源人,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工作。

1 流行病学病猪以及带毒猪体内的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内,并能够经由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对土壤、饮水、饲料以及垫草等造成污染,进而通过消化道导致易感猪发生感染。

另外,该病还可经由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造成散播传染。

气候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易发。

任何年龄的猪只都能够感染该病,但大多数是幼龄仔猪容易发病,且由于感染而获得免疫能力。

大部分小于8周龄的仔猪易患病,且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仔猪一般在7 -14日龄容易发生感染,且具有12~24h的潜伏期。

发病率通常在50%-80%,病死率通常都会低于10%。

该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在猪群中以“粪便一口腔”的方式传播。

猪只自然感染后,体内能够生成分泌性抗体以及循环抗体,从而对同种轮状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免疫力。

另外新生仔猪还能够通过吮乳而获得母源抗体,但这种被动获得的抗体持续期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最开始所获得的抗体水平而发生变化,通常持续3~5星期。

与经产母猪相比,初产的后代仔猪更容易感染该病。

2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拒绝活动。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轮状病毒感染概述猪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us infection)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一种以腹泻为特征的猪的传染病。

仔猪多发,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厌食、呕吐、腹泻、脱水、体重减轻等临诊症状。

成年猪与育成猪多为隐性感染,是引起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本病最早于1943年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1975年首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目前本病呈世界性流行,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能侵害人类和许多畜禽,不仅感染率高,发病率也相当高,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危害较大。

病原轮状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成员,为无囊膜的双股RNA病毒。

成熟完整的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双层衣壳,直径75nm,20面体对称。

病毒粒子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核心,直径37~40nm。

核心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自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构成内衣壳;外周由一层光滑薄层的蛋白结构形成外衣壳,厚约20nm。

轮状病毒因其车轮状外观而得名。

负染标本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到3种形态的病毒粒子:具内外双层衣壳的光滑性(S 型)病毒粒子,是完整病毒粒子的典型形态,有感染性;只有内层衣壳的粗糙型(R型)病毒粒子,直径为65nm,无感染性;只有核心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52nm,含有病毒的染色体组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等;此外,病毒还可形成空衣壳结构。

双壳病毒粒子、单壳病毒粒子和核心等3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分别为1.36m3,1.38g/m3和1.44g/m3。

基因组为含11个节段的双链RNA,约有18522个碱基对。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基因组11个 RNA节段群集在4个区域,产生特征性的电泳移行图,称之为电泳型,被用于轮状病毒的分群。

电泳型和血清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但血清学比核酸鉴定的可靠性更强。

基因组的每一节段编码一种蛋白,共包括6种结构蛋白与5种非结构蛋白。

2011年~2012年G9型猪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VP7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2011年~2012年G9型猪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VP7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桦 南 、绥 化 ,辽 宁 省 大连 市 、 内蒙 古 自治 区采 集病 料 样 品 的 基 因间差 异 较 小 ,与采 集 自中 国广 西 、 浙 江 、贵 州 、
北京的病料样品基 因相比差异性较大,这表 明 v P 7 基 因存在地域差异。 关键词 :轮状病毒 ;V P 7 基 因;G 9 ;遗传 变异
Ab s t r a c t : T o s t u d y t h e v a i r a t i o n o f p o r c ne i r o t a v i r u s( P o R V)g e n o t y p e G 9 , t h e v P 7 g e n e s e q u e n c e s o f P o R V, w h i c h we r e
t h e g e n e t i c v a r i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VP7 g e n e
W ANG Lu ,S HI Ho n g— y a n ,CHEN J i a n— f e i ,ZHANG Xi n ,S HI Na n ,SHI Da , LI U S u i — xi n ,ZHANG S ha , Fe n g Li ’ ’
( 1 . 中国农 业科学 院哈 尔滨兽 医研 究所 兽 医生物 技术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 猪传染 病研 究 室 ,黑 龙江 哈尔 滨 1 5 0 0 0 1 ;
2 . 东 北农 业大 学 生命科 学学 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3 0 )

要 :为分析 G 9型猪轮状病毒f R v ) 的遗传 变异情况,本研 究根据 G e n B a n k中V P 7 序 列设计合成 一对扩增

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轮状病毒(RV)为双链RNA病毒,是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

RV感染不但能引起胃肠道症状,还能引起肠道外系统的病变。

RV腹泻及RV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尚不完全明确。

RV腹泻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紊乱、肠道吸收功能失调、非结构蛋白NSP4、热休克蛋白hsc70、细胞胞间结构损害等有关,RV毒血症可能与RV通过血液或(和)淋巴播散或免疫因素有关。

【关键词】轮状病毒;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毒血症;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01-02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毒,在全球,每年有近1.2亿患儿感染RV,其中93%发生在5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6~24月婴幼儿),每年有近60万的患儿死于重症RV感染性胃肠炎,80%死亡患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1 ] 。

RV腹泻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率仅次于肺炎的疾病,排在患儿死亡原因第二位[ 2 ] 。

RV不仅引起呕吐、腹泻等肠道反应,还能引起发热、脑炎、上感及癫痫等肠道外症状,国外有研究表明在腹泻患儿小肠粘膜上端存在RV[ 3 ],此研究在RV感染患儿血液标本中发现RV抗原和RNA,表明RV发病机制累及肠外及抗原血症在RV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RV感染发病机制和预防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相应进展。

本文就RV腹泻和RV血症机制及预防进展作一综述。

1.RV引起肠道内症状的发病机制RV引起肠炎的机制尚未明确,过去观点认为RV感染破坏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小肠绒毛成熟上皮细胞脱落、乳糖酶缺乏、乳糖吸收障碍、细菌对乳糖的分解及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最后引起水、电解质分泌及渗透性腹泻和功能失调性腹泻。

有研究认为破坏细胞间连接引起细胞旁渗漏是RV腹泻的重要机制[ 4 ] 。

另有实验显示RV感染引起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分解是造成细胞旁渗漏的原因[ 5 ] ,然而在RV感染幼鼠实验的电镜下未观察到有明显细胞间结构连接的损害,因此RV腹泻与这种机制关系不大。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64 ·2021.230 引言腹泻性疾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

轮状病毒病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造成严重危害。

如果养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养殖管理不当,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会给该种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轮状病毒在生猪养殖场中一旦爆发流行,将会短时间内向整个猪群快速传播蔓延,虽然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关于猪轮状病毒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一旦爆发流行,会给养殖场造成必要的经济损失,需要养殖户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

1 流行特点猪轮状病毒外观呈现车轮状,直径70 nm 左右,该种病毒在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温度pH 值和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耐受性,pH 值3~9,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粪便中能长时间存在。

该类病毒主要会造成1日龄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发病,病毒侵入猪体后,会造成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断刺激肠绒毛膜收缩,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利用。

发病后病变肠管十分敏感,表现为不耐乳的现象。

如果猪群采食的食物没有被消化,会进入小肠和大肠,会引发不良后果,一方面会给多种病原菌的繁殖生长提供营养基础,引发继发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大肠的通透作用,影响水分的再吸收,结果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排除糊状粪便,或者含有白色黄色絮状物的水样粪便。

出生8~10 h 感染疾病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1]。

研究结果表明,猪轮状病毒病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尤其是在早春和冬季发病率最高,气温寒冷,湿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饲料营养价值不足,或者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就会促使或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流行。

该种病毒能在不同动物群体当中直接传播或者间接感染,常呈爆发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潜伏期通常在12~24 h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以受到病毒的侵作者简介:李航(1977-),男,辽宁抚顺人,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轮状病毒是导致儿童及许多幼畜感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人类和动物死亡。

而且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WHO要求开发轮状病毒疫苗作为首要任务。

本文综述了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轮状病毒相关基因的实验室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前言:轮状病毒是呼肠病毒科的一种,是婴幼儿及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

每年全球有超过800,000人死于这种病毒。

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死于轮状病毒感染的儿童约为500,000。

猪轮状病毒主要是在0~60天龄的仔猪身上传播,对其生产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外,轮状病毒也可以传染给大熊猫、羊、狗和马。

本文对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血清型、主要编码蛋白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

1.轮状病毒的血清和分子结构轮状病毒是一种非囊膜的双链RNA病毒,它包括三个包衣的外壳,直径大约70毫米,具有二十面体的对称性,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车轮状”。

轮状病毒由11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均编码(VP1~VP4;VP6;VP7)及6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6),VP1-VP3是该病毒的核心蛋白。

VP6是一种特殊的抗体, VP4、VP7是影响该病毒毒性的主要因素,并能诱发人体中和抗体的生成。

按VP6抗原型轮状病毒可划分为A型GE型,A型轮状病毒最容易受人类感染。

比如非洲和亚洲,每年有453,000个儿童因轮状病毒感染而死亡。

根据VP4血凝素抗原与VP7中和抗原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G型(24种)和P型(33种)。

G1P[8]、G2P[4]、G3P[8]、G4P[8]、G9P[8]等,而我国G1P[8]、G3P[8]是最常见的。

2轮状病毒基因中的关键蛋白与作用2.1主要的非结构蛋白质和功能能轮状病毒NSP1(NSP1)是由5个基因组片段编码的,它在病毒感染细胞时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NSP1对IRF3、IRF5的抑制作用;IRF7、NF-KB对宿主细胞IFN-I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轮状病毒感染

饲料转化率下降
感染病毒后,猪只的消化 系统受到损害,对饲料的 吸收利用率降低,导致饲 料转化率下降。
免疫抑制
病毒会对猪只的免疫系统 产生抑制作用,使猪只对 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死亡率上升
急性死亡
感染病毒后,部分猪只可能出 现急性死亡,特别是在幼猪中
更为常见。
继发感染死亡
由于免疫抑制作用,感染猪容易继 发感染其他疾病,如猪瘟、猪呼吸 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等,导致死亡率 上升。
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同时,加强进出口管理和人员防护,以减少病毒的传入和传播。
05
CATALOGUE
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和预警 系统
监测系统的建立
监测对象
01
对猪舍、饲料、水源、运输工具等进行监测,以及猪群中疑似
感染个体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
0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等,以及血清学方法,如ELISA等
淘汰率增加
生产性能下降和死亡率上升会导致 猪群整体质量下降,需要淘汰部分 病弱猪只,增加淘汰率。
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预 防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之一。目前市面上有灭活疫苗和 弱毒疫苗两种,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使用。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提高饲料质量,增强猪只抵抗力
发病率和死亡率
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猪群 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应关注猪群整体健康状况 。
实验室检测
1 2
病原检测
采集病猪的粪便、肠内容物等样品进行病原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染色、ELISA等。
血清学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轮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丁玉春1魏文栋2 郑缨2(1、重庆市种猪场,重庆荣昌 402460 2、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荣昌 402460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也称胃肠炎。

此病多发于仔猪。

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

育成猪和成年猪通常为隐性感染[1~2]。

Woode和Bridge1975年首次从猪中分离出轮状病毒,目前本病已广泛分布于五大洲,并引起严重经济损失[3]。

以英国为例,1~4周龄仔猪群发病率超过80%,死亡率7%~20%[4]。

我国兽医工作者也从仔猪的腹泻粪便中检出RV。

1 病原学猪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A、B、C、E 群[4]。

成熟完整的病毒粒子略呈圆形,没有囊膜,具有双层表壳,直径为65~75nm的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观察,病毒的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棱心,直径37~40nm,即芯髓;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由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构成中间层衣壳;外周为一层光滑薄膜构成的外层衣壳,厚约20nm,形成一个轮状结构,RV由此而得名[5]。

在感染的粪样和细胞培养物中均存在两种形式的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表壳的光滑型(S型)双层颗粒,有感染性,直径为75nm;没有外表壳的粗糙型(R型)单壳颗粒,无感染性,直径为65nm。

有关RV的超微结构,学者们的意见尚不一致,Martin等(1975年)认为RV与环状病毒一样,也有32个大的环形壳粒,且其180个三联亚单位按T=9的、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3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540个结构单位。

但据Esparza(1978年)报道,RV表面有162个孔,由320个三联亚单位按T=9方式组成20个三角面体。

因每个三联亚单位包含三个结构单位,所以一共有960个结构单位。

出现上述不同的观察结果,也许是标本制作方法不同的缘故。

Stannard氏等(1977年)对乳鼠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和猴RVSA11株进行了细致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内衣壳有180个形态亚单位,排列成晶格状。

12个顶各为一个空隙,由5个壳粒围绕,另外80个空隙各由6个壳粒围绕。

外衣壳由蜂窝样的晶格组成,且与内衣壳的晶格排列相符[4]。

1.1 分子生物学特性通过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完整的病毒粒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最外层核衣壳由结构蛋白VP7和VP4组成,中间层衣壳由VP6组成,最内层衣壳由VP2和少量的VP1、VP3组成。

VP7是构成外衣壳最丰富的外壳蛋白,是分子量为37KD的糖蛋白。

VP4是88KD的红血球凝集素纤突蛋白,沿VP7形成的光滑表面向外突出。

不完整的病毒粒子是完整的病毒粒子在进入被感染细胞过程当中外衣壳蛋白VP4和VP7被溶解掉而形成的两层核衣壳结构(DLP)。

除了VP4、VP7、VP6、VP2、VP1和VP3这6种结构蛋白以外,还有5种非结构蛋白,分别是NSP l、NSP2、NSP3、NSP4和NSP5[6]。

病毒的基因组由11个独立片段的双股正链RNA组成。

除了片段11具有两个开放阅读框(0RD)外,其他的片段只有1个ORF。

在各个ORF的5’端和3’端都有非编码区(UTRs ),不同毒株的UTRs高度保守,而ORF的差异比较大。

轮状病毒的mRNA分子具有5’端m7GpppGn 帽子结构,而3’没有Poly(A)尾。

ORF的基因编码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两端的UTRs 可能与调节蛋白的结合以及核酸的复制、表达有关[6]。

早期的研究结果认为VP7与病毒的附着有关,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P7具有稳定VP4结构的作用。

在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当中VP4起到关键作用。

VP4能被胰蛋白酶(Trypsin) 分解为VP5(60KD) 和VP8(26KD) 两个结构部分,与病毒附着、聚集有重要关系,可以数倍提高轮状病毒的感染性[7]。

VP5含有一个与有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类似的区域,它能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加强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

VP8含有唾液酸附着(Sialic acid binding)的区域,这一区域对于需要硅酸进行感染的轮状病毒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

VP6与内衣壳蛋白VP1和VP3的转录活性有关[8]。

VP4和VP7被溶解掉之后,VP1和VP3的转录酶活性被激活,转录产物被合成和排出。

最内层的病毒粒子衣壳由包裹基因组的VP2、VP1、VP3组成,基因组核酸通过VP1、VP3与VP2紧密相连。

VP1和VP3具有RNA转录酶和修饰酶的潜在活性。

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NSP5都是RNA结合蛋白,与病毒的复制,合成和表达有关。

NSP5可与VP2作用,进而影响VP1/2/3的核心结构,同时也能影响VP6的稳定性。

而NSP4是一种糖蛋白,与病毒粒子从内质网出芽有关,在病毒的复制以及致病机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NSP4的突变可以影响病毒的毒力[9]。

1.2 病毒分型轮状病毒具有不同的群型和血清型。

将轮状病毒的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将病毒的11个双链RNA片段分离,形成特定的电泳带模型。

这11条带可以分为4个区段,常见的人和动物的电泳带的排列位置为4:2:3:2,统称为A群,又叫典型RV。

根据第1O和11节段之间的距离,又分为长型和短型。

其他的轮状病毒的电泳型与A群不同,分别为B、C、D、E、F和G群,统称为非典型RV。

在发生腹泻的动物中最常见的是A群,感染猪的轮状病毒有A群、B群、C群和E群。

病毒粒子表面共有三种抗原,分别为群抗原,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

群抗原是VP6,中和抗原是VP7,而血凝素抗原是VP4。

根据群抗原VP6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

大多数动物的A群轮状病毒为I亚群,而人类大多数A群轮状病毒为Ⅱ亚群。

VP4和VP7在病原的检测和产生中和抗体以及免疫性保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根据VP4和VP7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系统。

根据VP4形成的血清型叫P(protease sensitive)型,根据VP7形成的血清型叫G(glycoprotein)型。

轮状病毒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反应性较差,免疫反应主要是针对特异血清型的,但现在也有报道利用交叉免疫保护的。

目前已经知道至少有14个G型和18个P型。

通过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世界广泛流行的A组RV 主要有4种G、P血清型组合,分别是G1P8、G2P4、G3P8和G4P8。

从各大洲分离的仔猪的基因型主要有以下两种:类OSU型和类Gotfield型[6]。

1.3 理化特性RV对理化因素的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清洗和消毒猪舍时必须注意此特点。

它耐乙醚、氧仿、去氧胆酸钠、次氯酸盐;反复冻融,声波处理。

以及37℃下1h仍不失活;pH3.5~10.0范围内病毒保持感染力,对胰蛋白酶稳定,1moL/LMgCL2不能增高其对56℃30min的稳定性;粪便中的RV在18~20℃室温中经7个月仍有感染性;能耐10mL/L甲醛1h 以上;氯、臭氧、碘、酚等可灭活病毒;100g/L聚维酮碘、950mL/L乙醇和670g/L氯胺T 是有效的消毒剂[4~5]。

1.5 抗原性RV与呼肠孤病毒和环状病毒无抗原关系,但用补反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免疫扩散试验和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各种动物的RV,发现具有共同抗原---出现交叉反应。

这种共同抗原与内衣壳有关,也就是说,内衣壳具有各种RV共有的属抗原。

外衣壳内糖蛋白抗原有种特异性,交叉保护试验或中和试验可区别各种动物RV,但Thouless氏等(1977年)对人、牛、猪、小白鼠、狗、羊、马和兔的RV作交叉中和试验,发现高浓度的抗血清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种间交叉现象,但同源血清的中和效价通常都比异源血清高8—10倍以上。

1976年Woode氏等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测人、牛、猪、小白鼠、马等RV抗原性关系,发现抗人RV免疫血清以外,其余四种血清能对四种动物RV呈现交叉凝集现象,人的R型也可以被四中抗血清凝集,但S型只能被人抗RV血清凝集。

证明动物感染RV后产生两中抗体:抗内衣壳的群特异性抗体,产生种间交叉反应。

抗外衣壳的种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或保护性抗体作用[4]。

1.4 培养特性1980年美国的Waytt将人的Wa株首次利用非洲绿猴肾原代细胞培养成功。

轮状病毒在体外不易培养。

轮状病毒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用胰酶处理,病毒接种前用终浓度为10ug/ml的胰酶处理。

病毒接种24h后就可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肿大变圆、边缘模糊、细胞聚集、萎缩,有的细胞间有胞浆相连,最后细胞死亡脱落。

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病变程度加深,出现病变的时间也越来越快。

病毒接种后一般用不含血清的维持液培养。

但是黄旭雯等人在研究鸡血清对轮状病毒增殖的影响中发现,鸡血清(CS)能增加单层细胞的活力,延迟细胞衰老2~3d,但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降低。

同时添加4%的CS和10mg/L的胰蛋白酶效果最好,细胞病变明显,细胞单层能维持到被病毒破坏为止,有利于RV的复制[11]。

轮状病毒感染细胞具有特定的趋向性。

在体内只感染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在体外尽管可以吸附许多细胞,但是只感染肾或肠道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

轮状病毒可以在MA-104、CV-1、MARC-145等细胞系培养,但最适合用MA-104培养。

Carlos A.Guerrero 等人通过不同的方法处理MA-104细胞,然后用RRV,SA11,SA感染来检验细胞上的受体,结果发现N-多聚糖(N-glycans)、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胆固醇类(cholestero1)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是不同基因型的轮状病毒侵入细胞的不同受体[6]。

2 流行病学2.1 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及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于后两者不易被发现,因而起着重要的传染源作用。

2.2 传播途径RV通过密切接触尤其是粪-口途径引起传播或流行;呼吸道传播和垂直传播也已被证实。

2.3 易感动物自然情况下,多发于2~56日龄仔猪,成年猪感染不会发生严重的临床症状。

KaminjoIo JS等的实验表明RV检出率最高的仔猪周龄为2~8周龄(91.1%),检出率峰值为8周龄仔猪[11]。

Gelerg等发现仔猪体内排出RV的峰值周龄是3~4周龄。

Morilla认为非典型RV感染仔猪的日龄要小于A型,因母猪不能通过被动免疫保护其仔猪口[12]。

RV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晚秋及冬季,步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

散发,偶见爆发。

一旦发生本病,随后将每年连续发生,因为RV在体外有较强的抵抗力,且隐性感染的成年动物不断向外排毒。

3 临床症状病初,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不良,不愿活动。

随后出现呕吐和腹泻。

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样,严重者带有黏液和血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