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合集下载

农学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农学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提高农学实践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1.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应注重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技能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如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

3. 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4. 团队合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 课程设置:根据农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实践课程,如农业机械操作、农作物栽培、农业生态等。

2. 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实验课、实习、毕业设计等。

3. 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三、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1. 专业教师: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课程。

2. 企业导师:聘请农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3.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1. 实践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

2. 实践教学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等。

3. 实践教学评价: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1. 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2. 翻转课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3. 虚拟仿真技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践环境,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安全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业农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而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则是推动农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因此,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问题传统的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抑制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困难时无法应对,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其次,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对于涉农专业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上,缺乏实践观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最后,与农村实际脱节。

传统的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农村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

首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加强学生在田间地头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实践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活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

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

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刘振宁,曹 雪,戴圣杰(临沂大学 农林科学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摘 要]新农科背景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必要途径。

该文结合农学专业特点,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从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建设思路和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思政课程的考核与学生学习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蔬菜栽培学课堂教学的协同育人效果,并为其他农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思政建设[基金项目]2020年度临沂大学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作者简介] 刘振宁(1988—),男,山东济宁人,博士,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222-03 [收稿日期] 2020-08-26一、农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的通知,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时期,需要一大批农科专业的优秀人才。

新形势下,各农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正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然而,农科专业面临着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困境,学生对农科专业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以及涉农就业的比例偏低,农业人才不断流失的问题[1]。

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现状(3篇)

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现状(3篇)

第1篇一、引言农业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农业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科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农业科学教育目标,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现状1. 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农业高校在农科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日益丰富,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农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实践调查等。

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资源逐步优化为提高农科实践教学水平,各农业高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

一方面,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如农业物联网、智能温室等,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也在逐步壮大。

农业高校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4. 实践教学成果显著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三、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部分农业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未能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

此外,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尽管实践教学资源有所优化,但部分农业高校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如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有限、实践教学设备陈旧等,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农林院校开展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农林院校开展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先进 制造技术 训练模块 机 电综合 训练 模块 机 电综合反求 设计模块




训 练
教学 目的与任务 先进 制造:使学生得 到从三维实体设计 、数控加工工 艺规划、数控加工程序 生成 、仿真加工直到 实际加 工的全过程训练 。 机 电综合 :使学生 以模块化 生产系统 、工业 机器人为平 台,进 行机 电一体化 实践 ,掌握机械 、电子、液压气动 、P C 制技术等在工程 中的具体应用 。 L控 培 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潜 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提高学 生 自 主学 习和独立工作 能力;增强学生健康 的心理素质和 团队协作能力 :熟悉和 掌握项 目 发程序 ,体验产 品研发过程 。 研
2. J 。面向机 电类专业。 以模块化生产 系统、工业机器人为平 台,进行机 -  ̄ 电一体化系统认识 与实践,掌握机械 、液压气动 、P C L 控制技术 等在工程 中的具体应用 。特 点是 多学科 综合、反求与创新结合
面 向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年级本科 生及研 究生 根据课题立项 ,并按 需要预 约确定时间。 以数控实 验 台、 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 、嵌入式 系统、机械综合创新 实验 台、模 型制作工具等为创新平 ’ 台,开展工业设讨 、机械设计制造 、机 电一体化设计、机 电产 品反求 设计 等的综合训练。
工程意 识 、 合 素质 与 创 新 能力 , 仅 要 对 工科 类 综 不
力支 持 , 共投 资 146万 元 , 2 0 建成 了工 艺 7 于 05年
先进 、 备配 套 、 同类 高 校 中具 有 先 进 水平 的工 设 在
程训 练 中心 。 目前 中心共 有 仪 器设 备 7 0台麈 , 6
图 3 工程 认 识 结 构示 意 图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作者:殷文柴强李玲玲于爱忠谢军红樊志龙胡发龙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14期摘要:新时代视角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

文章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应采取的改革体制。

探索农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gronomy major innov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agronomy major and the reform system that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by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agronomy major and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agronomy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for agronomy major was explored.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同层面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产生背景及时代意义[1]。

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学科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学科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学科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摘要:农学学科专业做为传统的农业高校的骨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院在农学学科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农学学科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与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了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专业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调整。

在专业调整之后,专业面扩大,教学时数压缩的情况下,要按照新的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并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消化、掌握新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

1 高等农林传统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农科学科专业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或一本讲义贯穿始终,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不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改变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和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1]1.1 缺乏课堂讨论,教学气氛沉闷多年以来,农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没有跳出“以讲授为主,实验、实习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

其结果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拼命记,考前拼命背,考完丢脑后,教师花了很多心血,但收效不大;由于学习是被动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参与意识与参与机会,无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对讲授内容理解的情况,教师也难以真正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1.2 教学模式陈旧长期以为,在课程教学中,习惯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离不开粉笔和黑板,然后是练习、实验实习、复习考试。

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措施

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措施

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措施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就像是一艘航船,带领学生们穿越知识的海洋,探索和发现未知的奥秘。

这艘航船,需要我们用心去驾驶,用智慧去导航,才能引领学生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本文将探讨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描绘一下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

这就像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实践教学的大门,让学习成果成为教育的核心。

而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就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地,让他们在实践教学的知识森林中自由探索、成长。

然而,在现实困境中,我们面临着种种挑战。

这就像是在探索知识的海洋时,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复杂的航行环境、遥远的航程、甚至是未知的危险。

在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解困难、教师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场场风暴,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

面对这些现实困境,我们需要有深化的策略。

这就像是在探索知识的海洋时,我们需要有先进的设备、精确的导航系统、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学生参与机制。

这些策略就像是我们手中的工具,帮助我们克服实践教学中的难题。

首先,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这就像是在探索知识的海洋时,我们需要有先进的设备。

在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操作。

这就像是通过设备,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实践教学现象,深入了解它们的特征和运行规律。

其次,我们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就像是在探索知识的海洋时,我们需要有精确的导航系统。

在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教学学习的信息、指南和文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摘要:农学学科专业做为传统的农业高校的骨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院在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由于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的农业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显现出实际动手能力的欠缺,为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近两年,我院立足都市型农业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制定了各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技能规范,与理论教学组成也有机统一体的专业教学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配合是学不扎实的。

当然没有理教学作为支撑,实践教学环节也难以进行。

二者是相辅相成,统一的。

如《作物栽培学》,因为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作物实现高
产、优质、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措施的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为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课堂教授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和措施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插入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1]
2 切实加强教学实习
随着高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代化农业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已初见端倪,各地先后建成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国家级、省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它预示着我国农业的末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第三次调整,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产业化道路,各地先后建成以企业为龙头,产、供、销、加为一体的各种农作物生产基地。

各生产基地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生产程序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新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和农业主体知识化。

为使同学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能尽快进入角色,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到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生产基地进行参观实习,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并补充和完善所学知识,农学学科专业建立种子综合实验室等8个校内实习基地,美盛化肥有限公司等8个校外实习基地,至少开设80学时(4学分)的教学实习课。

3 参与试验筹备和科研训练
从二年级开始成立兴趣小组,每上组需参加一门课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所用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实验用品的准备、药品的准备和配制、本实验室的功能、规模、仪器配置、药品种类和其他配置等,达到能独立承建类似实验室和独立完成所有试验的水平。

4 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
通过自身实践可使学生更加牢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技能,一方面,从二年级开始设农事实践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事与时宜的来历和意义,识别标本园主要农作物的类型,主要农具的名称和用途,掌握冬小麦整地播种技术、冬前管理和苗情诊断技术以及大田作物收获技术,第四学期,要求学生掌握冬小麦冬后管理,掌握各种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衙管理及收获技术,对三个学期的农事实践学习进行总结。

另一方面,安排好假期社会实践工作,可由教师出题目或学生自已选题进行农作物生产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不少于3000字,开学后安排时间进行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本地农作物生产情况,而且了解了其他地区情况,这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收益,同时也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5 搞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过程,搞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生要意义。

农学专业要考虑到各种农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在第三年学第二学期的4月初安排学生参加毕业实习,一直到第四学年末。

这样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完成至少于个作物全生育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实行袂产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要按照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

导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严格按着研究的技术路线完成各项技术及经济指标、参考文献索引、查新、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等,最后写出与本人研究内容相关的综述性前言和研究论文正文。

毕业论文的考核包括指导教师给学生写出详实的评语和成绩,专业学术委员会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每个评委给出成绩,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取平均值,最后由答辩委员会主任参考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最终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上报系主任审批。

[2]
6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6.1明确实验教学的主导地位。

首先从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要明确实验教学决不是理论教
学的附属,而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题。

6.2 优选实验内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

6.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方法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6.3.1增加实验分组,并对现存食品设备统筹安排。

6.3.2实验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6.3.3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重点突出,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现象与生产的联系、误差分析、减少误码率差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流程的改进意见,实验收获等。

6.3.4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参与科研,提高学生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6.3.5开设学生自助实验课。

6.4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经过几年努力,已建立起一支人员结构和技术职称较为合理,能独立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并具有科研能力的实验教学队伍。

[3]
参考文献
[1]吴锡冬.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整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8(1):46-50..
[2」李国杰,张玉龙等.高等农业教育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3]思尧.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5(8):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