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前言

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镇)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在1986年第二批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镇)审批中,又对历史文化名城规定了核定原则:目前是否还保存有较丰富完好

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

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按照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

义和核定原则,审视分析上里古镇今天的现状,我们有理由确定:上里古镇自1992年被

确立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虽也历经城镇建设发展的强烈影响,但从系统保护、特

色保护、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角度来看,他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很高

品质的历史文化名镇。

80年代以来,我国已批准公布了10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自1982年以来被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个,而上里为46个省级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总体来看,无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内,象丽江、平遥

古城那样,整体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名城(镇)已经屈指可数,而上里古镇可算其一。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条:一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里镇已编制了对保护其风貌起到基

本作用的规划,其二上里古镇较为偏远,他坐落在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四县市交界处,而这一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农耕社会典型的生产、社会、文化形态。

建房积极性很高,在古镇和他的外围已出现了较多的新建筑,风格和形态完全与传统

民居建筑相左,形势可谓岌岌可危。这一现象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严重关注,并做出了许

多努力和有益的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将2019年8月23、24日的第三届省旅游

发展大会将在雅安召开,而上里古镇又是此次活动的分会址,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此次

会议,促进上里古镇的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

在省领导的整体指导和受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此次规划设计,

主要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对古镇的总体风貌进行保护和整治规划。同时,对建的建

筑及场地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对现有保留的建筑提出具体保护、修缮、改造的实施措施。

本项目的特殊性之一为规划的近期建设内容必须在旅发大会之前建成。分解后的项目

由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委托方要求我项目组在此过程中进行规划设计现场指导,

项目组进行了约100多人次的现场技术服务,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

项目组2019年初进场,经过反复踏勘、座谈,规划方案向区、市、省主管领导和专

家征求了意见并通过了评审。

说明书

1. 规划背景

1.1 历史沿革

上里镇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属临邛郡,尔

后归雅州府。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

规模的移民活动。如秦灭赵国后,迁赵国臣民来西南夷,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

初又一次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上里早期为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民族中主要

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

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给

后人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使观者目不暇接。如“九世同居”石牌坊。

明末清初从中原晋南花池子入川的韩氏人家,选中上里这块地方建业经商,曾在自贡

经营盐井,做过盐务官员,后成为巨富,韩家从清代至民国初先后办过三个川剧科班,对

地方戏曲作出了一定贡献。

古镇名称的更迭,根据境内尚存文物记述,古镇初名“罗城”,昔日古道上的驿站、

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境外民族的关卡,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经临邛进入雅安的驿站

之一,从这里到邛崃(临邛城)至芦山(姜城)和雅安(雅州城),各为一日路程。到明

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和商贾的繁荣,这个地方便以镇上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

口子”,至今还流传着这五大家族的趣闻和称谓。如:杨家顶子(官运亨通)、韩家银子(钱财丰厚)、陈家谷子(地方世家)、许家女子(世出美人)、张家锭子(地方一霸)。

古镇上里地处深山,从一个驿站发展成为一座商贾繁荣的城镇,主要是它处在蜀中重

要的交通要道(临邛古道),当年从成都过邛崃到到雅安可至青衣羌国(今芦山县),从

雅安南行经石棉可到南诏国(今西昌地区)。所以古道上茶帮、烟帮、盐帮商旅络绎不绝,镇上应运而生的旅馆、茶馆、烟馆、酒馆、赌馆、妓馆林立,构成一幅车水马龙、繁荣昌

盛的景象。随着川藏、川滇公路的修建,古镇渐渐失去昔日的光采。上里镇东南临水,

北依磨子岗,面对十八座馒头似的小山丘,俗称“十八罗汉拜观音“。镇北良田平畴、阡

陌纵横,山边绿树修竹,四周幽雅宁静,环境野朴纯真。

上里镇早年被定为革命老区。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上里时,曾先后在此驻扎半年之久。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在镇境内刻下了代号为认真、德诚、紫光和崇安四

个政治部的数十幅的石刻标语。红军北上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覆盖起来,解放后,又将覆盖物去掉,使这批革命文物又恢复了原貌,成为今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

教材。

1.2 区位

上里古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端,南距雅安市区27公里。镇域地理座标为东经

103°03′07″—103°07′37″,北纬30°01′02″—30°04′39″,镇域面积75.8平

方公里,属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上里古镇南与中里镇相连,西为雨城区与芦

山县交界的罗绳岗山系,东面与名山县接壤,北面与成都市所辖的邛崃市为邻,古镇据守

在陇西河上游的白马河与黄茅溪交汇之地。古镇街区保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约30公顷。

1.3 环境

1.3.1 经济环境:上里镇总人口约10482人,农业人口占97.7%,人均纯收入1228元。

1.3.2交通环境:古镇通过高、平两座石桥与雅上公路相连,古镇经雅上公路向

南至雅安市区27km ,向北距邛崃平乐镇32km 。

古镇经雅上公路转成雅高速至成都约一个半小时车程。

1.3.3历史文化环境:上里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文物景

点众多。

1.3.4风貌、景观环境

·古镇风貌独特,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分布

广泛,景观环境优美,自然生态上佳,古镇、溪流、田园、林木、山丘与红军文化相互渗透,历史建筑群体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

·古镇因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部分民居较为破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镇内居民为改善住房的要求十分迫切,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对古镇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层数和体量较大,作为古镇核心区一部分,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

1.3.5绿化环境

·上里镇地处雅安市北部峡谷风光历史文化旅游片区北部,该片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具备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古镇区处在深丘围合的山间河谷小平台之中,背靠磨子岗,白马河与黄茅溪沿场镇

边环绕,在镇东南汇流成陇西河,向南流去,南岸良田平畴,阡陌纵横,田园南面十八座

馒头状的小山丘排列环绕,枝繁叶茂,构成了上里镇独特的群山环抱,双溪缠绕,田园镶嵌,林木苍翠的自然环境风貌。

1.3.6旅游环境

根据雅安市旅游资源特色和分布特点,雅安市旅游开发总体布局的形体框架为“一个

中心两个片区”。北部峡谷风光历史文化旅游片区主要景点景区是:碧峰峡、黄龙湖、后

盐溪、永兴寺、上里古镇、陈家山九世同居坊、白马泉、喷珠泉、南方丝绸之路遗踪、红

军长征文物陈列馆,上里古镇是该片区开发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总之,雅安市地理环境

及其历史发展特点,与周边的市县和地区相比,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旅游结构规划”把雅安作为四川省四个优先发展

的旅游区域之一,它为雅安市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的形成,框架的确定提出了行动指南。

2、现状分析及评价

2.1 相关规划分析

2.1.1 根据2019年3月《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规划》:镇域总体规划范围为78.5km 2,镇区规划控制范围:含古镇区、乌龟山以及十八罗汉以南,字库塔以西的黄家坝新区

及周边农田区,规划控制区面积约3.0km 2。对镇区的功能定位为:古镇区以古镇风貌和

环境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建设,并转移出行政、教育等功能。以黄家坝新区开发促进古镇

保护,新区以现代城镇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务为主,是城镇未来的拓展区域。

管制措施为:区内用地严格遵循本区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其他各类建设占用;禁止开山炸石,破坏植被修基,乱砍滥伐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影响本区自然、人文景

观的其它用地,调整到其他适宜地区。

2.1.2 历次规划在功能分区、环境控制上较为客观实际,较好地指导了镇区的规划建设,但由于核心保护区规模小,没有将山、水、田、屋作为一个整体划进核心保护区,并

对具体的建筑及景观进行设计研究,致使古镇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

坏,开发建设未能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土地利用与功能配置与古镇发展

旅游功能不相匹配。

2.2 规划区现状评价

2.2.1 土地利用

(1)居住建筑用地约占现状用地40%,由于古镇保护的限制,居民的居住问题日益

尖锐。

(2)古镇公共建筑配套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公建、商服设施。

(3)镇区内绿化植被丰富,区域环境较好。

2.2.2 空间形态

以古镇为中心,北靠磨子岗,向南依次为黄茅溪、田园风光带、“十八罗汉”小山丘,形成由高到低再到高的态势,磨子岗海拔高约950m ,高出古镇30m ,“十八罗汉”海拔

高约980m 左右,距古镇100至150m ,高出古镇60m 左右。形成较佳的观赏角度,古镇

建筑以1—2层为主,局部3、4层。

古镇内建筑密度较高,肌理致密,尺度较小,与周围尺度较大的自然山体、田园及河

流形成依赖对比关系,使彼此之间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2.2.3 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

古镇步行区为戏台坝及“井”字型街道区域,与沿白马河河岸的临邛古道,和至二仙

桥以远的滨河路未形成系统,使古镇西侧和东北侧用地及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镇区内公共开敞空间尺度宜人,作用明显,包括戏台坝和现有电影院前两处公共开敞

场所,都是镇内最吸人的地方,是场镇的中心,赶集、集会、活动之处。

2.2.4 建筑景观

古镇街区是清及民国建筑风貌街区,但由于房屋破旧,沿河搭建严重,使整体风貌难

以彰显。

2.2.5 建筑质量

上里古镇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与其它中国大多数古镇一样,建筑年久失修,结构破

败严重,内部设施欠缺,建筑质量较差。

2.2.6 建筑空间利用

临街建筑底层临街部分多为商铺,楼上住人,其余建筑多为居住院落。

2.2.7 历史文化

(1)古镇历史悠久,初名“罗城”,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

古道的必经之路。

(2)古镇历史遗迹丰富,这里有成片的古街坊、古院落,大量的古民居、古建筑,

独特的古戏台、各式的石墩;有精美庄重的双节孝石牌坊,有别具一格的二仙桥和清代立

交桥、踏水桥、水冲磨房;有巧夺天工的建筑雕刻,有古朴自然的石板街道,“井”字形

街坊格局保留完整,至今保留着大量红军石刻标语。

(3)历史上,上里古镇居民院落、驿站、庙宇、宗祠等建筑类型齐全,规模小巧,

而现状的传统公建已基本完全毁掉。

2.2.8 环境卫生

古镇区沿街的商铺,沿河的居民后院,因缺乏统一严格的管理,脏乱差现象确实存在,垃圾沿道路投放,环境较恶劣。

2.2.9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古镇无系统给排水设施,电话、电线随处挂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2.10 交通现状分析

(1)外部交通:雅安通过上雅公路经碧峰峡镇、中里,行程27公里可至上里,向北32公里可至邛崃平乐镇。上雅公路为双向双车道,在古镇口平桥高桥外侧经常形成拥堵,特别是赶场天、黄金周,镇口经常停放一些出租等待的车辆,致使交通瘫痪。加之没有客

运中心,沿路载客的车辆给行车造成阻碍。

(2)内部交通:古镇内以步行为主亦可行车,进入镇内的机动车和经古镇到西面治

安村的机动车辆造成人车混流,也影响整体游览氛围。

3.规划的主要依据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国务院

3.2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1999年10月ICOMOS 墨西哥大会

3.3 《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3.4 《四川省雅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5 《雅安市上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6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保护规划》;

3.7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规划》2019.3月,四川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

3.8 《雅安上里白马泉景区规划》;

3.9 《上里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调研报告、现状分析、测绘图本》。

3.10 国家、省、市有关的规划、建筑、绿地设计的规范和条例。

4.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4.1 规划原则

保护上里古镇区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氛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积极建设新区,结

合山水人文景观特色,营造现代化、高效率、高品质、有文化的川西高山峡谷的山水古镇。

4.2 规划指导思想

4.2.1 全面保护突出特色:上里古镇规模较小,古镇及其富有特色的山水人文环境构

成的整体景观在国内外较为罕见。因此,应对构成上里古镇的山、水、田、屋四大要素进

行全面保护。

4.2.2 砖木建筑进行改造。应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4.2.3 古镇保护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古镇保护应同新区建设同步进行,以减轻古镇的

压力。

4.2.4 名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其成为外向型经济的古镇。

5. 规划目标及主要构思

5.1 规划目标

1999年10月,ICOMOS 大会(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议会)在墨西哥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宪章》里认为:“乡土性很少通过单幢的建筑来表现,

最好一个地区又一个地区经由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保护”,保护的对

象应该是一些“有典型特征”,携带丰富历史信息,建筑质量较高,还侥幸保存着建筑的

多样性和建筑系统的完整性的古镇。将此做为总体风貌整治战略目标,规划区通过规划建

设应成为具有山、水、田、屋一体化构成的本土文化特色的川西古镇。内容包括:

5.1.1 布局合理,产业成链,满足功能安排的需求。

5.1.2 便捷、通畅、有序的交通,现代的交通服务设施和舒适的行驶环境。

5.1.3 优美、有序、相得益彰的空间形态,层次丰富,富有情趣、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品质高尚、内涵丰富,具有浓厚本土文化特色,设施现代的公共空间环境。

5.1.4 序列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特色鲜明,令人愉悦的风貌景观与展示。

5.1.5 高效率的空间利用和适量的建筑容量。

5.1.6 现代、舒适、安全的市政公用设施系统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使古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可代表西部成为山水自然环境中具

有独特风貌的传统历史文化古镇,传播传统历史文化,并实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5.2 规划主要构思

5.2.1由于开辟了建设新区,古镇需要新增建设的压力得到了疏解,使本规划对传统

建筑的保护和完善古镇格局具有较大的可行性。2019年3月由四川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的《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规划》已通过了评审,该规划将上里镇的新区设在古镇的黄

家坝新区,既可避免古镇大拆、大改、大动迁、大振动,又能投资省、见效快,这是西方

国家在经济加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膨胀阶段所通常采用的有效办法。新区迅速发展成为

新镇,将成为现代综合功能较集中的地方;而古镇主要承担旅游、文化和商业功能,这样

既保证了发展经济所需要的空间,又避免或大大减轻对古镇的冲击。我国列世界历史文化

遗产名录的历史古城丽江和平遥就是采取了辟新区、保古城的做法,同时又推动了旅游业

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三产”和“二产”的发展,使整个名城的经济获得振兴。

相反,如果象许多城镇只是在老城中求发展,大拆、大建、大动迁、盖高楼,古镇风貌将

所剩无几,甚至荡然无存。

5.2.2 古镇历史风貌和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分四个层次,而不是通常采用的三个层次。

针对上里古镇的价值、现状条件,本规划扩大了核心保护区的范围,划定了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同时考虑到上里古镇与南侧的中里和东北的白马泉的空间序列和特有的

优美的大地景观,本次规划设置第四层次的田园风光保护区,使上里古镇的各层次空间环

境中的建设得到合理的控制和引导。

5.2.3 保护修缮、拆除重建、改建新建同时并举。规划、建筑、环境设计一举到底。

考虑到上里古镇建筑量较少和新建筑多为2层木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完成核心保护区的

风貌整治具有较大的可能性。

5.2.4 较好地解决了新区和古镇,近期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本次规划第一次提出

将过境公路绕过古城和新区交通与古镇相对独立的概念,并规划了新的道路使这一概念得

以落实。

6 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

6.1 原生历史文化价值的发展与挖掘

6.1.1 历史价值深邃,是一座保留着清及民国风貌的山区古镇。

6.1.1.1历史悠久,历史遗迹丰富,影响深远。

6.1.1.2建筑尺度完美,刻工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6.1.1.3本土传统民俗文化载体,如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

6.1.2 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

真实展现了古镇古街区的格局模式。

6.1.2.1民清风貌文脉延续。

6.1.2.2原真的川西清及民国建筑街区:寺庙、戏台、商铺、民居融于一体,建筑

1—2层,木结构,整体风貌统一。

6.1.2.3整体格局保存完好。

6.1.2.4空间层次丰富完整:由广场到街到巷再到院落的空间层次非常清晰。

6.1.2.5空间尺度人性化:传统小尺度空间,人行其间,倍感亲切、舒适。

6.1.3 建筑布局与营造具有特色,集中代表了民清建筑的营造工艺。

6.1.3.1古镇街区内分布有戏台、沿街商铺、沿街民居,独立民居院落,建筑布局各

有特色。

6.1.3.2建筑结构主要为清代的木结构及少量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

6.1.3.3建筑构件、细部装饰如入口、门扇、窗扇、雀替、垂花、雕梁、龙门、滴水、瓦当、家俱等至今美观、精巧、细胞、独具匠心,充分反应了当时工匠的心灵手巧。

6.1.4 众多古树保存至今,尤为珍贵,为古镇带来灵气。室外水井、地漏保存完好,

展示了当时处理给排水的技术水平。

6.2 保护现状及前景的评价

6.2.1 保护现状令人担忧:长期以来因保护资金的匮乏使街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无从实施。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主乱搭乱建,街区内大部分房屋破坏,面貌走样,部分房屋受

到严重破坏。

6.2.2 保护前景受到威胁:由于大部分是木结构建筑,若要进行保护,必须对其结构、构件重新整修,费用较为高昂。整修后如何进行商业利用?商业利用的收益是否能抵消整

修和居民安置的费用?谁来进行整修?诸多问题不解决可能使街区环境更加恶劣,建筑继

续破旧,最终倒塌。

6.3 保护更新目标与原则

6.3.1 保护更新目标

通过保护与更新使古镇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浓郁本土原真与原创特色的历史

文化片区;具有时代经济活力,环境品质高尚的现代旅游文化商业片区。使其成为四川省

珍贵的历史文化“活”遗产一直伴随发展传承至未来。

6.3.2 保护更新原则

6.3.2.1经济性原则

调整功能配置,发挥古镇历史文化价值作用,复苏古镇区的经济活力,从经济活力的

更新促进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6.3.2.2历史原真性原则

对于历史文物古迹,有历史代表性的传统公共建筑民居院落应悉心保护,包括艺术特点、细部处理、结构特征及周围环境,使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原真延续,并作为历史

考证的真实证物。

6.3.2.3更新原创性原则

街巷的改造,新空间的引入,建筑的更新及环境景物设施的设置都必须在总体风貌统

一协调原则下进行,其尺度、质感、比例关系、材料和色彩都必须与地域传统建筑、环境、文化协调一致并进行了现代艺术创作,不能是简单的仿造。功能的更新必须是具有本土文

化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商业。

6.3.2.4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原则

注重十八罗汉、田园风光、河流风光带、场镇整体统一的保护,重点整治古镇建筑及

环境,以体现上里镇的特色。

6.4 保护分级区域划分及保护要求

6.4.1 保护分4个层次,即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田园风光保护区。

6.4.2 核心保护区

6.4.2.1范围:治安村——岩腔背——乌龟山——十八罗汉整体——南侧韩家前院——雅上路东侧山体,皇隆寺,白马泉。

6.4.2.2保护要求:核心区内按文物保护法实行绝对保护,使文物古迹原真、原样流

传下去。建筑以木构为主。

6.4.3 建设控制区

6.4.3.1范围:东北至白马泉,南至甘露寺,西至黄茅溪上游,东含雅上路山体。

6.4.3.2保护要求:新建建筑为木构或砖混结构,其中砖混结构外观为小木作(栏板、门窗)。

6.4.4 风貌协调区

6.4.4.1范围:东北至白马泉以上,南至碧峰峡入口黄龙湖处。

6.4.4.2保护要求:现有建筑整治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6.4.5 田园风光保护区

6.4.5.1范围:沿雅上公路视线所及范围。

6.4.5.2保护要求:保护农业用地,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兴建,风格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统一。

6.4.6 禁用材料

屋面禁用琉璃瓦,墙面禁用瓷砖。

6.5 物质空间保护更新的方案与对策

6.5.1 整体风貌格局保护与更新

6.5.1.1保护清及民国建筑群风貌

·历史街区内部搭建、插建的低层、平屋顶现代建筑进行清理,拆除或进行传统建筑

改造。

·拆除地块的新建建筑或新增建筑按古镇川西明清建筑风貌进行建设。·破损的瓦

顶采用小青瓦进行修补。

6.5.1.2保护街巷格局

保持古镇现有的“井”字形街巷格局不变,新增设街区也沿用井字形街巷格局,保持

古镇街巷空间肌理的统一和完整性。

6.5.1.3重塑主导序列空间,引入开敞空间,打造步行商业街区

·从镇区南入口至古镇平桥新辟一步行走廊,新辟的步行空间将入口山门、韩家前院、四家坝、双节孝牌坊、字库桥、古镇区几个部分串联了起来。

·古镇区韩家大院以西至牛栏沟新增设茶马古驿文化片区,自韩家大院列牛栏沟除沿

黄茅溪河岸已有的景观步行道外再开辟出一条商业步行水街,提高该地块的商业利用价值。

·自字库桥沿陇西河西岸,沿田园风光增设步行散步道至韩家老院。

·自高桥处白马河西岸开辟商业步行街至磨坊,再至徐向前故居处三角地带,再至乌

龟山娱乐景区,提高地块的商业利用价值,提供游人更多的游赏空间。

·除镇区已有的台坝广场和韩家大院前广场,新增设古镇区南入口广场、四家

坝广场、红军文化广场、元帅坝广场、乌龟山景区入口广场,增加传统街区引入性、

识别性与趣味性,提高街区环境品质。

6.5.2 传统空间尺度与层次的保护与更新

6.5.2.1保护传统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新建建筑不能超过2层,新拓道路不能超过6米。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比应控制在

1:1—1:3之间。

6.5.2.2保护由街—巷—院落的空间层次。

6.5.2.3开辟新开敞空间,满足现代生活。

6.5.3 建筑保护与更新

6.5.3.1绝对保护:古镇历史文物古迹。

6.5.3.2原样保留维修:选择具有代表性,具有一定建筑价值、格局、造型、构件、

细部都较完好的建筑进行原样保留维修。

6.5.3.3保存风貌整修保留:对于建筑有一定破损,但立面风貌犹存的建筑进行内部

结构加固、墙体维护,建筑构件、细部装饰进行维护、修补、替换、保留立面风貌。

6.5.3.4对传统建筑进行内部更新

·由于功能的调整,原有建筑部分内部空间不能满足现代商业的需要,对其内部空间

进行改造、拓宽。

·现代设施如空调、卫浴、给排水、广电网络线路等,要进行重新设置和排布,但应

尽量隐藏,不能影响外在传统风貌景观和内部传统装饰效果。

6.5.3.5对房屋破旧、腐朽,又没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以及后期在镇区内部插建的

现代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原地新建或进行立面改造。

6.5.4 环境及景观设施的保护与更新

6.5.4.1道路的拓宽,广场的建设,新建建筑的设计都必须保留和避让古树。

6.5.4.2保护原有环境小品,作为景观和趣味元素。

6.5.4.3在公共空间,街道两侧,院落内部种植乔木、花卉等绿化。

6.5.4.4在广场、街巷、院落设置街灯、路灯、庭院灯和休息座凳。座凳及灯的尺度、风格、色彩应以木材,石材为主,与传统风貌一致。

6.5.4.5商业街两侧的店铺招牌、广告应统一设计,要求与古镇传统风貌一致。

6.5.4.6街巷全部进行红砂石板铺砌改造。

6.6 功能的保护与更新

6.6.1 恢复观音阁,完善十八罗汉观音意境,复建城隍庙,反映整体的传统场镇的型

制构成,突出古镇入口景观。

6.6.2 恢复古镇庙会、灯会活动,恢复传统工艺品制作、销售。

6.6.3 改变现有历史街区的居住功能为传统文化商业功能,迁出教育设施,迁出中心校。

6.6.4 恢复戏台和增设演艺中心,形成地方戏曲、评书、博奕、茶艺欣赏休闲娱乐区。

6.6.5 开设传统小吃美食街。

6.6.6 划出文化艺术专区,形成文化创作室、特色酒吧、音乐坊、咖啡屋等文化交流、展示、休闲区。

6.6.7 开设旅游宾舍。

6.6.8 开设休闲娱乐乌龟山景区;提供登山和溜马等娱乐项目。

6.7 旅游活动

6.7.1 参观观音阁、城隍庙,参观宗教活动。

6.7.2 游玩民俗街区,参观优秀院落。

6.7.3 购买、欣赏民俗工艺品。

6.7.4 参与文化休闲。

6.7.5 欣赏地方曲艺。

6.7.6 品尝传统小吃、美食。

6.7.7 住宾舍、客栈。

7. 风貌规划对策措施

7.1 调整土地利用

7.1.1土地利用与功能调整目标:古镇街区由原来居住用地功能为主调整为以商业用

地功能为主,充分发挥古镇应有的商业价值。

7.1.2核心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应严格控制建设,并转移出行政、教育等功能。对黄

家坝新区进行开发,促进古镇保护,着重完善现代城镇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务。

7.1.3核心保护区搬迁居民可迁至新区,其使用房屋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存在,镇内

发展旅游商业,使核心区成为纯净的针对旅游的文化商业区。

7.1.4拓展东西游览空间,扩大古镇展示范围。

7.1.5提高路网密度,开辟商业口岸。

7.2 整合功能

7.2.1扩大古镇核心保护区

重新界定古镇核心保护区范围:除原来界定的“井”字形古街区外将北靠磨子岗、乌

龟山,南包括韩家前院后院、四家坝、马鞍山、十八罗汉,东倚雅上公路,西面将牛栏沟、治安村及皇隆寺与白马泉也一并划入古镇核心保护区。

7.2.2古镇核心保护区由南向北形成八个功能区:①古镇入口区;②四家坝古村落文

化休闲中心;③半边街接待区;④古镇历史文化商业区;⑤乌龟山及乌龟坝娱乐区;⑥十

八罗汉及田园风光区; ⑦皇隆寺;⑧白马泉。

·古镇入口区。为对入镇人流、车流交通组织及韩家前院进行博览展示。功能组成主

要为入镇广场大门、游人中心、停车场、客运中心、韩家前后院博览展示。·四家坝古

村落文化休闲中心。主要功能组成有:古村落商业住宿客栈、农家乐式小型旅馆、双节孝

牌坊。

·半边街接待区。主要功能组成有:商业住宿客栈、休闲娱乐区。

·古镇历史文化商业区。主要功能组成有:宗教与展览、传统民俗工艺品商业街、传

统工艺品市场、地方传统小吃美食娱乐城、地方传统曲艺、戏剧、茶艺、博奕等文化欣赏、交流、展示,原创艺术品制作、销售、展示与交流场所、旅游宾舍、文化性休闲娱乐区。

·乌龟山及乌龟坝娱乐区。主要功能组成有:商业住宅客栈、休闲娱乐区,并设置溜

马场、马厩弥补参与性活动的不足,同时设置停车场,方便游人。

·十八罗汉及田园风光区。功能组成主要有:十八罗汉山丘、田园风光。

·皇隆寺。功能组成主要有:宗教文化、自然景观。

·白马泉。功能组成主要有:宗教文化、古遗址、天然间歇泉、红军标语。

7.2.3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整合

7.2.3.1整合目标:强化“V ”字型整体空间形态,即以古场镇南北轴、东西轴各自

为轴线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由高到低再到高的空间序列,使区域空间层次丰富

有序,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7.2.3.2整合对策

·将古场镇“井”字形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向东拓展至乌龟山、半边街,向西拓展至牛

栏沟,使传统历史街区形态扩大范围。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层数不超过2层,形成延绵连续的感觉,与周围山、水、田园

的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7.2.3.3空间轴线

确定以古场镇为中心沿白马河、陇西河自北向南一条旅游空间主轴线,沿黄茅溪自东

向西为历史街区空间轴线,两条轴线在古场镇历史街区交汇。

7.2.3.4空间尺度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尺度为传统小尺度,建筑层数不超过2层,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

宽高比约为3米:6米。节点广场空间尺度也只是把街道空间放大的尺度,不考虑大型尺度的公共开敞空间。

·核心保护区内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尺度较大,共同构成古镇的背景,衬托出古

镇的灵秀。

7.2.3.5空间密度

古镇核心区内传统街区建筑均为低层高密度,周围自然风光的建筑为低密度。

7.2.3.6主要七个景观节点

·古镇南入口:入口放大形成入口广场,设具有古镇建筑符号的牌坊作为入口大门形

成进入古镇标志。广场内含停车场、汽车站、游人中心等。

·四家坝:利用村落中心的场坝,形成旅游集聚中心,设置小型场地,服务于三个组团。利用现有沟渠开设水景,在马鞍山北侧,新开辟水景南面设家庭旅馆。将马鞍山顶的

景观亭和双节孝牌坊通过轴线、空间组合在一起。

古镇历史街区内共设五处景观节点。

·古镇平桥入口进入古镇后的戏台坝广场。广场东侧恢复重建古戏台及其辅助用房,

广场用作观看戏曲人流集散之用。

·韩家大院南侧正对磐安桥的古镇口广场突出了韩家大院博览展示及韩家在古镇的历

史地位,广场内设置灯杆、青石板。广场用作博览展示前广场及人流流线转换之用。

·高桥进入古镇入口处北侧的红军文化广场。该广场结合沿河临邛古镇的红军标语设

立石刻牌文,纪念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广场同时用作将入镇人流沿内街向北引导。

·徐向前故居东侧的元帅坝。该广场设立徐向前塑像或纪念碑,同时用作为参观故居

作留念、拍照场所。

·乌龟山北入口:入口处放大形成广场,入口处设门楼,对进入龟乌山景区形成心理

暗示。广场用作进入景区组织人流之用。

7.2.3.7确定二纵轴、一横轴景观展示轴线

·沿白马河、陇西河自北向南景观轴:串联南入口、韩家前院、四家坝、双节孝牌坊、字库桥、半边街、古镇区、乌龟山。此轴线是镇区内的建筑景观主轴。·韩家大院前古

镇口广场自北向南景观轴:串联古镇黄家坝新区、十八罗汉山丘、田园风光带、黄茅溪、

韩家大院、观音阁、磨子岗。此轴线是镇区内的自然风光带景观轴。

·沿黄茅溪自东向西景观轴:串联雅上公路、白马河、古镇历史街区、茶马古

驿片区、牛栏沟、治安村二组。此轴线是镇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轴。

7.2.3.8控制建筑景观

·核心保护区建筑风貌控制

①建筑层数均不超过2层,顶层檐口高度不超过7米,屋脊高度不超过12米。②建

筑材料外观为木材,少量粉墙,立面较空透,一层为商业铺面,二层为外挑平台或透空栏杆。顶部为小青瓦坡顶,以形成小巧、灵珑、剔透、古朴的街景界面。

· 建设控制区建筑风貌控制。建筑主体结构为砖混结构,小木作如门窗、栏板应为

木质。

· 风貌协调区建筑风貌控制:建筑形式为川西民居。

· 田园风光保护区建筑风貌控制:建筑形式应为坡屋顶,色彩淡雅以协调整体环境。

7.3绿地景观规划

7.3.1 在古街区和茶马古驿街区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视

线吸引点,提倡居民对各自庭院进行自赏绿化布置,为古街区和茶马古驿街区内部的房屋

及街道增添绿色生机。

7.3.2 沿河沿路形成以水系为基础的绿化体系,增加绿化景观层次,加强季相变化。

7.3.3 保护山体绿化,特别是十八罗汉山丘应该退耕还林,恢复自然为主的生态环境。

7.3.4保护田园风光特色景观,舒缓古街区南向视野。

7.4 夜景观规划

7.4.1 街区以店铺照明为主,辅以檐廊下古灯笼,街道转角处低矮石灯引导行人。

7.4.2 沿河、沿路以低灯照映植被,强化古镇的边际轮廓。

7.4.3强化古建筑、古桥、古树等景点照明。

8 风貌整治时序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导引

8.1风貌整治时序规划

8.1.1 旅发大会前实施内容

8.1.1.1 主要针对古街区,沿雅上路两侧及十八罗汉山丘下的建筑进行风貌整治。

8.1.1.2 实施古街区的市政配套项目(水、电、公厕、垃圾收集点)。

8.1.1.3 整治场地及环境,拓展游览空间。

8.1.1.4 完善河堤及游步道系统,配置景观绿化,统一设置标识、招牌、灯光。

8.1.1.5 设置临时停车场。

8.1.2 旅发大会后实施内容

8.1.2.1 对牛栏沟、治安村二组、许家湾进行风貌整治。

8.1.2.2 按规划在山门外设置停车场、汽车站、游人中心。

8.1.2.3 完善四家坝和乌龟坝的旅游接待功能。

8.1.2.4 在山门外按规划修建王家湾至尹家湾的环镇公路,使雅上公路镇区段改变为

古镇内部道路,

8.1.2.5 在山门外按规划新建至黄家坝新区道路,使进入黄家坝新区的车流、人流可

不进入古镇核心区。

8.1.2.6 建议在下里、中里段、陇西河西侧修建绕镇道路,减少旅游车辆对两镇的安

全威胁。

8.2 近期建设规划导引

8.2.1 古镇入口区:山门采用石木作,造型需有特色,周围场地设置投射灯光。

8.2.2 四家坝

8.2.2.1保护现有木结构建筑,对其进行维修;

8.2.2.2改造及整治现有砖混结构建筑,加建坡屋顶,增加小木作,对外墙进行处理(粉刷、加画线脚或外包木板或竹板);

8.2.2.3利用现有田埂小道,铺砌本地红砂岩石板,形成步行道系统,以此保持该片

区的肌理;

8.2.2.4修缮陇西河对岸现存的水碾磨坊,将之打造成为四家坝沿河步行道的对景点

及标志建筑;

8.2.2.5坝内新建建筑应采用传统建筑造型,可为木结构(最好)、砖混结构,外装

饰为小木作(门、窗、栏杆依照建筑图则);

8.2.2.6牌坊坝片区的步行道做法与四家坝同,另恢复石牌坊以南的中轴线石板步道;

8.2.2.7保护所有现有植被,在四家坝与牌坊坝之间的这条步行道西侧增种永竹及慈竹,柔化对于字库桥处而言的石牌坊的背景轮廓线;

8.2.2.8治理四家坝溪流,沿溪增种水杉、水竹及慈竹;

8.2.2.9片区中央设集散平坝,面积约2400平方米,采用碎石地面处理。

8.2.3 半边街

拆除临陇西河一侧的建筑,石板铺地,形成临时停车场。靠山一侧建筑平改坡,风格

需与古镇传统建筑协调。

8.2.4 高桥—磨坊白马河西岸步街区

8.2.4.1 街区平面规划布局

8.2.4.1.1高桥古镇入口处作放大形成入口小广场,结合红军文化设立红军文化广场。

8.2.4.1.2将已有的白马河沿岸的2米宽的滨河临邛古道进行保护性修复。

8.2.4.1.3除已有临邛古道外,自南向北新辟两条商业步行街。其中一条宽约5米,

自红军文化广场穿过街区中部至街区北端白马河边已有平桥处,再通过平桥至河对岸,另

一条步行街宽约3米,位于街区西面沿山脚自现镇政府北边经过池塘到白马河边,再在此

处通过新设约类似现高桥造型的石桥与徐向前故居所在的三角地带连接。

8.2.4.1.4在新增设的类似高桥造型的石桥处将步行街端头放大形成小广场,结合高

差设计成台地作为古镇恢复放河灯活动的场所。

8.2.4.1.5在街区东西向结合节点小广场设计了三条小巷,将三条步行街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同时也延续了古镇“井”字形街道格局的肌理。

8.2.4.1.6在池塘北边山凹地块,迁移现有墓地,在该地块新增设五家中的张家院子。

8.2.4.2 街区沿街立面

8.2.4.2.1统一进行规定以形成统一整体的建筑立面。

8.2.4.2.2建筑层数不超过二层,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

8.2.4.2.3建筑材料为木材。

8.2.4.2.4立面强调横向划分的延续性,简约、整体。

8.2.4.2.5立面细部门、窗、栏杆分隔采取提取古镇民居已有符号,进行重组设计,

与古镇已有的细腻、精致效果相统一。

8.2.4.2.6新建或进行立面改造的建筑外墙玻璃面可比古镇历史街区保留建筑适当加大,满足室内采光的要求。

8.2.5 徐向前故居处三角地带步行街区

8.2.5.1 将白马河于街区北端沿雅上公路路边引入支流至街区南端,两江入白马河,

使整个街区独立于古镇周边地块,形成岛状感觉。

8.2.5.2 沿白马河东岸开辟一条沿河散步道。

8.2.5.3 在街区内开辟一条商业内街,西接白马河上新增设高桥,东接乌龟山景区。

8.2.5.4 对徐向前故居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结合红军文化作为陈列室。

8.2.5.5 在故居前放大小广场取名元帅坝,设立徐向前塑像或纪念碑。

8.2.6 古镇历史街区

8.2.6.1 街区平面规划布局

8.2.6.1.1打通古镇内街至黄茅溪河边巷道,恢复历史原有“井”字形街道格局。

8.2.6.1.2开辟沿黄茅溪滨河散步道,与白马河沿岸临邛古道沿河岸相接。

8.2.6.1.3将镇政府西侧与韩家大院相临处开辟小巷与镇政府连通,镇政府楼梯处形

成过街楼,镇政府前院形成街道交通转换节点。

8.2.6.1.4将韩家大院前古镇口广场保留增设灯笼桅杆。

8.2.6.1.5将古镇口广场至镇政府广场至红军文化广场设水街,丰富镇内活动。

8.2.6.1.6拆掉现有戏台及近水楼,在该处设计为扩大规模的两层高并带辅楼的戏台。

8.2.6.1.7将电影院拆除,恢复历史上已有韩家大院形式,作为韩家历史陈列馆。

8.2.6.2 街区沿街立面

8.2.6.2.1统一进行规定以形成统一整体的建筑立面。

8.2.6.2.2建筑层数不超过二层,屋脊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

8.2.6.2.3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少量砖墙或粉墙。

8.2.6.2.4立面强调横向划分的延续性,简洁、整体。

8.2.6.2.5立面细部门、窗、栏杆分隔,雀的、重花、滴水、瓦当等采用提取古镇民

居已有符号,进行重组设计的原则。

8.2.6.2.6新建戏台满足戏台功能要求和采用传统明清戏台形式,并提取古镇民居符

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

8.2.6.2.7恢复韩家大院新建院落部分根据历史记载三个院落形制相同的原则,故采

取从保留完好的院落中提取符号复制到新建院落的方法,形成完全对称的三个院落。

8.2.7 茶马古驿片区(韩家大院—牛栏沟)

8.2.7.1 街区平面规划布局

8.2.7.1.1将已有的黄茅溪沿岸约5米宽的滨河散步道保留宽度变为3米。

8.2.7.1.2从韩家大院前至二仙桥处在街区内开辟一条商业内街,在二仙桥处与沿河

散步道汇合。

8.2.7.1.3从牛拦沟引水入镇沿商业街至韩家大院前形成水街,水系在二仙桥东侧产

生分支,一条汇入黄茅溪,另一条沿商业街继续往东至红军文化广场汇入白马泉。

8.2.7.1.4将杨家院子恢复作为古镇客栈。已有的杨家祠单独划为一独立区域作为博

览功能。

8.2.7.1.5靠杨家院子东侧设立五家之一的许家院子,作为古镇客栈,并结合小姐楼

进行院落组织。

8.2.7.1.6韩家大院西侧设立茶马古驿客栈,客栈前的广场设马厩、拴马桩、饮马池。

8.2.7.1.7茶马古驿客栈北面磨子岗山上设观音阁,正对十八罗汉小山丘,喻古镇传

说中十八罗汉拜观音之意。

8.2.7.1.8茶马古驿客栈两侧开辟两条南北向的街道,将商业内街、滨河散步道和山

上的观音阁串联了起来。

8.2.7.2 街区沿街立面

8.2.7.2.1杨家院子、许家院子、茶马古驿客栈采用从古镇院落民居中提取建筑符号

进行基因重组。

8.2.7.2.2新增沿街商铺从古镇沿街商铺中提取符号进行设计。

8.2.7.2.3进行立面改造的建筑结合建筑,已有的商夏及门窗位置和古镇建筑符号进

行设计。

8.2.7.2.4新建观音阁将传统明清建筑和古镇建筑符号、山地地形三者结合设计,既

具有传统的韵味,又与古镇整体风貌相统一,同时也结合地形达到了轻盈、灵巧的效果。

8.2.8 半边街—乌龟山街区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docx

淮安市楚州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书

淮安市楚州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 规划依据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2、楚州区新区分区规划; 3、楚州区铁云路西侧片区及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楚州区铁云路东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5、楚州区翔宇大道两侧地区城市设计。 6、1:1000电子地形图; 7、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版); 8、楚州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任务书; 2 项目背景分析 淮安市地理位置 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北部平原腹地,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隶属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到达亿吨大港----连云港和盐城大丰港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平均车程仅需1.5小时。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交通条件 淮安市是江苏北部中心城市,市境西、北接宿迁市,东接连云港,东接盐城市,南接扬州市,西南连安徽省滁州市和江苏省会南京。全市地处淮河两岸,邻江近海, 处于全国南北分界线上,区位优势独特。淮安在全国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更是长三角北部区域的交通枢纽。 京沪、宁宿徐、宿淮、淮盐、宁连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确立了淮安在苏北乃至全省的交通枢纽地位。规划建设的淮扬铁路、宁淮连铁路、宿淮铁路将与新长铁路共同打造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京杭大运河淮安段三改二工程、盐河四改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同淮安新港共同构筑淮安通江达海通道;已列“十一五”规划的淮安机场,更将淮安带入飞速发展的广阔空间。 历史文化 淮安市楚州区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楚州区即原县级淮安市。淮安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鼎盛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近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周信芳、著名雕塑家滑田友、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作家陈白尘、陈登科等,都是淮安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淮安也是革命老区,苏皖边区政府、新四军军部曾在此设立,刘少奇、陈毅、粟裕、谭震林、彭雪枫、李一氓、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1898年3月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生在淮安,在淮安生活了十二个春秋,为故乡淮安增添了绚丽的篇章。原县级淮安市(今称淮安市楚州区)是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景观物质资源 淮安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达60多处。有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和正在申遗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有“明代第一陵”之称的明祖陵,有全国唯一待发掘的古代藏兵洞,有全国仅存的明清漕运总督署遗址,有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有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此外还有文通塔、镇淮楼、韩信故里、水下泗州城、明祖陵、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特别是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等历代名人的故居遗迹分布境内。 淮安是物产富饶的淮河明珠。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有盛产鱼虾鳖蟹的高邮湖、白马湖。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广,盛产水产、蔬菜、林果、各类禽畜及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猪、水产、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本

———说明书———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二规划范围及区位 (2) 三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 (2) 四规划设计原则 (2) 五规划目标 (3) 六规划结构 (3) 七规划布局 (3) 八道路系统规划 (4) 九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4) 十建筑设计 (5) 十一新型技术的运用 (5) 十二环卫规与划消防规划 (6) 十三用地平衡表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6)

大场镇凤墩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文本 一、规划背景 随着大场镇加大打造人居城镇的力度,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城镇,以董家口港建设为契机,大场镇对镇域进行了综合整治。大场镇凤墩社区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大场镇凤墩社区力图打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人类居住圣地。 二、规划范围及区位 凤墩社区位于大场镇驻地,北邻334省道,整个社区占地面积约为40亩,整个小区地势北高南低。凤墩社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西邻凤凰中心商务区,为凤墩社区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状条件及评价 凤墩社区现状条件较好,主要用地为耕地。该处地形平坦,整个社区地质状况良好,无需做人工改造即可施工。该小区内的地下水位较低,不必考虑地下水对建筑地基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讲凤墩社区的现状为其能顺利的施工及竣工验收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三、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 《城镇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7版) 4. 《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5年12月) 5.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6. 《大场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 7. 地形图 8.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其它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条例 四、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注意处理好自然环境商业氛围人的关系,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努力把社区规划成具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世纪新型居住小区。主要创新点和指导原则为: 1、重视城镇自然、人文特色的动态延续性小区规划努力适应当地自然 环境、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使小区融汇在城镇的大环境中,成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重视建筑体量、色彩及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区位,创造出一个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山水园林居住环境。注重小区区位优势,规划上尽量体现新世纪的居住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商业前景,设计高起点,融入全方位的新世纪居住环境理念。 2、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规划根据物业管理需要确定组团规模和服务设施内容。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位置得当,符合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便于在保安、清洁、绿化、水电、家政等方面推选规范化服务,为物业管理及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工作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3、加强空间领域限定、提高居住安全性 社区按照空间的不同属性和人的行为逻辑规律,将小区用地分成不同空间序列,并通过小区主入口以及组团、单元入口的标志性景观进一步加强空间的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控规文本+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功能定位 第三章总体布局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 第六章绿化景观规划 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九章市政用地设施规划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一章五线控制 第十二章地块控制 第十三章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第十四章建设开发时序 第十五章附则第二部分说明书1 前言 规划背景 规划范围 规划依据与原则1.3.1规划依据 1.3.2规划原则 项目概况 2 现状概况与分析区域位置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地貌 水文水系 土地利用现状 道路交通现状 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规划定位与发展策略区位分析 上位规划 基地优劣势分析 优劣分析 劣势分析 发展策略 交通策略 土地利用策略 景观策略 4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总体结构 土地利用规划 5 地块划分及开发控制地块划分及编码 控制指标 5.2.1 控制指标的内容 5.2.2指导性控制指标 6 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原则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7 竖向规划 现状地形 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目标 设计原则 道路竖向规划 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总体思路 布局规划 9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原则 绿地系统规划 9.2.1绿地结构 9.2.2绿地分类 10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城市设计目标 城市设计原则 整体城市设计

第三部分附图 1区位分析 2与老城区衔接分析 3土地利用现状及环境分析4土地使用规划 5地块编码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道路交通规划 8道路线位(坐标) 9道路竖向(坡度/坡长)10四线规划图 11城市设计概念图 12规划结构 13功能分区 14绿地系统 15绿地景观结构 16开发强度 17高度分区18分图则1 19分图则2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关于规划文本格式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设计说明 一、规划背景 (1) 二、现状概况 (1) 三、规划依据 (1) 四、规划目标 (1) 五、规划指导思想 (1) 六、规划布局 (2) (一)规划构思 (2) (二)规划结构 (2) (三)交通规划 (2) (四)住宅布置 (2) (五)住宅设计 (2) (六)公建布置 (3) (七)绿地规划 (3) (八)景观规划 (3) (九)抗震防灾规划 (4) 七、市政工程管线规划 (4) (一)给水排水规划 (4) (二)电力工程规划.............................................5 (三)电信工程规划 (5) (四)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6) (五)管线综合规划 (6) 第二部分规划图则 一、鸟瞰图 二、区位图 三、总平面图 四、道路竖向图 五、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 六、给排水工程规划图 七、透视图 八、住宅户型图

一、规划背景 在本次6.18特大洪灾中,河龙乡作为宁化县的重大受灾区,灾情严重,多处房屋倒塌,河龙乡政府为了帮助灾民早日重建家园,决定在长排村设置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以解决灾民的灾后住房问题。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河龙乡政府委托,我院于2010年8月承接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任务。 二、现状概况 (一)区位 长排村位于河龙乡西北部,户数36户,人口144人。距河龙集镇约1公里,距205省道1公里。 (二)地形地貌 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位于丘陵地带,现状用地主要由耕地和山坡地组成,地形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面低洼地带为农田,高程在602.5米~610.20米之间。 三、规划依据 (一)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起执行) 2、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08年起执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起执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5、《福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006年7月24日起试行)。 (二)主要规范标准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10月1日起执行)。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起执行)。 3、《村镇规划标准》(CJJ37-9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5、《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 四、规划目标 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规划适应当地灾民的风俗、民情,尊重灾民的意愿。力求让灾民搬入安置小区后,能迅速适应新环境,接受新环境。保证灾民“搬得出,住得稳,逐步能致富”,实现灾民安居乐业的目的。由此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居住环境良好、环境优美,同时又具有灾民安置和新农村住宅小区特点的新型居住小区。 五、规划指导思想 长排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规划围绕安置点的特点及其区位环境特性进行立意、构思和设计,从以下几方面总体把握设计思路,力求实现安置小区的规划目标。 (一)规划针对性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前言 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镇)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在1986年第二批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镇)审批中,又对历史文化名城规定了核定原则:目前是否还保存有较丰富完好 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 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按照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 义和核定原则,审视分析上里古镇今天的现状,我们有理由确定:上里古镇自1992年被 确立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虽也历经城镇建设发展的强烈影响,但从系统保护、特 色保护、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角度来看,他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很高 品质的历史文化名镇。 80年代以来,我国已批准公布了10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自1982年以来被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个,而上里为46个省级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总体来看,无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内,象丽江、平遥 古城那样,整体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名城(镇)已经屈指可数,而上里古镇可算其一。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条:一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里镇已编制了对保护其风貌起到基 本作用的规划,其二上里古镇较为偏远,他坐落在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四县市交界处,而这一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农耕社会典型的生产、社会、文化形态。 建房积极性很高,在古镇和他的外围已出现了较多的新建筑,风格和形态完全与传统 民居建筑相左,形势可谓岌岌可危。这一现象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严重关注,并做出了许 多努力和有益的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将2019年8月23、24日的第三届省旅游 发展大会将在雅安召开,而上里古镇又是此次活动的分会址,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此次 会议,促进上里古镇的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 在省领导的整体指导和受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此次规划设计, 主要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对古镇的总体风貌进行保护和整治规划。同时,对建的建 筑及场地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对现有保留的建筑提出具体保护、修缮、改造的实施措施。 本项目的特殊性之一为规划的近期建设内容必须在旅发大会之前建成。分解后的项目 由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委托方要求我项目组在此过程中进行规划设计现场指导, 项目组进行了约100多人次的现场技术服务,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 项目组2019年初进场,经过反复踏勘、座谈,规划方案向区、市、省主管领导和专 家征求了意见并通过了评审。 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规划设计3文本及说明书编排的格式要求

封面:自行设计(可以是PS设计的) (封面上必须要有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等信息)

任务分工表 XXX XXX 任务清单任务清单

第一部分:文本第二部分:图纸第三部分:说明书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XXX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黑体小三号,居中,两字之间不空格。“目录”上、下各空一行。 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和内容宋体,四号字;目录可编至二级标题,每一级标题与相应内容之间空一格;目录表述与正文应一致。 从目录开始编页码:目录起始页码为大写的罗 马数字

永胜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XXXX 第一条 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大纲级别1级,黑体小三号字,居中、加粗,1.5倍行距,上、下各空一行。 每一章另起一页 页眉:宋体,五号,右对齐 正文:宋体四号字,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条目名目:宋体四号字,1.5倍行距,左对齐。其中条标号“第几条”加粗。 大纲级别2级,黑体小三号字,居中,1.5倍行距,下空一行。(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注意正文:起始页码为1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