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应当由劳动者共同管理和拥有生产资料,以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
背景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首次由19世纪早期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他们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公感到担忧。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工人阶级的强大崛起,思想家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利益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分化的不公平。
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形式,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列宁主义则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主要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等级制度的消除。
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生产和分配由国家统一计划管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劳动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探索20世纪曾有多个国家试图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联、中国和古巴。
这些国家通过国有化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和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反思与展望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计划经济的僵化、等级制度的复辟、腐败和权力集中等。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理论体系,它为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路径。
然而,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仍需不懈努力和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体系,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公有制、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转化。
阶级斗争理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第二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社会化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主张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富裕的共同发展。
2.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领导,消灭剥削阶级,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政治秩序。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工具和保障。
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特定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起符合自身规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意义1.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导。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的经验,坚持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不断提高。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重要分支,于19世纪末引入中国,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更是对于20世纪工业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走向的一种理论规范。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末才开始独立发展,但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推进理性、科学、文化和自由,宣扬人类解放的思想。
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则是在批判和超越旧的经济学理论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关注经济学问题,主张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规划和改造社会经济,从而实现社会公正和更为优秀的社会制度。
它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认为社会和经济科学必须以实现实践鲜明的目标为核心,并且只有应用了科学和技术,才能获取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经济规律是客观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以科学客观的方法加以研究和系统描述,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法则。
实践是科学思想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获得真理的条件,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应该抓紧将科学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中,促进人民的自我解放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经济规律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结构、运作和效应都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得到准确描述和解释。
这种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于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制定、执行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方面是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设施与上层建筑的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生产力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得以建立的基础。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设施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且力图通过科学的逻辑方法解释和评估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框架下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阐释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思想体系,旨在解决阶级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1. 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它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来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实现对社会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3. 生产资料公有化: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将生产资料公有化,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
它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消除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基础。
通过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4. 社会主义改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彻底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思想家的不同贡献。
1. 马克思主义奠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系统地解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革命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

结论: 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唯物史观 也符合历史规律性。
⒉
社会主义革命可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发现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提出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个或者少数国家取得 胜利新理论,即“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义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的杰出贡献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 块基石。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 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则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
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学依据。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可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反对者的意见: 论据: 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相矛盾 , 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结论:补课论,即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先资后社。 失败论,即社会主义必然会短命,只资不社。
马列主义者的回答:
论据: 1)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必须正确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既不能机械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也不能片面否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具体可从六方面分析:
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使资的基本矛盾 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 日趋成熟;
另一方面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进而为科学社会主 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理论来源
2、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古典哲学的重要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是一门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综合性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空想社会主义从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2、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本质、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占据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
(1)、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学是终点,那么,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从这个特定意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核心部分。
(2),其次,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再次,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科学社会主义占据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3、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1)、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含义科学社会主义也称科学共产主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同义语。
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第二次,是以列宁和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走向完善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1864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于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
以列宁和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由理想变为现实。
开始了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等著作中对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武装起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科学理想变成了现实制度。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二战后东欧各国及中国等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欧亚社会主义连成一片。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改革出现了失误,苏联和东欧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到5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联盟”,《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彻底消灭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公有制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不断前进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实质——掌握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政权,一般属于无产阶级专政,也有属于工农民主专政、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核心: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历史联系(主权在民、服从多数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普选制、代议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公有制、共同富裕(最重要、根本原则、根本表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政治、政治文明(最根本: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点艰巨性和长期性(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对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长期艰苦的过程多样性(1)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原因)前进性和曲折性(1)新生事物(2)作为过程展开、逐渐发展(3)机遇、挑战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革命性+渐进性)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赋予中国特色深化对社会主义运动整体性认识,腔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坚持全面论和重点论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工人运动)、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人阶级伟大使命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社会化大生产产物(先进生产方式、生产力,政治远见、组织纪律、大公无私,对立革命)斗争中成长、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断提高,先进性增强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和规律性+合目的性)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灭亡、转变时长期的过程(先进入社会主义)两个必然(根本方面)、两个绝不会(时间和条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从客观历史条件看,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这种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空想的。
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
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来说还只是变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
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没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从主观认识看,他们不懂得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格式是玄学的,它使社会主义脱节了实际。
他们看到事物的差异时看不到它们的关联,看到关联时想不到差异。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议决臆想出理智的和美好的制度来处置社会问题,而且计划为人类指出将来成长的门路,连细枝小节都给规矩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次,空想社会主义者抵制阶层斗争和社会革命,梦想议决和谐途径实现社会改革,空想社会主义者勤奋探究社会抵触的症结地点,寻觅社会成长的善策。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阶层主张上不精确,因而他们由调和阶层抵触走向抵制阶层斗争,寄期望于资产阶层的本意天良觉察。
另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无法找到安葬资本主义旧制度。
他们对富人和统治阶层寄予厚望,试图说服他们实际革新,他们祈求统治阶层发好心来帮助他们来实现社会主义方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务必解脱历史条件制约下的“空想”身分,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条理的繁盛和成长,走一条真正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把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优美假象酿成社会主义的实际,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成长奠基坚固的根基。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思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特点:采用文学形式深刻地,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
理想社会是以个体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
(二)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特点:(1)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2)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
(3)明显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特点:(1)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2)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3)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尝试。
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1.它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2.对资本主义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3.天才的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并进行了共产主义的实践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消极意义:1.没有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没有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一切从抽象的“理性”出发,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建立在“理性”“人道”“绝对真理”等基础之上;2.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反对阶级革命,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良知”和剥削者的“良心发现”上,主张以示范改良等调和方法实现理想社会;3.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对无产阶级只是同情和怜悯,把无产阶级当成苦难的、亟待别人去加以解放的阶级,而看不无产阶级可以自己解放自己。
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了的愿望,它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的阶级斗争,没有热世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终究只能是一种空想。
他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主要是因为“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社会力量”。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当做“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这就注定他要成为空想,它对未来社会制定的方案越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代表作是《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代表作是《太阳城》。
(二)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代表人物有摩来里(1720-1780),代表作是《自然法典》;马布利,代表作是《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巴贝夫,代表作是《永久地籍册》(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代表人物有圣西门,代表作《论实业制度》;傅立叶,代表作《新世界》;欧文代表作《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避免空想?答案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旦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又不以中国当代经济现实分析为依据,只能陷于空想社会主义或其他什么社会主义,决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从中剔除任何一个部分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只要仔细体会一下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就体现了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理想三者的统一。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思维方法,没有关于所有制与分配、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关系等等方面的新的经济学思考,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消灭剥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能产生。
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如此。
答案二: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之所以陷入想在极其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产品经济模式的空想,从实践上说,是由于忽视了中国国情造成的;究其更深层次的理论上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认识不清、混淆了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引起的。
因而我们看到,中国的空想论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承认生产力标准和它的决定作用,企图在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下子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去。
在这种空想目标的指导下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也很不实际,同样也是空想的。
如既然我们的生产力落后,我们就可以在改变生产关系上多下工夫,通过不断拔高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三纯”,促进生产力发展;既然我们缺乏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就可以大搞群众运动,甚至主张用“抓革命、促生产”和“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用“红”来弥补“专”。
一句话,中国空想论的错误就是脱离实际,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幻想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步建成成熟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她的综合性,与社会科学之王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她的操作性与制度设计,与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对政府行为的制度设计。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在于以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是使哲学科学化与经济学科学化统一起来的契机,是为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
对称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只有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