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去区别)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六七八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六七八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六、七、八章复习重点1.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答:(1)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2)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3)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是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即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本质: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2.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答:(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

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是通过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

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垄断势力的增强,垄断组织也逐步发展、规范和完善起来。

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3)垄断的实质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有三种类型:①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②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答: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主要包括:(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资本的全球化。

5.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答:(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①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湖南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料整理---目录版

湖南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料整理---目录版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3)二.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3)三.当代资本主义有什么新现象、新特点?如何看待? (3)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 (4)五.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4)六.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4)七.联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谈谈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

(5)八.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5)九.《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 (5)十.东欧剧变的教训根本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教训是什么? (5)十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5)十二、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同工人运动结合的原因: (5)十三、《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两个必然性”理论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 (5)论述题 (6)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6)2、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6)3、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6)4、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6)5、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P212-P218) (7)6、如何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239-P243) (7)7、试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7)8、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7)9、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7)10、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7)11.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8)1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和体会 (8)1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10)14.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那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 (10)15.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教训 (10)16.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与意义 (11)17.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11)18、有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21世纪的发展有如下认识: (11)19.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从客观历史条件看,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这种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空想的。

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

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来说还只是变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

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没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从主观认识看,他们不懂得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格式是玄学的,它使社会主义脱节了实际。

他们看到事物的差异时看不到它们的关联,看到关联时想不到差异。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议决臆想出理智的和美好的制度来处置社会问题,而且计划为人类指出将来成长的门路,连细枝小节都给规矩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5科学社会主义

5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一、单选题1.俄国的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

2.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诞生。

3.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彼得格勒)建立。

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是(苏联)。

5.世界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的(英国)。

6.1919年中国发生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苏俄学习,如果共产党人要到苏俄的首都进行学习,你认为应该到(莫斯科)城市。

7.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石”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8.下面哪个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有“古老中朝越”)。

9.苏联新经济政策的领导人是(列宁)。

10.关于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下列不正确的是(产品品种多,质量好)。

二、多选题(12358全选)1.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及来源包括( ABCD改良主义;新康德主义哲学;凯恩斯主义;拉斯基政治学)。

2.巴黎公社体现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本质的制度包括( ABCDE普选制;罢免制;限高薪;废特权;政务公开)。

3.当代世界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挑战来自( ABC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亚洲四小龙的挑战;前苏联、东欧地区国家的挑战)。

4.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B莫尔;康帕内拉)。

5.社会主义民主是( ABCD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绝大多数人的民主;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6.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B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更紧密地结合)7.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ABC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开始消亡)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全选)。

9.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是(D梯也尔政府实行投降卖国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10.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BC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名词解释(7选4)1.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为题,首先需要了解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历史发展,然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19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

他们认为通过改革社会的道德和制度等方面,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道主义和道德理念,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被称为“空想”。

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和历史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与具体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如苏联、中国等。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身,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不公和剥削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为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但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实践基础、理论不够科学等。

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更系统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崩溃的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如苏联建设和中国革命实践等,这些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虽然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发展历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同时又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错误和局限性,提出了更具体和可操作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还可以借鉴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人道主义和道德理念,使社会主义建设更加人性化和公正。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典总结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典总结1

联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谈谈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弊端① 高度集权的以党代政体制② 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与终身制 ③ 以人治代替法治,民主制遭到破坏 ④ 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2.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弊端 ① 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 ② 部门管理体制过于集中③ 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 ④ 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 经济片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改革必要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在时间中不断改革。
简答题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联系——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1)空想中的历史观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成分与辩证法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料。2)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给科学社会主义启发。3)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制度提出的积极主张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但要把这两个必然性变成现实,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社会主义的优势,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宣言》中提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措施在当今世界有的已经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诸多社会主义因素,但是,这种调整还只是处在量变阶段,经济危机没有消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在当今世界发展生产力的两种制度模式中,社会主义更有发展效率,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确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必须全面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新的文明成果.面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缩小差距,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最新-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精品

最新-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精品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1、李卫红,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空想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18卷第3期2、李皓,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3、卢继元、胥静,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杨彬,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北方论丛》,2002年第4期5、贾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6、葛洪泽,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5月第4卷第3期7、于凤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8、段瑞华,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6月第26卷第2期9、信德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两重性质——兼论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10、赵小芒,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的发展——读《反社林论》,《国防大学学报》,1990年5月27-32期11、颜晓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方法论转变,《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12、黄达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划清空想与科学的界限,《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13、林萍,驳毛泽东思想的乌托邦来源论—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3卷第4期14、胡瑞华,超越乌托邦——论邓小平关于破除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3月第29卷第1期15、孙代尧,科学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空想成分”之争的有关历史考察与辨析,《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1年第5期16、朱旭红,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浙江大学学报》,1994 年9月第8卷第3期17、茶娜、高利英,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18、张彭松,王雪冬,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6卷第1期19、祝福训、申存良,划清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20、伍林生,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空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月总19卷21、徐毅鹏,乌托邦与科学共产主义理想,《新长征》,1986年4月12-14期2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与新近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的理性的千年王国的实现;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上,认为就是从人们头脑中重新发明一套原则,取代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原则,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批判,对共产主义的形而上学理想。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这两种主义的出发点都是由人出发的,从出发点来看,两者都具有共同点,这无论在那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和有意义的。

但是两者对人的本质的这一问题的回答,则不尽相同,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空想主义对于人的认识,仅仅看到了当时正被剥削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的表面需求,以为只要消除剥削,不被压迫就可以了,缺乏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一系列科学的诠释。

因此,使得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理论指导。

另外,在上次交的文章中,也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对人性的考虑不周,其表面看来是为人性而服务,其实是一种忽略人性的思想。

这里不在详述了。

但科学社会主义不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作为人的人”这一概念,而且他整个理论的构架的确都是基于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

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其进步性体现在以科学的实践概念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解答,以物质生产劳动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象化活动观改造成唯物主义对象化活动观。

马克思充分意识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需求形态,意识形态,物质的,精神的,将种种因素辨证结合起来。

全面客观地以综合的角度回答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具体说来,他意识到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认为人通过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产物来确证自己是客观存在物。

我觉得这个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站的住脚的。

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管是多么入世,或者多么出世的人,总是以自己的实践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

接下去,从人的实践性出发,他推导出了其他一系列的概念,包括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动力系统,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等。

最终完善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是仔细理下脉络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基是以人为本的,因此其理论根基是非常牢固的,我觉得这便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综上,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也是从人出发,但看到的只是人被压迫这一表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并产生的,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制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斗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批判的结果,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科学结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出发来探讨社会发生变迁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运动是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变迁的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论证,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基础。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找到了现实的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从没有理性的社会向有理性的社会过渡,他们深信自己的天才实验能够使有产者和统治者感兴趣。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客观地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两个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能够承担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觉悟了的无产阶级。

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出在自发阶段时的产物,是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成熟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充分发展和尖锐化,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舞台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分析和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正确总结的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第二,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因此,它们既不能同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划清界限,更不能对社会历史做出正确的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打破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正确而深刻的说明,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它们的科学价值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虽然也包含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但它从总体上说是不科学的。

恩格斯说:“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页)。

他们既不能说明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也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何以必然胜利,既不能指出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又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医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以来,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发展,已经形成为一门有着丰富内容和完整体系的科学学说。

当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今后还会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发展。

但是,绝不能因此区否定它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

第四,它们的历史作用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它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它不仅启发了早期无产者的阶级意识,而且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积累了思想素材。

但是,由于它的非科学的、空想的性质,使它的历史作用非常有限。

空想社会主义除极个别的情况外,几乎和实践完全不发生关系。

它们往往热衷于具体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凭空构思社会主义的细枝末节,而根本不去触动现存的社会制度,这就更加重了它们的空想的色彩。

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以来,始终和工人运动的实践密切结合。

它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并终于在本世纪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社会制度的飞跃,在世界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

目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正在发挥着巨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

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大工业的生产,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

欧洲工人三大政治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使科学理论的诞生具备了必要的社会前提。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身参加了革命斗争实践,并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

他们批判地改造德国的古典哲学,发现了辩证唯物史观;批判地改造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剩余价值。

辩证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哲学基础,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经济学基础。

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和欧洲三大起义失败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 怎样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

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和有限制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并达到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制度的目的。

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同时支持和操纵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社会制度。

总之,国际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它们所依仗的都是经济的发达和在发达经济基础上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

实践已反复证明,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尽快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应该看到,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落后面貌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但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

然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又并非易事。

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

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如果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算起只有80多年的时间,而在中国只有50多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

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都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

以资本主义发展最为典型的英国为例,它于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内战,于1649年废除君主制。

不久,旧王朝又卷土重来,直至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才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此后又陷于动荡,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才真正稳定下来。

另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和曲折更大。

从1789年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870年的81年里,经历了两次帝制复辟。

而美国作为历史包袱最轻的国家,其间经过浴血奋战,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也几乎花了上百年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