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心理因素
自我意识增强
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 关注自己的形象、地位和价值,并希 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当他们的期望得 不到满足时,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独立性需求
初中生渴望独立,希望摆脱父母的束 缚,自己做决定。当他们的独立性需 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会产生逆反心 理。
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有 很大影响。家庭氛围紧张、父母 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孩子
3
逆反心理影响广泛
逆反心理不仅影响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 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
针对性建议提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 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和 他人,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改进学校教育方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普遍性
调查数据
根据多项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逆反心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多数初中 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逆反心理,其中以初二、初三学生最为明显。
原因分析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对外 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然而,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对一些问题 产生片面或偏激的认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对初中生生活的影响
学习方面
逆反心理可能导致初中生对学习 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他们可能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
甚至逃课、作弊等。
人际关系方面
逆反心理可能导致初中生与家长 、老师或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 他们可能对长辈的教诲产生抵触 情绪,与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近年来,初中生逆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更深入
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以下是调查报告的内容。
调查对象,我校100名初中生。
调查时间,2022年5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1.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家庭因素,家庭纷争、家长过分严厉等。
学业压力,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压力等。
社交问题,与同学关系紧张、被排斥等。
心理问题,情绪波动大、自尊心脆弱等。
2.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情绪化,容易发脾气、情绪波动大。
拒绝合作,不愿意配合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反社会行为,违反校纪、逃课等。
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沉默寡言。
3. 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看法:
60%的被调查者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对外界压力的一种表现。
30%的被调查者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行为,需要及时纠正。
10%的被调查者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病态心理,需要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干预。
调查报告总结,初中生逆反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表现也各不相同。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为初中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近日,本人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了调查,并就此撰写了以下的自查报告。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
这种心理表现在他们对家长、老师和社会规范的抗拒和反抗上。
在调查中,有高达8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有过逆反心理的表现,比如不听从家长的安排、故意
违反学校规定等。
其次,调查还发现,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源于对权威的挑战和对自我价值的
探索。
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因此会对传统的权威和规范产生怀疑和反感。
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希望通过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来获得认可和尊重。
最后,调查还发现,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由于逆反心理的影响,他们在学校表现不佳,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较为紧张。
而另一部分受访者则表示,他们逆反心理的表现并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反而让他们更加自信和独立。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也需要引起家长和老
师的重视。
他们需要给予初中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尊重,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成长阶段,健康成长。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调查目的: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成因,为相关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样本选择:选择一所初中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数量为100人,男女比例相近。
问卷设计:将问卷分为三部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逆反心理表现和逆反心理成因。
调查结果和分析:1. 个人基本信息:- 年龄分布: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在13岁到15岁之间,15岁的学生比例最高,占45%。
- 性别分布:男女比例基本相近,男性占51%,女性占49%。
- 家庭背景:学生们来自不同类型的家庭,包括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大家庭。
2. 逆反心理表现:- 学校表现: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对学校行为规范抗拒,包括不守纪律、迟到早退等;有35%的学生表现出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和不合作行为;有20%的学生有逃学倾向。
- 家庭表现:有60%的学生对家庭规矩抗拒,包括不按时完成作业、不遵守家里的规定等;有25%的学生和家人产生争吵和冲突;有15%的学生逃离家庭环境的意愿。
3. 逆反心理成因:- 家庭因素:父母过于宠溺和放任、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不和谐等是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 学校因素:学校的严厉纪律和过分要求、老师的过分批评和惩罚等会导致学生逆反情绪的产生。
- 社会环境:同伴的引导和影响、社会压力等也会对初中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结论和建议:逆反心理在初中生中较为普遍,可能与他们正处于思想、情感和身体上的发展阶段有关。
逆反行为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但其主要成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为了解决初中生逆反心理问题,建议以下方向进行干预:- 家庭教育:父母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关注和尊重孩子的需求,适度引导和教育,避免过度放任和过度要求。
- 学校管理: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注意事项:以上报告仅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不代表所有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全部情况。
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心理分析研究

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心理分析研究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些挫折可能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
如何帮助中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积极应对,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心理分析进行研究,探讨中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应对策略以及教育方法,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一、中学生挫折的心理状态分析1.1 中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反应中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能无力,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这些心理状态会对中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1.2 中学生挫折的原因分析中学生面对挫折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学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矛盾等。
学业压力过大是中学生面对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可能因为成绩不理想、考试不如意而感到挫败。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导致中学生挫折的重要原因,他们可能会因为同学之间的矛盾、友情的背叛而感到失落和沮丧。
家庭矛盾也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和谐而感到挫折和无助。
1.3 中学生挫折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心理特点。
比如,他们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的情绪化,情绪波动大,情绪不稳定。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自我否定的倾向,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逃避挫折的倾向,不愿正视问题,不愿主动解决问题。
这些心理特点会影响中学生正确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加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负担。
二、中学生挫折的心理分析2.1 中学生挫折的心理影响中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能会受到心理影响,包括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情绪波动大等。
他们可能会因为挫折而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价值不如他人。
他们可能会因为挫折而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因为挫折而情绪波动大,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逆反心理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出于一种反抗情绪而表现出的非常规思维和行为模式。
由于初中阶段正是青春期的开始,受到了众多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影响,因此逆反心理在初中生群体中尤为常见。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处理逆反心理的方法,以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8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逆反心理表现形式、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1.逆反心理表现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初中生逆反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反抗型逆反:表现为对权威、规则等方面持有反感情绪,不服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常常故意违反纪律和规则。
(2)固执型逆反:表现为坚持己见,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无论对错都要争辩,不愿妥协。
(3)自卑型逆反:表现为在外表上表现得目中无人,拒绝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内心却深感自卑和无助。
2.逆反心理的原因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多个因素有关: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过度溺爱或者束缚,不合理的期望以及对孩子教育方式的苛刻要求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同伴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同伴的影响,一些初中生会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而采取逆反的行为。
(3)学业压力:初中的学习压力较大,对于一些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通过表现出逆反心理来逃避学业的压力。
3.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其进行积极沟通,理解孩子内心的困惑和挫折,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2)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学校需要加入逆反心理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3)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法:对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放松和管理情绪的方法,如培养他们从事体育运动或各类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和积极应对压力。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第一篇: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现如今青少年的反叛现状是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令家长,老师无比头痛的问题。
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就是什么是叛逆心理?青少年什么会产生叛逆心理?产生了又如何去解决?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去对待逆反期的青少年?叛逆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变态心理了一.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危机时期”。
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要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
二.为么青少年会产生叛逆心理?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方式抵消长辈对他们带来的威压感。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1.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一般叛逆心理都是出现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并未完全成熟,但自身却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生理上身体迅速变化,生殖成熟。
认知发展上市具有抽象思维。
社会化发展上是人格独立,两性关系的建立。
同时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接触范围增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的丰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父母,老师的价值观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很多事情上的认识会有很大的不同,争执也就从此而来。
家庭教育的方式错误从上面可以看出,矛盾就这样出来了,可是大部分家长都无法了解孩子在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一味的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允许反抗,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范文]
![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79bcc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a.png)
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导入:青少年是最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人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
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研究人员:罗曦(明阳学校,高53班)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调查研究,了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各个方面,得出一套对于青少年叛逆的教育对策,从中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使之健康成长。
研究内容:搜集案例及资料,得出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其表现。
研究主要方法和手段:上网搜集相关案例及资料,查阅书籍,询问心理老师等。
研究过程:共青团长沙市委、长沙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沙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长沙倍腾学校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工作机构,以湖南省会长沙市为中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近两万个家庭和1万名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教育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分析研究。
调查表明,13岁至16岁的年龄段中,青少年厌学、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表现明显,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的青少年称之为“困惑青少年”,其中超过90%的“困惑青少年”集中在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其中又以13岁至15岁为最多。
调查显示,“困惑青少年”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一是“网瘾”现象。
98%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由此引发的各种偷盗行为已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
二是“与父母沟通困难”现象。
占叛逆青少年56%。
三是“早恋”现象。
占叛逆青少年的27%(这仅仅是家长所了解到的数据)。
四是“叛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老师或家长敬而远之,不理不睬,装聋作哑,不说真话;有的会背后嘀咕或说长道短,甚至假传教师意图,离间师生关系;严重的会故意找茬或当面顶撞。
1、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2、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五、主要疏导措施与初步效果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改善来处教师的使学生心理受挫的外部条件
2、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部条件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与来访学生谈心和书信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后,我们还对许多学生进行了跟踪疏导并分类别进行了不定期的团体辅导,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一年来,我们把对教师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紧密结合起来,把随机咨询与跟踪疏导同集体辅导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造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客观条件,促进了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从前文两次调查结果的对比中可见一斑,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的课题研究尚在中期,大量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摸索,为了及时反馈课题进展情况,谨以此文向领导和专家汇报,并以此与心育课题研究同仁者交流。
(3)工作方面:有的会在班级工作中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以此渲泄内心的不满;完全把自己当作局外之人。
2、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去实现的。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忽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加之在应试思想支配下一味地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要求学生,则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哆嗦,随意拖堂,教法陈旧,作业过量;讽刺挖苦,当众训斥,告状揭短,秋后算帐;偏爱优生,漠视差生,随意停课,体罚与变相体罚。此外,把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误作早恋看待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如下:
统计主项第1次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数2%7%
2、认为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的学生数87%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的学生数38%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如下: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常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是引起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其次,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衣食玩乐条件优越,缺乏磨练,感情脆弱,大多不能把外来挫折内化为前进动力,也是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处在初中年龄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进一步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来看,一般有自负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种类型。本课题研究的是受挫型逆反心理。其内涵是通过对本校初二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探索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统计主项人数百分数
1、诊断受挫情形明显减轻的学生数106人54%
2、诊断受挫情形未见减轻的学生数45人23%
3、诊断受挫情形有所加重的学生数12人6%
4、认为经疏导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的学生数57人29%
(二)初步分析
1、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从心理角度说,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成人感较突出,但却缺乏涵养,往往会过分地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他们的需要因不能满足而感到受挫时,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世界。而这种怀疑与敌视态度因其缺乏自控能力总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我们平时观察不够,未能发现或观察到了却示作细致分析,常以“差”一言蔽之罢了。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会在学习、交往、工作方面以下列表现渲泄反感情绪。
2、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部条件。
近一年来,心理咨询室接待了数十名来访学生,凡有来访者,我校值班咨询人员都能十分自然地抛弃自身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以“真实的自我”而非角色的朋友身份坦诚地面对来访的学生,开试布公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能以各种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此外,我们还认真处理了数十封学生来信。每封信我们都仔细阅读,揣摩心结所在,分析内外因素,及时回信,帮他们排忧解烦。
江西省瑞昌市肇陈中学中学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3、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心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三、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初步分析
第二步,2007年1月,课题研究中心组认真分析了第一步调查的资料,再研究设计了调查卷,然后选定9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培训,对初二(4个班)200余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了问卷调查。
第二次调查:2007年3月,在对学生和教师近一年的心理疏导之后,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份调查卷,对原初二195名(随机抽取3个班)学生和新初二新初一各100名(随机抽取2个班)学生实施了对比验证调查。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我校属山区中学,生源差。本学区小学升初中时,经过重点学校两次筛选后进入我校。小学六年苦读,未进入重点校,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在这一挫折下产生逆反心理是现状之一。此外,我校教师竞争意识强,总希望经过三年努力使自己教的学生中考成绩赶上重点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而这一目标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支配下,则有可能产生教育行为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之二。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正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四、调查的结果开信调查反馈:认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的教师为100%,列举出可能属于受挫型逆反心理表现的教师为71%(43份)。谈话式调查反馈:三年来对教师和家长曾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的学生分别为48%和22%,其反感情绪的渲泄方式有10余种(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校周边环境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普遍存在。据调查卷的反映和观察所见,易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家长行为有:唠叨、眨斥、打骂;擅定考分指标;许诺不兑现;家庭纠纷,夫妻离异;此外,强行要求子女受家教或参加名目烦多的校外补习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
要实现上述设想,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为此,我们除了及时地与施挫教师谈心外还利用政治学习经常地向教师通报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时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此外,我们还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会”,以“读书会”为阵地,引导教师们学习中外教育教学新经验、新理念。据统计,38位读书会成员一年来利用工作之余读了70余部教育教学着作,写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读书会”还以心理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举办了不17次讲座。通过《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疏导技巧》、《焦虑心理的辅导》、《挫折心理》、《创新人格与心理发展》、《创新潜能开发与心理发展》等专题讲座和讨论交流,使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师生观,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据了解,过去那种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的不当行为明显减少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
3、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心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我校心理教育课题是《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的调查及其疏导》,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通过正确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要进行正确疏导,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其表现,分析其成因,才能据此选择正确而有效的疏导措施,因此,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正是我校心育研究的需要。
五、主要疏导措施与初步效果
我校心育课题研究组在认真分析了第1次调查结果后,经反复研究,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对教师、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力争在一年内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有明显改进,把学生的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