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复习提纲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①原子弹:时间: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
标志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火箭卫星(1)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一箭三星:我国还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
(3)返回式卫星:又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
(4)飞船: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
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
(杨利伟)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费俊龙、聂海胜)2008年,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2、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水稻专家袁隆平。
(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第19课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基础教育的发展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预习、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预习、复习提纲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右图量程为 5 N ,分度值为 0.2N(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知识点

第一章热能的转化
一、热能的定义
热能(thermal energy)是由物质中的分子运动产生的、具有可能转化为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量的一种能量形式。
二、热能的转化
1.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量:热能可转化为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汽车的发动机就是一个应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汽车发动机将燃烧燃料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使汽车按照操纵者的要求运动。
2.热能转化为电能:热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中,利用燃烧燃料的热能来汽化水,使蒸汽的温度和压强上升,用汽车发动机原理使汽车发动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输入我们的家中,使用电器,实现用热能转化为电能。
3.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热能还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量转化为化学能,在火药、煤气、氢弹等产品中,都是利用热量转化为化学能,来实现大量的能量的源泉。
三、热能的应用
1.在水力发电中,利用蒸发的热量使水蒸发,然后利用蒸汽进行相应的动力,将其转化为电能,最终输入家庭使用;
2.火力发电:在火力发电厂中,利用燃料燃烧把热能转化成机械能,驱动汽车发动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然后输入家庭使用;
3.在化工工业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整理)

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整理)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物质的概念及特点
- 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粒子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 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
- 运动的概念及要素
- 运动的描绘方法
-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 力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章:采用合理的能源
- 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 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
- 能源的优劣比较
- 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性
第四章:物质的反应
- 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解读
- 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
-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第五章:声的传播
-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的三要素和特性
-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 声的阻抗和衍射
第六章:光的传播
- 光的概念和产生
- 光的传播路径和反射
- 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
- 光的色散和光谱
第七章:电的产生和传输-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
- 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 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
- 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措施
第八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生物的基因和遗传物质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突变和基因工程
- 物种的多样性和变异的重要性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科学复的提纲,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和总结,祝你取得好成绩!。
科学初中八年级下册

科学初中八年级下册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规律和解释世界现象的学科,它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在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了解各种科学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生物多样性、地球运动和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它由不同的元素组成。
我们将学习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了解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的性质。
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会发生各种变化,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和气体的凝华等。
这些变化发生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与进化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我们将学习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种类生物的特征和归属关系。
进化是生物种类的演化过程,通过观察化石和进行遗传分析等方式,我们可以追溯生物的进化历史。
三、地球运动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一天。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一年。
地球的运动对于季节的变化和日照时间的长短有重要影响。
我们将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深入理解地球运动对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四、环境保护1. 环境问题与生态平衡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我们将学习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界各个生物之间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动态稳定状态。
保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我们将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
通过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实践,发现科学的乐趣,并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者。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苏教版生物复习提纲

2013 版八下生物复习提纲第21 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的方式: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植物组织培养。
2、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3、营养生殖:依靠营养器官(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的无性生殖。
优点:①保留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②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
营养生殖的方式:嫁接、扦插。
枝接:接穗:带有芽的枝砧木:被接的植物体举例:柑、橘(1)嫁接芽接:接穗:芽砧木:被接的植物体举例:桃、山楂、苹果嫁接能否成功的关键: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成活率。
接穗的优良性状;②繁殖速度快。
嫁接的优点:①保留(2)扦插:甘薯,葡萄,菊,月季,杨柳4、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为完整的植物体。
举例:胡萝卜根的细胞或组织,康乃馨,小麦,水稻,烟草优点:①短期内生产出大批的植物;②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③培育出高产优良的新品种。
5、有性生殖:由亲代产生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6、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传粉: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传粉方式:自花传粉:同一朵花中,雄蕊花药中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一朵花雄蕊花药中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过程:当花粉落到成熟的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粘液的刺激,花粉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内的胚珠中(从珠孔进入),末端破裂,释放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3)受精过后,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开始逐渐凋落,只有雌蕊中的子房发育为果实。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粒胚珠发育为一个种子,多籽植物主要是由于果实中含有多个胚珠。
浮力+溶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五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1、物体的浮沉条件:①F浮<G 下沉②F浮>G 上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 >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注意:(1(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一)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3、说明:①不同种原子的核外电子书不同 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③种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的 ⑩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4、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 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微观)同位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等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5、离子:(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失去电子——阳离子 得到电子——阴离子6、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④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1.元素符号: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名称的符号。
2、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除H 、N 、O 、F 、Cl 、Br 、I 外,其它元素还可表示一种物质。
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2)元素根据其核电荷数从小到大按原子结构规律排成的周期表叫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按金属质子 带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夸克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排列。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六)表示物质的符号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2)化学符号的书写: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3、写法:①单质: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稀有气体是由原子之间构成的,通常有元素符号来表示他们的化学式。
②化合物:首先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再每种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4、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5、离子符号:在形成钙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七)元素符号表示的量1、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关系(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原子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种子数2、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第2章空气与生命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 ;氧气约占21% ;二氧化碳约占0.03% 。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作用:①提供呼吸②助燃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H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浑浊; 方程式为Ca(OH)2 + CO2 =CaCO3↓+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作用:①固态可作制冷剂②工业原料③灭火4、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
作用:①填充灯泡②食品包装充入氮气防腐保鲜。
③制作化肥和火药⑩作冷冻剂(汽化吸收大量热量)5、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也称惰性气体。
作用:①保护气②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支撑电光源 ③激光技术。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 O 3 ,化学方程式为(1) H 2O 2 ====== H 2O + O 2↑(2) 2KMnO 4 ====== K2MnO 4+ MnO 2 + O 2↑(3) 2KCl O 3 ======= 2KCl + 3 O 2↑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
——物理变化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改变反应速度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我们把 发光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 爆炸 。
而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
8个条件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 。
9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
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
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10.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碳(C ) 和 氧气(O 2) ,条件是 点燃 ,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和碳原子的比为 1 :1 ,氧气,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8 :3 :11 。
11、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会和其他产物,同时释放有机物的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11.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2.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2个过程,是靠 膈肌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在膈肌收缩,横膈膜变扁平同时,隔间外肌收缩,隔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面积增大,内压力减少,人就吸气了。
13.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 2)和 水(H 2O )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O 2)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14.在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的实验中,检验淀粉的物质是 碘液 ,遇到淀粉会变蓝色 。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时我们用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15.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16、光合作用包含的两方面的变化:①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发生了物质转化。
②把太阳能变成存储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实现了能量转化。
酶1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①温度②光照强度③co2浓度⑩水分⑤叶绿体16.检验二氧化碳,空气,氧气,氮气的方法是:将点燃的火柴放入集气瓶内,剧烈燃烧的是氧气,无变化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
这2者再用澄清石灰水(Ca(OH)2)检验,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CO2),不变的是氮气(N2)。
17实验室里用盐酸和碳酸钙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aCO3+2HC L=CaCl2+ H2O +CO2 18.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提供给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19.大气中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的气体是臭氧,分子式为O3,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氯氟烃,而使其遭到破坏。
臭氧比氧气氧化性更强,且臭氧不稳定。
臭氧层就是在距地面20——35千米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大约90%的臭氧。
20.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同时又通过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其分解,重新变为二氧化碳,另外呼吸作用(碳物质燃烧)也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们使得碳通过二氧化碳的形式来完成循环。
21.大气的污染物主要有CO 、O3、SO2,NO2。
雨,雪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SO2,NO2等物质,形成了酸雨,造成严重污染。
酸雨中的主要有害成分是硫酸和硝酸。
22、空气污染:由于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量的增加、土地沙漠化、车辆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和部分建筑装饰材料放出有毒气体。
包含了汽车尾气(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烟和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
第三章基本内容复习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
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7.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8.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直根系,例如大豆。
没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须根系,例如小麦。
9.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除了与植物的种类有关以外,还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11.根尖分为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四部分。
其中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根能不断长长,主要依靠伸长区和分生区两个部位。
12.植物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土壤溶液浓度,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
13.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其中含氮(N)、磷(P)、钾(K)元素的无机盐最重要。
氮——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磷——花、果实——植株暗绿带红钾——根茎——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褐斑14.水中出现水华现象,引起富营养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
即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15.茎的类型: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16.双子叶植物的茎由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组成。
17.双子叶植物的茎能逐年增粗,是因为茎中具有形成层,它具有分生细胞能力,产生的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
单子叶植物的茎中没有形成层,所以长成后它的茎不能增粗。
(1)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起保护作用。
(2)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3)形成层:只有2——3层细胞组成,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4)木质部:位于茎的中央,其中较大型的细胞是导管,具有输导水分的功能,较小的细胞是木纤维等,三个年轮也可以清晰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