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药性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中国传统医学中,药物治疗一直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性和疗效。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进行详细论述。

一、中药材的药性中药材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中医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药材均属于寒、凉、平、温、热五性之一,并具有相应的味道如苦、甘、酸、辛、咸等。

药性和味道的不同可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1. 寒性中药寒性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的作用。

例如菊花、薏苡仁等,常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2. 凉性中药凉性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降火止血的作用。

例如黄芩、芦荟等,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热病等。

3. 平性中药平性中药材具有平衡阴阳、调和体液的作用。

例如白术、茯苓等,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4. 温性中药温性中药材具有补益脾胃、温里祛寒的作用。

例如干姜、肉桂等,常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和寒凉体质。

5. 热性中药热性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除湿邪的作用。

例如大黄、花椒等,常用于治疗寒湿侵袭引起的疼痛和湿热病症。

二、中药材的疗效中药材的疗效是指中药材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中发挥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中药材具有多种治疗作用,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滋养脏腑,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清热解毒部分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疗效,能够有效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例如黄连、金银花等中药材,常被应用于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的治疗中。

2. 补益调理一些中药材具有滋养脏腑、补益身体的作用,常用于改善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良等症状。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身体、提升免疫力等方面。

3. 活血化瘀中药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止血等。

例如川芎、红花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瘀血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4. 理气宽中理气宽中类中药材具有调节气机、舒缓胃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脘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药学》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整理

《中药学》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整理

《中药学》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整理《中药学》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整理在《中药学》中有一些药物的功效是相同的,这些药物是什么呢?下面跟yjbys店铺一起来看看吧!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药性偏温,主要用于寒证或痰湿恶心呕吐的药物半夏主要用于痰湿及胃寒呕吐,胃虚,胃热、妊娠呕吐等也配伍他药使用。

旋覆花主要用于痰湿内阻及脾胃虚寒所引起的呕吐,噫气,心下痞满作呕,呃逆,及妊娠恶阻。

生姜、高良姜,其中生姜为“呕家圣药”,可用治一切恶心呕吐,但以胃寒气逆呕吐恶心最宜,高良姜主治胃寒气逆,呕吐清水,四肢不温。

砂仁、豆蔻、草豆蔻,主要用于胃寒气滞湿阻或脾胃虚寒、消化不良之恶心呕吐,呃逆,噫气、脘腹胀痛或腹泻,其中草豆蔻对于寒湿胃痛、呕吐等症用之最宜。

吴茱萸主要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头痛、呕吐涎沫,及肝胃不和之胁痛、呕吐、吞酸。

藿香主要用于寒湿内阻,脘痞呕吐。

经配伍也可用于胃虚呕吐、孕妇胎动不安,呕吐酸水。

丁香主要用于脾胃虚寒呕吐、虚寒呃逆。

药性偏寒凉,主要用于热证或湿热恶心呕吐的药物黄连、枇杷叶、芦根、竹茹,均清热止呕主要用于胃热呕吐,呃逆,干呕,妊娠呕吐等,竹茹对胃虚有热的呕吐尤为适宜。

代赭石,主要用于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噫气、噎膈、反胃、呕吐等。

柿蒂性平,为降逆止呃之要药,治疗呃逆,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

2.具有通经下乳功效的药物漏芦:治乳汁不通外,又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治痈疮毒,乳痈肿痛。

路路通: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外,又能祛风通络利水,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风疹瘙痒,风疹瘙痒。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治乳汁不通外,又可用于湿热淋证,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的口舌生疮(长于清心火),湿热痹痛。

通草:通气下乳,清热利水—————治乳汁不通外,又可用于淋证,湿温病,小便不利。

穿山甲:活血通经,搜风通络,消肿排脓———–治乳汁不通外,又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风湿痹痛,痈肿,瘰疬。

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总结对比

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总结对比

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总结对比一山楂、神曲、麦芽: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山楂主消肉食、并有行气散瘀的作用,神曲主助金石药的消化、并略兼带解表之功,麦芽主消米面一切诸果食积、并有回乳及一定疏肝的作用。

二泽泻、泽兰、泽漆:共性为利水;差异为泽泻主泄相火,泽兰主活血化瘀、通经消肿,泽漆主化痰止咳、散结。

三茯苓、赤茯苓、茯神:共性为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差异为茯苓主偏于健脾安神,赤茯苓主健脾安神力弱、但能泻热行水、治膀胱湿热、湿热白带尤佳,茯神主专供安神、其他作用弱。

四鹿角、鹿角胶、房角霜:共性为温补肾阳;差异为鹿角主可作为鹿茸的替代品、并有活血散瘀消肿功能,鹿角胶主益精血、并有止血作用,房角霜主收敛止血、还可治疮疡久不愈合的功能。

五生首乌、制首乌、首乌藤:共性为补血;差异为生首乌主润肠通便、解毒、截疟、补血弱,制首乌主补益精血、固照用乌发,首乌藤主养心安神、且具祛风通络的作用。

六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共性为清热解毒、凉血功能;差异为大青叶主消斑,板蓝根主利咽,青黛主消斑、清肝泻火。

七附子、肉桂、干姜:共性为散寒止痛、治脾胃虚寒的胃脘痛、食少便溏;差异为附子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下温肾阳、中温脾阳,肉桂主补火助阳、并有温经通脉的作用,干姜主回阳、且温肺化痰。

八乳香、没药:共性为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差异为乳香主兼行气,没药主偏于散瘀。

九龙骨、牡蛎:共性为平肝清潜阳、固涩收敛;差异为龙骨主镇惊,牡蛎主软坚散结。

十黄芩、黄连、黄柏:共性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差异为黄芩主清上现热为主、亦清肝火并兼有止血安胎,黄连主清中焦相火为主、亦清心火及肝火、并善治湿热痢疾,黄柏主清下相火为主、退虚热、止带、治湿疹、湿疮。

十一龟板、鳖甲:共性为滋阴潜阳、退虚热;差异为龟板主固经止血、益肾健骨、养心补心,鳖甲主软坚散结。

十二川贝、浙贝:共性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差异为川贝主清肺止咳、虚劳久咳、化痰散结,浙贝主开郁散结见常、还用于外咸风热、痰热咳喘、痰火热毒壅结。

中药药性歌赋

中药药性歌赋
善治脘腹痛,另各有专长:
吴萸肝经药,良姜温中乡,
驱蛔花椒用,止呃丁香使,
小茴疗疝气,异同仔细详。
7.理气药
橘皮辛温,功在脾肺,
燥湿化痰,宽胸理气。
叶能疏肝,核将疝医。
疏肝化滞,更有青皮。
枳实枳壳,同中有异:
破气消积,枳实最宜;
宽中行气,枳壳可施。
香橼佛手,疏利气机。
柑橘类药,功相近似。
1.解表药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
宣肺定喘,利水消肿。
桂枝性温,发汗解表。
温经止痛,通阳有效。
荆芥与紫苏,羌(活)防(风)(细)辛(白)芷俱,
(生)姜(香)薷皆温散,风寒表证除。
同中还有异,行气重紫苏,
荆芥炭止血,羌防风湿祛,
白芷医头面,细辛寒饮需,
生姜善止呕,香薷暑湿祛。
薄荷牛蒡蝉蜕凉,宣散风热透疹良。
牛蒡尤可疗咳嗽,蝉蜕抽风声哑尝。
桑叶枝皮果,皆为有用资。
叶将风热散,目赤眩晕医。
血虚桑葚好。风湿用桑枝。
桑皮清肺热,水肿亦相宜。
菊花甘苦微寒,疏散风热清肝。
目赤眩晕须用,痈肿疔毒宜餐。
葛根甘辛平,退热又生津,
透疹舒项背,热泻配(黄)连(黄)芩。
柴胡退热效能良,往来寒热更需尝,
木香与沉香,行气止痛良。
木香归脾胃,降逆用沉香。
香附与乌药,行气止痛良。
疏肝香附好,温肾乌药尝,
妇科调经脉,相须效益彰。
川楝延胡索,疏肝止痛方,
延胡兼活血,川楝杀虫尝。
薤白辛温,行气通阳,
胸痹主药,泻痢亦尝。
8.消食药
消食药助消化,六(神)曲山楂谷(芽)麦芽,

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

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

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1.龙骨与牡蛎相同点: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用于肝阳上亢证,实证的心神不安证,滑脱证。

不同点:龙骨安神、收涩之功优于牡蛎,牡蛎潜阳之功优于龙骨,又能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瘿瘤。

2.独活与羌活共同点:祛风湿,主治风湿痹痛;解表,主治风寒湿表证。

不同点:羌活发散力强于独活,多用于风寒夹湿表证或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独活发散力不及羌活,但长于祛风湿.多用于风湿痹痛在下半身者。

3.桑叶和菊花同: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2. 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眩晕头痛3.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经风热,目痒羞明及肝肾亏虚,视物昏花、视力下降。

异:桑叶疏散作用较菊花强;重在清肺润燥,用于外感风热、肺热、肺燥及燥热之咳嗽;能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尤肺热及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常用,菊花平肝、清肝作用较桑叶强,能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4.苍术和白术同:能健脾燥湿,治疗湿滞中焦证。

异:白术味甘,健脾之功强于苍术,重在健脾益气,主要用于脾虚证,可配伍用于脾气虚衰所致多种病证,其健脾燥湿之功,主要用于脾虚湿滞证。

;苍术味辛,健脾之功弱于白术,重在燥湿,主要用于脾湿证,可配伍用于湿滞中焦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湿浊困脾的实证。

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眩晕及自汗和胎动不安;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主治风湿痹证及风寒表证夹湿及夜盲症等。

5.川贝母和浙贝母同:均苦而偏寒,可清化热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用于热痰证、燥痰证及瘰疬、乳痈、肺痈。

异:川贝以甘味为主,为微寒之品,偏于清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浙贝以苦味为主,寒性较川贝强,偏于清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

其清热散结之功较川贝为胜,瘰疬、乳痈、肺痈等多用。

6.生地和熟地同:均有养阴生津之功,用于阴虚津亏之证。

异:生地,苦甘寒,养阴力弱,长于清热凉血,故热入营血,血热阴伤及阴虚内热常用;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常用。

常见中药功效异同比较

常见中药功效异同比较

先煎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芦根
天花粉
同: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烦渴,津伤口渴
异: 清胃止呕:胃热呕吐 清热利尿:热淋,小便不利 除烦 止呕:胃热呕哕
脾胃虚寒者忌服。
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夏枯草
决明子
同: 苦寒,归肝经。
清肝明目:肝火目赤肿痛。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 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 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且解肌退热, 善解项背强痛。
【相似药物比较】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透表力强,治温 热病卫气营血证皆可;
又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 痢。
同: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 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
异: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 瘰疬多用; 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 消渴多用。
• 牡丹皮与生地黄:
均可清热凉血,用治阴虚发热。 生地重在甘寒滋阴,能使阴生而热退; 丹皮偏于清芬透达,使邪散而热退。
常见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
麻黄与桂枝功用鉴别
同:均辛温,归肺、膀胱;均有发汗解表作用,常 相须为用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发汗力强,用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和缓,可用治外感 风寒表实证、表虚证及阳虚外感。
异:麻黄还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治咳嗽气喘, 风水水肿。 桂枝又归心经,温通经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
热毒疮疡;
连 翘 外感风热
苦寒泻火,消痈散结力强, 为“疮家圣药”;
及温病初起; 又清心利尿,用于热淋涩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麻黄与桂枝的异同相同:均能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

麻黄:发汗峻剂,用于无汗的表实证,善于宣肺气而平喘,并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缓剂,用于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可,善于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并可用于痰饮、蓄水证。

荆芥与防风的异同相同:发表散风,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均治风疹瘙痒。

荆芥发汗之力较大,透散之力较强,能透疹消疮,又止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桑叶与菊花的异同相同: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共治风热外感及肝热目赤等。

桑叶:疏散风热能力较强,偏入肺,多用于肺热燥咳。

菊花: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偏入肝,多用于肝经目疾,并能清热解毒。

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异同相同:解表升阳。

02柴胡:解表重在肝胆而和解,主治少阳证,兼可疏肝而升举肝胆阳气。

升麻:解表重在透疹,又清热解毒,主治上部热毒症,升阳之力最强,用于中气下陷。

葛根:解表重在脾胃而解肌,主治项背强痛,升阳可止渴止泻,兼可透疹。

石膏与知母的异同相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共治肺胃气分实热证。

石膏:泻火力强,重在清解,偏重清肺胃实火,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清润,偏重滋润肺胃之燥,又可滋肾降火,治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异同相同: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治多种湿热证。

黄芩:偏入肺,偏治上焦湿热,可治肺热痰湿,又可止血安胎。

黄连:偏入心,偏治中焦湿热,可治心神不宁,解毒力强。

黄柏:偏入肾,偏治下焦湿热,可退热除蒸。

大黄与芒硝的异同相同:均可泻下通便,共治阳明腑实证。

大黄:荡涤肠胃,攻下之力强,兼可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泻下力弱,重在软坚,外用(玄明粉)可清热,为五官科常用之品。

独活与羌活的异同相同:辛苦温,祛风湿,止痹痛,解表散寒。

独活:以祛风湿为主,为少阴经引经药,偏治在下在里之伏风,治少阴头痛。

羌活:以解表散寒为主,为太阳经引经药,偏治在上在表之游风,治太阳头痛。

中药药性论

中药药性论

药性论当归:味甘性温,入心肝二经,尾能破血,头养血,全用活血,热者不可用,制用酒洗。

川芎:味辛性温,入肝经,上行头角,助阳气止痛,下行血海,能养血,如气旺者不可用。

赤芍:味苦辛性寒,入肝经,能散血行血,去赤肤止痛。

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经,能补脾损肝气,能养肝血泻肝火,如肝虚火衰者不可用。

熟地:味甘性温,入心经肝经,补血,如热者不可用,用酒蒸,杵烂为饼,晒干,研为末作丸,如不作丸勿蒸。

黄柏:味苦寒,入肾经,补肾降相火,如火衰不可用。

龙胆草:味苦性凉,入肝经,益肝胆气,治目赤肿,除胃家伏热。

半夏:除湿化痰和胃气,利胸膈,治太阴头痛,制用姜汁炒。

羌活:入膀胱经,治头痛,去风邪,降肝气,肝虚不用。

防风:味甘辛性热,入膀胱经,以体用通疗诸风,以气味能泻肺经。

黄连:味苦寒,入心经,能泻心火,凉血去中焦热,浓肠胃。

大黄:味苦寒,入胃经,能推墙倒壁之功,能消肿去其皮肤之热,实者生用。

虚者酒蒸,勿患虚肿者勿用。

麻黄:入肺经,去风寒,退邪热,开九窍发表。

白芷:味辛性热,入肠经,祛风止痛,治足阳明头痛,去肺肝二经发热。

细辛:味辛性热,入心经,能祛风止泪。

头痛,益肝胆通窍,去叶用。

栀子:味苦,入肺经,泻肺火,除五脏热,目热赤肿宜用,要炒。

木贼:味甘入肺经,去膜翳,益肝胆,明目祛风,通窍止泪。

苍术:味辛性温,入胃经,平胃气去风邪,祛湿止泪,发散,用米泔水浸,一日一换,水浸炒干用。

瞿麦:味苦,入小肠经,去膀胱热,养肾气,明目利小便。

黄芪:味甘性温,入脾经,行气固表虚,血滞不行,宜用蜜浸火炙,研为末作丸,如不作丸勿如此。

滑石:入小肠经,能降上炎之火,通九窍利小便。

车前子:味甘咸性寒,入小肠经,清利小便,去肝经风热。

石决明:入肝经,去目障明目,有沉坠之功,肝虚者不用,火煅极红为度。

青葙子:性微寒,入肝经,泻热上冲,去赤障,肝虚不用,制用酒洗。

草决明:入肝经,治肝热,热痛泪出,明目,肝虚不用。

白蒺藜:不入汤药,宜丸,入肝经,明目祛风止痒,炒,杵去刺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常相须用于外感风热、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及肝阳眩晕
菊花
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并清热解毒,用于肝阳上亢、疮痈肿毒


柴胡
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治少阳证的要药,用于伤寒邪在少阳,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皆发表、升阳,可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清阳不升等证;柴胡、升麻均升阳举陷;升麻、葛根又能透疹。
中药药性异同


麻黄
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症,并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均为辛温解表药,有发汗解表之功,治疗风寒表症,常相須
桂枝
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证、胸痹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紫苏
行气宽中,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均为发汗解表药,有解表散寒、止呕之功,可用于风寒感冒,并能解鱼蟹毒


大青叶
凉血消斑力强
同出一源,皆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解毒利咽效佳
青黛
清肝定惊功著


生地黄
清热凉血作用较强,多用于血热出血、内热消渴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
玄参
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证


牡丹皮
兼辛味,清热凉血并清透阴分伏热,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肠痈腹痛等证
芒硝
味咸,软坚泻下,善除燥屎坚结;外用治咽喉肿痛、疮疡、目赤等证


独活
气味较淡,性较和缓,长于治下部风寒湿痹痛,解表力不及羌活
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治风寒湿痹、外感风寒湿表证。若一身尽痛,常相须
羌活
气味较浓,发散解表力强,善治上部风寒湿痹痛


威灵仙
消骨鲠,治骨鲠咽喉
祛风湿、止痛,治风寒湿痹
独活
解表,治风寒夹湿表证,善入肾经而搜伏风,治少阴头痛
知母
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用于阴虚火旺证


芦根
还能止呕、利尿,用于胃热呕逆、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均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热病烦渴、消渴、肺热咳嗽等证
天花粉
还能消肿排脓,用于痈肿疮疡


黄芩
善清上焦热邪,并善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证;兼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用于血热出血与胎热不安
均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多种湿热与热毒病证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治中焦虚寒引起的冷痛、呕吐,肺寒咳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荆芥
质轻透散,发汗较防风强,并能透疹消疮、止血
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风寒/风热表证皆可,常相须
防风
祛风较强,为风药润剂,并能胜湿、止痛、止痉,用于风湿痹症及破伤风等证


薄荷
宣散表邪力强,且清利头目、利咽喉、疏肝行气,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强,长于清心、胃之火,用于多种热毒病症,以及心、胃火热证
清湿热,善清胃肠湿热,用于湿热泻痢
胡黄连
长于退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积证


大黄
味苦,泻下力强,治热解便秘主药;清热泻火力强,并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利湿热,用于温病热毒、血热出血、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
泄热通便,外用能清热消肿,常相须治肠燥便秘,并治疮疡肿毒
利尿通淋,治湿热下注膀胱之小便淋沥涩痛
滑石
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用于暑湿、湿温、湿疮。湿疹、痱子


虎杖
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
活血散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泻下通便,治瘀血诸证、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湿热黄疸、淋证、热结便秘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凉血,用于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肿痛、湿热痢疾


附子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各种阳虚证、风寒湿痹证异同茯苓性平,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治水湿内停诸证及脾虚证
薏苡仁
性偏寒凉,善清湿热,并除痹、消肿排脓,治风湿痹症、肺痈、肠痈等证


茯苓
健脾补中、安心养神,治脾虚诸证、心神不安证
利水消肿、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猪苓
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


车前子
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用于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
升麻
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强,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多种热毒证
葛根
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用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并解肌退热、风寒风热表证皆可


石膏
清解力强,重在清热泻火,偏重清泄肺胃实火,用于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用收敛生肌
均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
黄连
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尤强,善清中焦热邪、泻心火、清胃火,为治心、胃火热证常用品
黄柏
善清下焦热邪,用于下焦湿热证,并能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


金银花
疏散风热力较强,并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证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相须,治痈肿疮毒、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
连翘
清心解毒力强,能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并可治瘰疬痰核


秦艽
还可通经络、退虚热、清湿热,治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祛风湿、止痹痛,治风寒湿痹证,寒热均可
防己
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五加皮
有温补之效,用于小儿行迟、体虚乏力;利水,用于水肿、脚气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治风湿痹症、筋骨痿软
桑寄生
固冲任、安胎,用于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咽喉肿痛
牛蒡子
发散之力不及薄荷,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尤宜咽喉肿痛、咳嗽咳痰不利者
蝉蜕
长于疏散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还可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治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


桑叶
疏散风热之力较强,长于清肺润燥,兼能凉血止血,用于肺热燥咳、血热吐衄


厚朴
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下气消痰平喘,治食积气滞、痰饮咳喘等证
均可燥湿,用于湿阻中焦证
苍术
为燥湿健脾要药,并祛风湿、散表邪、明目,治风湿痹症、风寒表证、夜盲


砂仁
香窜气浓,化湿行气略胜,长于中下二焦的寒湿气滞之证,并行气安胎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白豆蔻
化湿行气之力偏于中上焦,用于湿温痞闷,偏在胃而善止呕
味苦性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特点,常相须用于血热、血瘀病证
赤芍
苦泄,散瘀止痛力强,尤宜血热诸症,并泻肝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牡丹皮
长于清热凉血,治热入营血证,又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肠痈、痈疡肿毒等证
清热凉血、退虚热,治血热吐衄、阴虚发热证,常相须
地骨皮


黄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